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模式改革与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叶华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35,共2页
高等院校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科学的考试模式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指导下,积... 高等院校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科学的考试模式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考试改革,包括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高等教育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体现一定的创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考试模式改革 考试改革 教学改革 促进作用 考试管理 人才理念 知识的掌握 可取之处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本科阶段旅游教育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典型案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瑛 卜艳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4-17,共4页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央民族大学旅游教育为典型案例,以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以及04级历史与旅游双学位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中央民族大学本科阶段旅游教育存在的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生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切实...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央民族大学旅游教育为典型案例,以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以及04级历史与旅游双学位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中央民族大学本科阶段旅游教育存在的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生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建“2+1”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互为促进的师资体系、从计划型教育转向自主型教育,突出办学特色、将旅游管理专业设为中央民族大学的重点专业,以及帮助本科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校 本科 旅游教育 产学研结合 自主型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再探索——从经济共同体到共同体经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历史实践证明,经济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靠文化凝聚的,更是依靠经济一体来推动的。共同体经济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完善对经济行为与绩效影响的学科。共同体经济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质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完善双向互动的机理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科化 共同体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孤化”到“融化”:民族地区旅游孤岛效应演化过程和机制
4
作者 陶慧 王哲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11,共16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人地关系的演化促进各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流动与交融。现有研究多侧重探讨旅游地某一阶段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但从历时性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人地关系的演化促进各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流动与交融。现有研究多侧重探讨旅游地某一阶段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但从历时性视角探究人地关系变迁,以及从特定时间截面上剖析案例地如何从冲突转向融合的相关研究仍显不足。文章以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共生视角下旅游孤岛效应演化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案例地经历了初化-兴化-孤化-融化4个发展阶段;2)初化和兴化阶段,周边村落对影城的寄生行为显现并强化,孤化阶段旅游地呈现出优势资源向影城集聚的偏利共生关系,融化阶段影城与周边村落要素双向流动,呈现出对话式的互惠共生关系;3)镇北堡镇的发展并未止步于孤化阶段负外部性所导致的地方终结,而是通过空间重构促进多主体参与渠道生成、主体行动助推多主体交互、要素循环实现景村双向协同的演进机制,扭转了旅游孤岛效应极化的趋势,重塑共生空间,使其转化为具有主体价值共谋的景村镇共同体。该研究突破了以往多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的研究视域,为旅游地人地关系发展路径优化提供完整的观察视角,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共同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孤岛效应 共生空间 景村镇共同体 镇北堡西部影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体系 被引量:5
5
作者 石正义 邓朴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68,共4页
多元主体参与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必然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各种损失;有利于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自救和互救能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危机... 多元主体参与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必然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各种损失;有利于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自救和互救能力;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不足和失效。文章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依据和现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多元参与主体进行了探索,最后梳理了多元主体参与危机管理要注意的四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公共危机管理 多元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改革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俊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在中国政府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既具有一般地方政府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特殊的行政环境、特殊的使命与职责、特殊的法律地位与权力构成等等,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改革逐步深... 在中国政府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既具有一般地方政府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特殊的行政环境、特殊的使命与职责、特殊的法律地位与权力构成等等,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行政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曦辉 王贵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经济产生互动。民族地区出于应对外部挑战以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有为政府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以市场需求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前提、根本保障和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对口支援西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基鑫 图登克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07,共9页
基于“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逻辑,探讨了对口支援西藏这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机制。中心观点认为: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产物,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结成共同体对抗自然... 基于“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逻辑,探讨了对口支援西藏这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机制。中心观点认为:对口支援西藏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产物,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结成共同体对抗自然灾害的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产物和重要手段。其基础性作用是补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短板,关键性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性作用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展望未来,对口支援西藏在实现西藏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等“物”的建设基础上,应更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升西藏地区各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文化认同,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实现均衡的文化水平以及共有的文化认同,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进而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对口支援西藏 时代价值 核心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以新疆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民宿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燕琴 段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民宿主客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表明:(1)民宿主与游客之间除传统的信息、物质、情感等互动形式外,学习互动是推进旅游促“三交”的重要基础;(2)民宿主客互动受到非言语、言语、技术、情境、政策制度、公平感知及过往经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民宿主客互动促进了主客价值协同,强化了文化和国家认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心理基础。研究有助于厘清民宿场域旅游促“三交”的机理,也可为民族地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促“三交” 民宿 价值协同 主客互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演化博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晓丽 韩明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191,共9页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智慧发展使得实现政府环境治理现代化这一现实目标成为可能。论文立足于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方式智能化和治理结果高效化目标,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和MATLAB仿真动态分析,引导环境治理向精细化、合作化、科学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智慧发展使得实现政府环境治理现代化这一现实目标成为可能。论文立足于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方式智能化和治理结果高效化目标,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和MATLAB仿真动态分析,引导环境治理向精细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环境收益及政治好评、治理失能下政府公信力损失、惩罚性收入、政府奖励支出等要素积极作用于政府决策行为中。当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管策略时,环境治理效益提升,监督成本下降,有助于刺激中央政府加强数字监管;当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损失成本增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效果得到提高时,地方政府选择积极配合。可见,研究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态演化过程及均衡点,推导出政府决策最优情景,为政府探索现代化环境治理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环境治理 演化博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曦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现象,已经超出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这一人类共同体发展脉络的描述,需要认真研究,并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作出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内生动力和环境条件,内生动力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有文明形态、地理条件、文明演进模式、不同文明竞争等。为研究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迫切需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完善过程与机理,把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推广给人类,造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学科化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从民族经济学到共同体经济学
12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7,共13页
民族经济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的概念,民族问题也是革命导师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只不过他们关注的民族大多属于民族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从文明社会开始,就一直存在共同体认同,在生产力发育程度... 民族经济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的概念,民族问题也是革命导师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只不过他们关注的民族大多属于民族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从文明社会开始,就一直存在共同体认同,在生产力发育程度较低的时期,人们认同规模较小的血缘共同体;在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以后,人们开始认同规模范围相对较大的地缘共同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人们就开始认同规模范围更大的文化共同体,也就是民族共同体;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时,人类就将实现大同。民族经济学是诞生于我国本土的经济学理论,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诞生于1979年。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当初主要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经过40余年的发展,加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民族经济学也与时俱进地进入了新范式时代,迫切需要演进成共同体经济学,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经济学 共同体经济学 学科发展 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学研究中的大数据:科学问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楠 李竹伊 +1 位作者 李雪岩 宫大庆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5,共12页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被认为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关键资源。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流通成为万物互联的基本需求,而大数据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也使人思考在管理学研究当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本文深入梳理...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被认为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关键资源。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流通成为万物互联的基本需求,而大数据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也使人思考在管理学研究当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本文深入梳理与分析了“大数据”概念被提出以来,人们认识世界角度与方式发生的颠覆式转变,以及大数据科学与AI技术在应用中所产生的管理学问题,总结指出了大数据的科学描述、数据的联动协调、全域管理目标场景谱系、大数据共享的管理机制,以及AI技术与算法创新等关键问题对管理学在研究范式层面的挑战。面对未来发展问题与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理论、管理机制等方法对策,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说明其未来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科学 大数据管理 大数据全域联动 挑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体制视角下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健 佟育霖 宋丽朱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07,共11页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核心理念、制度安排与利益支持等政策体制要素关系,限制了各政策子系统制度过程的有效参与。(2)政策体制强度是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因素,政策合法性和政策一致性较低提供了不同阶段政策体制弱化的相关证据。(3)中央层面的稳定政治承诺通过“强政策”影响政策持久性进而维系“弱体制”均衡,而一旦这种政治承诺发生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将面临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体制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 直接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对外形象与形象管理
15
作者 魏国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对外形象,指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实践、民族工作环境以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中国民族工作者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印象、评价和看法的综合反映。民族工作对外形象管理是...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对外形象,指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实践、民族工作环境以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中国民族工作者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印象、评价和看法的综合反映。民族工作对外形象管理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环境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是推动中国民族工作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对外形象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
16
作者 谢丽彬 高鹏怀 徐国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6,共6页
虚拟集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层面剖析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机理,并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虚拟集聚... 虚拟集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层面剖析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机理,并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虚拟集聚;第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显著,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地区不显著;第三,政府规模、产业结构和传统基建水平在数字新基建对制造业虚拟集聚的促进作用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四,空间计量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发展会对周边地区制造业虚拟集聚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制造业 虚拟集聚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纠纷的多维时空格局及区域差异
17
作者 王宁 翁钢民 +1 位作者 张鹏飞 程浩然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68,共28页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 “良法善治”是维护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法依规塑造旅游市场法治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化解旅游矛盾纠纷,切实解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以及旅游司法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旅游纠纷季节指数、空间分析、Dagum基尼系数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了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并从“地理空间”和“时序更替”视角刻画了我国2013—2022年各类旅游纠纷的时空分异特征、区间差距和动态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旅游纠纷的机理逻辑与演绎过程错综复杂。引致旅游纠纷产生的驱动因素不断叠加,旅游市场秩序与法治监管遭受压力,市场状态紊乱,引发旅游诉讼纠纷等负面影响;而后,调节措施积极响应,由此构成旅游纠纷的闭环机理逻辑。旅游纠纷呈现“孕育-增长”“爆发-增长”“爆发-抑制”“孕育-抑制”4种演绎状态。(2)旅游纠纷具有明显的年际、季度变化特征,2016—2020年为纠纷的高发时期,第三、四季度为纠纷的频发季度;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年际、季度变化态势各具差异。(3)基于全国视角,旅游纠纷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冷热点格局鲜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纠纷重心呈小幅度“南北交替”转移态势;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空间分异、关联、演替特征具有差异性。(4)基于区域尺度,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显著,存在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失调、极化分布等特征,区域间差异为地区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不同类型旅游纠纷的地区差异具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纠纷 时空格局 地区差异 空间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绿色技术创新赋能效应
18
作者 郭捷 陈乐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33,共8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战略方向,数字产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选取200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战略方向,数字产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选取2004-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要素配置两条路径,即“集聚-配置”双重驱动路径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为显著;同时,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对周边地区呈现先减后增的正“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我国数实产业融合和协同集聚,推动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绿色技术创新 创新要素配置 创新要素集聚 数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输血”到“造血”: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的税收撬动作用研究
19
作者 李曦辉 柳艳红 弋生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3,共17页
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是一种具备独特运行体系的财政资源转移方式。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经过“探索—规范—深化”三个时期,其侧重点从“输血”逐步转向“造血”。选取1995-2020年对口援藏援疆面板数... 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是一种具备独特运行体系的财政资源转移方式。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经过“探索—规范—深化”三个时期,其侧重点从“输血”逐步转向“造血”。选取1995-2020年对口援藏援疆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对受援方的税收撬动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显著提高了受援方的税收收入,通过税收增长增强了受援地“造血”能力和发展动能。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是税收撬动作用的两个重要支点。异质性分析发现,该作用机制会受到对口援藏援疆发展阶段和受援地经济水平的影响。第三,连续长期的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对受援方税收增长产生撬动作用更明显,但具有边际递减特点。因此,要完善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其“久久为功”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口支援 横向转移支付 税收 产业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和超越
20
作者 李曦辉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的中国人文经济学,是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理想类型”的超越。“第二个结合”下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内涵、精神与物质属性,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 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的中国人文经济学,是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理想类型”的超越。“第二个结合”下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内涵、精神与物质属性,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了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底色,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追求极限。中西不同文明源头和文化差异对经济发展观及经济发展路径具有迥异影响。中国人文经济学可在分工、规模范围与创新三个维度体现其优势所在,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人文经济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