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族宗教伦理学学科的确立
1
作者 王文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它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事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它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事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宗教伦理学包含对民族宗教伦理的实体结构、主体结构、价值结构和规范结构四个方面的研究。民族宗教伦理学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民族伦理学与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宗教对话与社会道德困境的解决,在实践上亦有利于我国道德建设及民族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宗教伦理学 学科性质 学理范畴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独特性——牟钟鉴先生访问 被引量:4
2
作者 牟钟鉴 干春松 《哲学分析》 2016年第1期142-164,共23页
一、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 干春松(以下简称“干”):我记得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吧?您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均有很大的建树,与你长期跟随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等前辈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吧?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儒家思想 特性 冯友兰 宗教研究 中国哲学 任继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试论我国应用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工作方向 被引量:5
3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生活智慧 ,其基本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哲学 生活智慧 智慧人生 智慧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悟湖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36-43,共8页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汉藏 民间层面 宗教文化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之修炼 被引量:2
5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102,共7页
针对现代大学重知识传授、轻学问修炼的问题,作者在反思大学历史与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活之实质在于修炼,并从学科-修炼、学者修炼和学生修炼三个层面,对大学人的修炼方式进行了探究,目的是从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人的生... 针对现代大学重知识传授、轻学问修炼的问题,作者在反思大学历史与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活之实质在于修炼,并从学科-修炼、学者修炼和学生修炼三个层面,对大学人的修炼方式进行了探究,目的是从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新的诠解,重新定位和把握大学人的大学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学科一修炼 学者修炼 学生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5,共4页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同等地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分配正义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问题。《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一文则围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归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虽然都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可以部分地解决环境伦理的规范问题,但都缺乏内在的自洽性,这就暴露了环境伦理学作为学科之不成熟性的事实。《论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核心任务》一文探讨了公共行政的一般特性以及在中国的特殊问题,从而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建设的重点所在。《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一文考察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宗教的新变化,特别是信仰伦理成分的加重使它在今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 伦理化趋势 当代 20世纪90年代 民族宗教矛盾 社会文化 伦理因素 精神支持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大学学习 被引量:2
7
作者 鲍金 王连喜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7S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大学学习 认识 当代大学生 学习传统 首要任务 大学生活 黄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革中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治理机制
8
作者 周玉琴 贺金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9,共5页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应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出发,构...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应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出发,构建良性的社会变革中的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中国少数民族 政治社会化 治理环境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思想历程
9
作者 宫玉宽 《河北学刊》 2002年第3期6-10,共5页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他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过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生产关系概念的含义体现在相应的术语中。第一阶段,体现在“...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他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过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生产关系概念的含义体现在相应的术语中。第一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等术语中;第二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私有制”等术语中;第三阶段,体现在“交往形式”和“所有制形式”等术语中;第四阶段,生产关系概念形成,并第一次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一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交往形式 私有制 所有制形式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制度的秩序功能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界》 2002年第6期62-82,共21页
在自由被确立为现代社会及现代人首要价值取向的情况下 ,如何达致社会秩序的问题凸显出来 ,构成关涉影响现代人生存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解析现代社会秩序问题诸方面基础上 ,提出自由秩序生成的制度路径。论文从稳定、发展... 在自由被确立为现代社会及现代人首要价值取向的情况下 ,如何达致社会秩序的问题凸显出来 ,构成关涉影响现代人生存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解析现代社会秩序问题诸方面基础上 ,提出自由秩序生成的制度路径。论文从稳定、发展、博爱、共享四个角度 ,分析了现代制度生成自由秩序的内在机制 ,即预期机制、激励机制、宽容机制和妥协机制。针对自由秩序的僵化问题 ,论文最后分析了因制度刚性而产生的自由秩序的僵化趋势 ,并提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制度 秩序功能 预期机制 自由秩序 激励机制 宽容机制 妥协机制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与制度:自由秩序的两条形成路径 被引量:7
11
作者 邹吉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自由主体之间如何形成社会秩序的问题 ,已经凸显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能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直接关涉到现代化能否实现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能否兼顾 ,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在各种解答思路中 ,现代制度地解答获得了优先性。... 自由主体之间如何形成社会秩序的问题 ,已经凸显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能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直接关涉到现代化能否实现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能否兼顾 ,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在各种解答思路中 ,现代制度地解答获得了优先性。不过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 ,传统的文化解答思路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和魅力。现代制度和现代文化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现代人解答自由秩序问题的两条基本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社会 制度 自由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生命学浅议——从陈宁的仙学谈起 被引量:9
12
作者 牟钟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4,共5页
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用现代的眼光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虽然在细节和技术上道教生命学不如西方生命科学,但它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和动态洞察,以及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体的自我调整化炼,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陈宁先生以仙... 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用现代的眼光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虽然在细节和技术上道教生命学不如西方生命科学,但它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和动态洞察,以及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体的自我调整化炼,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陈宁先生以仙学的方式重建道教生命学,兼信仰、哲学、科学而有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借鉴道教生命学,创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生命学体系,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界认真思考和讨论。1 在信仰的层面上,要把道教的神仙信仰变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 在养生的原则上,要把道教的性命双修扩大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3 在养生的方式上,要学习道教养生思想,把内养和外炼、静功与动功结合起来;4 在治病的途径上,要把道教医学与西方医学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生命学 陈撄宁 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邹吉忠 《河北学刊》 2002年第1期34-38,共5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市场化的纵深推进 ,自由秩序问题凸显为当代哲学、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构成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本文在分析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类型及转型的基础上 ,揭示出自由秩序难题的诸面向 ,提出当代社...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市场化的纵深推进 ,自由秩序问题凸显为当代哲学、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构成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本文在分析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类型及转型的基础上 ,揭示出自由秩序难题的诸面向 ,提出当代社会三大秩序难题 :(1 )在自由的条件下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2 )在自由价值存在冲突情况下如何克服“外部性” ;(3)如何克服秩序的“冷化”及其对自由的威胁。对这三大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秩序 自由 多元 分层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邹吉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7,共7页
针对大致兴起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复杂性理论研究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与反思的角度 ,在现代性反思这一理论平台上 ,对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理论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即对... 针对大致兴起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复杂性理论研究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与反思的角度 ,在现代性反思这一理论平台上 ,对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理论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即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和超越 ;但它们在面对问题的姿态、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的答案、未来的走向上又殊为不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之间的关联性 ,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复杂性理论 结构主义 价值取向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牟钟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5-50,共6页
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十分重视道德思想和实践,重视以道德宗教的形象面向社会,具有以神道的方式容纳古代社会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道德践行与仙道修炼紧密结合、吸收道家贵柔守雌的精神、重视生命伦理、多教汇合、与民间道德教化相... 道教是尊道贵德的宗教,十分重视道德思想和实践,重视以道德宗教的形象面向社会,具有以神道的方式容纳古代社会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道德践行与仙道修炼紧密结合、吸收道家贵柔守雌的精神、重视生命伦理、多教汇合、与民间道德教化相结合等特色。今天道教道德优良传统的发扬,有益于人性的改善,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道德 特色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见与真理——《中观甚深精要论》的现代阐释之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班班多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8,54,共7页
根登群佩在《中观甚深精要论》一文中,表达了他对大乘中观思想的独特感受和与众不同的见解。根登群佩从意见与真理的关系出发,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在经验世界范围内认识绝对真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结果在理论上否认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 根登群佩在《中观甚深精要论》一文中,表达了他对大乘中观思想的独特感受和与众不同的见解。根登群佩从意见与真理的关系出发,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在经验世界范围内认识绝对真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结果在理论上否认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观察者,因而在藏传佛教理论中倡导了一种多元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登群佩 《中观甚深精要论》 意见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成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3-58,共6页
:通过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扩张与朝觐所体现的乡土情结、荣誉与简洁所折射的安拉激情、世俗与经商所蕴含的入世态度、忠诚与争斗所反映出来的部落意识、坚韧与冒险所表现的沙漠精神,实际上反映着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透过对这些特征的... :通过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扩张与朝觐所体现的乡土情结、荣誉与简洁所折射的安拉激情、世俗与经商所蕴含的入世态度、忠诚与争斗所反映出来的部落意识、坚韧与冒险所表现的沙漠精神,实际上反映着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透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对伊斯兰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并对伊斯兰文化今后的发展有一个合适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伊斯兰教 本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班班多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共5页
以藏文材料和汉文材料为依据,对佛教在藏区与汉地初传时期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将佛教引进了吐蕃,并欲将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当时吐蕃人信奉本土固有的宗教—苯教,于佛教异常隔膜。在... 以藏文材料和汉文材料为依据,对佛教在藏区与汉地初传时期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将佛教引进了吐蕃,并欲将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当时吐蕃人信奉本土固有的宗教—苯教,于佛教异常隔膜。在此情势下,松赞干布将计就计,以苯教的思想和仪轨作为传播佛教的理论铺垫和思想基础,吐蕃人通过苯教这个管道和途径,才逐渐接受了佛教思想。汉地佛教初传时期,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佛教初来咋到时,汉人将佛教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后来又将佛法和道教的法术相提并论,将佛教哲学和庄子哲学一样看待。这些事实都说明,佛教在两地初传时期,基本上是接着两地的传统思想、宗教、文化讲的,而不是照着印度佛教思想的原本模样讲的。这是印度佛教在汉、藏两地传播的一个共性,或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汉地佛教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位上升而又明确附儒的元代伊斯兰教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成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2-66,共5页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及其民族迁徙政策,导致了元代中国穆斯林队伍的迅速壮大。而穆斯林善于经商的特点以及迁徙过来的穆斯林所生活的军事战略要地,使得元代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异常重要,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其经济和政治地位较唐宋时期均...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及其民族迁徙政策,导致了元代中国穆斯林队伍的迅速壮大。而穆斯林善于经商的特点以及迁徙过来的穆斯林所生活的军事战略要地,使得元代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异常重要,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其经济和政治地位较唐宋时期均有明确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元代伊斯兰文化的独立性通过清真寺的大量建造而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的强大及其与封建社会相协调的特点又使得元代伊斯兰文化不得不与儒家文化相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宗教 伊斯兰文化 穆斯林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中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谐与共的历史透视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桂萍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7年第5期53-60,共8页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属天启宗教,有共同的"先知传统",有共同的历史责任。历史上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一面。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谐共处的历史...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属天启宗教,有共同的"先知传统",有共同的历史责任。历史上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一面。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谐共处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建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和谐关系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和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