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基斯坦北部某大型公路滑坡的形成机理
1
作者 ASGHAR Aamir 苏立君 +2 位作者 赵波 NIAZ Abrar ULLAH Faheem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9,共18页
滑坡是山区公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威胁,开展滑坡灾害评估尤为重要,尤其是深切峡谷区域的公路滑坡。以巴基斯坦北部Muzaffarabad-Mansehra公路沿线某大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遥感分析、地貌解译、地球物理探勘和运动学分析等多种... 滑坡是山区公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威胁,开展滑坡灾害评估尤为重要,尤其是深切峡谷区域的公路滑坡。以巴基斯坦北部Muzaffarabad-Mansehra公路沿线某大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遥感分析、地貌解译、地球物理探勘和运动学分析等多种调查手段,进行滑坡的失稳特征、触发机理、地下结构特征和边坡稳定评估等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在Hazara地层中,该地层以顺层斜坡为主,容易发生翘曲变形等破坏,属于滑坡易发地层。地球物理探勘表明:滑坡体内部存在多个不同深度和厚度的复杂结构,低电阻率区(0.325~1350Ω·m)以松散、饱水的堆积体为主,高电阻率区域(1510~26092Ω·m)与覆盖层有关,包括冲积层、巨石和干板岩碎片等。地震反射层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度饱和的覆盖层、改造区块和表层风化层内,P波速度较低(400~1800 m/s);而下垫层散布着高密度岩石碎片和大块巨石,P波速度为3000~5000 m/s。两种地球物理探勘结果均表明滑坡体内有一条延伸30 m深的破碎带,这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滑坡顶部的滑动面在深度25~30 m处,主体处的滑动面深度在45 m处。运动学分析表明:锲形体失稳是公路滑坡的主要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技术分析滑坡灾害的潜在机制可以有效减轻此类灾害带来的相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har Gali滑坡 片状岩石 地貌学 地球物理成像 巴基斯坦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下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影响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虎山流域为例
2
作者 魏冲 董晓华 +3 位作者 马耀明 彭涛 喻丹 冷梦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2-1115,共14页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饶河上游虎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3-2022年气象水文数据和3种同分辨率的1990-2020年七期LUCC产品,分析流域降雨、径流、输沙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泥沙特征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发现,1963-2022年,虎山流域年输沙模数(STM)和含沙量(SSC)呈显著增长趋势(P<0.001),径流深(RD)呈不显著增长趋势。流域内主要的LUCC为林地和耕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9.57±6.03)%和(15.72±2.36)%。1990-2020年,城镇扩张主要侵占林地和耕地,且存在较多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LUCC产品得到的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主要由其对灌木和草地的识别差异所导致的。总体来说,研究区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减小,景观破碎度有轻微增长,景观多样性有一定的增加。不同LUCC产品下得到的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存在差异,所有产品一致的结论是: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RD、STM和SSC呈负相关关系,边缘密度(E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与STM和SSC呈正相关关系;PLSR模型显示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结合度、景观分割度、SHDI和修正的Simpson均匀度指数(MSIEI)对RD、STM和SSC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用ED表征面积-边缘特征、选用PD和CONTAG表示聚散度特征以及选用SHDI和SHEI表征多样性特征可以相对减少LUCC产品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增加流域内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连通性,减少零散分布的耕地,尽可能避免两种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缓解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 土壤侵蚀 偏最小二乘回归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研究综述
3
作者 丁永建 张世强 +10 位作者 陈仁升 秦甲 赵求东 刘俊峰 阳勇 何晓波 苌亚平 上官冬辉 韩添丁 吴锦奎 李向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全球变暖导致融雪期间径流年内分配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域融雪期明显提前,提前的日数主要集中在20 d以内,其次是消融早期的融雪径流明显增加,峰值流量到达时间提前。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多年冻土水文过程,表现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活动层径流调蓄作用和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三方面。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方面,地表冻融作用的加强、热融喀斯特的扩张和活动层加深,直接影响地表产汇流过程和能力,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活动层径流调蓄方面,活动层变化不仅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也影响活动层内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壤中流,更影响多年冻土层上水的补给和径流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动层的冻融及深度变化,对上述水文过程起到年内到长期的水文调节作用;在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方面,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多年冻土退化已经或多或少对地下径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是多年冻土退化对河流的直接补给作用,且补给的数量似不可忽视,有些流域甚至达到一定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冻圈水文 冰川 积雪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mpel滤波的海洋磁测数据异常值检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谢宇轩 范琳琳 +2 位作者 郭鑫 黄彦铭 张锦昌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4,共12页
海洋磁测数据易受导航误差、仪器故障及人工记录错误等因素干扰,导致异常值频现。这些异常值不仅扭曲磁异常形态,还会破坏磁条带的连续性,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及后续解释的可靠性。因此,异常值的检测与去除是海洋磁测数据处理中的关键环节... 海洋磁测数据易受导航误差、仪器故障及人工记录错误等因素干扰,导致异常值频现。这些异常值不仅扭曲磁异常形态,还会破坏磁条带的连续性,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及后续解释的可靠性。因此,异常值的检测与去除是海洋磁测数据处理中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异常值,尤其是上下文异常值,且人工检测既耗时又易产生误判,效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中位数加权策略的自适应Hampel滤波方法。该方法通过动态调整数据点权重,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去除海洋磁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尤其在数据分布异质性较大的区域表现优异。与自回归模型、孤立森林及自编码器等传统方法相比,加权Hampel滤波器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并去除全局异常值和上下文异常值,还能更好地保留数据的原始特征,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在对中西太平洋麦哲伦海隆地区实测数据的验证中,加权Hampel滤波器的F1分数始终领先于其他方法,证明其在异常值检测中的优越性。该方法为提升海洋磁测数据质量及可解释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并为未来大规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学 海洋磁测数据处理 异常值检测 Hampel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融合算法的水体叶绿素a反演研究
5
作者 陈玲 董晓华 +2 位作者 马耀明 章程焱 薄会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了准确反演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以黄柏河东支流域为例,采用STNLFFM时空融合算法,对2017年GF-4和Sentinel-2反射率数据进行融合,以重构Sentinel-2影像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应用算法前后获取的水质参数-光谱特征响应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 为了准确反演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以黄柏河东支流域为例,采用STNLFFM时空融合算法,对2017年GF-4和Sentinel-2反射率数据进行融合,以重构Sentinel-2影像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应用算法前后获取的水质参数-光谱特征响应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模型对叶绿素a的预测效果以验证时空融合算法的可行性,利用重构后影像光谱特征与水质参数的响应关系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2017年黄柏河东支流域各水库水体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利用时空融合算法生成的影像接近真实影像,提高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叶绿素a的效果,R2从融合前0.659提高至融合后0.844,且基于时空融合算法获取的水质参数-光谱关系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精度较好,R2和MRE达到0.925和9.461%,反演的叶绿素a浓度空间差异性明显。证明了时空融合算法在水质参数反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NLFFM时空融合算法 黄柏河 人工神经网络 水质反演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流域1961-2018年极端气候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晨 董晓华 +3 位作者 董立俊 秦兴隔 王雅琳 马耀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6,65,共12页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规律,能够预防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以及水资源分布的失衡。雅砻江拥有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于雅砻江流域1961-2018年日降雨、日气温数据计算得到26个极端气候指数,利用线性拟合...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规律,能够预防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以及水资源分布的失衡。雅砻江拥有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于雅砻江流域1961-2018年日降雨、日气温数据计算得到26个极端气候指数,利用线性拟合、Sen’s斜率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Pettitt检验法分析极端气候指数的趋势和突变;使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IDW)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极端气候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雅砻江流域极端高温、低温以及平均温差指数在空间上都是南高北低;流域北部气温偏寒,结冰和霜冻日数偏长,而南部气温偏暖,夏天日数和生长期长度偏长。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期,其他指数在空间上也是南高北低,且在东南部达到最大值。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最高和最低气温极值温度上升,高温增长速率小于低温增长速率,从而温差逐渐缩小;结冰和霜冻日数减少,夏天日数、生长期长度和暖日持续日数增加,使得流域冬季变短夏季变长,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温度持续时间增长。极端降水指数除了持续干期,其余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增加幅度最大,强降水量增加幅度次之。说明1961-2018年雅砻江流域极端气温趋于变暖,年内偏暖日数增多,极端降水整体增加,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持续时间加长,还需对雅砻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增多加以防范。研究雅砻江流域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指数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雅砻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贾尔-帕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落石和边坡稳定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ALI Izaz 苏立君 +4 位作者 ASGHAR Aamir ALAM Mehtab 刘振宇 董志博 FAIZ Hamid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7,共12页
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喀喇昆仑公路(KKH)沿线,由于构造运动和降雨渗透对破碎岩石和边坡稳定性的不利作用,造成了大量落石和不稳定边坡。利用数值软件DIPS、GeoRock 2D和SLIDE对巴基斯坦北部吉贾尔-帕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落石和边... 在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喀喇昆仑公路(KKH)沿线,由于构造运动和降雨渗透对破碎岩石和边坡稳定性的不利作用,造成了大量落石和不稳定边坡。利用数值软件DIPS、GeoRock 2D和SLIDE对巴基斯坦北部吉贾尔-帕坦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落石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研究;以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两个主要的易受落石影响的路段为例,研究落石和边坡的失稳机理。对4组节理进行的赤平投影分析表明:两处边坡断面均易发生平面破坏和楔形破坏。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在静力条件下,边坡断面1的安全系数为0.917,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断面2的安全系数为1.131,处于欠稳定状态;但在地震条件下,两处断面边坡的安全系数均小于1,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边坡断面1和断面2的落石回弹高度分别为33m和29m。边坡断面1的落石速度在0.5~44m/s,总动能达到1135.099kJ,而边坡断面2的落石具有0.5~40.901m/s的速度和973.012kJ的破坏能力。研究表明,KKH沿线的落石和滑坡具有极大的破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公路 岩质陡坡 赤平投影分析法 边坡稳定性 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高钛模拟月壤IRSM-1的研制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宁希 陈健 +2 位作者 黄珏皓 田宁 吴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0-113,共4页
对月球的探测已进入以月球原位资源利用(ISRU)为主的新阶段,系统掌握月壤特殊的力学响应与工程特性对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针对月壤及模拟月壤性质的试验研究都是在地球上开展的,忽略了月面环境,尤其是低重... 对月球的探测已进入以月球原位资源利用(ISRU)为主的新阶段,系统掌握月壤特殊的力学响应与工程特性对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针对月壤及模拟月壤性质的试验研究都是在地球上开展的,忽略了月面环境,尤其是低重力环境对这些性质的影响。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可以结合磁性相似材料模拟月面g/6的低重力环境。由于目前已有的模拟月壤磁性极弱,无法满足磁力模型试验的要求。因此,研制了一种具有一定磁性的高钛模拟月壤IRSM-1并测试了该模拟月壤的成分及性质。将测试结果与部分月壤及模拟月壤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RSM-1模拟月壤的化学矿物成分与高钛月壤相似,其物理力学特性在月壤的范围之内,较好地还原了真实月壤的基本特性。此外,IRSM-1还具有一定的磁性,可以作为磁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原位资源利用 月壤 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 IRSM-1模拟月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衬砌隧道模型试验及其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鹏 陈健 +1 位作者 崔岚 徐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2-106,共5页
中国山岭隧道常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探究复合式衬砌的承载特性对矿山法隧道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大型隧道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毛洞、喷锚组合支护和复合式衬砌支护的大尺寸隧道模型试验,通过监测隧道破坏全过程,分析不同支... 中国山岭隧道常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探究复合式衬砌的承载特性对矿山法隧道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大型隧道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毛洞、喷锚组合支护和复合式衬砌支护的大尺寸隧道模型试验,通过监测隧道破坏全过程,分析不同支护形式下隧道的破坏模式和支护结构受力特征,揭示了复合式衬砌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式衬砌支护较喷锚组合支护相比设计承载力提高了33.3%;两种支护形式下,围岩可承受约60%~75%的外荷载,施加二次衬砌后,二次衬砌可分担约15%~80%的围岩压力;喷锚组合支护较复合式衬砌相比能更好的发挥锚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衬砌 模型试验 承载特性 荷载分担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318观测的甘肃省气溶胶光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芳芳 马伟强 +6 位作者 王遂缠 张鸿 孔小怡 卢品睿 王旭东 刘昊 闫一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3,共13页
对于大气气溶胶地基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是了解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大气污染特征的基本途径,可为探讨污染治理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近年来,利用地基观测资料分析甘肃省不同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解甘肃省不同下垫面的大气气溶... 对于大气气溶胶地基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是了解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大气污染特征的基本途径,可为探讨污染治理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近年来,利用地基观测资料分析甘肃省不同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解甘肃省不同下垫面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本文基于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CE-318型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通过ASTPwin软件反演获得了甘肃省四个站点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计算了Angstrom波长指数α,分析了甘肃省不同区域不同季节AOD和α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观测时段内,所有站点各波段AOD的变化趋于一致,且AOD值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兰州和皋兰山AOD值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兰州冬、春季AOD值分别比年均值超出14.98%和4.68%,皋兰山冬季AOD值比年均值超出3.88%。敦煌和民勤AOD值均为春季最高,比各自的年均值高出24.49%和26.30%。敦煌AOD季节分布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而民勤则表现为从春到冬季逐渐减小的趋势。(2)兰州和皋兰山春夏季主控粒子为粗模态,秋冬季则为细颗粒物主导。敦煌和民勤大气气溶胶常年由粗模态粒子主控。2019年冬季,兰州市区AOD值比其城郊的皋兰山高出68.0%;敦煌和民勤2019年春季沙尘气溶胶污染较为严重,敦煌AOD值比民勤超出42.42%。(3)四个站点AOD和α的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不同季节AOD高频次分布范围存在差异性,但都处于1.0以下。α的高频次范围分布较为复杂,兰州春季、皋兰山春夏季、敦煌四季、民勤春夏秋季,α分布区间均小于1.0,而兰州夏秋冬季、皋兰山秋冬季、民勤冬季α主要分布于1.1以上。(4)不同季节AOD和α的关系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季节,大气出现严重或者局部污染时,气溶胶的主控粒子粒径大小不同。春季大气出现局部或者严重污染、夏季大气局部污染时,四个站点气溶胶主要是大粒径粒子,其中沙尘气溶胶的贡献较大。夏季大气处于严重污染时,皋兰山气溶胶主要是细模态粒子,兰州、敦煌、民勤气溶胶依然由粗模态主控,但是兰州小粒径粒子导致的污染比重高于其余两站,其中85%以上属于城市工业-气溶胶污染。秋季大气处于严重污染状况时,兰州和皋兰山均由细模态粒子主导,其中城市工业-气溶胶占比明显增加,而敦煌和民勤依然由粗模态粒子主导,其中沙尘气溶胶占比偏重。冬季大气严重污染时,兰州依然由细模态粒子主导,而其他三站由粗模态粒子占据主导地位,冬季大气局部污染时,敦煌和民勤粗模态粒子与细模态粒子同时出现,皋兰山以细模态粒子为主。分析可知,总体上甘肃偏北地区气溶胶污染以沙尘气溶胶为主,而偏南地区气溶胶污染表现为粗模态与细模态粒子交替出现,这为下一步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甘肃不同区域的气溶胶特性及大气污染特征提供了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318太阳光度计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地基观测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迁移作用下宽级配土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秦 苏立君 +1 位作者 刘振宇 杨世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采用自制大型渗透仪对3组不同D15/d85值(D15为粗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15%的粒径;d85为细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85%的粒径)的土样进行了饱和渗流试验,研究了宽级配土的水分运移特征和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D15/d85值对宽级配土的渗透系数和细颗粒迁移有重要影响,D15/d85值越小,则土体渗透系数越小,细颗粒不易发生迁移;D15/d85值越大,渗透系数越大,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越剧烈,迁出细颗粒的量也更大。根据渗透系数的变化也可判定土体内部细颗粒的运动情况,据此提出了3种宽级配土颗粒迁移模式。该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宽级配土渗透特性的认识,为完善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级配土 D15/d85 渗透性 颗粒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基坑开挖对临近既有隧道变形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韦宗科 陈健 +1 位作者 陈斌 黄珏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8-206,共9页
基坑开挖后,地基由于应力卸载而回弹,导致临近基坑的隧道发生变形,其变形大小不仅受基坑开挖卸载程度的影响,还与隧道所处的位置有关。依托宁波市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工程,基于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和二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开展软土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后,地基由于应力卸载而回弹,导致临近基坑的隧道发生变形,其变形大小不仅受基坑开挖卸载程度的影响,还与隧道所处的位置有关。依托宁波市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工程,基于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和二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开展软土基坑开挖对临近既有盾构隧道管片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针对不同基坑宽度、基坑开挖深度、隧道拱顶埋深以及隧道与基坑距离等影响因素,分析了隧道管片竖向和水平位移随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基坑开挖影响下,既有隧道管片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方向表现为沉降,水平位移方向表现为向基坑方向产生位移,管片呈“横鸭蛋”状变形。②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深度、隧道与基坑距离、基坑宽度均为影响隧道沉降和水平位移的重要因素,而隧道拱顶埋深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既有隧道 深基坑开挖 隧道变形 敏感性分析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息县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沙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夏志恺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魏冲 欧阳习军 喻丹 薄会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8-138,共11页
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息县站1996-2003年实测月径流与月泥沙资料,建立息县流域SWAT模型,根据SWAT模型模拟结果,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产流产沙量对全流... 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对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息县站1996-2003年实测月径流与月泥沙资料,建立息县流域SWAT模型,根据SWAT模型模拟结果,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产流产沙量对全流域的贡献率;然后将SWAT模型的各子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数据作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所需的输出变量,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和泥沙过程的重要度。结果表明:①SWAT模型精度较高,径流和泥沙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纳什系数NSE均大于0.75,偏差百分比PBIAS为-1、-5.6和5.1、9.6,模型适用于息县流域径流与泥沙模拟;②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产流过程与产沙过程的贡献率排序分别为林地>旱田>水田>草地,旱田>水田>草地>林地;③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各阶段的决定性系数R2基本大于0.5,拟合效果较好;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得到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重要度排序与SWAT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沙过程的贡献率排序基本相同,说明了利用SWAT模型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沙过程的贡献率的准确性较高。综上,耕地对息县流域的水沙贡献率最大,本研究的方法同样可应用于其他流域,以得到不同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沙贡献率,为流域内的高效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县流域 SWAT模型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水沙贡献率 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三大洋底高原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特征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怡鸣 张锦昌 林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115,共16页
翁通爪哇高原、凯尔盖朗高原与沙茨基海隆是全球三大洋底高原,是大量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结果,火山面积分别达1.90×10^6、1.25×10^6、0.53×10^6km^2。本文详细分析了该三大洋底高原的地形、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esidual m... 翁通爪哇高原、凯尔盖朗高原与沙茨基海隆是全球三大洋底高原,是大量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结果,火山面积分别达1.90×10^6、1.25×10^6、0.53×10^6km^2。本文详细分析了该三大洋底高原的地形、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residual mantle Bouguer anomaly, RMBA)与重力反演的相对地壳厚度,并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约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翁通爪哇高原、凯尔盖朗高原与沙茨基海隆分别高出周围海底约4.3、5、4km,相应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最大变化值分别为250、330、200mGal,以及相应的相对地壳厚度变化分别为11、13、9km,表明形成三大洋底高原的岩浆量远远大于正常洋中脊的岩浆量。此外,三大洋底高原皆形成于洋中脊附近。Nd、Pb、Hf同位素比值分析表明,翁通爪哇高原的玄武岩组分为洋岛玄武岩;凯尔盖朗高原大部分类似于洋岛玄武岩,并含有洋中脊玄武岩组分;沙茨基海隆的玄武岩组分主要为东太平洋海隆正常洋中脊玄武岩,却又存在少量位于全球洋岛玄武岩范围内。这些特征揭示了三大洋底高原可能形成于"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对此本文提出了两种模式:一为洋中脊被地幔柱拖拽至其上方;二为洋中脊之下的软流圈受到地幔柱影响,从而产生超常熔融与超厚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通爪哇高原 凯尔盖朗高原 沙茨基海隆 重力异常 地壳厚度 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15
作者 马伟强 马耀明 +8 位作者 马龙腾飞 李茂善 孙方林 宋敏红 韩熠哲 胡伟 刘莲 苏荣明珠 韩存博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904-920,共17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及“地球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作用愈加显著。数值模拟作为理解高原复杂气候过程的有效工具,在探索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的物理机...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及“地球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作用愈加显著。数值模拟作为理解高原复杂气候过程的有效工具,在探索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的物理机制和天气、气候效应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系统综述了青藏高原地区4个主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陆地-表层大气过程(边界层过程)、云降水物理过程、区域水分循环过程和平流层过程,重点探讨了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及其对区域天气系统、季风环流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需要通过提高数值模式的精度、优化参数化方案以及结合多源观测数据,以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天气效应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仲雷 戚雨婷 马耀明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921-937,共17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青藏高原观测站点分布相对稀疏且不均匀,定量获取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第三极”,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青藏高原观测站点分布相对稀疏且不均匀,定量获取其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参数面临极大挑战。卫星遥感能够大面积获取时、空连续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变量,但受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地貌和云层的影响,基于卫星遥感定量刻画陆地-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突破,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过去50 a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关键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研究进展,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和地-气水热通量的卫星遥感估算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此外,文中还从物理模型优化、多源数据融合以及卫星遥感与数值模式的结合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关键特征参数 卫星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雪雯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魏冲 陈玲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64-9378,共15页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降雨侵蚀力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1年欧洲地区木本植物的格网物候数据集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梦瑶 戴君虎 +3 位作者 王焕炯 郝雨龙 刘威 曹丽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植物物候记录了植物重复生命周期事件的发生时间,是指示全球变化的重要指标。植物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的重要基础。本数据集基于过去70年欧洲物候项目(Pan European Pheno... 植物物候记录了植物重复生命周期事件的发生时间,是指示全球变化的重要指标。植物物候研究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的重要基础。本数据集基于过去70年欧洲物候项目(Pan European Phenology Project,PEP725)整编的6种代表性木本植物的地面观测物候数据,采用三种考虑春季冷激和积温累积过程的物候模型(Unified、Unichill和时空耦合模型)在大洲尺度上对物候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研制了欧洲地区代表性木本植物格网物候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1951–2021年欧洲地区(34°57′N–72°3′N,25°3′W–40°3′E)6种木本植物的逐年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格网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时间分辨率为天。数据集的质量评估表明,欧洲地区各物种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平均误差分别为7.9和7.6天,与其他区域尺度研究中春季物候的模拟误差接近,因此本文格网物候数据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本数据集旨在更好地表征欧洲地区大洲尺度植物物候的时空格局,为区域其他来源的植物物候数据产品提供有价值的验证参考,亦可为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模拟等研究领域提供支撑物候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木本植物 物候模型 展叶始期 开花始期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缘张破裂过程与特征
19
作者 曾程辉 孙珍 +1 位作者 赵中贤 郑金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31,共21页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结果显示:①西北部陆缘早期(Tg~T80)断层活动速率可达150~500 m/Ma,同张裂期沉积呈楔状,陆缘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晚期(T80~T70)断层活动速率下降,同张裂期沉积更加均厚,陆缘地壳变形的韧性成分占比增加;②从陆架到上陆坡,脆韧转换带与上下地壳分界面深度相近,但从下陆坡到洋陆过渡带(COT),脆韧转换带快速抬升至地壳浅层(5~10 km),上、下地壳拉伸系数均从2~3增加至4~5,推测岩浆侵位(~38 Ma)增加COT地温梯度,导致大部分地壳以韧性方式变形;③西北部陆缘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在~70 km和~30 km范围从~20 km减薄至6~7 km,结合COT的沉积充填、断裂结构和上下地壳厚度特征,提出陆缘地壳早期伸展减薄受控于南倾的单剪式断层,晚期以韧性纯剪方式伸展破裂。该研究为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横向差异性以及建立中度岩浆型陆缘模型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岩浆活动 洋陆过渡带 陆缘张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珍 林间 +2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9,共12页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伸展-破裂 大洋钻探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与科普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