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的离场与超越:王弼道德哲学诠解
1
作者 李浩然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6,共8页
王弼认为儒家以道德情感为基础所表彰的仁善由于要求施为而有致恶的可能性,这种结构性缺陷会导致自我本真的丧失从而无法保证万物完满地存有。王弼对于传统道德的批判直接要求着“善”的离场,而通过对“无”的论述,他试图指出在万物存... 王弼认为儒家以道德情感为基础所表彰的仁善由于要求施为而有致恶的可能性,这种结构性缺陷会导致自我本真的丧失从而无法保证万物完满地存有。王弼对于传统道德的批判直接要求着“善”的离场,而通过对“无”的论述,他试图指出在万物存有的过程中已然包含着一种正当的应然性。这种本在的应然性一方面显现出万物的初始状态具有着超越善的终极价值,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万物对“以无为用”的实践恰恰需要通过对追求善之行为的抛弃来完成。对于获致“无”这种终极价值的具体方法,王弼认为人可以通过性情修养来实现,即通过虚静之本性对妄作之情欲的归正来实现超越性的善。在这种对“善”的消解与重塑中,王弼既完成了对传统道德哲学的批判,又确立了自己新的道德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上德 性其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认同与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宫玉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8-24,共7页
民族认同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其他成员的亲近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宗教总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虽然民族认同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宗教总是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在我国55个... 民族认同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其他成员的亲近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宗教总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虽然民族认同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宗教总是民族认同的一个因素。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宗教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宗教对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宗教伦理学学科的确立
3
作者 王文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它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事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它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事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宗教伦理学包含对民族宗教伦理的实体结构、主体结构、价值结构和规范结构四个方面的研究。民族宗教伦理学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民族伦理学与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宗教对话与社会道德困境的解决,在实践上亦有利于我国道德建设及民族宗教本身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宗教伦理学 学科性质 学理范畴 研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还是诗学:当代国内宗教民族志的研究与反思
4
作者 张咏 黄静 李志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3,共7页
国际学术界通常将民族志的研究大致分为初创期、多样性发展期和裂变调整期三个阶段。我国国内的宗教民族志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学等学科的恢复得以重建,经历了由模仿再到参与国际学术话语的讨论与生... 国际学术界通常将民族志的研究大致分为初创期、多样性发展期和裂变调整期三个阶段。我国国内的宗教民族志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学等学科的恢复得以重建,经历了由模仿再到参与国际学术话语的讨论与生产历程,但阈于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差异导致现阶段国内民族志研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利用本土的深厚传统与经验开展中国学派的建设将是今后学界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客观性 主体性 本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审视民族宗教文化
5
作者 陈胜 李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8-61,共4页
文化相对论认为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有着各自的主体内涵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理解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民族宗教文化,应从各文化的内在法则及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来审视,这对促进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和抵制文化霸... 文化相对论认为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有着各自的主体内涵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理解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民族宗教文化,应从各文化的内在法则及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来审视,这对促进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和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进化论 文化相对论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一体多样”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3期5-14,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中不仅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而且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中不仅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而且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一与多”相统一的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问题,需要追问“少数民族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并确立其思想的真实内涵,揭示少数民族哲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继而在二者的互动中呈现“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哲学发展的历史图谱,论证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哲学的可能性。展望未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最为根本的是构建“一体多样”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当代中华民族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被引量:8
8
作者 熊坤新 王文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19,共7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深刻理解并深度把握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化解民...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深刻理解并深度把握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既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化解民族矛盾、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问题 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独特性——牟钟鉴先生访问 被引量:4
9
作者 牟钟鉴 干春松 《哲学分析》 2016年第1期142-164,共23页
一、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 干春松(以下简称“干”):我记得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吧?您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均有很大的建树,与你长期跟随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等前辈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吧?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儒家思想 特性 冯友兰 宗教研究 中国哲学 任继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庆锋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67-72,110,共7页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成份,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民族关系始终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应时代所需,先后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成份,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民族关系始终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应时代所需,先后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通过系统梳理马来西亚民族政策的历史嬗变,不难发现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民族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这对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民族政策 嬗变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认同的边界建构与互动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其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3-17,共5页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立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在个体层面,宗教身份使人类在不可预测的模糊情境中获得稳定的依靠;在社会层面,宗教身份的社会性就是稳定的集合体。对身份依靠的稳定性期待,必然形成对社会整合的依赖。因此,个体认同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身份之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复杂的认同分层与结构中认识宗教认同的独特作用机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 推动功能 导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试论我国应用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工作方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生活智慧 ,其基本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哲学 生活智慧 智慧人生 智慧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0,共7页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自由劳动"的基点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亦即"资本批判"的理论旨趣和"劳动解放"的革命要求,以及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意识内在性"的根本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劳动 自由劳动 实践 资本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民族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成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5-9,共5页
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具有相对的自然特征,其身份认同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但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变得"不自然"。更加密切的接触、交流、比较,"... 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具有相对的自然特征,其身份认同也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但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变得"不自然"。更加密切的接触、交流、比较,"文化自觉"越来越突出,因而身份认同变得越来越复杂、迫切、重要。当代的中华民族就处于这样剧烈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因而也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基于牟钟鉴先生关于"复合型民族"思考的启发,从历史上北魏政权的认同实践和现实中真切的生命关怀,我们认为超越地域、民族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文明认同",不仅是过去中华民族发展中珍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对于当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民族认同 复合型民族 多元通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宗教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牟钟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改革开放30年,宗教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宗教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宗教理论和政策也有很大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宗教在中国还会继续发展。所以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 改革开放30年,宗教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宗教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宗教理论和政策也有很大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宗教在中国还会继续发展。所以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研究 保护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的中华民族及其功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牟钟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4,共4页
基于文化类型学的视角,将民族分类为原生型民族、融合型民族、衍生型民族、复合型民族、集合型民族。就其特征而言,中华民族属于典型的复合型民族,具有双层结构,同时又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力地维护了... 基于文化类型学的视角,将民族分类为原生型民族、融合型民族、衍生型民族、复合型民族、集合型民族。就其特征而言,中华民族属于典型的复合型民族,具有双层结构,同时又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力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稳定,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复合型民族 文化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央之国到天下世界——如何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进行中国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6,共10页
当今世界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如何进行中国思考,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高度上,基于对中国方位的历史与逻辑的梳理和把握,对中国意识、中国思考、中国视角进... 当今世界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如何进行中国思考,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历史高度上,基于对中国方位的历史与逻辑的梳理和把握,对中国意识、中国思考、中国视角进行政治哲学的诠释,提出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进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考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考 政治起飞 天下世界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之修炼 被引量:2
18
作者 邹吉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102,共7页
针对现代大学重知识传授、轻学问修炼的问题,作者在反思大学历史与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活之实质在于修炼,并从学科-修炼、学者修炼和学生修炼三个层面,对大学人的修炼方式进行了探究,目的是从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人的生... 针对现代大学重知识传授、轻学问修炼的问题,作者在反思大学历史与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活之实质在于修炼,并从学科-修炼、学者修炼和学生修炼三个层面,对大学人的修炼方式进行了探究,目的是从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新的诠解,重新定位和把握大学人的大学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学科一修炼 学者修炼 学生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5,共4页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同等地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分配正义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问题。《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一文则围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归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虽然都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可以部分地解决环境伦理的规范问题,但都缺乏内在的自洽性,这就暴露了环境伦理学作为学科之不成熟性的事实。《论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核心任务》一文探讨了公共行政的一般特性以及在中国的特殊问题,从而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建设的重点所在。《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一文考察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宗教的新变化,特别是信仰伦理成分的加重使它在今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 伦理化趋势 当代 20世纪90年代 民族宗教矛盾 社会文化 伦理因素 精神支持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统合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能思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文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10,共14页
从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新时代伦理学德性论,可立足于中西方传统德性诠释,开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人的整全德性为核心、以立教弘道为目的,并观照心性、行为、规范诸因素的新思路。德性伦理诠释路径的生成前提在于:哲学... 从哲学诠释学和经学解释学视域建构新时代伦理学德性论,可立足于中西方传统德性诠释,开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人的整全德性为核心、以立教弘道为目的,并观照心性、行为、规范诸因素的新思路。德性伦理诠释路径的生成前提在于:哲学诠释学从本体论、方法论解释到伦理实践的转向,同时建基于中国传统解经学关于人的德性存在论的基本理解,实现一种以经世致用、成教立德为宗旨的德性诠释理论与伦理实践的思想统合。此种德性论以万有相通为基础,以自然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相统一的人的存在论为本体(一体),以心性、行为、规范、工夫、境界(五位)相统一为核心,是具有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德性论。新时代德性伦理“一体五位论”的立意,不在于追求取代或超越规范伦理,而在于扩展古典德性伦理固有的成己成物之内涵,在此基础上谋划有效补充或匹配处于强势形态而使德性相对弱化的规范伦理,同时期望有助于坚持中国文化、哲学和伦理的自信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论 哲学诠释学 经学解释学 成己成物 一体五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