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勇 陈雅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我们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多元一体格局 手足情深 荣辱与共 共同体理念 守望相助 历史根基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庸关云台--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幼欣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居庸关云台(又称“过街塔”)为元代所建藏传佛教造型的建筑,至元末时佛塔损毁,明初又在原塔基上修建佛寺。它矗立在群山之间,两侧尽是峰峦叠翠,明人惊叹其景观之壮丽,将之列为“居庸八景”之一,因其“远望如在云端”[1],始有“云台石阁... 居庸关云台(又称“过街塔”)为元代所建藏传佛教造型的建筑,至元末时佛塔损毁,明初又在原塔基上修建佛寺。它矗立在群山之间,两侧尽是峰峦叠翠,明人惊叹其景观之壮丽,将之列为“居庸八景”之一,因其“远望如在云端”[1],始有“云台石阁”之称。康熙四十一年(1702),因上方佛殿焚毁,仅剩塔基,故俗称“云台”。在云台券门下方石壁上雕刻有四天王、佛像,以及八思巴文、汉文、藏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六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和《陀罗尼经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德记 券门 八思巴文 居庸 历史见证 云台 陀罗尼经咒 塔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3
作者 张晗月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1期89-90,共2页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要培养“一懂两爱”,增进“三农”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和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青年大学...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要培养“一懂两爱”,增进“三农”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和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青年大学生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三农”实践,加强实践历练,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到乡村振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4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文利 陈华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6,共9页
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 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编成的,其内容在“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基础”“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统一性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平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高度契合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间的指导关系,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基础教育教材相结合的典范,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处是居庸——探寻元代居庸关的历史踪迹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幼欣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70,共3页
元朝建国定鼎大都(今北京),居庸关的军事地位得到提升。关于元代居庸关南口、北口及居庸关城的位置,宋国玺提出元代居庸关在今上关(今北京市延庆区上关)[1];周宜琨认为元代居庸关的南口在今南口村(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村)处,北口在八达岭... 元朝建国定鼎大都(今北京),居庸关的军事地位得到提升。关于元代居庸关南口、北口及居庸关城的位置,宋国玺提出元代居庸关在今上关(今北京市延庆区上关)[1];周宜琨认为元代居庸关的南口在今南口村(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村)处,北口在八达岭[2];周肇祥认为元代居庸关大致在今上关以南,但并未说明具体位置[3];杨程斌则认为元代居庸关在今昌平区南站村附近并建有关城(即南站村东城堡遗址),北口在今上关,南口在今南口村处[4],可见诸位学界前贤对此尚有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庸 北京市昌平区 周肇祥 城堡遗址 北口 元代 元朝 定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分析在促进应用化学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7
作者 贾威如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67,共1页
历史不仅记录了应用化学自诞生以来的重大发现和转折点,而且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与进程。通过对过往成就和挑战的细致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应用化学的演变轨迹,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科学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历史分析为理解复杂... 历史不仅记录了应用化学自诞生以来的重大发现和转折点,而且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与进程。通过对过往成就和挑战的细致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应用化学的演变轨迹,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科学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历史分析为理解复杂科学概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也揭示了科学知识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科学概念 演变轨迹 科学研究 技术革新 科学知识 适应社会需求 转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交”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乐籍制度起源研究
8
作者 张梦雨 彭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性、户籍的特殊性、职业的世袭性等特征,是后世乐籍制度的重要元素。十六国北朝频繁的族群互动是乐籍制度萌芽的社会条件。这一时期各族群间的大混战、大迁徙、大融合产生了杂营户制,倡优乐人在剧烈的族群冲突与迁徙之中沦入杂营户,成为了最初的乐户。同时各族政权间的战争带来的大量俘虏(驱掠人口)和社会矛盾中滋生的罪犯亲属,则不断为乐户等杂营户提供来源。北魏“中华化”改革的典制化是乐籍制度成型的法律基础。乐籍制度沿袭后世的职业世袭、同色为婚、入仕受限等基本特征,是在北魏重建门阀士族制和良贱身份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北魏政权的“中华化”改革走向制度化、法典化的过程。以“三交”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起源,有助于反思历史上不同民族政权的统治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倡优 乐户 乐籍制度 “三交”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元晖 李大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42-50,共9页
"大一统"思想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大一统"思想虽然萌芽于先秦时期,但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其核心是"汉为天下宗",董仲舒等对"大一统"的解读是对这一观... "大一统"思想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大一统"思想虽然萌芽于先秦时期,但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其核心是"汉为天下宗",董仲舒等对"大一统"的解读是对这一观念的完善。"大一统"思想形成后为后代所继承,隋唐两朝是积极的实践者,但边疆族群尤其是游牧族群的继承和发展则使其成为了缔造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主导者。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清王朝则更加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最终促成了多民族主权国家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农耕族群 游牧族群 多民族主权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的想象与中华民族的认同——论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中的乡土叙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晨怡 张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四时期的乡土叙事,不仅是对农民自身的启蒙,也是对在"乡土中国"之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召唤。而抗战文学正是通过对"救亡"的叙述,最终完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重构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五四文学 抗战文学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以“中央欧亚”为中心的“世界史”——对日本内亚史学界新近动向的剖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钟焓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163,共22页
自1990年代以来,不少日本内亚史学者改用“中央欧亚”一名来概括其研究的地域对象,构建起以“中央欧亚”为中心的全新“世界史”体系,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研究模式.这一动向具体反映在杉山正明和冈田英弘等人推出的一系列著述中.然而通过... 自1990年代以来,不少日本内亚史学者改用“中央欧亚”一名来概括其研究的地域对象,构建起以“中央欧亚”为中心的全新“世界史”体系,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研究模式.这一动向具体反映在杉山正明和冈田英弘等人推出的一系列著述中.然而通过对它的剖析可知,这种看似充满新意的历史构建其实在基本史实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与误区,远不能被视作具有充分实证性和说服力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亚 “征服王朝史” 中央欧亚 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论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98,共3页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越发突出。明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致力于构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包... 明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迅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越发突出。明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致力于构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经济上交流互补,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各民族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融合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性 深度交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 交往交流交融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交流互补 政治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卫所制度设计与军户家族记忆的历史书写--以湖南新田骆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1,共8页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在卫所制度的运行中,卫所军户以军籍的身份存在,在相应的卫所里承担军差,而州县军户作为卫所军户的替补,以民户的身份存在,承平之时在州县承担民差,当卫所军户故绝时会被勾出补役,身份也转...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在卫所制度的运行中,卫所军户以军籍的身份存在,在相应的卫所里承担军差,而州县军户作为卫所军户的替补,以民户的身份存在,承平之时在州县承担民差,当卫所军户故绝时会被勾出补役,身份也转变为卫所军户。这样的卫所制度设计,影响了明代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一直到明代灭亡并延续到清代。湖南新田骆氏家族的历史记载,在卫所军户和州县原籍军户体系中各有清楚的呈现,通过《明史》《明实录》等传统文献和地方志等史志文献,以及家谱和碑刻等民间文献中不同的历史书写,来探寻两类军户关联的可能性、实现途径,以及隐约可见的军户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家风传承,以此揭示卫所制度影响之下军户族群关系及其身份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军户 锦衣卫 家族记忆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政府民族教育对象的伸缩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50-56,共7页
国民政府民族教育对象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藏学生,限定为蒙藏地区的蒙藏两民族;第二阶段是边疆学生,即采取属地主义,逐步扩大至数十个省份,又照顾到内地有志服务边疆的汉族学生,但族际待遇差别明显;第三阶段是民族学生,实施属人主... 国民政府民族教育对象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藏学生,限定为蒙藏地区的蒙藏两民族;第二阶段是边疆学生,即采取属地主义,逐步扩大至数十个省份,又照顾到内地有志服务边疆的汉族学生,但族际待遇差别明显;第三阶段是民族学生,实施属人主义,规定国内语言、文化具有特殊性质者为施教对象。国民政府民族教育对象的伸缩,反映了民族教育受益群体与非受益群体、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多方博弈,及政府如何分类与识别国内少数民族并对其所作的利益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生 蒙藏委员会 属地主义 属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小长假与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永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旅游可持续发展 传统节日 民族地区 市场热点 休假制度 长假旅游 节日旅游 旅游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与国家建构之关联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鸿宾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乃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应当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统一国家 历史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朝的民族观念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鸿宾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48,共5页
本文认为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在变动之中。从前期的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 ,表明唐朝处置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作出不同的回应。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唐人将民族问题置于政治问题之内 ,是政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唐中央与周边民... 本文认为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在变动之中。从前期的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 ,表明唐朝处置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作出不同的回应。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唐人将民族问题置于政治问题之内 ,是政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唐中央与周边民族势力的关系而论 ,中央集权地位的强盛与衰弱 ,直接导致民族观念的相应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民族观念 政治权力 唐太宗 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3
18
作者 苍铭 刘子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清代文人墨客及官员们以竹枝词的形式记述着贵州各地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岁时风物。这类竹枝词一方面成为旅宦黔地之人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载,另一方面为考察清代贵州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竹枝词中呈现的经济交往来看,分布于各地... 清代文人墨客及官员们以竹枝词的形式记述着贵州各地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岁时风物。这类竹枝词一方面成为旅宦黔地之人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载,另一方面为考察清代贵州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竹枝词中呈现的经济交往来看,分布于各地的集市为各民族间交往搭建平台,各民族通过商品交换增进彼此了解。从文化交流来看,各民族随着交往的增多,形成语言文字的共享与认同、民间信仰的互鉴与共享、曲艺服饰的共赏与认同。文化认同的不断加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互嵌共处、通婚融合,进而建立起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因此,建构新时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在经济互动之中强调各民族相互依存,要在文化交流之中实现兼收并蓄,要在互嵌交融之中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被引量:3
19
作者 尚衍斌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2-144,共3页
元朝对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把草原游牧制度中的分封制等相关制度与汉地固有的中央集权制紧密结合,以此来强化官僚君主制下的政治运行程序。其行省制度使边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大大加强... 元朝对中国的统一,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把草原游牧制度中的分封制等相关制度与汉地固有的中央集权制紧密结合,以此来强化官僚君主制下的政治运行程序。其行省制度使边远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疆域治理 央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容美土司贡茶看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9,共6页
朝贡作为元明以来土司制度内容的一部分,在土司地区普遍实行,贡赐往来反映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互动。容美土司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历史上一直作为贡品进献中央。自明以来,容美土司积极朝贡,贡茶往来不绝。一方面使得中央朝... 朝贡作为元明以来土司制度内容的一部分,在土司地区普遍实行,贡赐往来反映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互动。容美土司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历史上一直作为贡品进献中央。自明以来,容美土司积极朝贡,贡茶往来不绝。一方面使得中央朝廷确认了自身的统治地位与管辖区域;另一方面贡茶行为也可视作中央王朝对于土司的一种间接的文化濡化手段,朝贡往来间使得土司认可中原士人的生活方式,奉行王朝规定的礼仪,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美土司 贡茶 中央 地方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