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付科 季正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5,共7页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共早期报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早期报刊通过出版专号特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集中传播,各报刊在相互配合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组合传播,在与读者的交流沟通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互...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共早期报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早期报刊通过出版专号特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集中传播,各报刊在相互配合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组合传播,在与读者的交流沟通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互动传播,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众传播,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进行了批判传播。从中共早期报刊的视域,疏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早期报刊 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维度与建构路径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百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0,共5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构建是对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一种理论构设与实践展望。丰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汲取19世纪、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历史资源,需要立足实践,回应和解决当今时代理论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构建是对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一种理论构设与实践展望。丰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汲取19世纪、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历史资源,需要立足实践,回应和解决当今时代理论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并面向未来探索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建构更加开放包容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 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运动 开放性 时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享与共享:建立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取势——从曹典顺教授的“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惠斌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2,共11页
从马克思新唯物论的视角,结合中国现实,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从学术史的层面,探讨了一种建立在分享与共享意义上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路。研究认为,100多年来的利润分享制度是化解康芒斯难题(即&qu... 从马克思新唯物论的视角,结合中国现实,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从学术史的层面,探讨了一种建立在分享与共享意义上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路。研究认为,100多年来的利润分享制度是化解康芒斯难题(即"集体所有制不应妨碍个人所有权")和马克思关于资本剥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制度选项;同时,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一个以劳动产权理论为基本框架的产权分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 利润分享 康芒斯 劳动产权 新唯物论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以何批判资本主义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林进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2,共5页
不论是认为马克思是基于共产主义的正义观批判资本主义,还是认为马克思是基于非道德的善批判资本主义,抑或是认为马克思是以超越了正义的共产主义批判资本主义,都存在着诸多有待商榷之处。而且这些论题的展开基本上都囿于对"马克... 不论是认为马克思是基于共产主义的正义观批判资本主义,还是认为马克思是基于非道德的善批判资本主义,抑或是认为马克思是以超越了正义的共产主义批判资本主义,都存在着诸多有待商榷之处。而且这些论题的展开基本上都囿于对"马克思是以何(或为何)批判资本主义"的应对,容易遮蔽马克思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批判 资本主义 道德的善 非道德的善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是否为反犹主义者辨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林进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2,28,共7页
关于马克思是否为反犹主义者的问题的争论,可以归结为四种观点:(1)马克思是一个反犹主义者或自我憎恨者;(2)马克思不是一个反犹主义者;(3)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是矛盾的;(4)无所谓反犹或亲犹,这个问题对马克思来说是一个假问题。... 关于马克思是否为反犹主义者的问题的争论,可以归结为四种观点:(1)马克思是一个反犹主义者或自我憎恨者;(2)马克思不是一个反犹主义者;(3)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是矛盾的;(4)无所谓反犹或亲犹,这个问题对马克思来说是一个假问题。笔者认为,在这四种观点中,较有说服力的是(2)和(4)两种观点。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的与其说是"犹太人",不如说是那种视金钱为"世俗上帝",视"实际需要、利己主义"为生活准则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犹主义者 非反犹主义者 利己主义者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历史研究与《历史学笔记》
6
作者 李百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60,共5页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部大型史学笔记,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克思一生的历史研究与晚年《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具有内在连续性及逻辑共通性。本文通过回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脉络,廓清了与《历史学笔记》写作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历史学笔记》在唯物史观上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笔记》 历史研究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林进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4,共9页
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在根本上与他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直接相关,但除此之外,还与马克思将正义诉求视为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视为一种准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关。探问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马... 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在根本上与他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直接相关,但除此之外,还与马克思将正义诉求视为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视为一种准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关。探问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的独特的理论遗产,而且有利于更为开放地探讨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创造理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症候 准宗教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8
作者 彭萍萍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30-31,共2页
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与基础,首先在于认真全面地学习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其逻辑体系,进而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领会其核心要义。当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打牢&qu... 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与基础,首先在于认真全面地学习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其逻辑体系,进而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领会其核心要义。当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打牢"一个基础,用好一种方法",坚持"三个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性 科学性 价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武振华 季正矩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16,共6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彰显着他的现代性批判的立场与思想,他从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沿着商品-资本-异化的逻辑进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面貌及其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揭示。其思想虽然久远,但仍然可以穿越历史的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彰显着他的现代性批判的立场与思想,他从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沿着商品-资本-异化的逻辑进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面貌及其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揭示。其思想虽然久远,但仍然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起着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 中国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虚无:从马克思资本批判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有奎 孔明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分中,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强调灵魂、理性、思想对身体的贬低、鄙视和压制,尼采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反对以理性为准绳,主张身体才是生命的基本条件,强调"对肉体的信仰"。尼采肇始的以身体为中心代替以灵... 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分中,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强调灵魂、理性、思想对身体的贬低、鄙视和压制,尼采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反对以理性为准绳,主张身体才是生命的基本条件,强调"对肉体的信仰"。尼采肇始的以身体为中心代替以灵魂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导致身体的解放。相反,伴随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身体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强暴了,它被纳入资本的结构化运作体系之中,异化为工具性和效用性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身体异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性的身体异化,另一种是消费性的身体异化。这两种异化都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完成的。身体及其异化造成意义的消解。具体来讲,它造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虚无主义: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主义虚无主义;鲍德里亚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资本原则的超出,就此而言,马克思依然彰显出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虚无 马克思 资本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劳动异化到生态异化: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燕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共5页
马克思对生态异化问题的阐释是总体的和革命的。生态异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资本运行逻辑是导致生态异化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操纵劳动者、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使劳动发生异化。劳动的构成... 马克思对生态异化问题的阐释是总体的和革命的。生态异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资本运行逻辑是导致生态异化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操纵劳动者、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使劳动发生异化。劳动的构成要素、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的成果中都包括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必然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坚持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立场,以独特的视角、科学的方法,探讨了生态问题的生成机制。系统梳理、挖掘马克思的生态异化思想,对于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新视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劳动异化 生态异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批判正义的阐释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进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5,共10页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布坎南 马克思 正义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尔·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
13
作者 林进平(译) 段青(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3,共6页
卡尔·马克思通过苦难寻求美德。他以某种社会反抗的方式寻求美德,是其早年生活经历的结果。但是,他对自己犹太人出身的反应决定了他反抗的方向:经济领域。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将犹太人描绘为贪婪的金钱操控者。几年之后... 卡尔·马克思通过苦难寻求美德。他以某种社会反抗的方式寻求美德,是其早年生活经历的结果。但是,他对自己犹太人出身的反应决定了他反抗的方向:经济领域。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将犹太人描绘为贪婪的金钱操控者。几年之后他依然在抨击贪婪的金钱操控者,但他的攻击目标已经从犹太人转向资本家。马克思从未否认他早年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但在抨击富人时,他不再将反犹太主义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他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以及资本主义概念的最终论述中,犹太人和反犹太主义都不再重要。迄今人们经常重提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早期著述以试图证明恰恰相反的观点,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反犹主义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心理动力学 犹太人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历史记录——读《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
14
作者 季正聚 王宝治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253,共2页
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经历了纵向更迭、横向交叉、依次演进和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利益冲突和不同思潮之间的碰撞,立宪主义始终与这些斗争和碰撞密切相关,并影响至今,这也是立宪主义成为理论界关注焦点的原因之一。毫不夸张地... 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经历了纵向更迭、横向交叉、依次演进和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利益冲突和不同思潮之间的碰撞,立宪主义始终与这些斗争和碰撞密切相关,并影响至今,这也是立宪主义成为理论界关注焦点的原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成果数以万计,但从适应和满足中国经济、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历史记录 社会变革 近代 理性 感性 立宪主义 政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年以来我国康德历史哲学研究及影响
15
作者 杜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52-157,共6页
近几十年来,康德的历史哲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有的学者主张将康德有关社会历史的思想称为"第四批判",有的学者则坚决反对。通过分析这场争论可以看到,康德并未建立一套"批判的历史哲学",也不存在一种隐形的&qu... 近几十年来,康德的历史哲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有的学者主张将康德有关社会历史的思想称为"第四批判",有的学者则坚决反对。通过分析这场争论可以看到,康德并未建立一套"批判的历史哲学",也不存在一种隐形的"第四批判",但康德有关历史的观点对于历史哲学仍然富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历史哲学 第四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蔽与重释——艾伦·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评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旺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8,84,共9页
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凸显了经济背后超经济要素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批判资本主义。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伍德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凸显了经济背后超经济要素的作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是批判资本主义。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与当代价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重释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观点,并将其运用在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全球化、现代性等问题的分析上。伍德构建了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德 政治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策略逻辑——以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为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古明明 《党政研究》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对改革策略的考察则能反映出既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回顾中国改革的有益路径之一。体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变革... 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对改革策略的考察则能反映出既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回顾中国改革的有益路径之一。体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变革;而机制改革则类似于"量的变化",它是外在的、可累积的、表面性的变化。从改革的结构特点看,中国改革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在"改什么与如何改"的艰难推进中,体制与机制的区分成为释放压力的阀门。从改革的过程特点看,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延长了改革进程,在求稳的政治心态下,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适当区分具有合理性。从改革的方法特点看,中国改革的试错性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成本,在"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的取舍中,体制和机制的区分成为必要。机制改革在"量"上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带来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如何让改革不单纯地停留在机制上,而向体制纵深推进是个难题。机制改革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将其转化为体制改革的时机不易掌握,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改革 机制改革 渐进性改革 休克疗法 边际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俄腐败治理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静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6-182,共7页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具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友好邻邦,尽管政治发展道路不同,但在经济体制上都经历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作为转型国家的两个典型案例,在转型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俄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具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友好邻邦,尽管政治发展道路不同,但在经济体制上都经历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作为转型国家的两个典型案例,在转型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俄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败问题的困扰。2012年中俄两国新任领导人上任以来,不约而同地将治理腐败列为了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痛下决心根治腐败。本文拟对2012年以来中俄两国治理腐败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为双方治理腐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腐败治理 国外反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被引量:99
19
作者 刘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共5页
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 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之所以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及生态文明空间布局的现实状态决定的。其中,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生态空间是自然基础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界定了人类活动的地形地貌、活动区域、地理位置等场域内容,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同时,也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生态前提,是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运转的先决条件。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空间场域和空间结果,即构成生产空间。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局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只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以及集中性与平衡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三生空间"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自能力”视阈下苏共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付科 季正聚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能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四自能力"的视阈来审视,苏共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 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能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四自能力"的视阈来审视,苏共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生了严重失误并留下了深刻教训。苏共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警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改革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以及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四自能力 执政能力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