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逻辑探析
1
作者 孟安琪 侯玉童 《乡村论丛》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由书斋走向大众。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应对多元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马克思...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由书斋走向大众。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应对多元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同,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三个层面,这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进程和新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共产国际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宫玉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共产国际进行了强势干涉,而这引起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部分领导人的抗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和支持者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在理论和实践...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共产国际进行了强势干涉,而这引起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部分领导人的抗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与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和支持者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当时的一些探索、经验和教训,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共产国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轨迹
3
作者 颜杰峰 祖金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56,共6页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目标取向(民主和法治)、权威系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路径选择(体制内渐进改革)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改革开...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目标取向(民主和法治)、权威系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路径选择(体制内渐进改革)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政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重大创新”的表征与历史界定
4
作者 苏海舟 姚宏志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1,共4页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重大创新"的评价并不是主观标记的,而是从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得出的。从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重大创新"的评价并不是主观标记的,而是从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得出的。从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进行界定,"理论重大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探索先行性、理论构造核心"叛逆性"、实践成果成功性与时代背景变异性。从理论创新到以此为实践指导,这一过程表现为每一次理论重大创新之后都使中国的发展轨迹有了质的突破。但是,理论的延续与创新必须具备将理论体系稳固的功能,丧失理论创新的严肃性将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重大创新 表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晓红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0,共5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手稿》 自然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揭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师英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4,共7页
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类本性,完成了对文化本质的揭示。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以及文化交往理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对文化本质揭示的继... 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类本性,完成了对文化本质的揭示。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凝结以及文化交往理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对文化本质揭示的继承与创新。探讨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揭示及其现实意义,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其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有助于从理论维度透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之源,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 新时代 类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哲学创新:唯物史观的深化和拓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红 杨巧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44,共4页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实现了晚年笔记的重大哲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晚年笔记 哲学创新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世界历史思想研究
8
作者 王晓红 杨巧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98,共5页
《历史学笔记》并非只是晚年马克思的一部纯粹的史学摘录。晚年马克思摘录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背后,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具体历史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如何走向世界历史的探究。具体内容包括:交往,尤其... 《历史学笔记》并非只是晚年马克思的一部纯粹的史学摘录。晚年马克思摘录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背后,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具体历史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如何走向世界历史的探究。具体内容包括:交往,尤其是战争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科学和教育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分析--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学理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冬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5,27,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民族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一门有特色又特殊的思政课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民族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一门有特色又特殊的思政课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已正式出版发行,这对于《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教材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建构 民族地区高校 出版发行 国家民委 《概论》 工作主线 历史叙事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和“生产方式”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明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马克思如何理解改造世界的主体——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和历史,是我们创造性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重读马克思的若干经典文本,可以梳理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到"生产方式"其理解范式的... 马克思如何理解改造世界的主体——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和历史,是我们创造性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重读马克思的若干经典文本,可以梳理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到"生产方式"其理解范式的推进,从而,理解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其思想相对于"异化劳动"时期的推进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被引量:7
11
作者 舒菁怡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2期10-12,共3页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中蕴含的内容也在逐渐丰富,本文以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茶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和发展。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中蕴含的内容也在逐渐丰富,本文以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茶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和发展。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茶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解读揭示了茶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深厚关联。茶文化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情感认同,而且在加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以茶促产,以茶为媒,以茶相通的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提供了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料”选择与实现路径——以“纲要”课为中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狄鸿旭 杨宗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98,共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彰显多民族国家凝聚力;以探索救亡图存,追求民族复兴彰显民族与国家观念的认同变迁;以党领导中国革命,彰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彰显多民族国家凝聚力;以探索救亡图存,追求民族复兴彰显民族与国家观念的认同变迁;以党领导中国革命,彰显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各民族对统一和新中国认同的一致性;以党领导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彰显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依托“纲要”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建设重点。在内容整合基础上,通过文献研读、问题研究、专题研讨、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丰富学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形成深刻和稳固的国家观与中华民族整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料选择 实践路径 “纲要”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 被引量:10
13
作者 青觉 谢广民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73-77,共5页
本文论述了兴边富民过程中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文章认为 ,边疆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对边疆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边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边疆民族文化能为民族内源性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资源... 本文论述了兴边富民过程中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文章认为 ,边疆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对边疆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边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边疆民族文化能为民族内源性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资源。在保护和开发边疆民族文化时 ,应作到外延与内涵并重、继承与摒弃并存、保护与挖掘并举、弘扬与发展并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边富民 民族文化 保护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进路论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凡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4,共8页
作为“现代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历史结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社会主义文明有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现代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历史结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社会主义文明有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更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新民主主义共同体到社会主义共同体演进的自觉自为逻辑。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主题,共同体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主线,创造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建设真正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深刻揭示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内在规律和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起点、逻辑主题、逻辑主线和逻辑本质等重大问题,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现代共同体的高度自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 自觉之在 自为之在 现代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江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研究——以广西桂平段为例
15
作者 王先霞 宫玉涛 +1 位作者 徐一鸣 崔冠楠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5-2830,共16页
探究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是降低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制定环保政策的关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郁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污染指数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评估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状况;基于正定矩... 探究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是降低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制定环保政策的关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郁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污染指数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评估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状况;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初步解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并利用自组织映射(SOM)神经网络模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郁江流域农田土壤中As、Hg、Cr、Ni、Cu、Zn、Cd和Pb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75、0.15、73.76、24.32、30.49、91.17、0.27、37.90 mg·kg^(-1),生态风险较低,但健康风险较高.具体来看,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非致癌风险较小,而儿童在手-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两种方式下面临着非致癌风险的威胁;且部分地区儿童还面临着明显的致癌风险.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燃煤排放和大气沉降源、农业源、综合源(包含成土母质、农业、交通源)、工矿污染源.总体来看郁江流域农田土壤存在重金属富集现象,通过与中国7大地理分区比较也得出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亟需加强对当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重金属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源解析 PMF 模型 SOM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中村落共同体边界的构建
16
作者 安治民 孙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6,共9页
利用边界来区分事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边界塑造了个体、群体、组织等社会形态的实质内涵。传统中国,乡村存在人口流动迁移,传统村落并不具备稳定的边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制度实施,国家的乡村治理实践... 利用边界来区分事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边界塑造了个体、群体、组织等社会形态的实质内涵。传统中国,乡村存在人口流动迁移,传统村落并不具备稳定的边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制度实施,国家的乡村治理实践构建了村落共同体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自然边界、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中国乡村具有了村落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当前,随着乡村人口自由流动迁移,村落共同体的多种边界正在走向模糊,学界将村落共同体边界发生的变化理解为村落共同体正在走向崩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国乡村的村落共同体重建,应构建村落共同体的多种边界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存续。国家政策强调“规范村庄撤并”为“集聚提升类”村落构建稳定清晰的自然边界提供了现实依据,应通过乡村善治构建村落共同体行政边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村落共同体经济边界,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推进村落共同体建设,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村落共同体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的恐怖主义活动新态势解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宫玉涛 《党政研究》 2016年第2期18-26,共9页
因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长期是恐怖主义活动频繁、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多发的地带,是受恐怖主义影响的重灾区。"9·11"事件后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因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长期是恐怖主义活动频繁、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多发的地带,是受恐怖主义影响的重灾区。"9·11"事件后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比如更多地指向软目标、"伊斯兰国"崛起、借助高科技手段等,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国际反恐合作、西方国家反恐"双重标准"、恐怖主义滋生土壤等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恐怖主义 弧形带 “伊斯兰国” 双重标准 基地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宫玉涛 李晶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共7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与深入思考。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晚年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83,共4页
大学生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素质 道德认识 道德感情 道德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纪检监察体制历史作用评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颜杰峰 唐锡康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中央苏区时期,以党内纪检监察机构和苏维埃政府监督机构为主体、以群众性监察组织为补充的纪检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对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塑造良好党风政风民风、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共产国际及党内&qu... 中央苏区时期,以党内纪检监察机构和苏维埃政府监督机构为主体、以群众性监察组织为补充的纪检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对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塑造良好党风政风民风、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共产国际及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也存在诸如政治导向一度出现偏差、民主发扬不够、教育手段缺乏等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时期 中国共产党 纪检监察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