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6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人化的独径:论《聊斋志异》中个人意趣对志怪传统的重塑
1
作者 王昕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9,共7页
清代小说迈入了文人独创的时代,对文人独创的研究不应止于自传、自寓,作者个性化的表达对小说世界的改变也是重要表现。蒲松龄将诗人气质、平民视角和个人意趣灌注在志怪题材当中,使《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中独开一境。其文人独创性可... 清代小说迈入了文人独创的时代,对文人独创的研究不应止于自传、自寓,作者个性化的表达对小说世界的改变也是重要表现。蒲松龄将诗人气质、平民视角和个人意趣灌注在志怪题材当中,使《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中独开一境。其文人独创性可以概括为:个人意趣对志怪小说的多方面影响,如幽独意象的形象化、审美感知的情节化等;个人视角对文本建构的作用,如对凡人命运的关切、欲望化的志怪书写、个人情感对文本的左右;主观的叙事立场对传统抒情题材的修正。《聊斋志异》的独创性为个人的、边缘化的审美感受提炼了叙事构架,赋予个人的想象和意绪以新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小说 文人独创 《聊斋志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中的大众政治及其疑难——评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
2
作者 石岸书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是目前为止少有的一部专门聚焦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汉语专著。该书以“关系”为核心方法,聚焦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在横向的历史关系中描述、定位和分析文艺大众化运动... 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是目前为止少有的一部专门聚焦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汉语专著。该书以“关系”为核心方法,聚焦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在横向的历史关系中描述、定位和分析文艺大众化运动。该书尤其注重通过建构左翼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的对立关系,揭示“阶级”与“民族”在理论-政治层面的张力,但将这组对立关系固化为中轴线也可能遮蔽了阶级理论的冗余与灵活性。该书提示了从“大众”与“群众”的概念变迁的线索,也启发了从左翼文艺到延安文艺的转型研究,从而凸显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重思左翼文艺传统中的起源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晓红 《文学 语言与大众政治》 文艺大众化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正义——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演讲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承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1,共8页
张承志称《心灵史》是自己最重要的一本"生命之作"。在出版了20余年之后,张承志对《心灵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订,并制成了精美的"珍藏纪念版"。其后又将"珍藏纪念版"《心灵史》所得的10万美元收益作... 张承志称《心灵史》是自己最重要的一本"生命之作"。在出版了20余年之后,张承志对《心灵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修订,并制成了精美的"珍藏纪念版"。其后又将"珍藏纪念版"《心灵史》所得的10万美元收益作为"天课"全数捐献给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为难民提供土地和食物的穷苦农民。张承志的演讲回顾了自己从清华附中到乌珠穆沁草原再到黄土高原的人生历程,又细述了捐献巴勒斯坦难民之行中所经历的感动与震撼。从清华附中到巴勒斯坦,作为一名作家、知识分子的张承志越过"人心的死海",用属于他自己的特有的方式进行着对于历史责任的反思与承担,对于人生价值的找寻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红卫兵 巴勒斯坦难民 天课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子平 张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共8页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革命京剧《海港》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讨论了"因为他/她能劳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和"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这样三个话题,进而对蔡翔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对话。同时借由诸多历史事实和重要文献,达到了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展现了"劳动"与"尊严"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即一方面,政权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尊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尊严"有时却又是很不可靠的——"劳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存在,劳动者也缺少闲暇时间、专业选择的自由,这些反过来又拆解着劳动者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劳动 尊严 改造 劳工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诗的绝对文本:欧阳江河诗歌中的“量子男孩”与“天使抗体”
5
作者 夏可君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9,共11页
诗歌何为?汉诗又何为?在一切都会被纳入程序控制的算法时代、AI也能写诗的时代,诗人何为?如此的提问,无疑也是直接回应海德格尔思考里尔克的文章的标题--《诗人何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已经在里尔克一首诗歌片断中得到了先... 诗歌何为?汉诗又何为?在一切都会被纳入程序控制的算法时代、AI也能写诗的时代,诗人何为?如此的提问,无疑也是直接回应海德格尔思考里尔克的文章的标题--《诗人何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写作,已经在里尔克一首诗歌片断中得到了先知般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汉诗 诗歌写作 诗人何为 欧阳江河 程序控制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数字场景:游戏技术开启文创产业发展的新路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元浦 周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发展,数实融合推动了超级场景的构建,重塑了“人-物-场”关系,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现,游戏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促进的。游戏技术在其不断更新中,为... 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发展,数实融合推动了超级场景的构建,重塑了“人-物-场”关系,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现,游戏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促进的。游戏技术在其不断更新中,为众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展现了巨大的外溢价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数字生产力,尤其在智能体深度学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游戏技术的元宇宙场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超级数字场景提供了平台与生产力。构建超级数字场景应进一步加强游戏技术的中性阐释,构建起游戏技术、人工智能、超级数字场景、元宇宙城市的数实融合点线面体发展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加强人工智能规范化发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超级数字场景产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技术 人工智能 元宇宙 AI大模型 数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思潮中的李何林
7
作者 孙郁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李何林在复杂的文艺风潮里,明察曲直,深辨是非,尊鲁迅之路,做平凡之事。几十年的思想一以贯之,成为鲁迅作品的重要领读者。在文学教育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播,尤重视文学的启蒙意义,善于文本细读,长于文献梳理,在纵横交错的文艺思潮里... 李何林在复杂的文艺风潮里,明察曲直,深辨是非,尊鲁迅之路,做平凡之事。几十年的思想一以贯之,成为鲁迅作品的重要领读者。在文学教育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播,尤重视文学的启蒙意义,善于文本细读,长于文献梳理,在纵横交错的文艺思潮里,抗拒流俗,坚持五四主流精神,能够客观面对差异性的文学作品,又敢于质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在不同时期,捍卫了鲁迅思想,成为学界中难得的精神斗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何林 鲁迅 五四 文艺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圣元教授访谈 被引量:1
8
作者 党圣元 李昕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体现了新形势下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地位、功能等方面的最高认识,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访谈以学习贯彻和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切入点,涉及的话题包括当代中国文论如何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论建设如何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当代形态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的构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马克思主义文论 中国当代文论 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正信——刘欣玥文学批评印象
9
作者 杨庆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0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没有专职辅导员,每个新入职的教师都要做班主任,我当时因为年轻,被安排做了刚入校的200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欣玥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我那时对班级的管理完全采取“自治”的态度,大学四年好像就开过... 200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没有专职辅导员,每个新入职的教师都要做班主任,我当时因为年轻,被安排做了刚入校的200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欣玥就是这个班的学生。我那时对班级的管理完全采取“自治”的态度,大学四年好像就开过一次像模像样的班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职辅导员 中国人民大学 班主任 班会 四年 博士毕业 文学批评 新入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茅盾的《夜读偶记》——当代文学四题
10
作者 程光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共17页
在茅盾1950至1960年代丰富的理论批评著述中,近七万字的《夜读偶记》是一个重要文献。它起笔于1957年9月,落笔于次年4月,四个月后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从该文内容看,它是对当时一场理论论争的回应,如果对部分观点进行溯源,亦可见... 在茅盾1950至1960年代丰富的理论批评著述中,近七万字的《夜读偶记》是一个重要文献。它起笔于1957年9月,落笔于次年4月,四个月后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从该文内容看,它是对当时一场理论论争的回应,如果对部分观点进行溯源,亦可见苏联文论的浓厚痕迹;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前者理论的重新阐释。假如把茅盾现代文学时期的理论纳入其中,那该文的思想线索和理论资源将更繁多芜杂。从这个方面看,本文只是对《夜读偶记》所做的初步整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夜读偶记》 苏联文学 世界观与作家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11
作者 张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179,共13页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蔽而非创造;第二种是布莱的“认同”批评,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之中作者“我思”的认同,认同是对作品意义的亲历而非创造;第三种是伊瑟尔的“感召”批评,认为批评对文学本文的感知并非对其被动记录,而是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力得以激活的过程,感召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受文学本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学批评 见证 认同 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派话语的产生和发展:几点思考与质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振 鲁晓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近几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界提出打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命题,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学派”的提法以比较文学研究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参照系。然而,西方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内部早已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 近几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界提出打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命题,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学派”的提法以比较文学研究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参照系。然而,西方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内部早已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等“西方中心主义”论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超越了这种陈旧的知识范式,当下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视野愈发多元。本文对“中国学派”话语提出质疑,特别是它在参照系上的时空错置,呼吁以学术独立、批评精神作为人文学术研究的原则,探索新型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体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6届年会会议综述
13
作者 谷乾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17,共3页
经过近代以来的百年探索,中国文艺理论在吸收西方文论、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在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对百年以来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和研究就尤为重要。有鉴于此,2023年11月10—13日,... 经过近代以来的百年探索,中国文艺理论在吸收西方文论、继承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在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对百年以来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进行反思和研究就尤为重要。有鉴于此,2023年11月10—13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与高校的20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文艺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统文论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话语 科研机构 理论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革命学文化”如何可能?--《园丁之歌》及“人民文化”难题再解读
14
作者 曾思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 《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出路等问题的现实忧虑。以此为线索重读《园丁之歌》,分析“文化”内涵的变动及文化动员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思考劳动人民的文化提高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也能够深化对“人民文化”“文化翻身”等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丁之歌》 《武训传》 人民文化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15
作者 陈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 精神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的摆渡:孙玉石“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历史生成与文化理想
16
作者 周子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新时期以后,面对《野草》及象征派、现代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教学与研究中的“解诗”难题,孙玉石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主张,并完成了一系列解诗学的实践成果。联系孙玉石1959年参与编写《新诗发展概况》的切身经... 新时期以后,面对《野草》及象征派、现代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教学与研究中的“解诗”难题,孙玉石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主张,并完成了一系列解诗学的实践成果。联系孙玉石1959年参与编写《新诗发展概况》的切身经验,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型的中国现代解诗学标志了读者从政治化叙述的被动接受者到能动的解诗者的位置转变。孙玉石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也隐含了现代主义的观念预设,他为现代主义合法性的辩护立场,与作为解诗学初倡者的朱自清关于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以及新诗现代化的讨论,形成了两种“解诗”方案的对话。完整内在地认识孙玉石“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历史生成过程,不仅可以打开其中针对90年代以后包括诗歌写作在内的社会文化症候的文学—文化理想,也有助于借由与朱自清关于抗战诗歌动向之讨论的比照,挣脱20世纪80年代基于新启蒙思潮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固化认识装置,重新开放中国现代解诗学的阐释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玉石 现代解诗学 朱自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数据·星球:论中国科幻电影的记忆想象及其审美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宗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0,共6页
记忆是反思存在和理解生命的基础,对于想象人类未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中国科幻电影中,身体、数据和星球是记忆想象的主要路径。脑身重组和基因编辑是以身体为核心的想象方式,探索了超越死亡的可能性。人造生命和人工智能是以数据... 记忆是反思存在和理解生命的基础,对于想象人类未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中国科幻电影中,身体、数据和星球是记忆想象的主要路径。脑身重组和基因编辑是以身体为核心的想象方式,探索了超越死亡的可能性。人造生命和人工智能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想象形式,反思了生命的本质以及存在的意义。星球代表着人类记忆和地球历史结合而成的整体视野,命运融合和文明记忆成为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幻电影 记忆想象 身体 数据 星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败的教育与伟大的作家——卡夫卡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18
作者 曾艳兵 刘春晓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卡夫卡不是一位教育家,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但他是一个典型的受教育者,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如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谈教育,卡夫卡可能不怎么够格;但是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谈论教育,卡夫卡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卡夫... 卡夫卡不是一位教育家,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但他是一个典型的受教育者,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如果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谈教育,卡夫卡可能不怎么够格;但是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谈论教育,卡夫卡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卡夫卡认为自己接受的教育是失败的,但正是这种失败的教育成就了卡夫卡,形成了卡夫卡独特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观,并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他不仅在书信日记里反复提及他的失败的教育,更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经常描写某个教育场景并涉及教育的话题。卡夫卡与教育之关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卡夫卡式特征的论题:正因为教育的不成功,才造就了孤独、敏感、沉思的卡夫卡,这个卡夫卡更加沉迷于孤独的写作方式;正是卡夫卡所受的教育,挫败了卡夫卡的性格和人生,但成就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失败的教育 成功的作家 《失踪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诗与文体政治——鲁迅的五卅书写与《野草》
19
作者 屈爽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0,共9页
《失掉的好地狱》与《墓碣文》写于五卅之后,但一直以来,二诗与五卅的关系未被充分认识。五卅后,周刊上发表了大量锋利肃杀的诗,其部分作品不仅加重了虚浮的时代氛围,还容易遮蔽迫切的问题,鲁迅对这些诗并不满意。由此,他以《莽原》为阵... 《失掉的好地狱》与《墓碣文》写于五卅之后,但一直以来,二诗与五卅的关系未被充分认识。五卅后,周刊上发表了大量锋利肃杀的诗,其部分作品不仅加重了虚浮的时代氛围,还容易遮蔽迫切的问题,鲁迅对这些诗并不满意。由此,他以《莽原》为阵地,编选了一批青年的散文诗,形成一套回应时代的文本群。而《失掉的好地狱》与《墓碣文》也构成了对民众“深沉的勇气”和“明白的理性”的启蒙。同时,鲁迅的文学实践,根植于他重启“思想革命”的构想。在当时北京的出版界,《猛进》《语丝》《莽原》等小周刊形成了“目标小异大同”的“短兵战”格局,而鲁迅的多文体写作则构成了调节的装置。这一实践指向的是鲁迅自我体系内部的“文体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卅 鲁迅 《莽原》 散文诗 周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绘“文学基层”——改革初期地县两级的办刊实践概观
20
作者 石岸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52,共17页
在1978—1989年的改革初期,地级和县级的基层文学生产高度活跃。主要由于文联—作协系统和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核心的群众文化系统这两大系统在基层的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基层成为弥漫性的存在。改革初期仅两大系统便创办了3500—4500... 在1978—1989年的改革初期,地级和县级的基层文学生产高度活跃。主要由于文联—作协系统和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核心的群众文化系统这两大系统在基层的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基层成为弥漫性的存在。改革初期仅两大系统便创办了3500—4500种基层综合性文艺刊物,总的规模可以说达到了整个20世纪文学的巅峰。改革初期文学基层的“空前繁荣”有诸多原因,既因基层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层,又恰逢群众文化系统的大发展,还与期刊管理制度的过渡状态、稿酬制度的恢复和出版印刷条件的改善等有关。两大系统及其所办基层刊物是“文学基础设施”,它们形成了文学基层,支撑了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活跃与繁荣,构筑了文学公共网络,使文学成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构成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联—作协系统 群文系统 文学基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