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西柳沟中游输沙势及风沙入黄量估算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宏胜 党晓宏 +3 位作者 蒙仲举 李婉娇 冯霜 高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06-2618,共13页
以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风沙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风况和输沙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风沙流活动观测,测定流域两岸不同下垫面输沙通量,再通过函数拟合法科学估测风沙入黄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属于中等风... 以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风沙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风况和输沙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风沙流活动观测,测定流域两岸不同下垫面输沙通量,再通过函数拟合法科学估测风沙入黄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属于中等风能环境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41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17.85%,最大风速为11.37m/s;(2)不同时间尺度合成输沙势方向趋于一致,均以偏东南方向(SE,SSE)为主,年方向变率指数属于中等变率,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SSE方向,直接导致大量沙物质输入河道;(3)不同下垫面垂向输沙通量存在显著差异,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风沙入黄量占比分别为77.09%、15.30%和7.61%.流域地表输沙率垂线变化表明不同下垫面总输沙率与风速均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利用输沙率(q)、起沙风时长(h)与断面长度(d)之间关系,估算西柳沟流域年均风沙入黄总量约为8.09×10^(5)t/a.本文旨在探究西柳沟流域不同下垫面输沙率与风速两者之间耦合关系,为风沙入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从而降低风沙问题对黄河流域造成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西柳沟流域 输沙势 输沙通量 风沙入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泽清 杨光 +4 位作者 吴际 王子萌 任鸣 任喜珍 闫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8,共12页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0~20、20~40和40~60 cm 3层土壤团聚体进行物理分级,测定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下各土层团聚体均以<0.250 mm团聚体为主,3种植被恢复措施下的≥2.000和<2.000~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地(P<0.05),人工油松林下土壤≥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R>0.25最高;2)相较于裸地,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的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44.9%~121.36%,63.11%~171.23%和31.21%~194.95%,D值降低0.18%~3.29%,人工油松林土壤稳定性提升最佳;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经人工植被恢复提高了3.06%~53.36%,人工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提升最高;4)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0.250 mm粒级团聚体为影响土壤团聚化的关键阈值。人工油松林对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抵抗土壤侵蚀,适宜在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人工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灌丛沙堆“肥岛效应”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
3
作者 郑路 杨光 +3 位作者 麻云霞 尚佳佳 张心贝 吴际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9-274,287,共7页
[目的]探究白刺灌丛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阐明其对土壤微生物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揭示灌丛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方法]选择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不同形态大小的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作... [目的]探究白刺灌丛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阐明其对土壤微生物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揭示灌丛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方法]选择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不同形态大小的白刺灌丛(Nitraria tangutoru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描述灌丛生长过程,测定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碳利用效率(CUE)等指标。[结果](1)灌丛下方的土壤养分要高于无植被覆盖的丘间空地(CK),灌丛下方的土壤有机碳(SOC)较CK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型灌丛(0.48 g/kg)>小型灌丛(0.39 g/kg)>中型灌丛(0.37 g/kg)>CK(0.26 g/kg)。(2)灌丛下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均高于丘间空地(CK),并且随着灌丛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多。灌丛下方的微生物胞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少于丘间空地,并且随着灌丛生长发育而逐渐降低。(3)随着灌丛生长发育,微生物代谢所受的C限制逐渐减小,大、中、小灌丛矢量长度(即C限制)分别较丘间空地增加-4.74%,-1.08%,0.92%。无论灌丛覆盖与否,研究区的微生物主要受P限制,并且与灌丛生长无关。(4)CUE由大到小分别为CK(48.26%)>中型灌丛(48.00%)>大型灌丛(45.51%)>小型灌丛(44.50%)。其中,小型灌丛的微生物CUE显著低于CK(p<0.05)。[结论]白刺灌丛通过“肥岛效应”改变土壤微环境,调控微生物代谢策略,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土壤微生物 肥岛效应 酶活性 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温模型”的风沙采煤沉陷区柠条锦鸡儿灌丛蒸腾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党晓宏 徐立杰 +2 位作者 高永 张凯辉 冯亚亚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0-196,共7页
长期以来,由于条件限制,野外条件下观测荒漠植物蒸腾十分困难。以毛乌素沙地采煤沉陷区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为研究对象,尝试采用“三温模型+热红外遥感”方法观测柠条锦鸡儿灌丛蒸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观测植物蒸腾... 长期以来,由于条件限制,野外条件下观测荒漠植物蒸腾十分困难。以毛乌素沙地采煤沉陷区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为研究对象,尝试采用“三温模型+热红外遥感”方法观测柠条锦鸡儿灌丛蒸腾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观测植物蒸腾作用提供可靠的手段和思路。结果表明:①气温(T_(a))、太阳辐射(R_(s))和风速(V_(s))随测定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13∶00达到最大值;相对空气湿度(R_(h))则与之相反。②观测期内,柠条锦鸡儿灌丛日最大蒸腾速率可达0.71 mm/h,日蒸腾量可达4.6 mm。③太阳辐射和风速是显著影响毛乌素采煤沉陷区柠条灌丛蒸腾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利用“三温模型+热红外遥感”非接触式、无损伤性测定柠条蒸腾速率具有可行性,准确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采煤沉陷区修复植被适宜树种的筛选及水分管理提供方法学借鉴,同时为矿山恢复治理效果快速评估提供了一种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叶片 柠条 热红外遥感 三温模型 叶片温度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特征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石默杰 杨光 +3 位作者 薛艳春 吴际 思彩花 刘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9,118,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特征及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方法】2019-2021年,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设置5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乔木林地)径流小区,监测研究...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特征及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方法】2019-2021年,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设置5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裸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乔木林地)径流小区,监测研究区的降雨特征指标(降雨量、降雨历时、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 30)、平均降雨强度、降雨侵蚀力),利用K-均值聚类法,以研究区的降雨特征指标为变量,对合同沟小流域的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降雨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合同沟小流域降雨特征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总径流深和总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结果】(1)2019-2021年,合同沟小流域降雨分布不均匀,共发生降雨128次,其中侵蚀性降雨51次,侵蚀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0.2%,且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2)将侵蚀性降雨分为3类:Ⅰ类降雨(大雨量、长历时、高强度);Ⅱ类降雨(中雨量、中历时、中强度)和Ⅲ类降雨(小雨量、短历时、低强度)。与Ⅱ类降雨和Ⅲ类降雨相比,Ⅰ类降雨发生的频次较低,但其平均降雨侵蚀力较强;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Ⅰ类降雨造成的坡面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均明显较大。(3)2019-2021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差异明显,总径流深和总土壤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农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4)各降雨特征指标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坡面总径流深和总土壤流失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降雨量、降雨强度和I_(30)的影响较大。【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量、降雨强度和I_(30)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最主要指标,天然草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减流减沙效益较好,可知农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减少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 坡面产流产沙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与土壤特性变化
6
作者 陈国庆 杨光 +3 位作者 冯伟 郭欣宇 乔石 尚佳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18-24,32,共8页
在科尔沁沙地敖汉旗沙区,通过评估不同带间距低覆盖度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影响,旨在提出更适宜当地条件的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的配置结构模式,为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对3种不同带间距的赤峰杨固沙林带间植被群落多样性... 在科尔沁沙地敖汉旗沙区,通过评估不同带间距低覆盖度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影响,旨在提出更适宜当地条件的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的配置结构模式,为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对3种不同带间距的赤峰杨固沙林带间植被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赤峰杨固沙林带间植被与土壤恢复有明显影响,植被恢复与土壤恢复是相辅相成的。(1)在调查的3种不同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中,随着带间距的增加,带间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呈增加趋势,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比较为:带间距25 m>16 m>10 m>等株距对照样地;(2)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及土壤养分(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为:带间距25m>16m>10m>等株距对照样地;土壤容重比较为:带间距25 m<16 m<10 m<等株距对照样地;(3)在不同带间距赤峰杨固沙林中,土壤发育和植被恢复是相互促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的各项理化性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但与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低覆盖度赤峰杨固沙林带间距的大小对带间土壤理化性质、植被恢复有明显的影响,增大带间距,能有效促进土壤发育、促进带间植被生长,25m的带间距,更有利于土壤的发育和带间草本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低覆盖度固沙林 植被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混交林林下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
7
作者 逯欣悦 杨光 +3 位作者 吴际 陆乃静 麻云霞 杜海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25-32,共8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不同类型混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及两者间的互馈关系,进而筛选植被恢复的适宜配置方案,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防控措施中植被类型、配置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油松×杏树(Ⅰ)、油松×柠条(Ⅱ)、杏树×柠条(Ⅲ)3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类似的传统水土保持植被油松纯林(CK)为对照,通过调查林下植被多样性及0~60 cm深土层的土壤性质,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两者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样地均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植物种数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多样性指数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各样地有机质含量和全效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比较为:混交林Ⅱ>混交林Ⅲ>混交林Ⅰ>纯林CK。通过相关分析发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养分与植被多样性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3种混交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油松纯林,油松×杏树混交林(Ⅱ)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沟壑区 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滨藜属植物幼苗叶片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党晓宏 高永 +5 位作者 蒙仲举 包蕾 王珊 高君亮 余新春 王祯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8-49,共12页
以灰白滨藜变种1、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的1年生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土盆栽试验,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3%、0.5%、0.7%和1.0%)Na Cl单盐胁迫条件下3种滨藜属植物幼苗叶片盐害指数、耐盐阈值及生理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 以灰白滨藜变种1、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的1年生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土盆栽试验,对不同质量浓度(0、0.1%、0.3%、0.5%、0.7%和1.0%)Na Cl单盐胁迫条件下3种滨藜属植物幼苗叶片盐害指数、耐盐阈值及生理特性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胁迫提高了3种滨藜属植物幼苗各器官Na+浓度,降低了K+浓度,灰白滨藜变种2较其他2种植物各器官保持了相对较低的Na+和较高K+浓度,有利于维持较高的K+/Na+平衡;随着土壤盐浓度的增加,灰白滨藜变种2叶片受盐害起始浓度、耐盐阈值及耐盐极限浓度均高于灰白滨藜变种1和四翅滨藜,最终确定出灰白滨藜变种1、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的耐盐阈值分别为0.59%、0.68%和0.63%;叶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增加。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认为3种滨藜属植物耐盐性强弱顺序依次为:灰白滨藜变种2(0.686)>四翅滨藜(0.532)>灰白滨藜变种1(0.102);与灰白滨藜变种1相比,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各项生理指标特征对盐土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性 NACL胁迫 苗期 生理响应 滨藜属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粒度和大风日数的风蚀风险预报 被引量:6
9
作者 蒙仲举 高永 +1 位作者 王淮亮 任晓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为寻求一种较为简便、广泛适用的土壤潜在风蚀风险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内蒙古中西部的吉兰太戈壁、乌兰布和半固定沙地、毛乌素沙地、武川农田和希拉穆仁草原5种典型风蚀试验区,基于数字图像技术,获取地表不可蚀颗粒含量,结合地区大风日... 为寻求一种较为简便、广泛适用的土壤潜在风蚀风险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内蒙古中西部的吉兰太戈壁、乌兰布和半固定沙地、毛乌素沙地、武川农田和希拉穆仁草原5种典型风蚀试验区,基于数字图像技术,获取地表不可蚀颗粒含量,结合地区大风日数资料,建立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指数方程,并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吉兰太戈壁、灌丛地表已经处于粗化过程后期,抗风蚀能力较强,平均抗风蚀指数分别为91.40%和81.40%。由于灌丛群落的存在,乌兰布和沙漠半固定沙地土壤颗粒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导致土壤抗风蚀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毛乌素沙地风成沙物质颗粒较细,抗风蚀指数仅为13.40%,极易起沙。应用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方程实地表征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田、草原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最高。研究结果可实现科学、有效地预测地表潜在风蚀风险,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数字图像技术 不可蚀颗粒 抗风蚀能力 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天然荒漠优势灌丛含碳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党晓宏 高永 +5 位作者 蒙仲举 张波 高君亮 梁超 唐国栋 李晓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79,共6页
准确估算荒漠灌丛固碳能力及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5年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天然优势荒漠灌丛(沙冬青、霸王、四合木、半日花和红砂)标准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准确估算荒漠灌丛固碳能力及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5年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天然优势荒漠灌丛(沙冬青、霸王、四合木、半日花和红砂)标准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样法获得各标准灌丛各器官样品后在实验室利用Elementar vario MACRO CUBE元素自动分析仪测定灌丛各器官平均含碳率和平均加权含碳率。研究结果表明:西鄂尔多斯地区不同灌丛各器官平均含碳率高低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5种荒漠灌丛各器官含碳率的变化范围在29.78%~56.05%之间,平均含碳率变异系数在1.55%~6.99%之间,但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平均含碳率高出地上部分;灌丛夏季各器官含碳率高于春季,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同一灌丛种在不同季节的加权平均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其差值除了半日花外,其它4种荒漠灌丛加权平均含碳率差值均在2%以内;最终研究确定了5种灌丛在夏季和春季加权平均含碳率分别为沙冬青44.25%和42.31%、霸王41.65%和40.32%、四合木42.39%和41.37%、半日花48.78%和44.35%、红砂39.25%和3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荒漠灌丛 碳汇 含碳率 不同季节 器官 西鄂尔多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季 蒙仲举 党晓宏 《绿色中国》 2016年第10期60-62,共3页
1.目的意义 以阿拉善为主的内蒙古干旱荒漠区集中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是我国沙尘暴主要源区,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重点区域;阿拉善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东西向... 1.目的意义 以阿拉善为主的内蒙古干旱荒漠区集中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是我国沙尘暴主要源区,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重点区域;阿拉善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东西向“北京-内蒙古-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欧洲”与南北向“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蒙古-俄罗斯-欧洲”两大通道的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产业技术 土地治理 干旱区 示范 研发 沙化 干旱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灌丛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固沙能力 被引量:23
12
作者 高永 丁延龙 +4 位作者 汪季 蒙仲举 孙晓瑞 张超 魏亚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35-142,共8页
研究沙区不同类型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地表风沙运动过程,为快速比较不同植物种固沙能力和沙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采用激光衍射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内部5种荒漠植物灌丛沙丘... 研究沙区不同类型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地表风沙运动过程,为快速比较不同植物种固沙能力和沙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采用激光衍射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内部5种荒漠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差异进行测定,以粒级-标准偏差法对风沙环境敏感组分进行提取,根据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对植物固沙能力进行评价,并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对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沙鞭、沙蓬、芦苇样地表层沙物质分布同裸沙丘均为单峰型,白刺和油蒿为双峰型。植被分布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中沙、细沙减少,极细沙和粉粒增加,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变差,频率曲线趋于正偏,峰度值降低。整体而言,颗粒组成由细到粗依次为:白刺>油蒿>芦苇>沙蓬>沙鞭>裸沙丘。乌兰布和沙漠地表沉积物存在1.45~76和76~456μm 2个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中值分别为57.3和193.6μm,分别命名为细组分和粗组分,细组分对应风沙流中的悬移质,粗组分为跃移质。环境敏感组分在各植物覆盖下差异显著,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为:白刺>油蒿>沙蓬>芦苇>沙鞭>裸沙丘,粗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相反,植株对风动力的阻滞能力相应降低。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与株高、冠幅、分枝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表层沉积物中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越高的植物灌丛,影响其体积百分含量多少的因素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 粒度 灌丛沙丘 固沙能力 粒级-标准偏差法 敏感粒度组分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6
13
作者 王祯仪 汪季 +2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生态环境 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措施下荒漠草原针茅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万芳 蒙仲举 +2 位作者 党晓宏 王瑞东 张慧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55,共7页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茅叶片及枯落物C、N、P含量均表现为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土壤N含量为完全封育(2.54 g·kg^-1)<季节封育(2.75 g·kg^-1);2)两种针茅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季节封育>完全封育(P<0.05),说明完全封育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固碳能力,土壤C/N与C/P均表现为完全封育(6.03、39.80)>季节封育(4.92、36.58)且差异显著(P<0.05);3)不同封育措施两种针茅叶片N/P>16,说明封育下两种针茅植物在研究区内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荒漠草原可持续恢复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枯落物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阿拉善盟植被指数变化的地形分异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霞 汪季 +2 位作者 张勇 高永 王祯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4,共9页
阿拉善盟为中国生态环境重度危急区与北方地区的天然保护屏障,及时、科学、准确地评价其植被指数的地形分异特性,对其植被建植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陆地专题产品MOD13Q1-NDVI为时间序列数据集,利... 阿拉善盟为中国生态环境重度危急区与北方地区的天然保护屏障,及时、科学、准确地评价其植被指数的地形分异特性,对其植被建植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陆地专题产品MOD13Q1-NDVI为时间序列数据集,利用ENVI中波段计算功能提取2000-2016年植被生长季(7-9月)覆盖阿拉善盟的植被指数信息,同时结合栅格化数字高程模型,利用Arc GIS空间统计功能中的表面分析工具提取栅格尺度上的坡度、坡向及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并通过区域统计获取各地形因子级别区内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的阿拉善盟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为0.26km^2;(2)阿拉善盟以中山区为主,所占比例高达79.05%;坡度以第Ⅰ(0-2°)与Ⅱ(2°-5°)级别区为主,所占面积比例高达90.62%,在空间分布上呈分散状态;坡向分布较为均匀;地形起伏度级别区以平原和台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87.83%。该区地形具有西南高、东北低,平坦、起伏小的分布特征;(3)以植被指数低值区(<0.1)和中低值区为主(0.1-0.2),且呈现西北和东南区域两级分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而言,在地形因子作用下,阿拉善盟植被指数均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性,且植被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程为1 000-1 600 m的中山区与坡度>15°的西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分异性 植被指数 MOD13Q1 DEM 阿拉善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措施下荒漠草原不同枯落物分解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蒙仲举 万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9-325,共7页
以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羊草+短花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breviflora)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分解袋法,测定不同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残留率的变化,分析枯落物元素释... 以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羊草+短花针茅(Leymus chinensis+Stipa breviflora)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试验,采用分解袋法,测定不同枯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残留率的变化,分析枯落物元素释放规律及分解过程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期内,不同枯落物残留率和质量损失率呈慢—快趋势,分解速率表现为羊草+短花针茅>短花针茅>羊草;试验区枯落物分解可以较好地拟合为Olson模型,不同枯落物分解50%和95%分别需要2.79~3.15,12.05~13.62年;(2)经过360天的分解,不同枯落物的全C、N、P均表现为释放的状态(NAI<100%),其中全C呈现波动释放的变化特征,释放比例为47.88%~54.54%;全N、全P呈释放—富集—释放的变化特征,其释放比例分别为36.34%~47.87%,57.08%~74.71%。(3)不同枯落物的分解均提高土壤有机C、N、P含量,均比初始值分别增加1.41~1.50,1.27~1.40,0.14~0.15 g/kg。研究结果为草地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分解速率 养分释放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粒度参数的荒漠草原地表粗粒化过程 被引量:7
17
作者 蒙仲举 王猛 +4 位作者 高永 毛振华 汪季 陈士超 安正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共7页
草原退化特征已由植被变化为主演变为土壤退化的阶段,其植被覆盖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退化状况与过程,探明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覆盖度)地表风蚀状况,对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意义重大。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7个覆盖度(裸地,5%,20%,40... 草原退化特征已由植被变化为主演变为土壤退化的阶段,其植被覆盖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退化状况与过程,探明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覆盖度)地表风蚀状况,对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地资源意义重大。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7个覆盖度(裸地,5%,20%,40%,60%,80%和100%)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表层0—1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覆盖度下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及分形维数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及颗粒频率分布。结果表明:(1)土壤粒度组成均以沙粒和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2)随着盖度降低,平均粒径数值越大,分选性越好,频率曲线由近于对称—正偏—极负偏转变,峰态由尖锐变平缓,分形维数先增加后降低。(3)粒径分布基本呈双峰分布,盖度越小第二波峰滞后越明显,且分布均匀程度越低,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44~869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土壤 植被盖度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霞 廖里平 +2 位作者 高永 汪季 党晓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8-196,共9页
阿拉善高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重度危急区,定期评价植被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及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全... 阿拉善高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重度危急区,定期评价植被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及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全区及旗县尺度对2000-2015年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阿拉善左旗植被覆盖度最高。总体而言,近16a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呈现改善趋势,但以低植被覆盖区为主,植被覆盖区域占阿拉善高原总面积的24.77%。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特征。Hurst指数表明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未来变化趋势为东南部持续改善,西北部严重退化。从驱动因子来看,植被覆盖对降水和潜在蒸散存在时滞效应。此外,阿拉善高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与当地牲畜数量的下降具有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树种蒸腾特征及能量收支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立杰 党晓宏 +2 位作者 高永 冯亚亚 李传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118,共6页
[目的]在改进蒸腾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对采煤沉陷区常见生态修复树种蒸腾特征及能量收支状况进行研究,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树种的选择和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采用“三温模型”+热红外遥感的方法在野外环境应用时的参考叶片类... [目的]在改进蒸腾观测方法的基础上,对采煤沉陷区常见生态修复树种蒸腾特征及能量收支状况进行研究,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树种的选择和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采用“三温模型”+热红外遥感的方法在野外环境应用时的参考叶片类型,并对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种植物的蒸腾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其蒸腾特征和蒸腾过程中的能量收支状况。[结果]①绿色卡纸可以在9:00—15:00时代替烘干植物叶片作为植物蒸腾测定时的参考叶片。②沙柳、沙棘、柠条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均为单峰曲线,最高瞬时蒸腾速率分别为0.57,0.61和0.71 mm/h,日蒸腾量分别为3.24,3.27和3.80 mm。③沙柳的h_(at)值(植物蒸腾扩散系数,用于评价植物水分亏缺状况)日变化规律为“单峰型”,柠条和沙棘则为“双峰型”,h_(at)日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沙柳(0.18)>沙棘(0.11)>柠条(0.03)。④沙柳、柠条的显热通量(H)在15:00时小于0。[结论]沙柳、沙棘、柠条均可以通过冷岛效应向周围环境吸热用于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沙柳适合栽植于地势平坦,水分较为充足的地区。沙棘和柠条可以通过飞播的方式在人力难以到达和水分状况较差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叶片 三温模型 热红外技术 蒸腾速率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方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颜洁 蒙仲举 党晓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56-59,共4页
通过查阅放牧、旅游、围封等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认为放牧会导致草原斑块化现象发生,不同的放牧方式使草原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得复杂化,较大尺度斑块被割裂,植物群落株丛趋向于小丛... 通过查阅放牧、旅游、围封等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认为放牧会导致草原斑块化现象发生,不同的放牧方式使草原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得复杂化,较大尺度斑块被割裂,植物群落株丛趋向于小丛化,进而导致草原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与复杂化;旅游破坏了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其中旅游道路表现出强烈的分割作用,被分割后的草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呈现出具有多种要素分布的格局状态;围封促使围栏内植被状况逐渐好转,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得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形成由于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所引起的辐射状景观格局,但长时间围封会使景观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旅游 围封 荒漠草原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