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分会 研讨会 叙事学 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2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分会 研讨会 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3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学分 学会 中外 中国 四川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讯
4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叙事学 国际会议 文艺理论 学分 学会 中外 中国 四川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国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6-128,共3页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诗学特征与诗学智慧,有着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与我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理论资源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巴别塔:巴赫金的诗学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凌建侯教授访谈 被引量:4
6
作者 凌建侯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共6页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q...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独白"、"话语"四个范畴,同时从哲学、文艺的角度探索"反"独白论。并针对欧美学界关于巴赫金狂欢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巴赫金狂欢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巴赫金有关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解读及对中国学界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学理性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狂欢 “反独白” 民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公共性 公共感性 公共理性 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3
8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9,2,共13页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领域 意义生产 伊格尔顿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乐论与“境”范畴的生成
9
作者 韩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8,F0003,188,共14页
“境”是中国文学和美学领域的元范畴之一,其理论创构过程与古代乐论关系密切。在字源层面,“境”具有音乐根性,其意义的形成经历了由乐音单元向物理疆域再向想象空间的拓展过程。乐论言“境”具有普遍规律,心境、音境、意境是讨论“境... “境”是中国文学和美学领域的元范畴之一,其理论创构过程与古代乐论关系密切。在字源层面,“境”具有音乐根性,其意义的形成经历了由乐音单元向物理疆域再向想象空间的拓展过程。乐论言“境”具有普遍规律,心境、音境、意境是讨论“境”的三个维度,以心境为基础,以音境为载体,意境最终形成。乐音意境对虚化空间、自然旨趣、人格素养的高扬极大地充实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乐论言“境”亦具有时代特征,虽然各时代乐论中的“境”存在交叉关系,但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德”境、“悲”境、“和”境、“淡”境、“俗”境是古代乐论的历时构境线索,它们不仅是折射时代审美潮流的镜子,更是各个时期主流审美境界观的创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论 礼乐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机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人工智能引发文论生产工艺学转向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方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关注"怎样生产""生产工具"而非"生产什么""产品特性",强调生产工艺方式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的动能、智能自动化两大阶段相伴随,文艺、文化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了"机械复制"和"机械原创"两大阶段:现代印刷机、电影、电视等使其进入动能自动化机械复制的半自动阶段,文化产品的物质部分被大规模复制,文化消费大众化被不断推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体系不断革命性、累积性发展的最终成果,当今计算机人工智能则正在使文化生产机器体系进入智能自动化机械原创的全自动阶段,作为生产工具而被资本占有、垄断的智能机器,正在成为智能主体和艺术生产主体,对艺术智能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形成挑战;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生产工具的大众化、民主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客体手段。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具有重大现实和未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产工艺学范式 机器体系 机械原创 机械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学批判重构:物联网生产方式革命与马克思归来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方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3-191,共9页
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两次机器革命、劳动资料形式的二次变革、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二次发育为主线,以"... 计算机、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两次机器革命、劳动资料形式的二次变革、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二次发育为主线,以"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为轴心,重构马克思工艺学批判思想。历史地看,第二次发育将使社会人的生产器官趋于全面成熟,生产力开始获得二次进而全面解放,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进程进一步加速,人类物质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范式整体上正在向社会主义范式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学批判 物联网生产方式 社会人的生产器官 劳动资料形式 工艺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奇点:人工智能革命的生产工艺学批判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方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10,共12页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转移到文化生产中,精神生产力会获得大发展,必然王国和物质生产领域会越来越趋近于零,而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会趋于无限扩展,由此将引发文化奇点或自由奇点的来临;资本主义一方面为这种奇点来临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是这种奇点真正来临有待克服的制度瓶颈。第一次机器动能自动化革命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力,但却对蓝领工人雇佣性体力劳动形成威胁;当今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二次机器智能自动化革命,精神生产力将得到大大提高,但却对白领工人雇佣性智力劳动形成威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瓶颈、扬弃劳动的雇佣性,人工智能将成为精神生产力得以解放的手段,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将会无限扩展。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文化生产工艺学批判,不仅有助于充分认识其文化思想的巨大丰富性,更全面认识其文化理论的完整体系,而且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奇点 生产工艺学批判 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念的文化战略学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方喜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学和价值论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论的重大意义尤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大意义加以阐发。习近平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qu... 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学和价值论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理论的重大意义尤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的重大意义加以阐发。习近平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理念的"家—国—天下"的三层结构论:在"家"层面提出重视家庭和睦、家风建设等问题,在"国"层面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天下"层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本理论内涵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理念由国家而世界的拓展;从社会价值论看,又体现了"五大发展新理念"尤其"共享"理念等由内而外的拓展,为我们超越西方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度竞争、过度逐利基础上的文明冲突论,在顺应全球发展进步大势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学建构,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价值制高点。而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才能充分揭示这些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 文明共情理论 文明冲突论 文化战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190,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的深化,强化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和国家需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即以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的深化,强化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问题意识、理论自觉和国家需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即以问题意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以理论自觉推动从理论研究的特殊形态走向世界舞台上的一般形态,以国家需求为价值指向,在文明互鉴中既要实现理论创新又能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理论自觉助力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问题意识 理论自觉 国家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审美的生活维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宝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180,F0003,239,共11页
体育之美自该向身体探寻,却非落在姿态、动作、力量等固化因素上,而是聚焦于身体行为的整体过程,里面的每个因素都有贡献。但这个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功利性的,目的止乎于行为本身,历史上附加给身体运动诸多的宗教、政治、民族、经济等功能... 体育之美自该向身体探寻,却非落在姿态、动作、力量等固化因素上,而是聚焦于身体行为的整体过程,里面的每个因素都有贡献。但这个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功利性的,目的止乎于行为本身,历史上附加给身体运动诸多的宗教、政治、民族、经济等功能,均与体育之美无关。从另一方面看,体育又与众多生活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职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外部的生存需要,尤其是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内化为身体行为的动力,合理开发和展示身体之美,避免随性无度。多考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生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仅可以丰富体育之美的质涵,还可以将这种美延续到运动员其他生活领域,从而克服职业体育的片面性,接近马克思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美学 身体美学 生活美学 科学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对汉语的知和爱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先霈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共1页
语言是民族的族徽,一个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就会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语言表达方式是个人的文化徽章,是个人文化进化程度的体现。人一开口说话,一提笔写文章,他的素质、素养就表露出来了。语言素养需要培育,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负有重大... 语言是民族的族徽,一个人热爱自己的民族,就会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语言表达方式是个人的文化徽章,是个人文化进化程度的体现。人一开口说话,一提笔写文章,他的素质、素养就表露出来了。语言素养需要培育,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中学语文课程对培育学生审美性语感,培育将语言文字转换为内心感性形象的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 培养 文化进化 语言素养 基础教育 语文课程 感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融合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正龙教授访谈
17
作者 汪正龙 王文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161,共7页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追求文学永恒不变本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研究文学存在方式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式。从大的方面看,文学涵盖了形式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的形式构型两个方面,把社会历史研究与语言形式研究相结合十分必要。但是这个“历史”是双重的,不仅针对文学存在方式的研究,也适用于我们对知识生产本身的历史有效性、有限性的认知与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社会历史 语言形式 文学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中西 大道至简
18
作者 王坤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共1页
文学的根基,在于人类自身的感情;无非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交织于世事变换、人海风波之中;个中滋味与蕴含,皆出于人心,本是不言自明、无须赘言的。只因人心有深浅,时代有清浊,文学自会隐含着深意。做文学的,往往追求对“此中有... 文学的根基,在于人类自身的感情;无非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交织于世事变换、人海风波之中;个中滋味与蕴含,皆出于人心,本是不言自明、无须赘言的。只因人心有深浅,时代有清浊,文学自会隐含着深意。做文学的,往往追求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把握;而解文学的,则不仅力求窥得“此中之真意”,亦要竭力“辨之以直言”,将文学意蕴的深奥,还原为浅白的初心,以晓谕读者。否则,“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实为教授文学者之大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蕴 中西 大道 人心 真意 还原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就是一部书——博士生导师蒋述卓教授访谈录
19
作者 蒋述卓 映雪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6期3-6,共4页
从宗教与艺术关系的探索中掘一口井 蒋老师,久仰您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大名,并拜读过您极具影响的一系列著作,时值暨南大学百年华诞,在这个百年一遇的时候访问您,以您的学术研究历程,更好的激励广大师生潜心治学,开... 从宗教与艺术关系的探索中掘一口井 蒋老师,久仰您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大名,并拜读过您极具影响的一系列著作,时值暨南大学百年华诞,在这个百年一遇的时候访问您,以您的学术研究历程,更好的激励广大师生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您愿意就您的学术研究历程跟我们谈谈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访谈录 蒋述卓 文艺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 艺术关系 文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