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与中国——在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海洋 王东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2010年3月27日,纪念我们的先师和民族学界泰斗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年的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举行。林先生的家属、亲友及其门下弟子出席了纪念仪式。庄孔韶教授和他的团队及中国人民大学垫付了各项筹备费用。庄教授委托本人介绍林先... 2010年3月27日,纪念我们的先师和民族学界泰斗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年的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举行。林先生的家属、亲友及其门下弟子出席了纪念仪式。庄孔韶教授和他的团队及中国人民大学垫付了各项筹备费用。庄教授委托本人介绍林先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成就和意义,海洋对此诚惶诚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少数民族 逸夫楼 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创共享共情: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4,共9页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以时间为轴心的生活制度,它规约各族民众的生活方式,记忆各族民众的生活历史,凝结各族民众的生活情感,彰显共有家园理念和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坐标。传统节日是多民族交往交流的时空,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的...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以时间为轴心的生活制度,它规约各族民众的生活方式,记忆各族民众的生活历史,凝结各族民众的生活情感,彰显共有家园理念和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坐标。传统节日是多民族交往交流的时空,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突出表现为多民族、跨地域的知识生产、情感互动与团结凝聚。传统节日生动且深刻地体现为各民族共创共享共情的生活实践,昭示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度同构。传统节日汇聚社会文化,仪式与娱乐融为一体,各族民众的生活实践构成情感相依、文化互嵌、民族团结的关系整体。在传统节日认同基础上建立的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界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更具感召力、包容性和凝聚力的生活共同体。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将中华民族生活公共性、文化共享性等价值观念与传统节日特有内涵有机融合,形成新的传统节日凝铸共同体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创共享共情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17
3
作者 祁庆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31-34,共4页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法论与民族学研究的方向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圣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方法论又可称为认识论,是人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时,其主观世界、主观思维的站位和出发点。学者们面对同一类研究对象时,由于秉持不同的方法论,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方法论之重要。多年来,中国学界对民族学研究的得失与成败较少从方... 方法论又可称为认识论,是人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时,其主观世界、主观思维的站位和出发点。学者们面对同一类研究对象时,由于秉持不同的方法论,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方法论之重要。多年来,中国学界对民族学研究的得失与成败较少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与评判,对该学科研究成果在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大小和正确与否等,也缺乏明确的分析准则。因此,从方法论角度对中国民族学百年发展的得失进行探讨与评价,并指出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学学派的紧要性与路径,不失为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方法 民族学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经验——基于内蒙古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祁进玉 王春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6,共9页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类型推进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实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族际通婚使各民族以婚姻的形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践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回族历史文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宏 马越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5,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及各民族共同利益角度提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着与兄弟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历史和文化。对回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及各民族共同利益角度提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着与兄弟民族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历史和文化。对回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必须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其目的就是要自觉地维护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回族 伊斯兰文化 中华文化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25,共8页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兴盛与"丝绸之路"沿线生活的民族对宝物有特别的情感有关,与行走在"丝绸之路"的西域诸民族对宝物的向往有关。"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类型丰富,形态...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兴盛与"丝绸之路"沿线生活的民族对宝物有特别的情感有关,与行走在"丝绸之路"的西域诸民族对宝物的向往有关。"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功能多样,反映和体现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与和谐的民族关系。宝物故事的传承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宝物故事讲述、接受的过程就是各民族间相互理解、认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物 类型 民间故事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经验探析——基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45,共6页
发源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区域的柯尔克孜人,在历史上就与不同的民族相互接触、互动,其中一部分东迁黑龙江之后,与当地其他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交错杂居的空间地理环境,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所在区域... 发源于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区域的柯尔克孜人,在历史上就与不同的民族相互接触、互动,其中一部分东迁黑龙江之后,与当地其他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交错杂居的空间地理环境,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所在区域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促成了不同民族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实践,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通;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长期的相互吸收和借鉴形成了内涵相似而又保留彼此特色的文化形式,有助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普遍存在的族际通婚使得不同民族通过血缘联系起来,家庭成员能够增进对彼此的包容和认同,从而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 实践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文化多样性--基于边疆与中心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9
作者 Tommaso Previato 张海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78-81,共4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并且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了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则会发生激烈冲突状况。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趋同。但它也会使文化更加多样化,结果就会出现对多元取向认同的意...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地区性与国际性同步加强,并且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了有的文化体系互相配合,有的则会发生激烈冲突状况。全球化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还会伴随有意识形态趋同。但它也会使文化更加多样化,结果就会出现对多元取向认同的意识形态趋向。跨文化交流与对文化解构,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圈里的人们如何彼此相互沟通设置动态平台的必要。文化交流论属于文化的横向动态,关注的是不同的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文化解构论则属于文化的纵向动态,关注的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地方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纵是横,不同文化关系的适当处理,都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异中之同"而所产生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共性的认识;它同时不能脱离通过比较"同中之异"而所获得的认识,即对于中西文化或其中某种文化体系内的亚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个性的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文化解构 多元复合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生命观念的新变化:特点、成因与启示——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研究
10
作者 马金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5,共4页
生前遗嘱、生态葬、网络祭祀等在青年人群中悄然兴起,反映着青年生死观念的多元化特征,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按照自我意愿规划生命旅程。青年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安葬方式和祭奠方式,体现着他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着... 生前遗嘱、生态葬、网络祭祀等在青年人群中悄然兴起,反映着青年生死观念的多元化特征,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按照自我意愿规划生命旅程。青年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安葬方式和祭奠方式,体现着他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着青年生命观念中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青年生命观念的新变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也启示着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多元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生死观念 特点成因 生死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的共同体结构层次及其实践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春节建构以家为中心的生活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蕴含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形态和共同诉求的文化基因。“多元一体”的春节生活实践凝聚共识、传递情感,调整和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构建和顺的生态共同体、和睦的... 春节建构以家为中心的生活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蕴含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形态和共同诉求的文化基因。“多元一体”的春节生活实践凝聚共识、传递情感,调整和维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构建和顺的生态共同体、和睦的生活共同体与和谐的情感共同体。春节融入多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含括多民族迎接农历新年的节俗活动,形成超越血缘世系、地域乡土的中华文化认同,其生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统一于多民族、多地域的共同传承体系中,实现从民族性、地域性的演绎到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节日文化 生态共同体 生活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村“以坝治边”智慧警务实践
12
作者 祁进玉 马爱琳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6,共11页
边疆治理现代化关乎总体性国家安全战略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边境基础设施因具有特殊的物质属性和技术实践,成为边疆治理进程中的重要资源。辽宁省抵边村L村智慧警务实践的经验研究表明,当地以水丰水坝为核心搭建的治边警务策... 边疆治理现代化关乎总体性国家安全战略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边境基础设施因具有特殊的物质属性和技术实践,成为边疆治理进程中的重要资源。辽宁省抵边村L村智慧警务实践的经验研究表明,当地以水丰水坝为核心搭建的治边警务策略实现了从技术下沉、技术融合到技术赋能,由此形成了坝上流域的船防模式、坝下流域的民防模式、全流域水陆空联防模式的一体化建设。这一“以坝治边”模式不仅呈现了技术、边疆社会、边民三者间的协同发展,还提供了一条从物质性角度理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现代化 以坝治边 智慧警务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语境下藏族动物故事传承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丹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78-184,共7页
藏族动物故事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藏族民众以动物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过程及其结果,具备独特的内容表达、叙事逻辑和思想理念,是民众源于生活需要的动物知识积累与观念传递。藏族与动物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民众长期与动物相处而进行... 藏族动物故事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藏族民众以动物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过程及其结果,具备独特的内容表达、叙事逻辑和思想理念,是民众源于生活需要的动物知识积累与观念传递。藏族与动物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民众长期与动物相处而进行的生活实践和观念表述,构成了相应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知识谱系。动物故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护民间流传的动物故事,而且是保护故事所传递出来的以动物为中心建构的自然生态关系、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象征性思想,以及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 动物故事 知识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的“区域间关系”及其历史生成——兼论中国治理实践的区域间关联与“西北——东南”互动关系
14
作者 袁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3,187,共11页
中国的边疆治理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又具有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有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在这当中,如何系统理解中国边疆的"区域间关联",进而理解这种关系所构筑的边疆统一环结构,并最终实现由边疆汇聚成中国的... 中国的边疆治理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又具有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有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在这当中,如何系统理解中国边疆的"区域间关联",进而理解这种关系所构筑的边疆统一环结构,并最终实现由边疆汇聚成中国的历史进程,就成为关键所在。在系统理解边疆治理"区域间关系"的过程中,有必要重点思考中国治理实践的区域关联与"西北—东南"互动关系的思想史意义,并放在一个结构共同体中加以整体关照,唯有如此,才能在当下"双循环"的发展框架中,理解边疆治理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综合把握中国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治理实践 边疆治理 区域间关联 西北—东南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15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收藏滇夷图册概说 被引量:15
16
作者 祁庆富 李德龙 史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30,共10页
清代云南民族图册的出现远早于"黔苗图",具有独特的绘制风格,以"苗蛮图"、"苗图"指称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是一种谬误,应当重新正名。"滇夷图"是与"苗蛮图"并行的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图册... 清代云南民族图册的出现远早于"黔苗图",具有独特的绘制风格,以"苗蛮图"、"苗图"指称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是一种谬误,应当重新正名。"滇夷图"是与"苗蛮图"并行的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图册。《滇夷图说》、《滇省迤西迤南夷人图说》、《云南营制苗蛮图册》、《滇省夷人图说》是4部成书年代清楚、今仍存世的重要夷图,"滇夷图"独具特色,比之贵州的"苗蛮图",其历史民族学史料价值更胜一筹。清末来华西洋人留下的"西式滇夷图"也有特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夷图” 滇省夷人 图册 西式滇夷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17
作者 王丹 范继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5年第5期26-38,153,共14页
传统节日承载历史记忆与核心文化,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表征。太平堡龙船会以起源传说、文化记忆、仪式展演等形塑太平堡客家人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阐明个体和社群对家族、地方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太平堡龙船会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 传统节日承载历史记忆与核心文化,是认同表达的符号表征。太平堡龙船会以起源传说、文化记忆、仪式展演等形塑太平堡客家人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阐明个体和社群对家族、地方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太平堡龙船会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源于家族认同,家族认同为本源性认同,龙船会又在家族认同基础上不断开放包容,不同姓氏之间交往交流与共创共享,成为建构地域认同的文化传统。太平堡龙船会以中华文化精神和信仰价值体系为中心,将家族生活、地方传统融入并凝结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进而塑造太平堡人和客家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船会 端午节 太平堡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的功能性记忆
18
作者 王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47,共6页
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心性。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在特定时空关系中以生活性、场景性,通过情节、母题、人物和地点等要素呈现"社会情景"。民间文学历史记忆的功能性源于传承人、受众组成的共同体的生活需要。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心性。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在特定时空关系中以生活性、场景性,通过情节、母题、人物和地点等要素呈现"社会情景"。民间文学历史记忆的功能性源于传承人、受众组成的共同体的生活需要。民间文学包含不同性质的符号,均是有意义的历史记忆中的事件和人物,他们成为人们历史记忆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功能性 历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着子孙出走:一个孟氏家族的发展历程
19
作者 代启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3期112-119,共8页
家族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家族的起源;二是家族的发展。家族的起源是以血缘为中心的,它在形式(婚姻)上和民族构成上具有单一性特点;而家族的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它深受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在形式上和... 家族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家族的起源;二是家族的发展。家族的起源是以血缘为中心的,它在形式(婚姻)上和民族构成上具有单一性特点;而家族的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它深受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在形式上和民族构成上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家族的发展。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糯米村的孟氏家族的发展历程的调查,分别从孟氏家族的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来展开分析,试论孟氏家族从汉族家族逐渐演变为少数民族家族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孟氏家族的愿望和国家利益相互并置而产生的结果。从而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家族发展历程所呈现的独特性和多元文化在多民族杂居区交融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 孟氏家族 发展历程 家族愿望 国家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注意力下的关公信俗与共同体建构——以洛阳关林祭典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丹 裴世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场所,也是祭祀关公的物化空间。关公信俗源于多元主体的建构,包括信仰观念的形成、庙宇建筑的营造,以及祭祀活动的举办等。对于关公信俗精神内核的肯定和认同,是不同主体达成共识、互助合作的基础,亦促成他们的共... 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场所,也是祭祀关公的物化空间。关公信俗源于多元主体的建构,包括信仰观念的形成、庙宇建筑的营造,以及祭祀活动的举办等。对于关公信俗精神内核的肯定和认同,是不同主体达成共识、互助合作的基础,亦促成他们的共同注意力及相关的行为表达。在新时代,关公信俗发展为一种公共文化事象,关林管理处与信众长期协作,结成共谋、共享、共存的信俗共同体,推动关公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并使之成为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展示着价值导向、社会整合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信俗 关林 共同注意力 共同体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