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疑古思潮”与“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影响
1
作者 严薇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9-63,共5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建立在音乐和历史这两大学科之上,属于音乐和历史的交叉学科。了解我国历史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提出了"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说和&qu... 中国古代音乐史建立在音乐和历史这两大学科之上,属于音乐和历史的交叉学科。了解我国历史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提出了"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说和"二重证据法",引起了学术争论。这场史学界的交锋给今天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带来哪些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 疑古思潮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契机与抵牾——以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晓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72-81,共10页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全新国家话语体系。它客观上形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义涵与功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化、合法化的演进历程,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又在遭遇诸多现代... 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全新国家话语体系。它客观上形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义涵与功能,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化、合法化的演进历程,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又在遭遇诸多现代文明因素的冲突后呈现出相互抵牾的窘境。通过对云南大理剑川白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田野调查,廓清白族民族音乐及其生境——国家在场之间的深层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新传统语境下白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国家属性与内涵,推进白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同时,也愈加清晰地呈现国家话语这只"无形之手"深沉而巨大的文化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新传统 语境 民族音乐 契机 抵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本体 建构模式——论袁静芳先生之“模式分析法”及其在佛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晓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39,共6页
袁静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半世纪有余,在中国民族器乐与乐种研究以及佛教音乐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的原生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提炼出有别于西方音乐分析模式,... 袁静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半世纪有余,在中国民族器乐与乐种研究以及佛教音乐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的原生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提炼出有别于西方音乐分析模式,且适合中国传统音乐本体分析的方法体系。在扎实深广的音乐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聚沙成塔、炼石成金,建构起乐种学研究之"模式分析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先生之"模式分析法"至少有两层意涵:其一为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模式化"了的音乐事像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二是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模式化"研究,后者意义尤重。该模式分析法,是较早具备历史民族音乐学视野的研究模式,取跨学科研究视角,结合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以宏观动态视野审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凿音乐本体表象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界提供了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角度。袁先生将模式分析法运用于佛教音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以庞大的佛教乐目家族《料峭》的模式分析法最为典型,为佛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乐种学 模式分析法 佛教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客家音乐对川腔佛乐的涵化与濡化——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晓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4期80-92,共13页
佛乐唱腔归属佛教"五明"之"声明",乃弘扬佛法之舟楫,在佛教仪式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作为活态文化,巴渝地区的川腔佛乐在长期的传承演变中受到来自历史战争、宗教活动、移民运动、政治制度、个人创造、... 佛乐唱腔归属佛教"五明"之"声明",乃弘扬佛法之舟楫,在佛教仪式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作为活态文化,巴渝地区的川腔佛乐在长期的传承演变中受到来自历史战争、宗教活动、移民运动、政治制度、个人创造、社会维护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巴渝地区位处大西南咽喉,是巴蜀交通要塞,音乐文化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客家音乐的深刻影响。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是川腔佛乐的重要代表,本文从客家方言语音的影响、核心音调的借入、旋律框架的摄受以及整体旋律形态的移植等几方面剖析客家音乐文化作为外来音乐文化对巴渝地区川腔佛乐的深刻影响,揭示其在整体音乐形态与风格上对川腔佛乐实施的涵化与濡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音乐 川腔佛乐 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 涵化 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鲁克歌剧改革之父”——论杜拉佐的音乐历史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康啸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43-148,共6页
杜拉佐是格鲁克歌剧改革中的重要人物。作为18世纪中叶维也纳舞台戏剧的掌管人,杜拉佐曾大力推动法国戏剧文化在维也纳的传播。在他的策划下,形成了以作曲家格鲁克、剧作家卡尔扎比吉等人为代表的"杜拉佐小组"。该小组以戏剧... 杜拉佐是格鲁克歌剧改革中的重要人物。作为18世纪中叶维也纳舞台戏剧的掌管人,杜拉佐曾大力推动法国戏剧文化在维也纳的传播。在他的策划下,形成了以作曲家格鲁克、剧作家卡尔扎比吉等人为代表的"杜拉佐小组"。该小组以戏剧改革为旨要,引进法国戏剧文化为目标,在维也纳掀起了戏剧改革之风,成功推出了舞剧《唐乔瓦尼》、歌剧《奥菲欧与尤里狄西》等改革戏作。文中着重探讨杜拉佐在维也纳歌剧改革中的贡献,并且进一步探究这次歌剧改革的深层原因及其引发的音乐社会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佐 格鲁克 卡尔扎比吉 歌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音乐的痛苦(下)
6
作者 管建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31-33,共3页
管弦乐的危机西方音乐制作的荣耀是交响乐。它是仅仅次于和声的西方音乐最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特征。管弦乐是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等写作的器乐交响乐。没有管弦乐,柏... 管弦乐的危机西方音乐制作的荣耀是交响乐。它是仅仅次于和声的西方音乐最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特征。管弦乐是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等写作的器乐交响乐。没有管弦乐,柏辽兹、李斯特、施特劳斯的音诗,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 现代音乐 管弦乐 交响乐 贝多芬 纯音乐 严肃音乐 西方音乐 勃拉姆斯 爵士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康啸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98,共8页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的提出,从科学角度探讨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无可争议地成为了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该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更启迪了我们反思往昔习以为常的一切。文章...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的提出,从科学角度探讨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与之密切相关的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无可争议地成为了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该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更启迪了我们反思往昔习以为常的一切。文章重点审视音乐作品与生律方式中展现的混沌与分形特质。从巴赫的古钢琴作品中探讨混沌理论中对于初始条件的依赖性;在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中探索不可预测性;探究申克分析法与作品自相似性特征;探寻三分损益律所展现出的分形图形等。总之,从音乐作品,到音乐分析观念,再到广阔的音乐文化,我们在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的确能够发现混沌分形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理论 分形理论 音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转换中的碎片记忆——江苏兴化六书婚礼仪式调查
8
作者 马韵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2期97-105,共9页
20世纪70—80年代,历时研究开始受到人类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文化概念被放到过程中去考察。[1]集体中的记忆碎片将是追寻与构建民俗仪式音乐事项立体时空的重要途径和元素。1**本文根据兴化六书老艺人与乡民关于六书仪式的记忆碎片、... 20世纪70—80年代,历时研究开始受到人类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文化概念被放到过程中去考察。[1]集体中的记忆碎片将是追寻与构建民俗仪式音乐事项立体时空的重要途径和元素。1**本文根据兴化六书老艺人与乡民关于六书仪式的记忆碎片、当下六书艺人的生活景观,以及其它相关史籍、图片等资料,将兴化六书婚礼仪式、观念、六书艺术本身以及六书班子的传承、变迁等信息重新捡起、加以组合,力求还原兴化婚俗及其六书艺术的本原面貌,记录六书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痕迹,并注意揭示兴化六书婚俗在遭遇时代撞击中,民俗观念、六书艺术认同心理等均逐步发生变化的心理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化六书婚礼 六书 音声秩序 性别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轰动效应场”的沉思──从陈洪与他的《土里巴人》论文化透视与艺术创造 被引量:2
9
作者 何昌林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4-32,共9页
湖北省宜昌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土里巴人》,在兰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和在北京举行的国庆45周年展演中曾引起“轰动效应”。本文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文化透视”。不仅对《土里巴人》在音乐创作上的得失... 湖北省宜昌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土里巴人》,在兰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和在北京举行的国庆45周年展演中曾引起“轰动效应”。本文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文化透视”。不仅对《土里巴人》在音乐创作上的得失进行了中肯的评介,而且还提出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中国严肃音乐界深思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里巴人》 三声腔 土家族 文化透视 动效应 音体系 变化音 中国音乐 音乐文化 文化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小诗谱》的历史价值兼谈李提摩太夫妇对山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薇 《黄河之声》 2013年第12期96-99,共4页
李提摩太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他因《小诗谱》而被音乐界关注。他在中国居住长达45年,其中在山西停留过很长时间。本文通过介绍《小诗谱》的作者、性质、内容,体系等,分析其在近代史中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李提摩太在山西的重要事件,谈他对... 李提摩太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他因《小诗谱》而被音乐界关注。他在中国居住长达45年,其中在山西停留过很长时间。本文通过介绍《小诗谱》的作者、性质、内容,体系等,分析其在近代史中的历史价值,并结合李提摩太在山西的重要事件,谈他对山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诗谱 李提摩太夫妇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仪式到展演:大摆手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81,共10页
大摆手是土家族一度盛行的祈禳仪式,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断层与接续,其仪式与仪式音乐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仪式到展演的变迁过程。文章对3个版本的大摆手仪式进行比较,发现传统仪式以信仰为核心、表... 大摆手是土家族一度盛行的祈禳仪式,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断层与接续,其仪式与仪式音乐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仪式到展演的变迁过程。文章对3个版本的大摆手仪式进行比较,发现传统仪式以信仰为核心、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宗教意味浓厚;现今仪式则呈简约化发展,多以文化展演的形式出现,其宗教性被逐渐消解,惟有部分祭祀歌尚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摆手 祈穰仪式 仪式音乐 展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嘉幸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37-45,共9页
本文阐述了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并以此为案例,在分析其产生背景、酝酿过程及形成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音乐研究面临向"传承"拓展转型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研究经历了"集成"... 本文阐述了华夏乐府行动计划的构想与实践探索,并以此为案例,在分析其产生背景、酝酿过程及形成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音乐研究面临向"传承"拓展转型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研究经历了"集成"和"非遗"两个阶段,现在随着国家发展的需求,已经进入以"传承"为关键词的阶段,传统音乐传承不仅要关注音乐非遗项目本身,还要探索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脉,还需要关注其在当代不同文化生态——民俗文化生态、社区文化生态、校园文化生态与商业文化生态环境中传承与发展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华夏乐府行动计划就不仅仅是建立一所传统音乐的音乐学院,而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与根脉及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乐府 民俗文化生态 社区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生态 商业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
13
作者 金溪 《岭南学报》 2016年第2期155-185,共31页
東魏北齊時期文學之士,可按時間先後分爲兩個集團,即從東魏乃至北魏末年即開始創作的前期文學集團,和在北齊時交往密切,並於齊末同入文林館的後期文學集團。二者在成員、交游、唱和等方面頗有重合之處,但仍有着本質上的差别。從參與人... 東魏北齊時期文學之士,可按時間先後分爲兩個集團,即從東魏乃至北魏末年即開始創作的前期文學集團,和在北齊時交往密切,並於齊末同入文林館的後期文學集團。二者在成員、交游、唱和等方面頗有重合之處,但仍有着本質上的差别。從參與人員來説,前期文學集團以'北地三才'爲核心,而後期文學集團雖以祖珽、陽休之等政治地位較高者爲領袖,但真正的核心卻是盧思道、薛道衡、李德林以及顔之推等人。而從在文學史中所承擔的任務來説,前者主要是模仿、學習南朝詩體,後者則又分爲兩個階段:在北齊時,他們主要是通過與南方士人的交流溝通,將南北雙方的文學理論、詩風、音韻等方面相比較且各有取捨,初步建立了一套新的體系;在入周後,隨着創作題材的擴大和創作技巧的成熟,進一步鞏固這一體系,並終於在入隋之後,在理論方面和創作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直接開啟了初唐的詩歌變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臣文學集團 文林館文學集團 齊梁詩體 形式與内涵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