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力状态和摩擦系数对综合P波辐射花样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1 位作者 许雅儒 吴逸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4-1001,共8页
为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包括主应力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对大量地震P波初动辐射化样(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影响,首先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剪应力、摩擦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在断层面法向上的三维分布.表明即使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剪应力在... 为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包括主应力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对大量地震P波初动辐射化样(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影响,首先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剪应力、摩擦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在断层面法向上的三维分布.表明即使在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剪应力在不同取向断层面上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别,摩擦应力也在不同取向断层面上造成一定影响.其次,根据库仑破裂应力与单个地震产生的P波辐射花样大小成比例的原则,假定地震断层面均匀取样整个方向空间,将各种取向断层面产生的P波辐射花样叠加,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和摩擦系数情况下产生的大量地震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空间分布.发现主应力的相对大小和摩擦系数同时影响综合P波辐射花样的空间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辐射花样从一种形态改变为另一种形态可通过改变任一参数进行,表明同时反演此两种参数是困难的.但通过其他手段确定摩擦系数后,可以采用P波初动信息得到较为合理的应力相对大小.该研究为考虑摩擦系数、采用大量P波初动资料精确确定应力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相对大小 摩擦系数 库仑破裂应力 综合P波辐射花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一百年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有机质来源变化的多参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田田 李大伟 +3 位作者 赵宗山 陈蔚芳 邢磊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7,共8页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 C/N是一种传统的区分海洋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标,基于总有机碳与总有机氮的比值。BIT(Branched andIsoprenoid Tetraether index)和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是近年提出的用于指示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的新指标,二者具有明确的陆源及海源端元值。BIT指标是基于陆地土壤厌氧细菌生标Branched GDGTs与泉古菌生标Crenarchaeol的比值,TMBR指标是基于陆源高等植物生标和海源藻类生标的比值。本文利用C/N、BIT和TMBR指标,对济州岛西南泥质区DH11站位过去一百年以来陆源有机质和海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总有机碳(TOC)、陆源和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结果显示:近50a来,该站位的总有机质、海源有机质和陆源有机质的沉积通量(Mass Accumulation Rates,MARs)一直在增加。C/N指标通过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陆源有机质占总沉积有机质的比例在0.22~0.30之间,BIT与TMBR指示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分别在0.05~0.11,0.08~0.22之间,所得相对贡献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指标的指示意义不同造成的。3种指标的结果表明该研究海域海源有机质在沉积有机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1950s开始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海源有机质沉积通量增加的比例大于陆源有机质,这可能是由东亚季风、黑潮、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 陆源有机质 海源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湖积物硅藻与地球化学记录的古环境变迁反演——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汪良奇 张强 +3 位作者 萧良坚 扈治安 李红春 谢运球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指标分析 硅藻 全新世 岩溶湿地 稀酸可溶相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4
4
作者 胡霭琴 韦刚健 +3 位作者 江博明 张积斌 邓文峰 陈林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12,共16页
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隆起带中广泛出露着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获得了东天山星星峡和西天山温泉地区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年龄,分别为(942±7)Ma(2σ)和(919±6)Ma(2σ)。这些花岗岩以特有的粗粒、巨大的眼球状片麻... 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隆起带中广泛出露着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获得了东天山星星峡和西天山温泉地区片麻状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U-Pb年龄,分别为(942±7)Ma(2σ)和(919±6)Ma(2σ)。这些花岗岩以特有的粗粒、巨大的眼球状片麻结构为特征。主元素数据表明它们属于过铝质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70%)、高K2O+Na2O(7%~≥8%),且K2O>Na2O。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具不同的REE含量,但它们有近于平行的REE分布曲线和明显的Eu负异常,同时代的星星峡混合岩具有较高的REE含量,明显富集LREE。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几乎完全相同,均有明显的Nb、Sr、Ti、P负异常。基于Nd同位素组成研究,其εNd(t)在-4至~0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为2.0~1.6Ga。由于放射成因Sr同位素组成非常高,不可能得到精确有意义的Sr同位素初始值。上述特征均表明这些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由古元古代地壳重熔并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综合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天山各地段,诸如温泉、赛里木湖以东、拉尔敦达坂、巴仑台和星星峡等地区较为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数据,我们认为天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主要形成于960~910Ma。结合塔里木盆地周边古老地块年龄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早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周边和天山的古老地块可能曾组成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花岗岩类 SHRIMP U—Pb年龄 Nd同位素组成 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永 李德贵 +4 位作者 肖序常 迟振卿 闵隆瑞 王军 王彦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7,共7页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发育,表明西昆仑山开始快速隆升。古地磁结果表明:始新世—中新世西昆仑有显著的旋转运动,而第四纪以来水平挤压造成的垂直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河流阶地发育显示,西昆仑地区约在1.2Ma时河流下切开始形成阶地,第四纪中晚期以来西昆仑地区构造抬升幅度与频率加快,全新世中期(约5kaB.P.)有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谢鸿森 周文戈 +4 位作者 赵志丹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徐济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9-337,共9页
详细介绍了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度测量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小组(德国ChristianAlbrechts大学Kern领导的研究小组... 详细介绍了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度测量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小组(德国ChristianAlbrechts大学Kern领导的研究小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hristensen领导的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谢鸿森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举例说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在推测深部地质过程和构筑区域岩石圈结构及物质组成模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岩石弹性波速 深部地质过程 岩石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栋梁 李海兵 +3 位作者 李德贵 孙知明 司家亮 王焕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0-2265,共16页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地震断裂 灌县-安县地震断裂 岩石磁学 地震滑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高精度相速度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田原 C.P.Legendre +4 位作者 周彤 韩建刚 吴梦羽 赵里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9-1675,共17页
本文利用均匀布设于中国东北地区的48个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所收集的5年期宽频带远震数据,利用双台法手动挑选出68642条高质量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合成为1088条纯路径平均频散曲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密集流动台阵得到的背景噪声相速度... 本文利用均匀布设于中国东北地区的48个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所收集的5年期宽频带远震数据,利用双台法手动挑选出68642条高质量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合成为1088条纯路径平均频散曲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密集流动台阵得到的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曲线,本文反演得到了东北地区瑞利波各向同性相速度及方位角各向异性图像.长时间搜集并经过严格筛选的相速度频散数据有效地提升了结果的分辨率.短周期各向同性相速度结果主要受控于浅部结构,各大盆地均明显地表现为相对低速,而山区则为相对高速.40 s左右的相速度图像显示松辽盆地西北角有明显的高速.60 s以上图像中,松辽盆地分为较为明显的南北两部分: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略低,且有明显的北西—南东向方位角各向异性;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偏高,且方位各向异性不明显,可能说明盆地北部100 km以下存在速度较低、流动性较强的地幔,而南部该深度范围似乎对应高速、流动性较弱的地幔.结果似乎表明,松辽盆地西北角可能仍然存在不太厚的完整的岩石圈,但其他区域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域内各大火山区在相速度图像中均显示为相对低速,长白山下方在短周期到长周期图像中均显示为较强的低速;五大连池火山群从25s到60s存在较明显低速;大兴安岭—带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群的低速可延伸至120 s.同时,五大连池、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在60~100 s的范围内的低速"根"通过松辽盆地下方各向异性为北西—南东向的低速结构与东部长白山火山的低速"根"相连,显示区域内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很可能与长白山下方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相速度 各向异性 岩石圈 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珊瑚锶温度计:便捷高精度海洋古水温代用指标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敏 李太枫 +1 位作者 孙亚莉 聂宝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西沙群岛现代滨珊瑚 1976~ 1994年生长期间 Sr含量的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定结果表明, Sr含量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与当地同期实测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相吻合,其 Sr含量与实测海水温度相关系数为- 0.94。这 18年冬夏季极端 Sr含... 西沙群岛现代滨珊瑚 1976~ 1994年生长期间 Sr含量的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定结果表明, Sr含量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与当地同期实测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相吻合,其 Sr含量与实测海水温度相关系数为- 0.94。这 18年冬夏季极端 Sr含量与同期月温的相关系数可高达- 0.98。 Sr温度计误差小于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温度计 珊瑚 西沙群岛 海洋 古水温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标志物GDGTs年代际变化及来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婷 邢磊 +4 位作者 张海龙 李莉 赵晓晨 陈蔚芳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5,共9页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站位(29°28.118′N、123°06.639′E,水深63.5m)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有机质和GDGTs分析,研究了GDGTs化合物在东海陆架区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并利用δ13 C、C/N以及基于GDGTs化合物的BIT指标讨论了该海区近150年来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变化。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加强了冬季闽浙沿岸流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搬运,使得该海区陆源输入量呈增加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比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质 GDGTs BIT指标 陆源输入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石制品的发现及当时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迟振卿 姚培毅 +6 位作者 王永 刘训 宋圣荣 李德贵 王玮龙 王大宁 闵隆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Ⅰ级湖积阶地面上发现古人类遗存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石斧、石片、石核等,大致应属于全新世的遗存。天鹅湖剖面距地表70.5cm深处14C测年结果为4930a±152a,表明该剖面主要形成于... 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Ⅰ级湖积阶地面上发现古人类遗存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石斧、石片、石核等,大致应属于全新世的遗存。天鹅湖剖面距地表70.5cm深处14C测年结果为4930a±152a,表明该剖面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与苏泊淖尔石器的时代相同,其中的记录可反映古人类活动时期的气候特征。据孢粉组合变化可以确定,该区气候总体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剖面下部在相对干旱的背景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温湿气候环境,剖面中部则为干旱稳定发展期,成为全剖面干旱程度最强、温度较低的时期,而剖面上部又表现出温度和湿度略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额济纳旗 古人类 石制品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文戈 侯渭 +3 位作者 赵志丹 郭捷 徐济安 白武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 2 .0 GPa,86 0~ 10 2 0℃ ,加温时间 0 .6 6~ 13.0 7h的条件下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子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 ,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界面是控制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石榴子石生... 在 2 .0 GPa,86 0~ 10 2 0℃ ,加温时间 0 .6 6~ 13.0 7h的条件下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的石榴子石生长为正常晶体生长。石榴子石粒径随时间而增大 ,其生长速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界面是控制玄武岩 -榴辉岩相变初期石榴子石生长的主要因素。这一变质作用过程中石榴子石粒径与时间及温度的关系如下 :G2 .4 5=5.6 5× 10 -15t· exp(- 2 7.4 0× 10 3 / RT)式中 G为石榴子石平均粒径 ,t为时间 ,R为气体常数 ,T为绝对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玄武岩 榴辉岩 相变 石榴子石 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异常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文戈 谢鸿森 +3 位作者 李玉文 郭捷 许祖鸣 徐济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24,共6页
在1.0~5.0GPa,温度约1350°C条件下测量了福建塔庄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结果发现当p<3.0GPa时,随着温度升高,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逐渐降低。而在p=3.0GPa,t为529~816°C;p=4... 在1.0~5.0GPa,温度约1350°C条件下测量了福建塔庄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结果发现当p<3.0GPa时,随着温度升高,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逐渐降低。而在p=3.0GPa,t为529~816°C;p=4.0GPa,t为537~807°C;p=5.0GPa,t为607~802°C时,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升高,显示出异常变化。通过对p为1.0~5.0GPa条件下的最终实验产物及p=4.0GPa,t为587,724,887°C温度点上的实验产物观察表明,实验产物中形成的一种隐晶—微晶集合体是造成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异常的主要原因,而粗面玄武岩向榴辉岩的转变可能是弹性波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次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纵波速度 粗面玄武岩 玄武岩 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行
14
作者 王涛 江博明 锺孙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66-1266,共1页
2006年3月18-3月27日,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大陆14个单位的29位学者、25位台湾学者和2位海外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就有关亚洲大陆增生和地壳生长问题展开了2天的热烈... 2006年3月18-3月27日,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大陆14个单位的29位学者、25位台湾学者和2位海外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就有关亚洲大陆增生和地壳生长问题展开了2天的热烈讨论;之后,进行了5天的环岛的地质考察,两岸学者一同绕有兴趣地考察了世界上最新的台湾东海岸增生造山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增生 学术研讨会 造山作用 海峡两岸 亚洲 台北 地壳生长 地质考察 学者 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 RL06数据监测和分析南极冰盖27个流域质量变化 被引量:23
15
作者 高春春 陆洋 +3 位作者 史红岭 张子占 徐长仪 谭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4-882,共19页
本文基于CSR最新公布的GRACE RL06版本数据,采用Slepian空域反演法估算了南极冰盖27个流域的质量变化.Slepian空域反演法结合了Slepian空间谱集中法和空域反演法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降低GRACE在小区域反演时信号出现的严重泄漏和衰减,... 本文基于CSR最新公布的GRACE RL06版本数据,采用Slepian空域反演法估算了南极冰盖27个流域的质量变化.Slepian空域反演法结合了Slepian空间谱集中法和空域反演法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降低GRACE在小区域反演时信号出现的严重泄漏和衰减,进而精确获得南极冰盖在每个流域的质量变化.相对于GRACE RL05版本数据,RL06在条带误差的控制上要更加优化,获得的南极冰盖质量变化时间序列也更加平滑,但在趋势估算上差别并不明显(小于10Gt/a).本文的估算结果显示:在2002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整个南极冰盖质量变化速率为-118.6±16.3Gt/a,其中西南极为-142.4±10.5Gt/a,南极半岛为-29.2±2.1Gt/a,东南极则为52.9±8.6Gt/a.南极冰盖损失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西南极Amundsen Sea Embayment(流域20-23),该地区质量变化速率为-203.5±4.1Gt/a,其次为南极半岛(流域24-27)以及东南极Victoria-Wilkes Land (流域13-15),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29.2±2.1Gt/a和-19.0±4.7Gt/a,其中Amundsen Sea Embayment和南极半岛南部两个地区的冰排放呈现加速状态.南极冰盖质量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有西南极的Ellsworth Land(流域1)和Siple Coast(流域18和19)以及东南极的Coats-Queen Maud-Enderby Land (流域3-8),三个地区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17.2±2.4Gt/a、43.9±1.9Gt/a和62.7±3.8Gt/a,质量增加大多来自降雪累积,比如:Coats-Queen Maud-Enderby Land在2009年和2011年发生的大规模降雪事件,但也有来自冰川的增厚,如:Siple Coast地区Kamb冰流的持续加厚.此外,对GRACE估算的南极冰盖质量变化年际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发现,GRACE年际信号与气候模型估算的冰盖表面质量平衡年际信号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与主要影响南极气候年际变化的气候事件之间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年际信号主要受冰盖表面质量平衡的支配,而气候事件对冰盖表面质量平衡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非线性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质量平衡 GRACE 流域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脂生物标志物重建近150年来东海陆架区DH5-1站位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及陆源输入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妃 邢磊 +5 位作者 张海龙 张婷 丁玲 陈蔚芳 扈治安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6-72,共7页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 类脂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古海洋环境研究,但是在东海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选取东海陆架区的DH5-1岩芯进行类脂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各种类脂生物标志物的沉积通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陆架区近150a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以及陆源输入的变化。结果表明:(1)DH5-1站位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在过去80年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在过去近百年有甲藻比例升高,硅藻比例降低的趋势,而颗石藻比例在低值范围波动;(2)用于指示生活污水污染的两种指标(粪醇含量,粪醇/(粪醇+二氢胆固醇)比值)的值都很低,表明近150a来此站位基本未受人类生活污水污染;(3)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在1970年前是增加的,1970年后输入减少,陆源有机质指标TMBR指示近150a来陆源输入相对海源是减少的。DH5-1站位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与长江冲淡水营养盐的增加和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有关,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近年来冲淡水的Si/N降低有关,研究区域40年来陆源有机质相对比例的减少主要与人类建坝活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东海 浮游植物生产力 群落结构 陆源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余年来珠江口及邻近西部海域有机碳来源及其埋藏记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菲 李志阳 +2 位作者 张杰 陈蔚芳 贾国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66,共5页
对珠江口外和粤西沿海的两个具百余年沉积历史的柱状样进行了基于支链与类戊二烯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GDGT)化合物比值的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ether)指标分析,该指标指示的是沉积有机质中陆源... 对珠江口外和粤西沿海的两个具百余年沉积历史的柱状样进行了基于支链与类戊二烯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GDGT)化合物比值的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ether)指标分析,该指标指示的是沉积有机质中陆源土壤来源有机质的相对输入贡献。结果发现,BIT值在两个柱状样中都小于0.26,显示水生有机质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BIT时间序列在两个柱状样中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大约在1940年代以前,BIT保持在相对稳定的高值,此后表现出逐渐下降趋势,1990年以来下降趋势显著。这一下降趋势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是持续减少的,或者水生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是持续增加的。在分析了陆源和水生有机碳沉积通量变化序列的基础上,认为水生生产力对沉积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持续增大是BIT指数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水生有机碳输出通量半个多世纪来的上升趋势及其与广东省GDP变化趋势的相似性表明,陆地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导致了沿海水域营养化水平的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指标 沉积柱状样 有机碳 沉积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祁连高压变质岩之合成温压途径及其对北祁连造山的地体隐示
18
作者 陈维民 黄永清 +7 位作者 饭冢义之 罗清华 吴汉泉 左国朝 宋述光 杨经绥 许志琴 杨宏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94,共1页
透过岩相学、地质温压计学及吉布士法的研究,本研究已求得多条中国北祁连地质剖面中高压变质岩的合成温压途径。这些由各种不同方法统合出来的温压途径暗示这些祁连地区的高压变质岩都记录了一个顺时钟的温压途径,而其起点都从蓝片岩相... 透过岩相学、地质温压计学及吉布士法的研究,本研究已求得多条中国北祁连地质剖面中高压变质岩的合成温压途径。这些由各种不同方法统合出来的温压途径暗示这些祁连地区的高压变质岩都记录了一个顺时钟的温压途径,而其起点都从蓝片岩相开始,且分别在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或绿帘角闪岩相时达到最高的变质程度,最后在折返地表的过程中经过绿片岩相。氖- 氩定年显示这些高压变质岩的坦原年代大约在 410 Ma到 443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祁连山 高压变质岩 温度 压力 造山带 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震活动性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晨旭 熊永良 +3 位作者 张鲁鹏 姜中山 张芮 乔家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600,633,共6页
利用尼泊尔地区GPS时间序列季节性信号,构建区域季节性三维位移场和应力应变场模型,再结合降水和地震目录等数据,研究该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震活动性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1)季节性地表位移与降水存在较强的时空相关性;2)季风期的降... 利用尼泊尔地区GPS时间序列季节性信号,构建区域季节性三维位移场和应力应变场模型,再结合降水和地震目录等数据,研究该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震活动性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1)季节性地表位移与降水存在较强的时空相关性;2)季风期的降水对断层的长期运动趋势产生扰动,使库仑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进而对地震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并影响地震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时间序列 水文负荷 季节性位移 应力应变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
20
作者 彭君能 钟孙霖 Zarrinkoub Mohammad Hossein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4-712,661,共9页
本研究收集了伊朗高原新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资料,并以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根据阿拉伯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的时间,火成岩可以划分为早新生代与晚新生代两个阶段。早新生代属于岩浆爆发期,在UrumiehDokhtar火成... 本研究收集了伊朗高原新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资料,并以此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根据阿拉伯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的时间,火成岩可以划分为早新生代与晚新生代两个阶段。早新生代属于岩浆爆发期,在UrumiehDokhtar火成岩带、Alborz及Lut-Sistan地区大量产出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在少数地区还发现有埃达克岩。两种岩石均具有较低的Nb/La值,表明它们属于俯冲带岩浆,或来自经俯冲带熔体或流体交代变质的地幔源区。这些岩浆作用应与岩浆弧的拉张有关,但在个别地区可能还涉及后碰撞岩浆作用机制。晚新生代火成岩出露规模较小,但类型繁多,包括碱性玄武岩、超钾质岩、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及埃达克岩,它们各具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的差异,反映岩浆来自多个源区,这表明后碰撞构造环境复杂,岩浆作用可能跟小规模岩石圈拆沉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高原 岩浆作用 新生代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