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9
1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意蕴——基于秩序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6,186,187,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上下互动,共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的过程,理性化的秩序结构和共善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两个任务目标。正是基于秩序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既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全体中国国民为一体、参与大变局时代国家治理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秩序视角 国内治理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优化——整体性治理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军 潘秀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8,共11页
随着城市日益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和场域,城市民族工作在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新需求、城市社会利益分化的新结构以及城市社会风险治理的新任务,对城市政府铸... 随着城市日益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和场域,城市民族工作在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新需求、城市社会利益分化的新结构以及城市社会风险治理的新任务,对城市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政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呈现治理的理念、体制与机制的不适应现象,这极大影响了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效能。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需要大力提升城市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水平,塑造城市政府以“公共性”和“共同性”为导向的治理理念,建构以“整体性”与“协同性”为目标的治理体制机制,打造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支撑的运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跨部门协同 整体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探索--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3,5,27,共6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1]为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著史立传,编纂出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概论》),创造了众人修史而成“一家之言”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民委 演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概论》 理论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周鑫(整理) 夏泉(整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88,共3页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2024年5月17—18日,暨南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探讨如何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科研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澳门科技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科设置 四部委 集体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必须注意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不能将今天的中华民族与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混为一谈。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是其历史形态的继续和发展,与历史形态一脉相承,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将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 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必须注意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不能将今天的中华民族与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混为一谈。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是其历史形态的继续和发展,与历史形态一脉相承,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将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与历史形态联接起来的关键环节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但却是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背景下进行的重构和转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内涵,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明确族称、内部构成与国家有机结合的现代民族,即nation-state的nation。这样的构建及其所造就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支撑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全面构建,打造了整合国家社会的有效机制,塑造了支撑国家发展的宏大主体,对中国当代的国家、社会、文化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现代构建 现代国家 现代民族 国家整合 国家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三维意涵、结构韧性与政治功能 被引量:16
7
作者 常轶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三维意涵,具有强大的结构韧性:纵向结构的根基性、内在结构的复合性和横向边界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认同具有以结构韧性支撑政治认同,以认同力量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主体意识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三维意涵 结构韧性 政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边何以留民:沿边口岸的空间生产效应研究
8
作者 程中兴 朱星羽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陆地沿边口岸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支点,在边民守边固边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样本选择的52个国家级沿边口岸中,过境物流增长对缓解边民流失作用有限,边民互市和边地加工则能有效“留住边民”。由于口岸内在存在异质性,是否开发旅游... 陆地沿边口岸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支点,在边民守边固边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样本选择的52个国家级沿边口岸中,过境物流增长对缓解边民流失作用有限,边民互市和边地加工则能有效“留住边民”。由于口岸内在存在异质性,是否开发旅游资源、是否邻近城镇、是否存在跨境合作,是影响边民“用脚投票”的调节因素。此外,大量外籍劳工涌入产生的“挤出”效应亦是影响边民流失的重要因素。总之,兴边未必留民,口岸的网络属性既可聚集要素,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作用;也会扩散要素,形成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如何“因岸制宜”,缓解因边民流失而致的“边境空心化”,成为边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边兴边 边民 口岸 空间生产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本文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社会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初步探析了影响群体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从教育水平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代际、户籍、民族结构方面存在社会分化现象... 本文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社会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初步探析了影响群体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从教育水平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代际、户籍、民族结构方面存在社会分化现象,这决定了群体内部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分布;从外出务工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外出流动趋于长期化、家庭化、定居化,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乡土社会资本获得工作;从就业状况来看,务工、经商的经济性动因是人口外出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非正式就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形式,这决定了群体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基于上述分析,政府需要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社会分化,制定差异性与针对性强的保障措施;在关注他们的结构适应问题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与改善社会资本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正式就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生计资本 就业质量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少数民族市民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8-15,共8页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精准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是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全国8个城市问卷调查的数据,以社会分化为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权、消费水平、随迁...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精准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是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全国8个城市问卷调查的数据,以社会分化为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权、消费水平、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和政治参与权、户籍和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租住房屋为主,群体内部消费水平存在差异,随迁子女半数入读公办学校,社会与政治参与水平很低,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无限制落户当地城市。结论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由同质性群体转变为内部分化的群体,少数民族在城市居留意愿与落户意愿存在差异。因此,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推行“主动市民化”和“差异性”保障方式,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先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市民权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主动市民化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溪洞与中晚唐内政外患连环关系
11
作者 齐子通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9,共12页
安史之乱诱发岭南溪洞叛乱。细致梳理安史之乱期间岭南溪洞数次叛乱的时间次序,发现其与安史叛军存在明显南北呼应关系,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的岭南溪洞叛乱也与北方政局动荡有关。岭南溪洞叛乱攻略州县,影响波及黔中、湖南、江西等地,这... 安史之乱诱发岭南溪洞叛乱。细致梳理安史之乱期间岭南溪洞数次叛乱的时间次序,发现其与安史叛军存在明显南北呼应关系,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的岭南溪洞叛乱也与北方政局动荡有关。岭南溪洞叛乱攻略州县,影响波及黔中、湖南、江西等地,这些都属于内政连锁关系,影响了唐王朝南方统治秩序。但是随着唐与南诏、林邑等关系紧张,岭南溪洞割据势力的长期存在已超出内政影响,他们游离于唐、南诏、林邑之间,在唐后期南方边疆地缘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诱发外患的重要力量。先贤多言南诏与唐朝灭亡之连锁关系,事实上岭南溪洞势力是这一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该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分析唐后期中央与南方边疆地区的权力关系,也为重新认识唐朝灭亡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岭南溪洞 南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圭臬 被引量:11
12
作者 周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8,共7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为了妥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考虑,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并将其确定为国家制度。这种在国家统一前提下由少数民族实施区域自治的制度,是在“统一的”与“自治的”关系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为了妥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考虑,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并将其确定为国家制度。这种在国家统一前提下由少数民族实施区域自治的制度,是在“统一的”与“自治的”关系中构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以后,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关系随之凸显,并通过相应的机制得到妥善应对。由此,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关系,就成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对基本关系。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在这两对关系中出现偏移,从而使民族区域自治出现问题甚至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因此,从国家治理总体考虑的角度提出“两个结合”,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制度本质的凸显,为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两个结合 制度设置 制度实践 制度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现代化如何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横断山区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程中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4,187,共8页
仅仅停留在“城—乡”“民—汉”二维空间变换来审视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不够的,还应对促成这一空间变换的“交通现代化”做深入分析。故以现代交通为坐标,以横断山区为空间分析单位,综合描述统计与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发现:交... 仅仅停留在“城—乡”“民—汉”二维空间变换来审视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不够的,还应对促成这一空间变换的“交通现代化”做深入分析。故以现代交通为坐标,以横断山区为空间分析单位,综合描述统计与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发现:交通现代化极大地重塑了少数民族总体分布格局,但并没显著地推进区域内各个民族间“互嵌”。具体到横断山区11个世居少数民族来说,藏、彝、傈僳、哈尼、独龙等分布格局演变与交通现代化显著相关,但羌、怒、白、普米、纳西、珞巴等分布格局演变却无甚关联。这一空间分异的结论启示人们:以空间分布为切入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交通现代化虽是必要条件,但仍须综合考虑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换言之,在地旅游线路开发诚不可缺,进城少数民族如何适应亦不可等闲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现代化 少数民族分布格局 互嵌 横断山区 空间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妈祖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创新传播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树庭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5,共2页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传播与传承,对东亚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交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妈祖文化由初期的祈求海上航旅平安,演变至亲近民间、慈祥和善、有求必应的赐福祉、保平安,再到...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传播与传承,对东亚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交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妈祖文化由初期的祈求海上航旅平安,演变至亲近民间、慈祥和善、有求必应的赐福祉、保平安,再到如今联结四海、沟通五洲的祈和平、求合作的愿景等等,其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的演进在不断地丰富、拓展和深化。进入新时代,要积极推动妈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动探索妈祖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时代价值 创新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消费符号假借人的社会名望和地位——基于主要表现形态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庆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符号具有很强的显示、交流和唤起意蕴。消费社会中很多人的财富和消费以符号/价值的形式呈现。消费符号成为一些人身份表达和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有些人借助于消费符号获得或维系社会名望和地位,通过符号的时空变换进行身份认证或... 符号具有很强的显示、交流和唤起意蕴。消费社会中很多人的财富和消费以符号/价值的形式呈现。消费符号成为一些人身份表达和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有些人借助于消费符号获得或维系社会名望和地位,通过符号的时空变换进行身份认证或假借。有的人通过对财富和品牌价值符号的炫耀性展演,将其提升到社会价值等级秩序的构建或保持的层面。在资讯发达的社会中有些人通过展演拼接、颠倒或挪用的高端消费符号,借此获取社会名望和尊荣。有些人借助消费符号的时空转换假借社会名望,希冀阶层地位的跃升。一些人在身份地位不稳定状态下便转向借地位消费,通过融入高地位群体消费符号假借地位。有的人通过消费符号的周期变换暂时摆脱其身份地位的窘境。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符号/价值”的显示构建社会的“消费-地位”关系,获得社会身份地位。为此,一些人便通过展演消费符号假借社会名望和地位,这反映了在符号消费的社会中一些人的心理和行为表达的异化,需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符号 炫耀性符号 拼接性符号 导向性符号 名望和地位假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贤能爱国者治港:新时期香港管治人才选任标准与培养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悦 夏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128,共9页
在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中央以“爱国者治港”为根本原则重整治港理念,并对治港者的政治忠诚和管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爱国”与“贤能”是新时期治港人才选任和培养的两项核心标准,前者是治港人才选任的首要标准和底... 在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中央以“爱国者治港”为根本原则重整治港理念,并对治港者的政治忠诚和管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爱国”与“贤能”是新时期治港人才选任和培养的两项核心标准,前者是治港人才选任的首要标准和底线原则,后者则是确保爱国者能够治理好香港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治港制度体系的完善为选任贤能爱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当前治港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对国情国史认识不足、公务员国家意识和担当能力欠缺、后备人才匮乏等挑战。为此,需从加强宪法基本法与香港国安法教育、建立国情国史培训制度、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治港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开创香港特区贤能爱国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爱国者治港 贤能爱国者 香港管治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由来、演化与趋势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台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192,256,共12页
历史社会学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一种反潮流的学术运动,是社会学学科领域的一部分“异见者”借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抵制社会学“退回当下”的主流趋势。然而,历史研究存在史料的历史性、认知的非历史性与假设的反历史性三种特性,社会学在... 历史社会学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一种反潮流的学术运动,是社会学学科领域的一部分“异见者”借用历史学的知识资源,抵制社会学“退回当下”的主流趋势。然而,历史研究存在史料的历史性、认知的非历史性与假设的反历史性三种特性,社会学在转向历史的过程中面临这三种特性的悖谬式结合,成为历史社会学的构成性难题。本文围绕历史社会学构成性难题的由来、演化与当前趋势,主要勾勒美国历史社会学作为反主流的运动过程,从1930年代因抵制“芝加哥学派”而产生,到六七十年代反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至今成为反实证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历史性、非历史性与反历史性的构成性难题使历史社会学充满争论且不断碎片化,也使之不断扩展主题与更新方法,是推动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学 历史性 非历史性 反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国优势、历史使命、关键支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胜才 谭高贵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78-81,共4页
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强大动力。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应发... 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强大动力。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应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践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把握做好文化顶层设计、构建文化创生机制、讲好大学文化故事等关键支点,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发展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强国 大学文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