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宗支”“族群”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潘蛟 徐杰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5,共5页
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北京湖北宾馆客房 徐杰舜教授(下称徐):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聊天邀请。知道你当过工人,很感兴趣。把你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一下吧。 潘蛟教授(下称潘):是,1979年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徐:你是彝族,一... 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北京湖北宾馆客房 徐杰舜教授(下称徐):非常高兴,你能接受我的聊天邀请。知道你当过工人,很感兴趣。把你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一下吧。 潘蛟教授(下称潘):是,1979年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徐:你是彝族,一直生活在凉山吧,哪个县城? 潘:是彝族,越西,一个很古老的县城,在县城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民族大学 访谈录 族群 宾馆客房 青少年 县城 彝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社会转型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郭伟和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伟和 潘琼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F0003,共6页
近年来郭伟和教授在国内提出"转型社会工作"。郭伟和教授一直在思考中国当下发生的快速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当中的逻辑、动力,从传统中可以传承、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之处,探讨新的方案、更宽广的社会建设思路来回应中... 近年来郭伟和教授在国内提出"转型社会工作"。郭伟和教授一直在思考中国当下发生的快速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当中的逻辑、动力,从传统中可以传承、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之处,探讨新的方案、更宽广的社会建设思路来回应中国社会转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点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新的发展。郭伟和教授从学术传统、理论、策略、实践案例、专业技巧等方面对上述问题做了具体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学科建设 移民 族群 中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林继富教授访谈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继富 杨文 刘晴晴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61,共7页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之上,其内涵要义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文科建设具有唤醒激活民俗传统知识和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力量。民俗学的人才培养,坚持宽口径、精专业的道路。在未来中国民俗学建设中,加强历史民俗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建设;充分利用民俗学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民俗学 以人民为中心 交往交流交融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本视角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
5
作者 巫达 陈开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5,共12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推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其工具性价值(社会融入、经济转化)与文化认同功能相辅相成。本文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流文化资本具备制度性优势,民族语言作为潜在文化资本同样存在传承需求,由此提出双向发展路径,促使二者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互动增益,通过场景化分工与资本转化达成共生。此举既有助于破解民族语言保护难题,也能为多民族地区语言政策优化提供“文化驱动—制度支撑—实践创新”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文化资本 民族语言文化 文化自觉 多语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效衔接”到“有机衔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6
作者 巫达 杨天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有机衔接”则指明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并探求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与公平并举的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现如今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主要命题。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大理州云龙县的团结彝族乡为案例,认为只有将长时段的两种衔接同时纳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命题下考量,才能洞悉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社会学的话语空间分析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7
作者 秦广强 梁甜静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4-85,157,158,共14页
二战后“发展”成为全球主导性叙事,但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困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发展范式,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发展。本文对传统发展话语及其演变进行解构,揭示其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二元对立思维以及主体性忽视等结构性缺陷,进而构... 二战后“发展”成为全球主导性叙事,但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困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发展范式,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发展。本文对传统发展话语及其演变进行解构,揭示其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二元对立思维以及主体性忽视等结构性缺陷,进而构建“知识—权力—认知—实践”四位一体的新发展社会学话语空间结构:知识维度奠定发展理念基础,权力维度揭示支配性结构,认知维度构建话语共识,实践维度驱动行动转化。该框架揭示了由“知识—权力”建构的宏观发展理念及政策如何通过“认知”作用于微观社会“实践”的路径机制,为建构新发展社会学话语提供了一个多元动态的分析框架,也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层逻辑,尤其是突破传统发展教条、重构本土现代化叙事、实现发展自主性跃升、推进参与式实践等面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为全球发展话语体系转型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社会学 话语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8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高丁 戴彬 青觉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动员功能式微,民族文化内涵弱化,产业发展模式滞后。路径:积蓄情感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更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理念;激活产业动能,构建“体育+”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经验及启示
12
作者 于明慧 金炳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5,共10页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其显著成就、成功经验及深刻启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制度保障和实践探索,有效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平等...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其显著成就、成功经验及深刻启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制度保障和实践探索,有效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平等团结问题和民族发展中的共同繁荣问题。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和实践路径。这些经验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国家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与民族复兴伟业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成就 经验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西北实践——以清代伊犁旗学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袁剑 李一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共8页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清代的边疆治理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历史环节,并在诸多方面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参考。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清代的边疆治理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历史环节,并在诸多方面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参考。十八世纪中叶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政策,兴办旗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清代西北地区的历史背景,系统分析了兴办伊犁旗学的相关举措,认为其不仅沿袭了其他地区旗学,诸如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传统,而且鉴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诸如进行俄语教育等自身的特点。在清代的实践中,伊犁旗学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还有力地推动了清朝内部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和谐共生,助推了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巩固了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统一,但与此同时,清代伊犁地区的旗学培养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与滞后性,存在培养人才过少、课程体系落后等问题。总体而言,伊犁旗学的发展变迁,是清代边疆治理实践在细部的具体呈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清代边疆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清代 伊犁旗学 培养模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空间视阈下的丧葬仪式与意义建构——基于四川嘉绒藏族地区葬礼实践的民族志考察
14
作者 张敏 苏培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70,154,共19页
丧葬仪式对于秩序重建与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深入考察葬礼中多模态感官的聚合过程及其对个体情感转变的作用机制。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表明,感官空间是丧葬仪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 丧葬仪式对于秩序重建与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感官人类学的多模态理论及空间研究深入考察葬礼中多模态感官的聚合过程及其对个体情感转变的作用机制。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表明,感官空间是丧葬仪式的基本要素,并且在多感官于物理空间的聚合堆叠中持续生成。感官空间直接影响个体的意义重建:通过多模态感官的聚合强化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官节奏的递变控制个体情绪的张弛收放,通过长时段重现实现情感重温。城镇化进程中,葬礼的物理空间及仪式主体发生变化,感官空间的聚合遭遇挑战,其重建个体心态秩序的机制难以维系。在新型城镇化和殡葬改革进程中,仪式空间的预留与仪轨礼俗的传承有助于保留感官空间的生成基础,为维系个体意义的重建机制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人类学 多模态 感官空间 丧葬仪式 嘉绒藏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产业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
15
作者 张海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155,共12页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 湟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和演化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同源同根,丰富了青海刺绣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青绣发展计划,青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有效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产业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加强了多种非遗的有序传承和资源共享,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助推青海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产业化 青海刺绣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费孝通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16
作者 张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从学术简史的两条背景和线索,贯穿民族研究的关键词"社区、整体和文化"及贯穿其中的历史功能观,对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借此丰厚中国本土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推... 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从学术简史的两条背景和线索,贯穿民族研究的关键词"社区、整体和文化"及贯穿其中的历史功能观,对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借此丰厚中国本土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14
17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韧性、国家韧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0,共14页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韧性 国家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