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外跨国家庭视频博主海外社交媒体的“双重共情”传播 被引量:7
1
作者 胡洪春 罗圣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近年来,国际传播中的情感力量日益受到学界关注。面对意识形态偏见与文化隔阂,基于相通的情感体验达成的“共同情感”成为不同文化异质群体间理解和沟通的有效介质,而作为有效策略的共情传播则通过共情修辞、多模态话语叙事等方式消解... 近年来,国际传播中的情感力量日益受到学界关注。面对意识形态偏见与文化隔阂,基于相通的情感体验达成的“共同情感”成为不同文化异质群体间理解和沟通的有效介质,而作为有效策略的共情传播则通过共情修辞、多模态话语叙事等方式消解了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化畛域,增益了国际传播效能。外国友人基于“他者”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共情传播上有天然优势,而同时融合了“自我”和“他者”的中外跨国家庭视频博主们则进一步实现了“双重”共情传播,其所激发的情感流动既存在于跨国家庭成员之间,也存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中外跨国家庭视频博主们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弥合了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融入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因素,于温情脉脉中加强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果,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共情传播 中外跨国家庭 海外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2
作者 张晶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5年第8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从五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部署,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倡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25年第8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从五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部署,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倡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新时代的文艺与审美,如何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思想激活中华美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且践行的问题。“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与当代精神活性,恰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同时,也可以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概括的三个“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审美运思的独特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审美表现的独特方式;“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作品审美存在的独特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典文艺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于“中华美学精神”这个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美学精神 艺术掌握方式 精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话剧视域下东北朝鲜族话剧史论
3
作者 逄增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求和政治历史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阶段性,并能够跨越民族身份和地域语言的区隔,以朝鲜语和汉语双语并具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演出,以满足不同区域各族裔观众的接受期待视界。东北朝鲜族话剧对形塑时代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与民族共同体、参与建构人民性文艺和人民主体的大众意识形态与文化记忆,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并在接受百年中国主流话剧影响和艺术水准提升的同时,也丰富和“扩容”了百年中国话剧的内涵与风范,成为百年话剧史上充满地域民族风的话剧“金达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东北地区 朝鲜族 百年话剧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电视剧中审美文化在地性研究
4
作者 杜莹杰 李子萱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随着现实主义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地方文化的艺术表达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在地性理论视角,研究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审美文化建构中对地方因素的呈现与传承。现实主义电视剧借助地缘历史空间、地域文化符码和生态景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 随着现实主义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地方文化的艺术表达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在地性理论视角,研究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审美文化建构中对地方因素的呈现与传承。现实主义电视剧借助地缘历史空间、地域文化符码和生态景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在民俗文化、族群文化和地方语言声音层面进行审美提炼,形成基于在地性的文化表征;以家国叙事为纽带,在保留地方个性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表达。中国现实主义电视剧通过在地性实践,既守护了文化多样性,又将地方审美资源整合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视剧 在地性 审美文化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时代的“数字人文”辨析论
5
作者 高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以联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媒介属性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由此,数字媒介成为人文学科传扬与发展的工具。作为人文学科的规定性现实条件,它推动与构入人文学科,使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态势...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以联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媒介属性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由此,数字媒介成为人文学科传扬与发展的工具。作为人文学科的规定性现实条件,它推动与构入人文学科,使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态势已致使一些学者提出“数字人文”的说法,并热衷于以“数字人文”等同人文、取代人文。然而,“数字人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数字人文”与人文不具有等值关系,“数字人文”对于中国人文更不可等值置换,数字技术只是人文建构的媒介性工具。人文不能简单地由“数字人文”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数字人文 数字媒介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喜马拉雅东段语言生态现状分析
6
作者 谢颖莹 李大勤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0,共11页
从语言多样性分布、语言濒危状况和跨中印实控线语言的生态差异以及实控线两侧语言研究积累等角度考察,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语言生态建设存在4个“不足”:第一,该地区语言本体调查存在缺漏,对中方实控线外语言生态把控不足;第二,边境语... 从语言多样性分布、语言濒危状况和跨中印实控线语言的生态差异以及实控线两侧语言研究积累等角度考察,中国喜马拉雅东段的语言生态建设存在4个“不足”:第一,该地区语言本体调查存在缺漏,对中方实控线外语言生态把控不足;第二,边境语言生态研究理念滞后,有效的语言数据资源供给不足;第三,现有的多语教育模式存在缺陷,特需语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第四,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资源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据此建议: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喜马拉雅东段语言知识图谱与数据库;重视活态语言文化资源的调查,优化语言资源供给;重构多语教育生态,储备特需语言人才;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以维护边境语言生态,建设边境语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段 语言调查 边境语言生态 “跨线”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媒介研究的三重理论变奏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晶 胡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25,160,共11页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 对艺术媒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维度,而应该从三种维度同时进行。本质论维度的研究认为,艺术媒介是对特定的物质材料进行一定的赋形后所形成的符号体系,这构成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基本认识;创作论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媒介在贯通内在构思与外在表现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指出媒介不仅会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而且会影响其艺术创作的方式;鉴赏论维度的研究肯定了艺术媒介自身的价值,认为媒介和形式自身的品质就足以引起观者的审美愉悦。围绕艺术媒介所展开的三重维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媒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而且对艺术媒介理论的建构颇具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媒介 本质论 创作论 鉴赏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发展背景下收视注意力变化及其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姚皓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媒介发展为大众传播带来巨大变化,影响了收视方式,也影响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注意力投入。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注意力呈现出与收视氛围、收视状态变化相对应的特征变化——投入程度变深,投入时间缩短。观众的注意力从更... 媒介发展为大众传播带来巨大变化,影响了收视方式,也影响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注意力投入。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注意力呈现出与收视氛围、收视状态变化相对应的特征变化——投入程度变深,投入时间缩短。观众的注意力从更换率低的、长时间的、无互动性的内容转移到更换频繁的、短时间的、有互动性的、社交式的内容上。在此情境下,电视剧创作必然呈现符合观众与媒介间注意力法则的新趋势——内容长度缩短,情节强度增强,以及对互动性进行一系列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时代 PC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 注意力 内容长度 情节强度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会话中叹词的语调模式和应答功能——互动视角下的听感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玉东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41,共17页
为观察叹词作为应答语的语调模式与不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把4种不同句子类型的前句(前件)和负载不同语调的4种叹词应答语(啊、欸、哦、嗯)(后件),通过组合合成出192个话对,由被试在8对(16种)应答功能间作听感选择,观察在汉语会话序列中... 为观察叹词作为应答语的语调模式与不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把4种不同句子类型的前句(前件)和负载不同语调的4种叹词应答语(啊、欸、哦、嗯)(后件),通过组合合成出192个话对,由被试在8对(16种)应答功能间作听感选择,观察在汉语会话序列中前件类型与后件应答语之间的匹配度,以及叹词在不同语调下的功能取向。研究发现,根据后件应答功能选择结果推断得到的实际行为类型与前件句子功能类型大致吻合,但也突出呈现出前件形式与功能上的不对称性。应答者对叹词及其语调的选择同时影响被试对应答功能的选择,而其中语调的影响更明显。升或降两种语调可实现正负应答功能的基础区分,升降和降升等复杂语调的功能主要由曲拱后段的升降趋势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叹词 应答 语调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人工智能的语言认知:话语基础与语义计算
10
作者 李佐文 赵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1,共7页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在语言理解、语义推理和情感分析等方面进行话语计算。现实的话语体系具有可计算性,形式、语义成分和控制是构成语言计算的三大要素。具体而言,范畴化是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思维过程,使得世界的结构化成为... 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在语言理解、语义推理和情感分析等方面进行话语计算。现实的话语体系具有可计算性,形式、语义成分和控制是构成语言计算的三大要素。具体而言,范畴化是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思维过程,使得世界的结构化成为可能,这也构成了话语语义计算的基础。概念—关系结构映射了世界的内在成分及其关系,是话语语义计算的基本单位;程序与时序性的主动控制过程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必由之路,奠定了话语语义计算算法的合法性来源。同时,话语语义计算离不开百科知识,具体表现为各种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包含若干节点及其关系,可以抽象为三元组表示的结构化知识,用以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及其逻辑,这也奠定了计算机赖以进行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语义 认知智能 话语特征 计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暗及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鲁迅与幽暗意识
11
作者 刘春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4,共9页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迅作品“审美”的存在,以及无视鲁迅作品中最根本性的与直觉和本能相关联的生命主义本身。为此,应回到鲁迅及鲁迅文本本身,重返鲁迅的幽暗意识,在直觉与本能关联的生命主义及其日常生活美学中打开鲁迅及鲁迅文本,并借此最终发现鲁迅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常生活 幽暗意识 活身体 向下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意象意境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审美营造
12
作者 赵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0,共8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是核心任务,随着技术变革,其创造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人工智能时代,AIGC技术赋能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的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基于中华美学精神,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是核心任务,随着技术变革,其创造方式也在不断变迁。人工智能时代,AIGC技术赋能意象生成与意境营造的手段发生了质的转变。基于中华美学精神,构建文艺生成深度专业模型,配合能够体现个人创作风格的个体美学特征图谱和创作者数字孪生,学科跨界共同营造数字之象与数据之境,可为AIGC文艺作品的美感营造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语元 关联度预测 计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观
13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城市文学研究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城市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由于近代史观的多元性,以及对于现当代文学史观复杂状态的影响与形塑的新的认知,城市文学研究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视角上,近代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双... 城市文学研究的变化始终伴随着城市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由于近代史观的多元性,以及对于现当代文学史观复杂状态的影响与形塑的新的认知,城市文学研究也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视角上,近代史观与文学史观的双向互动,引发了城市文学研究视角的变化,主要呈现为革命叙事、启蒙叙事和城市日常性叙事三种视角。从研究对象上,晚清文学既改变了1990年代城市文学的基础观念,也构成其研究对象。在研究范式方面,1990年代开始逐渐从“城市文学”研究,转向“文学中的城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 范式转变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人民性理论的研究基质与方法论审思
14
作者 杨杰 王淑月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64,共7页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 文艺人民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与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核心线索,其历史演进亟须突破既有研究中“断裂/连续”的二元对立认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基质”概念可以为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提供兼具批判性与整合性的方法论视角:既承认范式研究对理论阶段性特征(如革命话语、启蒙话语等历史节点的划分)的有效捕捉,亦针对其过度强化“差异性”“变革性”导致内在共识遮蔽的不足,以基质视角重构理论连续性的三重支撑:核心概念“人民”的层累性及其“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逻辑、“文艺服务于人民”实践于诉求的统一性和文学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层同构。基质视角的运用有助于突破以往范式研究断裂性叙事的局限,重新厘清文艺人民性理论嬗变的“异中之同”与“变中之常”,构建理论叙事的“层累结构”,论证当代文艺人民性本土化重构的历史合法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人民性 基质 层累结构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视域下游戏机制介入电影叙事的融合与创新
15
作者 申林 李子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93,共5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介融合生态,游戏与电影边界日益模糊。叙事内容层面,游戏IP的影像化实现了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进阶式发展,重构了游戏世界观,走向产业化道路。叙事结构层面,影游融合形成关卡任务、虚拟场域与反馈均衡三种机制...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介融合生态,游戏与电影边界日益模糊。叙事内容层面,游戏IP的影像化实现了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进阶式发展,重构了游戏世界观,走向产业化道路。叙事结构层面,影游融合形成关卡任务、虚拟场域与反馈均衡三种机制。发展路径层面,“玩家—观众”双重身份重构了叙事接受方式,媒介边界消融催生了混合表达形式,“数字意境”成为新型审美范式。对数字化背景下影游融合的深入研究,展现出数字技术对叙事表达的创新赋能,也为中国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影游融合 游戏机制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晶 刘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阐释学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此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家或者作品本身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对"诗无达诂"说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两种文学接受思想的本质差异与通约之处,并实现两者跨越自身文化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接受美学 异质性 可通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构型与故事时空:网络文学IP剧的“跨媒介”衍生叙事 被引量:43
17
作者 张晶 李晓彩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4,共7页
近年来,网络文学IP影视化呈现已经成为中国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媒体到影视媒体,从想象时空到影像时空,以'跨媒介'为视点的衍生叙事成为不同媒介空间中甄选故事元素,优化故事逻辑,重构故事文本的重要叙事方式。'媒介&... 近年来,网络文学IP影视化呈现已经成为中国浓墨重彩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媒体到影视媒体,从想象时空到影像时空,以'跨媒介'为视点的衍生叙事成为不同媒介空间中甄选故事元素,优化故事逻辑,重构故事文本的重要叙事方式。'媒介'是传播故事的媒体,是携带故事的载体,同时也是表达故事的语言工具。基于此,'跨媒介'衍生叙事在故事空间重构中就表现出三种文本构型,即改编型、延展型与圆融型。每一种文本构型都需要借助相应的叙事机制来支撑,每一种叙事机制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故事世界,每一个故事世界都是实现粉丝黏合经济的重要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剧 跨媒介叙事 文本构型 故事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刁生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5,241,242,共16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自然环境的价值从维持人类生存的传统认知提升到文明延续的更高层次,科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自然环境的价值从维持人类生存的传统认知提升到文明延续的更高层次,科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华先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的认知基础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突破“节用”“寡欲”的传统生态保护思维,辩证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上,科学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在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中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建设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家园;突破中华先民只关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局限,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兼顾生态与经济的绿色家园;在中国古人“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生活理想基础上,提出打造宜居诗意的美丽家园;正视中国古代生态权归属问题,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主张建设保障生态权共享的公平家园。在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先民顺应自然、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的生产理念基础上,主张节约与保护相结合,坚持系统工程思路;在设置“虞”“衡”,制定律令等传统政治举措基础上,健全生态管理制度,强化生态追责意识;在以道德、故事言生态的传统教化方式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传统生态智慧 生态权利 生态管理制度 生态保护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的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的国际传播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杜莹杰 贾晓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5-80,共6页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与国族符号的设定。从电视剧的"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关系来看,故事与中华文化互融,国族符号与中华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在交织互映中共...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与国族符号的设定。从电视剧的"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关系来看,故事与中华文化互融,国族符号与中华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在交织互映中共同构成了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电视剧审美文化内涵。从目前国际传播现状来看,国产电视剧有数量而缺质量,这与电视剧叙事的弱化、符号编码解码的误区以及对资本力量的屈从等因素有关。新时代语境下,有效推动内蕴着"中国故事"和国族符号的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可以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聚焦能引起全世界人民共鸣的题材、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等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 国族符号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兼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晶 李晓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两极分化表面上看是一种生存策略,实质上却暗含着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悬浮。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化崛起与"走出去"的态势异常明显。建构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国故事",在凸... "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两极分化表面上看是一种生存策略,实质上却暗含着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悬浮。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化崛起与"走出去"的态势异常明显。建构文化主体性,讲好"中国故事",在凸显民族异质性的独特空间中,寻找叙事的"张力场",在主体层、故事层、话语层和受众层中弥合"本土"与"非本土"的边界,成为中国电影的突围之策。以文化主体身份为叙事视角,以可延伸的故事时空为叙事内容,从文本的叙述和叙述的行为来探索跨文化的叙事方式,建立与超越"我者"与"他者"受众的对话关系,将成为"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 文化主体性 国际化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