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触·碰撞·融合——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玫 熊贤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9-192,共4页
文章扼要回顾了中国戏曲在海外,主要是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并且透过具体的例证分析,讨论了从接触到碰撞再到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国戏曲在西方所产生的在其母国所不曾有过的种种变异和景观。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海外传播 梅兰芳 戏曲作品 英文京剧 全本《牡丹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戏曲改革 被引量:4
2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19,125,共6页
中国戏曲自12世纪成型,历经种种兴衰,不过,戏曲的这些嬗变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内部进行的。清末,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后,戏曲发展的历史路径便开始与以前有了根本的不同。一百多年来,要求改革戏曲的呼声持续不断,而这些诉求常常... 中国戏曲自12世纪成型,历经种种兴衰,不过,戏曲的这些嬗变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内部进行的。清末,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后,戏曲发展的历史路径便开始与以前有了根本的不同。一百多年来,要求改革戏曲的呼声持续不断,而这些诉求常常是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密切相关的。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次改革戏曲的诉求,即清末的"戏曲改良"、新文化运动中对于戏曲的批判、20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都不是从戏曲界的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因西方文化的影响,从戏曲界的外部、由原本和戏曲没有太大关系的知识分子们所发起和推动的。由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介入,特别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中国戏曲彻底改变了它原有的自然状态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知识分子 戏曲改良 新文化运动 戏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当代改造中国戏曲的三大社会工程 被引量:2
3
作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8,共6页
本文论说改造中国戏曲的三大社会工程:"戏曲改革运动"、"样板戏"创作和"精品工程"。这三大社会工程的历史政治背景不同,它们兴起的缘由和具体的操作方式迥异;但是它们其实有着相通之处——都是中国戏曲... 本文论说改造中国戏曲的三大社会工程:"戏曲改革运动"、"样板戏"创作和"精品工程"。这三大社会工程的历史政治背景不同,它们兴起的缘由和具体的操作方式迥异;但是它们其实有着相通之处——都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无前例可寻的政府行为,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从而在几十年的时光里逐渐催生出一种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戏曲。这种新戏曲虽然普遍地被人们称之为"戏曲",但是其生产方式、艺术风貌和美学趣味均迥异于以前的传统戏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传统戏曲(指其整体形态而非一些具体剧目)则是已经消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改革运动 文化建设 “样板戏” “精品工程” 社会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照亮两种不同戏剧传统的差异与共性——论说《1616: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中国》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4,74,共5页
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先后离开了人世。400年前,这两位文豪的辞世显然还只是各自孤立的事件。20世纪,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们把这两位文学巨匠联系在了一起。今年恰逢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 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先后离开了人世。400年前,这两位文豪的辞世显然还只是各自孤立的事件。20世纪,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们把这两位文学巨匠联系在了一起。今年恰逢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其中有一本英文著作格外值得注目和留意。以出版莎士比亚丛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而闻名的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于年初出版发行了《1616: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中国》(1616: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该书荟集了来自不同国度的十位研究戏曲和十位莎学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汤、莎去了解他们各自所处的、非常不同的戏剧世界,而不是要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一简单的、平行的对照。所以,该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还包括了当年剧作家之间的交往、剧场和艺人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晚明 英国 伊丽莎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媛诗话》与经世实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力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2,共7页
《名媛诗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清代经世致用实学在女性世界别具意义的实践成果。从实学方面来说,是进一步彰显了其经世致用性,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从女性方面来说,则是使部分清代知识女性开始步出闺阁走向社会并放眼世界。就女性话语... 《名媛诗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清代经世致用实学在女性世界别具意义的实践成果。从实学方面来说,是进一步彰显了其经世致用性,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从女性方面来说,则是使部分清代知识女性开始步出闺阁走向社会并放眼世界。就女性话语的表现形态而言,则意味着“内言不出”的传统闺闱戒律受到了非一般的挑战。但其中也不免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或许这就是清代知识女性尴尬却又是真实的状况——在走向近代文明之际,仍难免受制于沉重的历史因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媛诗话》 经世实学 史学 清代才女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直接的、变异的西方影响--清末“戏曲改良”与日本关系初探 被引量:6
6
作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4-109,130,共7页
本文尝试探讨"戏曲改良"中的日本影响。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了高潮。当时西方思潮主要是经过日本,而不是直接从欧美涌入中国。与留学欧美者不同,留日生学以致用的倾向较为明显。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某些功利化... 本文尝试探讨"戏曲改良"中的日本影响。戊戌维新失败后,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了高潮。当时西方思潮主要是经过日本,而不是直接从欧美涌入中国。与留学欧美者不同,留日生学以致用的倾向较为明显。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某些功利化的文艺观及艺术实践的直接影响,梁启超、陈独秀、蒋观云等人,通过当时中国新兴的传媒——报刊,宣传改良戏曲的主张。他们极力彰显当时戏曲所具有的大众传媒功能,希望能够以其作为开启民智、振兴国家的工具。"戏曲改良"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中国知识精英群体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传统戏曲所作出的第一次重要的关注和反应,但是其直接的刺激和借鉴却是来自维新(向西方学习)成功后的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改良 近代戏曲 梁启超 陈独秀 跨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其内文本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力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6,共10页
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文章认为,... 该文借助产生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过程并广泛流行于当前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或称文本互涉(intertext)理论,对清道咸才媛沈善宝在其《名媛诗话》中反映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与文学的现象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具有诗话编撰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不仅循例大量征引他人的前文本(pre-text)——包括本事、作品与批评,而且还体现了相当明显的自我指涉(auto-ref-erentiality)现象——即不时自我表述(包括其本人及其家庭/家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将该诗话当作再现其自身(及其家系女性成员)历史与文学创作的文本空间。不过,沈善宝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呈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叙述,而是在随机动态的过程中,将其自我指涉置于与其相关的诸多关系(文本/前文本)之中,由此构成一种涵蕴其间的互文性,或称之为"内文本"(intratextuality)建构。其最终效果,不仅使这种"内文本"建构成为该诗话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在貌似(自我指涉的)零碎拼合中浮现出沈善宝自身(历史与文学)的轮廓与影像。这样一种文本策略的运用及其价值取向,无疑是强化了女性自身(尤其是作为时代才媛领袖之一的沈善宝)在重构女性文学史过程中的责任感及参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嫒诗话》 沈善宝 清代才嫒 自我指涉 内文本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梨园行赈灾义演及其它 被引量:6
8
作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自然灾害一直非常严重,而中国人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也非常久远。中国古代救灾,既有官方的举措,也有民间的行为。到了晚清,民间更是兴起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独立义赈活动。民间赈灾曾有多种形式,义演则是中...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自然灾害一直非常严重,而中国人应对自然灾害的历史也非常久远。中国古代救灾,既有官方的举措,也有民间的行为。到了晚清,民间更是兴起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独立义赈活动。民间赈灾曾有多种形式,义演则是中国近代以降民间义赈的常见形式之一。通过探讨清末民初戏曲艺人的一些赈灾义演,从而具体感知当年的社会和戏曲艺人的活动,以唤回些许历史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义务戏 义演 赈灾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说抗战前左翼文坛对梅兰芳的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6-159,193,共5页
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梅兰芳早已成为代表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文化符号。几十年前,各派、各家关于梅兰芳的种种见解,也早已积淀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回顾、清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当年的... 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梅兰芳早已成为代表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文化符号。几十年前,各派、各家关于梅兰芳的种种见解,也早已积淀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回顾、清理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当年的梅兰芳和当年的那些论者,全面真实、具体生动地感知当年的那一段历史,包括当年戏曲的历史。文中选取左翼文坛的鲁迅、郑振铎和张庚等人对于梅兰芳的一些评价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京剧 梅兰芳 戏曲批评 鲁迅 郑振铎 张庚 左翼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当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的戏曲艺术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9,178,共5页
自2002年起至2007年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投入巨额资金广泛选拔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精品工程"中共有19台戏曲作品。文章深入探讨了"精品工程"中的戏曲创... 自2002年起至2007年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投入巨额资金广泛选拔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精品工程"中共有19台戏曲作品。文章深入探讨了"精品工程"中的戏曲创作现状,批评了当前国内文艺界在舞台艺术创作中普遍出现的奢华倾向,也分析讨论了一些剧作因刻意追求思想寓意而产生的违背艺术创作自身规律的根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精品工程” 舞台艺术 新戏曲 戏曲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剧比较研究再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8,共6页
多年来,"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和"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几乎成为同义语;然而,这二者之间却是不能划一等号的。本文探析了形成戏剧比较研究中这种"中西"两极对照思维模式的历史原因,指出21世纪的戏剧比较研究,... 多年来,"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和"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几乎成为同义语;然而,这二者之间却是不能划一等号的。本文探析了形成戏剧比较研究中这种"中西"两极对照思维模式的历史原因,指出21世纪的戏剧比较研究,不应该再囿于传统的"中西"两极观,而应该逐步建立起多元的、全方位的世界戏剧观。本文还指出戏剧比较研究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研究,它不应该是比较文学研究在戏剧研究领域内的延伸。通过回顾中国戏剧比较研究史上一些具代表意义的范例,文章阐发了它们对于当时的戏剧实践以及后续理论研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质疑"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这一流行说法,并通过解析该个案,指出戏剧比较研究既要立足戏剧研究之本位,也要建立起跨文化、跨学科的宽广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戏曲艺术 比较研究 文化 历史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全球化压力下戏曲之保存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7,共4页
在中国,1949年以后创作的新的戏曲作品,无论艺术生产方式、艺术风貌、美学特征,均迥异于传统戏曲。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摈弃长期以来因"革命传统"而形成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我们必须警觉,西方文化正在而且将继... 在中国,1949年以后创作的新的戏曲作品,无论艺术生产方式、艺术风貌、美学特征,均迥异于传统戏曲。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摈弃长期以来因"革命传统"而形成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我们必须警觉,西方文化正在而且将继续全方位地冲击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戏曲,应该努力保存而不是改革或改造。对于传统戏曲这种独具民族审美意味和认知价值的精神产品(非遗)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否则它势必被能量巨大的电子传媒所压垮。理想的戏曲生态应该是:一边是虔诚、认真地保存传统戏曲,一边是大胆、无畏地探索新戏曲的未来之路,而在这两者之间宽广的中间地带任由不同艺术志趣和理念者驰骋。以人体为基本媒介的传统戏曲,其传承过程不可能毫无变化,我以为应该是一种渐变,切忌大刀阔斧式的改动;它的变化应该依循传统戏曲的规范,就如同修建天安门城楼时必须严格按照其建筑章法施工一样。农耕社会的"大众传媒"不敌后工业社会的电子传媒,因此传统戏曲必须被保护。人类社会发展到全球化阶段,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方面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危机和保护意识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戏曲 文化 冲击 压力 保存 发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巧,终究难成大器--我看电影《梅兰芳》 被引量:1
13
作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电影《梅兰芳》不好写,也不好拍。不下几番超乎寻常的苦功夫和"笨"功夫,靠走捷径,无法让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梅兰芳》还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做文章,并未能够真正深入梅兰芳的精神世界,更不用说再现历史的沧桑。从总体... 电影《梅兰芳》不好写,也不好拍。不下几番超乎寻常的苦功夫和"笨"功夫,靠走捷径,无法让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梅兰芳》还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做文章,并未能够真正深入梅兰芳的精神世界,更不用说再现历史的沧桑。从总体上来说这部电影的整体构思和情节结构都存在着问题。立意和境界都不理想,基本上走的还是郭沫若《屈原》和田汉《关汉卿》的路子。有些情节不符合梅兰芳的个性,也不合乎当时梨园行的情理。影片渲染的这种"创新精神"倒有点像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运动"中一些人才会有的那股冲劲和闯劲。取巧,人为地捏造出矛盾冲突集中、戏剧效果强烈的情节,结果影幕上的梅兰芳就平添了许多斗争精神,和历史有了太大的距离。历史故事片的这种艺术加工和虚构不应违背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些微之处见精神,并非只有横眉冷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才称得上伟大和不朽。假如该片采用一种散文化的、点线结合的史诗结构,适当插入叙述者的旁白(画外音)、历史镜头和外景,或许可以舒展自如,容纳下更多的历史事件,从而展示一幅宽广的历史画面,呈现出一种厚重深沉的历史感,大气、恢宏,并由此而生动、深刻地揭示梅兰芳和那个大时代的内在联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取巧,终究难成大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梅兰芳》 艺术创作 评论 取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音正声 老树新芽——新编昆曲《范蠡与西施》观后
14
作者 孙玫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77,共2页
最近,台湾昆剧团和浙江昆剧团为"第七届台湾·浙江文化节",联袂打造了一部新编昆曲《范蠡与西施》。该剧由台湾昆剧团团长、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编剧。作为吴梅大师的再传弟子,洪惟助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昆曲的保存、研... 最近,台湾昆剧团和浙江昆剧团为"第七届台湾·浙江文化节",联袂打造了一部新编昆曲《范蠡与西施》。该剧由台湾昆剧团团长、中央大学教授洪惟助编剧。作为吴梅大师的再传弟子,洪惟助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昆曲的保存、研究和传播。他浸淫词学和曲学多年,其韵文涵养深厚。他的《范蠡与西施》严格地按照昆曲的格律填词,他的曲文古朴雅正,清新俊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范蠡和西施》 昆曲 艺术创作 洪惟助 吴梅 传统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先勇的昆曲事业及其影响
15
作者 洪惟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28,53,共4页
白先勇认为,民俗文化、一般通俗文化固然需要,但是士大夫的精致文化更不可忽略,而最足以代表华人精致文化的应是昆曲。昆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表现于舞台上,是中华精致文化的代表。因此白先勇迷恋昆曲,狂热地推动昆曲事... 白先勇认为,民俗文化、一般通俗文化固然需要,但是士大夫的精致文化更不可忽略,而最足以代表华人精致文化的应是昆曲。昆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表现于舞台上,是中华精致文化的代表。因此白先勇迷恋昆曲,狂热地推动昆曲事业。白先勇对昆曲的推动可以分为两阶段:一为20世纪的《游园惊梦》;二为21世纪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之外,还有校园昆曲教学和演员培训,这种扎根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白先勇于2009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推广"昆曲传承计划",2010年4月起在苏州大学办理"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2011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昆曲新美学"课程。每一年课程都会安排数场演出,由传承计划的苏昆演员演出。白先勇的昆曲事业对昆曲命脉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昆曲史上辉煌的一页。白先勇的成功在于行动,只有呼吁是没有用的。只有亲自下去做,制作《游园惊梦》舞台剧,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真实的行动,才能保证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艺术 游园惊梦 青春版《牡丹亭》 校园昆曲教学 传承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