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画意象空间浅谈
1
作者 田黎明 《书画艺术》 2009年第4期2-11,共10页
一、印映合一的文化体验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遵循的是一种自然文化模式,即把自己生活、思考之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困惑放到自然文化中思考,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关键词 意象空间 中国画 文化体验 文化模式 中国文化 自然文化 基础理念 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象不长牙? 迫问中国画的未来
2
作者 李峰 徐珊珊 《美术之友》 2008年第1期84-85,共2页
今天,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进程中,以市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画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出发点何在?艺术家对当下消费价值现与文化价值观选择是怎样的?中国画创作的前景如何?这... 今天,在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进程中,以市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画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出发点何在?艺术家对当下消费价值现与文化价值观选择是怎样的?中国画创作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当下艺术家面临的切实处境。作为艺术家,对学术的认识、对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市场的过激追求,是否会顾此失彼,是否中国画强大的内涵与品位会随着消费所剩无几呢?它将如何改变、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 价值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画造型基础教学素描课的再认识
3
作者 唐凝 《中国美术》 2019年第3期132-135,共4页
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发现一种现象,在讨论中国画教学的过去和现状时,往往更多地强调笔墨继承问题,把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混在一起谈,讲共性的方面多,个性的方面少,忽视了三者各有的特点。人物画的基础是对造型能力和对形体感悟... 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发现一种现象,在讨论中国画教学的过去和现状时,往往更多地强调笔墨继承问题,把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混在一起谈,讲共性的方面多,个性的方面少,忽视了三者各有的特点。人物画的基础是对造型能力和对形体感悟的把握,山水花鸟画的基础则是笔墨技法和诗书画印修养的把握。我主要从事中国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人物画如何解决好造型问题是美术学院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环,而直接写生的素描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基础教学 中国画教学 素描课 笔墨技法 造型基础课 人物画 教学经验 继承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玉《揭钵图》形象与鬼子母研究
4
作者 王嘉艺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3期35-37,共3页
一、鬼子母与“揭钵”历史源流。(一)鬼子母形象的由来。鬼子母(Hariti),又称“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同时也是“揭钵图”这一图式题材的女性主角。记载表明,鬼子母起源于印度,但与印度本土信仰无关,她... 一、鬼子母与“揭钵”历史源流。(一)鬼子母形象的由来。鬼子母(Hariti),又称“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同时也是“揭钵图”这一图式题材的女性主角。记载表明,鬼子母起源于印度,但与印度本土信仰无关,她是佛教中的女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母 揭钵图 护法神 历史源流 本土信仰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国花鸟画中的写生与创作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若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0年第12期56-57,共2页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中,写生与创作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师造化"至"不似之似",中国画家的写生观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创作更加体现了一个画家自身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历代画家的写生创作观及自身写生与创作...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中,写生与创作是绕不开的话题。从"师造化"至"不似之似",中国画家的写生观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创作更加体现了一个画家自身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历代画家的写生创作观及自身写生与创作实践的体会,以创的视角挖掘写生和创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生观 创作 花鸟画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到五代人物画的千年之变——以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为例
6
作者 李晶晶 《书画世界》 2024年第10期61-63,共3页
《高士图》是五代卫贤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中国画,作品描述的“举案齐眉”的故事发生在画作诞生的千年之前。从汉代梁鸿到五代卫贤,恰好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一千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五代为节点,尝试分析中国古代人物画风格发生的转变,... 《高士图》是五代卫贤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中国画,作品描述的“举案齐眉”的故事发生在画作诞生的千年之前。从汉代梁鸿到五代卫贤,恰好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一千年的发展历程。本文以五代为节点,尝试分析中国古代人物画风格发生的转变,以及整体绘画走向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士图》 卫贤 人物画 举案齐眉 文人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水墨媒介表达刍议
7
作者 刘汉涛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1期78-80,共3页
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语言自成系统,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封闭属性。近代以来,画界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画的发展与改良。20世纪末,当代艺术思潮的流行又促发了实验性水墨的出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水墨语言的拓展背负着更为深刻... 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语言自成系统,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封闭属性。近代以来,画界人士开始思考中国画的发展与改良。20世纪末,当代艺术思潮的流行又促发了实验性水墨的出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水墨语言的拓展背负着更为深刻的哲学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价值批判责任。中国水墨画作为中国画家表现当代生活、展示个性思考的媒介,既应具备东方地域性的特征,又应面对文化全球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水墨画 语言 媒介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龟兹石窟艺术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韬 嵇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7-32,共6页
本文尝试将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表现形式——"屈铁盘丝"式线条和"凹凸法"晕染放入佛教美术传播的整条路线中来解读,以期清晰地看出龟兹石窟对印度、中亚佛教美术的吸收,以及对中原佛教美术的影响。
关键词 龟兹石窟 屈铁盘丝 凹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山水画研究导论 被引量:3
9
作者 丘挺 《书画艺术》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一、序言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宋代山水画。有人喜欢范宽雄浑壮美的《溪山行旅图》,有人钟情郭熙《早春图》中“春山旱见气如蒸”的造境或是米友仁烟雨迷潆的《潇湘奇观》……这些林林总总的宋人山水画意境构成了我们对宋... 一、序言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宋代山水画。有人喜欢范宽雄浑壮美的《溪山行旅图》,有人钟情郭熙《早春图》中“春山旱见气如蒸”的造境或是米友仁烟雨迷潆的《潇湘奇观》……这些林林总总的宋人山水画意境构成了我们对宋代山水精神的认识。什么样的造境是宋代山水画的最佳状态呢?对我而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描述的董源那种“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的意境可说是中国山水造境中的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宋代 《溪山行旅图》 导论 《梦溪笔谈》 意境构成 最佳状态 山水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声”我的几点意见——答编者问
10
作者 陈传席 黄格胜 田黎明 《艺术探索》 2000年第3期3-6,共4页
关键词 弘仁 黄宾虹 林风眠 蒋兆和 明四家 吴昌硕 八大山人 潘天寿 四王 傅抱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墨寻境
11
作者 胡伟 赵力 +1 位作者 苗菁 徐声 《中国美术》 2013年第3期56-63,共8页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述仲容的绘画"或用墨色,如兼五彩",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与此相呼应的还有传为王维所著《山水诀》,开篇第一句话即为:"夫画道之中...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述仲容的绘画"或用墨色,如兼五彩",荆浩在《笔法记》中写道:"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吾唐代。"与此相呼应的还有传为王维所著《山水诀》,开篇第一句话即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可见"水墨"自古受到中国画家和美术史论家的关注。然而古人所说的"水墨"和今天常说的"现代水墨"、"实验水墨"是有区别的。古人最早提出水墨,是从道家观念出发,试图以单纯至极的水墨去象征开辟天地不可捉摸的"道",并以水墨为载体试图体现世界的本质。今人所谓水墨则不同。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画院(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国际画展,因为不能名之"国际中国画展",就名为"国际水墨画展",从此水墨成了大于中国画的概念。"现代水墨"在当下意味着非传统文人画型的作品,水墨画家也不完全是传统中国画家。中国"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要走向世界,要到西方去,想弄个"中国身份",因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现代水墨",也叫"实验水墨"。一沾水墨,外国人就知道你是中国来的,犹如商品中的"中国制造"。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水墨"这个概念?如何看待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当代水墨的价值何在?水墨究竟是"有法"还是"无法"?本期"对画·对话"栏目我们特邀胡伟、赵力两位老师对话水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水墨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传统文人画 《历代名画记》 中国画家 中国画研究院 当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家·唐勇力论画
12
作者 唐勇力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3-39,2,共8页
立意中国美学“意”的理论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立象”是尽“意”的手段。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实诚在胸臆,文墨书竹帘,外内表理,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这里“实诚”... 立意中国美学“意”的理论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立象”是尽“意”的手段。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实诚在胸臆,文墨书竹帘,外内表理,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这里“实诚”与“意奋”是指情感意境。唐代张彦远第一次提出绘画表现不是单纯地表现客观、单纯地表现主观,他主张主客观统一,并明确名之为“意”。其论:“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为也”,“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指的是画家内在的审美情感。杜甫《丹青引》中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即指意与法、审美意识与美感表现聚于“意匠”: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强调的是审美意识的主导作用。而“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意在笔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家 客观对象 情思 技法 美术家 论画 造型观念 肌理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踏莎行》
13
作者 李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0-81,共2页
章燕紫,江苏镇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人物专业研究生。女画家章燕紫的硕士学位毕业创作以组画的形式完成,曰《踏莎行》。细细品味这一组作品,能够读出章燕紫的心路历... 章燕紫,江苏镇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人物专业研究生。女画家章燕紫的硕士学位毕业创作以组画的形式完成,曰《踏莎行》。细细品味这一组作品,能够读出章燕紫的心路历程。当下以水墨语言表现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莎行 画家 美术家 画面 绘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正体
14
作者 刘涛 《江苏教育》 2019年第85期76-78,共3页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 北魏的铭石书迹,确切说,是迁都洛阳以后的楷书,书家都很熟悉,俗称“魏碑”“魏体”“魏碑体”。晚清以来,北魏碑志出土甚多,康有为曾经从魄力、气象、笔法、书画、意态、精神、兴趣、骨法、结构、血肉十个方面表彰其美。至于魏体的正体样式,这位今文经学的学者,为文纵横捭阖的文士,肆力尊碑的书家,却不置一词。这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回避?或许他陶醉美感的表达,忽视了“正体”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体 骨法 魏碑体 铭石书 迁都洛阳 北魏 今文经学 尊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受业于张仃先生的点滴
15
作者 丘挺 《中国书画》 2017年第4期85-91,共7页
可以这样说,张仃先生是我们这几代人成长时的艺术启蒙者。记得小时候狂热地临摹与涂鸦着孙悟空、哪吒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时,并不知道这充满想象力与民族气派的哪吒形象是出自张仃先生的手笔。在我之后的成长时期,不间断地拜读到先生的... 可以这样说,张仃先生是我们这几代人成长时的艺术启蒙者。记得小时候狂热地临摹与涂鸦着孙悟空、哪吒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时,并不知道这充满想象力与民族气派的哪吒形象是出自张仃先生的手笔。在我之后的成长时期,不间断地拜读到先生的书画作品,对张先生的作品有一个总体印象,那便是“真气内充,骨法俊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998年美术界的笔墨之争中,张先生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文,掷地有声,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仃 黄宾虹 骨法 中国美术馆 焦墨 石谿 成长时期 书画作品 自然造化 山水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书入画——黄宾虹绘画用笔特征浅析
16
作者 丘挺 《书画艺术》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在黄宾虹的画学篇中,他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论述有关中国画的笔法问题,并屡屡提及画法中"古法"的概念。宾虹翁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与史学修养,将金石、钟鼎等器物的鉴赏、考证与书画的品评、创作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如对"道咸书画中兴",... 在黄宾虹的画学篇中,他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论述有关中国画的笔法问题,并屡屡提及画法中"古法"的概念。宾虹翁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与史学修养,将金石、钟鼎等器物的鉴赏、考证与书画的品评、创作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如对"道咸书画中兴",金石之学与画法的内在关联等等,作了具体而入微的体认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用笔特征 以书入画 绘画 史学修养 内在关联 中国画 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日课
17
作者 刘彦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 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集 书法篆刻作品 望岳 书学 印集 汝南 几方 丝丝缕缕 一本 王觉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之外
18
作者 丘挺 《书画艺术》 2022年第3期14-17,共4页
在近几年的笔墨探索中,对积墨法与水法着力最多,积墨不仅仅是浓墨,还有淡墨积。龚半千晚年,黄宾虹,李可染属于浓墨积这一手法的代表。淡墨积在元人的作品中尤其多。如“以渴成润”法,我在读本科时曾下力气临摹过一些元人作品,特别钟情... 在近几年的笔墨探索中,对积墨法与水法着力最多,积墨不仅仅是浓墨,还有淡墨积。龚半千晚年,黄宾虹,李可染属于浓墨积这一手法的代表。淡墨积在元人的作品中尤其多。如“以渴成润”法,我在读本科时曾下力气临摹过一些元人作品,特别钟情于倪云林与王蒙的“以渴成润”,这种手法秀润天成,浑然而不见笔墨痕的效果,即以干笔三五遍皴擦复加,从而达到温润的笔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云林 龚半千 淡墨 黄宾虹 积墨法 笔墨 李可染 临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山水画之衍变
19
作者 丘挺 《书画艺术》 2010年第4期22-26,共5页
一、造境手法的发展与深化腾固说:"凡一种风格,获得了不拔之基以后,此风格本身存有薄弱,缺陷,未尽的各个细部,统由后继者在较长时期中为之增益,弥补,充实;使这种风格逐渐走向圆满的境域。"
关键词 山水画家 衍变 两宋 审美意义 风格 造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漫忆
20
作者 梅墨生 《陕西水利》 2002年第1期52-52,共1页
楼兰已逝,敦煌荒凉;月牙泉的清流像泪水一样流进无边的沙漠。“救救月牙泉”———“但愿人类的心灵不要再继续沙化!”
关键词 敦煌 沙漠 月牙泉 骆驼 家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