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俊清 谢宝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探讨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在政策工具结构、政策任务分布及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极大影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从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政策任务分布以及调适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三方面着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文本 政策工具 政策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内涵变迁及对我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启示
2
作者 何修良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1,共11页
全球化流动催生了人类学边疆叙事的出现,拓展了边疆研究深面向与内容。人类学视野下边疆内涵发生了很大转变,重塑了与众不同的边疆观,集中体现在“地”“人”与“地与人”三个方面的内容转向,具体包括从传统地方性边疆观认知走向了空间... 全球化流动催生了人类学边疆叙事的出现,拓展了边疆研究深面向与内容。人类学视野下边疆内涵发生了很大转变,重塑了与众不同的边疆观,集中体现在“地”“人”与“地与人”三个方面的内容转向,具体包括从传统地方性边疆观认知走向了空间性边疆观认识,从注重政治边疆观走向了文化与社会边疆观的认识,从民族国家视角分析走向了治理国家视角的边疆观认知。相应地,人类学视野的边疆治理无论是理念还是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边疆治理不再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性事务的层面界定与解决,而是需要放置在多时空、多主体的权力关系中进行思考。梳理人类学视角下的边疆观变迁,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全球—国家—边疆”的关联并有助于形成一种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边疆治理,这既有助于进一步还原、深化对全球化境遇的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与认知,也有利于理解全球化时代我国边疆研究的面向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全球化 边疆 边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事务治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俊清 付秋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4,共11页
民族事务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党百年来党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事务治理经历了借鉴与初创、探索与发展、重塑与改革、完善与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 民族事务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党百年来党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事务治理经历了借鉴与初创、探索与发展、重塑与改革、完善与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在回溯党百年民族事务治理历程的基础上,围绕民族工作的理论支撑、最本质特征、根本途径、重要保证和基本方略,总结出党民族事务治理的五条基本经验。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基于民族工作历史经验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增强各族人民公民意识、多维纽带形塑中华民族凝聚力、多重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和多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事务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事务治理 百年历程 民族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边境社会安全风险的“治理缝隙”与全周期管理路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俊清 刘应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8,共8页
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有效弥合边境社会安全风险的“治理缝隙”,是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系统免于内外破坏性因素威胁、保持良性运行动态平衡状态的前提。以“治理缝隙”这一问题域为逻辑伊始,以疫情防控凸显的云南边境社会安全问题为... 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有效弥合边境社会安全风险的“治理缝隙”,是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系统免于内外破坏性因素威胁、保持良性运行动态平衡状态的前提。以“治理缝隙”这一问题域为逻辑伊始,以疫情防控凸显的云南边境社会安全问题为分析对象,探寻云南边境社会安全“治理缝隙”类型,从“过程-结构-技术”三重维度探究云南边境社会安全“治理缝隙”的生成机理,并从全周期管理视角提出弥合云南边境社会安全“治理缝隙”路径:整流程,健全边境社会安全风险治理机制;优结构,完善边境社会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强技术,提升边境社会安全风险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边境 社会安全风险 “治理缝隙” 全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 旅游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18
6
作者 乌小花 何昌勤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8,共11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动力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反哺于新质生产力,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文在阐述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保护视野下文化景观遗产地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景迈山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田艳 罗渝涵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0,共9页
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将人和非物质要素纳入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之中。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遗产保护效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因申遗成功迎来新的机遇,但由于整体性保护理念在制度中并未得... 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将人和非物质要素纳入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之中。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遗产保护效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因申遗成功迎来新的机遇,但由于整体性保护理念在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明确且在实践中认识不足,遗产地产业发展重点偏向物质要素而忽略了非物质要素,导致茶产业发展思路和村寨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目标契合度不够,文旅产业偏向观光而没有全面展示遗产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影响了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挖掘非物质要素的产业价值,以整体性保护视角重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践行传统生产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在制度上明确整体性保护理念、完善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规范,或许是化解遗产地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间矛盾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要素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社会媒体的立场检测研究综述
8
作者 赵小兵 尹召宁 +2 位作者 王子豪 张袁硕 陈波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01-3214,共14页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广泛使用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导致每日涌现出巨量的用户生成内容。针对热点/关注话题,分析这些内容背后用户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决策,因此立场检测任务的目标是根据指定的目标和给定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广泛使用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导致每日涌现出巨量的用户生成内容。针对热点/关注话题,分析这些内容背后用户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决策,因此立场检测任务的目标是根据指定的目标和给定的文本,确定用户对目标的立场(支持/反对/中立)。针对立场检测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立场检测任务、应用、相关数据资源和相关方法。在任务方面,除了常规的单/多/跨目标立场检测任务,还梳理了零/少样本立场检测的相关工作;在数据资源方面,对近年来公开的数据资源进行了详细梳理介绍;在方法方面,除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等方法,还梳理了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方法。最后对立场检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并展望了接下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 立场 立场检测 零/少样本立场检测 预训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业为媒介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9
作者 李燕琴 张腾飞 莫燕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共3页
数智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向数智社会转型,数字媒介在社会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赫普(Hepp)等提出深度媒介化概念,强调这个时代的各个元素都与数字媒介及其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形成数字媒介多样化、主体连接性、媒介遍在性、... 数智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向数智社会转型,数字媒介在社会组织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赫普(Hepp)等提出深度媒介化概念,强调这个时代的各个元素都与数字媒介及其基础设施紧密相连,形成数字媒介多样化、主体连接性、媒介遍在性、技术创新性和社会数据化5大趋势(4)。随着数字媒介高度嵌入旅游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及主客互动等环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社会 信息社会 数字媒介 人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变迁的政治过程——一个间断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2,F0002,共8页
以间断均衡理论为基础,基于边疆治理视角分析1952-2021年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变迁呈现阶梯式的发展趋向,在政策图景和政策场域的转化下,分别经历了“信息传递”的基础打造、“鼓励... 以间断均衡理论为基础,基于边疆治理视角分析1952-2021年间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变迁呈现阶梯式的发展趋向,在政策图景和政策场域的转化下,分别经历了“信息传递”的基础打造、“鼓励发展”的自我提升、“文化惠民”的中央扶持、“服务标准”的“硬”约束等多个阶段的议题呈现。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注意力分配、文化堕距规避、民族自治情景共同构成了推动政策变迁的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众确立更为立体的家国观念,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产品,构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均衡理论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政策变迁 边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更多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克平 任海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等,率先实现了《昆蒙框架》中关于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行动目标1)、保护30%陆地面积(行动目标3)等重要目标,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尽管如此,还必须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尚未得到全面扭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存在加剧的趋势。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应将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作为2030年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水平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并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变革性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水平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寻求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水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平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Mi et al.,2021),但距离保护实践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治理 变革性 主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飞飞 罗斌圣 +1 位作者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3-1391,共9页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通过对全球3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文化 传统知识 民族植物学 惠益分享 国家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区域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芳 徐慧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110,共13页
中国政府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异质性,如何打破线性思维把握环境治理要素与模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中国环境治理概念模型,构建了涵盖主体行为(政府主导、公民参与、政社协同)、主体关系优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异质性,如何打破线性思维把握环境治理要素与模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中国环境治理概念模型,构建了涵盖主体行为(政府主导、公民参与、政社协同)、主体关系优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规则对主体间关系影响(政策压力)的影响因素框架,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48个政府区域环境治理案例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和条件组合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国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是多要素联合驱动作用的结果,要素间以联动匹配的方式形成制度创新、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三种环境治理模式,且有各自的要素差异及共性、适用范围、促发机制与特征,并存在联动耦合、互相促进和共同进化关系。②在制度创新模式中,政府主导发挥核心驱动作用,通过创新环境治理体系、治理工具等,与社会建立了良性合作治理关系,共同推进制度作用发挥。③在协同治理模式中,政府主导、政社协同、公民参与是核心条件,该模式由区域政府主导组织形成良性合作,或者由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参与博弈形成合作。④在技术创新模式中,技术创新为核心条件,政府主导为补充条件,该模式往往是由政府通过项目建设资助或推动的,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促进环境治理思维、流程与能力的优化。⑤政府主导贯穿各种模式,但不同场景下的势力强弱使得治理产生不同结果。这意味着,政府区域环境治理应依据区域特征和模式特点灵活选择多要素组合路径,由此建议各区域政府环境治理要完善多元监督体系与沟通场域,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协同治理,并进一步在学习创新和区域协作中挖掘技术创新潜力,从而实现非线性思维转向以及治理主体行为与关系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环境治理 影响因素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内蒙古粮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鄂梦然 李俊清 《黑龙江粮食》 2022年第7期31-33,共3页
粮食安全与民生状况息息相关。内蒙古是我国通往俄罗斯和蒙古国的重要窗口,其粮食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粮食状态的稳定。因此本文收集1980-2020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相关数据,建立ARIMA模型并预测未来十年的粮食产量,以探求粮食... 粮食安全与民生状况息息相关。内蒙古是我国通往俄罗斯和蒙古国的重要窗口,其粮食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粮食状态的稳定。因此本文收集1980-2020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相关数据,建立ARIMA模型并预测未来十年的粮食产量,以探求粮食产量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粮食产量预测 时间序列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资源植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晴 程卓 +6 位作者 刘博 杨珺 李建钦 张红榛 张昕勃 马丽娟 龙春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8-1264,I0001-I0032,共39页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以云南省红河州梯田最集中的4个县域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其多样性状况及相关的传统管理与利用知识,探讨了两者在支撑、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有151科445属651种资源植物,其中药用植物255种、食用植物226种;当地百姓拥有十分丰富的管理和利用植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包括森林和树木、食用和药用植物、草果和板蓝种植以及薪柴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应用类别涉及日常生产生活和梯田保护等诸多方面;资源的多用途、多功能特点明显,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植物利用文化和紧密的人地互动关系。当地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构筑了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居民对资源植物的长期采集、管理和利用承载着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生计,在维持整个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推动遗产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资源植物多样性 民族植物学 药用植物 食用植物 传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初探
16
作者 林晨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7-1466,共10页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唐卡 资源植物 生物文化 传统知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KG-30K:基于表示学习的藏语知识图谱数据集
17
作者 庄文浩 李毅杰 孙媛 《中文信息学报》 2025年第5期31-40,共10页
知识图谱的表示学习通过将实体和关系映射至低维向量空间,捕捉丰富的语义信息,支撑信息检索、智能问答及知识推理等应用。该文提出了一个公开的藏语知识图谱数据集TiKG-30K,包含146679个三元组、30986个实体和641种关系,旨在推动低资源... 知识图谱的表示学习通过将实体和关系映射至低维向量空间,捕捉丰富的语义信息,支撑信息检索、智能问答及知识推理等应用。该文提出了一个公开的藏语知识图谱数据集TiKG-30K,包含146679个三元组、30986个实体和641种关系,旨在推动低资源语言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和研究。针对藏语知识图谱数据量少、数据稀疏的问题,该文采用跨语言近义词检索、合并同义实体和关系、修正错误三元组等技术,对数据集进行了多层优化。在TiKG-30K上应用多种经典表示学习模型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数据集的性能可与英文数据集FB15k-237、WN18RR相媲美。为支持藏语知识图谱的研究和应用,该文将TiKG-30K数据集公开:https://tikg-30k.cmli-nlp.c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语知识图谱 表示学习 知识图谱嵌入 链接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