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古书法文物隐藏字迹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宇 孙雪剑 +3 位作者 李广华 张立福 曲亮 张东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85-3493,共9页
古书法文物中的字迹内容是记载中国古人社会文明的重要信息,获取并识别其纸面中的隐藏字迹对于文物的历史背景研究和人文典籍搜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书法文物隐藏字迹识别方法依赖于人工经验判读,对研究人员的经验积累要求较高... 古书法文物中的字迹内容是记载中国古人社会文明的重要信息,获取并识别其纸面中的隐藏字迹对于文物的历史背景研究和人文典籍搜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书法文物隐藏字迹识别方法依赖于人工经验判读,对研究人员的经验积累要求较高,且分析过程耗时较长,易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针对这一困难,高光谱遥感凭借非接触、高效的特点,在采集纸质文物表面空间属性的同时,也获取了其文物丰富的光谱信息,从光谱维实现了书法文物的数字化存储。首先,使用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发现了书法文物中隐藏的模糊信息,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差异增强(LDE)的光谱变换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识别,并统计其变换前后的光谱特征参量、以及MNF提取的成分图像,采用熵评价以获取其中信息丰度最高的光谱图像,有效识别出了该文物的隐藏字迹内容。研究结果表明:(1)书法文物高光谱影像在进行MNF变换处理后,得到的第一信息成分图像中显示出了隐藏在文物字迹中的模糊图案,其光谱形态与该文物其他内容要素之间存在相似性,但幅值存在差异;(2)通过LDE算法能有效扩大文物中隐藏信息与字迹光谱之间各个波段的相对差异,并且增强后隐藏字迹的大部分光谱特征也得到了显著增强;(3)文物数据经过LDE处理后,分别在波长范围、光谱特征和MNF子成分中的图像熵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以LDE处理后的光谱方差(SV)图像的熵值最高,为6.74 bit;(4)在文物经过LDE处理后SV图像中,有效识别出隐藏在文物中的字迹内容,为不属于《心经》中的佛经,证明了该文物所用纸张为写经纸。研究结果有效发现并识别出了隐藏在乾隆墨宝背后的隐藏字迹,丰富了该文物的历史人文背景,为后续古书法文物中的隐藏字迹信息提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物 高光谱遥感 隐藏字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晨毓 曲亮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7,共18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元素分析技术,通过超短脉冲激光聚焦样品表面形成等离子体,进而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进行分析以确定样品的物质成分及含量,用于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技术无需样品制备,几乎无损、快速安...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元素分析技术,通过超短脉冲激光聚焦样品表面形成等离子体,进而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进行分析以确定样品的物质成分及含量,用于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技术无需样品制备,几乎无损、快速安全地实现全元素分析,特别适用于轻质元素的检测。总结归纳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不同类型文化遗产领域的分析能力,简要描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设备组成,给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不同文物类型中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证明该技术已成为文化遗产领域元素表征方面的有利工具,有助于解决国内元素分析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元素分析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文化遗产 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纸张粘度反演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飒 曲亮 +3 位作者 张立福 高宇 李广华 常晶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24-3533,共10页
纸质文物对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而纸张老化严重损害了文物寿命。纸张粘度是反映纸张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传统粘度测量方法是一种有损的破坏性实验,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二次伤害。针对这一问题,高光谱遥感... 纸质文物对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而纸张老化严重损害了文物寿命。纸张粘度是反映纸张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传统粘度测量方法是一种有损的破坏性实验,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二次伤害。针对这一问题,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实现无损快速分析,是建立纸张粘度反演的有效途径。以干热和湿热纸张老化为研究对象,获取了110组测定粘度含量的模拟纸张老化样本,通过光谱滤波处理,建立了纸张老化的高光谱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原始光谱的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倒数对数、倒数对数一阶微分以及多元散射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光谱一阶微分、多元散射校正光谱二阶微分、多元散射校正光谱倒数对数和连续小波变换9种数据处理方法,将其与基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ARS)和相关系数法(R)组合作为模型的输入,通过数据集划分验证优选出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原始光谱430 nm处光谱数据与粘度相关性最高,R为0.75,经过原始光谱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后,430 nm处的R为0.874,显著增加了光谱中纸张粘度信息;(2)原始光谱二阶微分变换后,578 nm处的相关性最高,R为0.57,远低于原始光谱数据的最高R(0.75),说明二阶微分不适应于纸张粘度估算,同时其他变换方法的最大相关系数均大于原始光谱,表明了光谱变换的有效性;(3)对于原始光谱,随着分解尺度的增加,光谱中包含的纸质粘度信息有所减少,最大相关系数出现在分解尺度2的484 nm处,为0.873;(4)在不同的输入组合中,原始光谱倒数对数一阶微分作为输入时的模型精度最高,基于CARS方法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随机森林(RF)和AdaBoost模型在验证数据集中的R^(2)分别为0.96、0.93和0.93,RMSE分别为14.80、18.33和19.79 mL·g^(-1),建议在纸张粘度反演中,优先选择原始光谱倒数对数一阶微分作为输入,CARS特征选择算法的SVR模型。以上研究结论表明了高光谱技术在纸张粘度无损分析的适用性,能够对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张粘度 高光谱 特征选择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青铜器锡腐蚀产物研究回顾——特点、表征方法、腐蚀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邹非池 刘建宇 +1 位作者 刘瀚文 曲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2,共15页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 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与铜和铅的腐蚀产物相比,文物保护领域对于锡腐蚀产物的认识和研究是相对缺乏且零散的。本文回顾了不同领域在锡腐蚀产物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表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青铜器中锡腐蚀后一般首先形成复杂的水合氧化物(SnO_(x)·nH_(2)O),随后在氧化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脱水,向锡石(SnO_(2))转变,但由于此转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导致了锡腐蚀产物具有低结晶度、高电阻率、离子交换等特殊性质。通过梳理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其他分析方法在青铜器锡腐蚀产物表征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锡腐蚀产物的性质。最后,本文在回顾不同环境下的锡腐蚀产物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青铜器的腐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腐蚀产物 非晶 表征方法 腐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锈蚀现象与Liesegang图案——两件古代青铜器样品的剖面分析
5
作者 邹非池 陈卫东 +5 位作者 王冲 郭建波 谢振斌 陈坤龙 刘建宇 曲亮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两种锈蚀产物出现交替分层结构的现象被成为“周期锈蚀现象”,这种现象在考古出土青铜器锈蚀中偶有发现,目前尚没有对此现象的权威理论解释。以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出现的“周期锈蚀现象”为例,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两种锈蚀产物出现交替分层结构的现象被成为“周期锈蚀现象”,这种现象在考古出土青铜器锈蚀中偶有发现,目前尚没有对此现象的权威理论解释。以中国四川地区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出现的“周期锈蚀现象”为例,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和拉曼光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中国四川城坝遗址出土青铜器CB-1的锈蚀条带为低结晶度的锡腐蚀产物和高结晶度的Cu_(2)O的交替层,这种规律的交替分层可能归因于Cu_(2)O在凝胶介质中的Liesegang结晶循环,这种凝胶介质就是均匀的非晶态的锡腐蚀产物。而四川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LJB-38的锈蚀条带为锡腐蚀产物Sn Ox·nH_(2)O与少量Cu_(2)(OH_(2))CO_(3)与Cu_(2)O的交替层,但未呈现任何规律图案,其原因可能是“去铜化”现象导致铜迅速向外迁移,同时铸造青铜器(α+δ)共析体腐蚀形成的假晶结构破坏了锡腐蚀产物凝胶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Liesegang图案 锡腐蚀产物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浅蓝色粉末状腐蚀产物的科学分析
6
作者 刘瀚文 谢振斌 +4 位作者 郭建波 任俊锋 肖庆 刘建宇 曲亮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针对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物表面作为特征存在的浅蓝色粉末状锈蚀物,综合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与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知与补充。研究结果显示:三星堆特征的浅蓝色粉状锈主要组... 针对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物表面作为特征存在的浅蓝色粉末状锈蚀物,综合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与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知与补充。研究结果显示:三星堆特征的浅蓝色粉状锈主要组成为非晶态Sn化合物掺杂有部分孔雀石与碳酸铅,浅蓝色粉状锈表面存在白色的白铅矿与磷氯铅矿。根据存在形式不同,浅蓝色粉状锈存在三种分层状态。其中磷氯铅矿的形成与三星堆遗址中埋藏的大量象牙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器 粉状锈蚀产物 锡腐蚀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