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疑古思潮”与“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影响 |
严薇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6 |
0 |
|
2
|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
胡晓东
|
《民族艺术研究》
|
2017 |
6
|
|
3
|
扎根本体 建构模式——论袁静芳先生之“模式分析法”及其在佛乐研究中的应用 |
胡晓东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4
|
论客家音乐对川腔佛乐的涵化与濡化——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为例 |
胡晓东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6 |
2
|
|
5
|
“格鲁克歌剧改革之父”——论杜拉佐的音乐历史贡献 |
康啸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5 |
1
|
|
6
|
现代音乐的痛苦(下) |
管建华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92 |
0 |
|
7
|
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 |
康啸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8
|
时空转换中的碎片记忆——江苏兴化六书婚礼仪式调查 |
马韵斐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5 |
0 |
|
9
|
面对“轰动效应场”的沉思──从陈洪与他的《土里巴人》论文化透视与艺术创造 |
何昌林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
|
|
10
|
浅析《小诗谱》的历史价值兼谈李提摩太夫妇对山西的影响 |
严薇
|
《黄河之声》
|
2013 |
1
|
|
11
|
从仪式到展演:大摆手的历史变迁 |
刘嵘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 |
谢嘉幸
|
《艺术学研究》
|
2019 |
1
|
|
13
|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 |
金溪
|
《岭南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