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闵熙泽 张子峰 +2 位作者 滕雨芊 蔡明红 李一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32,共14页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在北极地区水环境中的出现引起了多国政府与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归纳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来源、浓度、分布及归趋,发现近北极地区的河流输送、大气与海洋长距离传...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其在北极地区水环境中的出现引起了多国政府与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归纳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来源、浓度、分布及归趋,发现近北极地区的河流输送、大气与海洋长距离传输、废液的直接排放和污水处理厂排放是PPCPs进入北极地区水环境的主要途径。北极地区水环境中典型的PPCPs为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抑郁药、兴奋剂和增塑剂,其具有“假性持久性”,相似于非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环境行为。目前,有关北极地区PPCPs污染控制技术、北极地区淡水环境中PPCPs污染水平的调查、北极地区水环境中PPCPs的性质以及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 北极地区 浓度水平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对北冰洋积雪和海冰影响的模拟研究
2
作者 王煜 苏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07,共19页
当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时,可使冰雪表面反照率降低,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增加,黑碳的变化对海冰融化过程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利用CICE海冰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定量分析北冰洋冰雪中黑碳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黑碳数据源的强迫下,1980-... 当黑碳沉降到冰雪表面时,可使冰雪表面反照率降低,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增加,黑碳的变化对海冰融化过程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利用CICE海冰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并定量分析北冰洋冰雪中黑碳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黑碳数据源的强迫下,1980-2014年间,模拟结果给出的夏季北冰洋反照率平均下降为0.82%~1.71%,最终造成海冰面积下降了0.97%~1.93%,而在巴伦支海、喀拉海以及拉普捷夫海,夏季黑碳造成的海冰面积下降约为北冰洋整体的2-3倍。不同黑碳沉降强迫下的模拟结果均显示,1980-1995年,北冰洋区域黑碳对反照率的影响呈现减小趋势,但在1996-2014年,黑碳影响转为增加趋势。在低纬度海区,由于海冰的消退,黑碳的辐射效应呈现减小趋势,而在高纬度海区,由于多年冰内黑碳的累积效应,黑碳的辐射影响呈现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北冰洋 CICE海冰模式 反照率 海冰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1975—2015年中国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冰洁 梁璐 +4 位作者 惠凤鸣 程晓 宫鹏 陈卓奇 黄华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100,共18页
海岸线是表征陆地和海洋边界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力学特征,海岸带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和集中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之下,中国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归... 海岸线是表征陆地和海洋边界的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动力学特征,海岸带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和集中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之下,中国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了1975—2015年共5期中国海岸线长度及海岸带面积的时空变化信息.结果显示,1975、1990、2000、2010、2015年期中国海岸线的长度分别为15 945.7、17 045.8、17 234.2、17 377.7以及17 364.9km,各期海岸带面积相较于上一期分别增加了4 336.5、1 510.4、3 447.2、3 100.4km2.总体来说,中国海岸线呈现出人工岸线取代自然岸线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沿海区域的资源管理以及海岸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时空变化 陆地卫星(Landsat)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epack海冰柱模式的融池反照率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淑涛 苏洁 +3 位作者 李涛 钟文理 王晓宇 牟龙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74,共12页
基于Icepack一维海冰柱模式,以2014年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长期冰站ICE06的3个融池的辐射参量和气象参量的连续观测作为大气强迫数据,对融池反照率及相关参量进行了模拟。本文引入观测的融池深度及海冰厚度作为初始条件,通过考虑融池... 基于Icepack一维海冰柱模式,以2014年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长期冰站ICE06的3个融池的辐射参量和气象参量的连续观测作为大气强迫数据,对融池反照率及相关参量进行了模拟。本文引入观测的融池深度及海冰厚度作为初始条件,通过考虑融池覆盖率的作用,改进了平整冰融池参数化方案中海冰干舷的计算,修正了冰上可允许的最大融池深度,成功实现了对融池参数变化的模拟;同时,还修正了入射辐射分量比例系数与对应反照率分量权重系数不一致的问题。标准试验中,模拟的3个融池的反照率与观测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01、0.05和0.13;入射辐射比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可见光辐射比例增大8%时,融池反照率的模拟结果增大了6%~8%;融池表面再冻结试验的结果显示,当再冻结冰层厚度小于2 cm时,模拟冰面反照率的增加不足0.006,由此引起的表面能量收支减少了约1.1 W/m^(2)。本文研究指出,准确的入射辐射比例对于改善北极海冰反照率模拟是必要的;并指出目前模式仍存在融池表面再冻结参数化、热收支计算、表面吹雪效应等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池 反照率 融池深度 Icepack海冰模式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和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叶玥 程晓 +4 位作者 刘岩 杨元德 赵励耘 林依静 璩榆桐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1-585,共15页
冰盖物质平衡状态对全球海平面具有重大影响,是预测海平面上升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近20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研究系统介绍了近20年来冰盖物质平衡估算方法以及相应卫星数据的发展,归纳和总... 冰盖物质平衡状态对全球海平面具有重大影响,是预测海平面上升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近20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研究系统介绍了近20年来冰盖物质平衡估算方法以及相应卫星数据的发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测高法、重力测量法、通量法和融合法进行南极和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评估的结果,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不确定性和误差来源,为未来冰盖物质平衡研究提供参考。冰盖物质平衡仍将是全球变化研究未来的重点,提升卫星性能以降低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创新估算方法以降低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加强地面观测验证是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盖 格陵兰冰盖 物质平衡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高分辨率海冰冰间水道模拟评估分析
6
作者 蒋仁川 苏洁 牟龙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8,共15页
冰间水道只占北极冰区的1%~10%,但在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和水汽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冰间水道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水道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和水道面积占比的时空变化,而有关水道形态特征(长、宽和走向)模拟结果的分析较... 冰间水道只占北极冰区的1%~10%,但在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和水汽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冰间水道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水道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和水道面积占比的时空变化,而有关水道形态特征(长、宽和走向)模拟结果的分析较少。本文基于采用黏塑性流变学的高分辨率(2 km)冰海耦合模式模拟的海冰厚度来提取冰间水道,并利用3种MODIS冰间水道遥感产品进行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波弗特海,模拟水道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WH2015和H2019两种遥感产品基本一致;模拟结果中宽度大于6 km的水道数量概率密度和总长度符合遥感产品呈现的幂律分布规律,对2~4 km窄水道的分布受模式可解析能力限制本研究模式分辨率尚无法正确估计,存在低估;模拟水道总长度与遥感反演的结果在1月和3月相关性较好,但无法再现遥感产品中2月和4月的明显变化趋势;模拟水道和遥感产品总体走向一致,二者都显示,加拿大群岛以北和波弗特海东南部沿岸区域水道走向几乎与海岸线和冰速方向平行,模拟水道受陆地阻隔的影响更大,在波弗特海中部冰间水道和冰速发生转向的位置不一致。本研究揭示了当前高分辨率海冰模式对不同冰间水道形态特征的模拟能力的符合程度及不足之处,将有助于进一步的模式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高分辨率冰海耦合模式 冰间水道 形态特征 模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多年冰输运的年际变化及其在波弗特环流区的中断现象
7
作者 黄鼎 苏洁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64,共15页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近年来北冰洋大量多年冰被季节冰取代。本文基于冰龄、密集度和冰速卫星遥感数据,对波弗特海北断面(NB断面)、W150°断面、楚科奇海东断面(EC断面)和北极中部断面(CA断面)几个北冰洋代表断面的多年冰通量进行估算...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近年来北冰洋大量多年冰被季节冰取代。本文基于冰龄、密集度和冰速卫星遥感数据,对波弗特海北断面(NB断面)、W150°断面、楚科奇海东断面(EC断面)和北极中部断面(CA断面)几个北冰洋代表断面的多年冰通量进行估算,结合大气再分析数据研究影响各断面1984-2021年冰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多年冰输运中断发生的时间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波弗特高压(BH)减弱对应着NB断面多年冰输运减弱和穿极漂流区(CA断面)的多年冰输运增强。在大气环流北极偶极子(DA)模态负位相时期,反气旋风场减弱,使东西伯利亚的南风减弱,导致EC断面的多年冰面积通量减小,经向风减弱使CA断面通量减小。但在2004年之后,波弗特环流区断面(NB和W150°断面)海冰通量和CA断面海冰通量与DA指数的相关性均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多年冰范围的不断内缩,使得断面多年冰通量呈现减小趋势,甚至出现中断现象,这使得多年冰面积通量周期发生改变。同时,冰速年际变化也可导致波弗特环流多年冰输运的中断。本研究发现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BH指数和DA指数负位相时期,但并不是所有BH指数和DA指数低于负标准差的月份都对应着发生多年冰输运中断的时间,当中断发生时,与普通BH负位相情形相比,风场距平的中心点更靠近北极点,与普通DA负位相情形相比,海平面气压正、负距平空间分布更加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冰输运 中断现象 波弗特高压 北极偶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空局哨兵卫星Sentinel-2A/B数据特征及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63
8
作者 田颖 陈卓奇 +2 位作者 惠凤鸣 程晓 欧阳伦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5,共9页
Sentinel-2A/B卫星是欧空局哥白尼计划中发射的第2组卫星,其搭载的MSI载荷延续并扩展了Landsat系列卫星和SPOT系列卫星的对地观测任务.介绍了Sentinel-2A/B卫星,并对Sentinel-2A/B、Landsat-8、SPOT-6、环境-1B、资源三号及高分二号卫... Sentinel-2A/B卫星是欧空局哥白尼计划中发射的第2组卫星,其搭载的MSI载荷延续并扩展了Landsat系列卫星和SPOT系列卫星的对地观测任务.介绍了Sentinel-2A/B卫星,并对Sentinel-2A/B、Landsat-8、SPOT-6、环境-1B、资源三号及高分二号卫星进行性能对比分析.描述了不同级别数据产品的特点及配套软件SNAP,分析了Sentinel-2A/B卫星在陆地监测、灾害支援、气候环境监测以及海洋与极地监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二号卫星 性能对比 数据产品 SNAP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对北极海冰的模拟:CMIP5和CMIP6历史试验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松 苏洁 +1 位作者 储敏 史学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64,共16页
本文利用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在最近两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CMIP6)的历史试验模拟结果,对北极海冰范围和冰厚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CMIP6改善了CMIP5模拟海冰范围季节变化过大的问题,总体上更接近观测... 本文利用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在最近两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CMIP6)的历史试验模拟结果,对北极海冰范围和冰厚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CMIP6改善了CMIP5模拟海冰范围季节变化过大的问题,总体上更接近观测结果;(2)两个CMIP试验阶段中BCC_CSM模拟的海冰厚度都偏小,但CMIP6试验对夏季海冰厚度过薄问题有所改进。通过对影响海冰生消过程的冰面和冰底热收支的分析,我们探讨了上述模拟偏差以及CMIP6模拟结果改善的成因。分析表明,8-9月海洋热通量、向下短波辐射和反照率对模拟结果的误差影响较大,CMIP6试验在这些方面有较大改善;而12月至翌年2月,CMIP5模拟的北极海冰范围偏大主要是海洋热通量偏低所导致,CMIP6模拟的海洋热通量较CMIP5大,但北大西洋表层海流的改善才是巴芬湾附近海冰外缘线位置改善的主要原因。CMIP试验模拟的夏季海冰厚度偏薄主要是因为6-8月海洋热通量和冰面热收支都偏大,而CMIP6试验模拟的夏季海冰厚度有所改善主要是由于海洋热通量和净短波辐射的改善。海冰模拟结果的改善与CMIP6海冰模块和大气模块参数化的改进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通过改变短波辐射、冰面反照率和海洋热通量,使BCC_CSM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性能也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 气候系统模式 北极海冰 CMIP5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的东南极达尔克冰川季节性表面消融信息提取 被引量:7
10
作者 璩榆桐 程晓 刘岩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冰盖表面消融是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敏感指示剂。冰雪消融会降低地表反照率进而影响全球能量平衡,表面融水会加剧裂隙的传播,降低冰架稳定性进而影响冰盖物质平衡。当前,高时空分辨率消融区分布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南极冰盖消融发生机理... 冰盖表面消融是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敏感指示剂。冰雪消融会降低地表反照率进而影响全球能量平衡,表面融水会加剧裂隙的传播,降低冰架稳定性进而影响冰盖物质平衡。当前,高时空分辨率消融区分布数据的缺乏限制了南极冰盖消融发生机理和时空特征的深入探索。围绕南极冰盖大范围消融区(蓝冰、湿雪和融水)的提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冰雪归一化消融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Adapted for Ice,MNDWIice)的消融区自动提取方法,采用2016年9月—2017年4月18景30 m分辨率的Landsat-8数据,获取了消融区自动提取的MNDWIice阈值,并以东南极达尔克冰川为例,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季节性消融信息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和地形阴影干扰较小的情况下,基于Landsat-8反射率数据计算的MNDWIice采用单一阈值(0.136)对消融区的提取精度在67.7%—94.2%之间,平均精度为81.5%;达尔克冰川消融面积、消融区MNDWIice均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时空变化特征;消融发生的时间不晚于Landsat-8数据观测的最早时间(9月7日);消融最早出现和主要分布区在地形下降剧烈的东部接地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达尔克冰川 消融 改进的冰雪归一化消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密度变化分析及其对海冰厚度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冰洁 庞小平 季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8-266,共9页
海冰密度是海冰和气候模型的重要物理变量,也是利用卫星测高数据估算海冰厚度的关键参数。目前各国北极科学考察虽开展了海冰物理观测,但对近期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挖掘应用不足。在此背景下,收集了近15年来北极海冰... 海冰密度是海冰和气候模型的重要物理变量,也是利用卫星测高数据估算海冰厚度的关键参数。目前各国北极科学考察虽开展了海冰物理观测,但对近期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挖掘应用不足。在此背景下,收集了近15年来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分析北极海冰密度的变化特征;对海冰密度实测数据进行克里金插值,将插值结果输入静力平衡方程模型计算海冰厚度,探讨海冰密度对海冰厚度卫星测高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北极海冰密度变化范围为750—950 kg·m^–3,1—9月海冰密度总体上随月份变化呈减小的趋势;6—9月北极海冰密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75°N—90°N);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使用海冰密度固定值参与估算海冰厚度,采用经现场观测数据空间插值后的海冰密度估算海冰厚度的结果更为准确。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为海冰与气候变化等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密度 现场观测 变化分析 海冰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冰裂缝内冰雪填充物监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宸 程晓 +2 位作者 李腾 刘岩 张宝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冰架裂缝的冰雪填充物(Mélange)分布和变化受冰架变化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冰架的稳定性.2019年9月25日,东南极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裂缝系统发生崩解,形成了面积>1600 km^(2)的冰山,裂缝内的填充物出现部分流失.采用Lan... 冰架裂缝的冰雪填充物(Mélange)分布和变化受冰架变化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冰架的稳定性.2019年9月25日,东南极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裂缝系统发生崩解,形成了面积>1600 km^(2)的冰山,裂缝内的填充物出现部分流失.采用Landsat-8卫星光学数据和哨兵1号卫星SAR影响数据,结合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和南极参考高程模型计划(REMA)8 m分辨率DEM产品,对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裂缝L1、T1、T2的填充物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T1裂缝填充物的高程平均高于T2裂缝,表面起伏变化更明显;2016-2018年L1裂缝系统填充物高程逐年降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冰流缝合区的存在对填充物冰厚度的影响不容忽视;裂缝中填充物的存在很可能促进裂缝的延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埃默里冰架 冰裂缝 填充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南极冰川表面冰坑监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宝钢 赵剑 +3 位作者 马驰 李腾 程晓 刘雷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4,共6页
冰坑(ice doline)是指冰川表面因塌陷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由于冰坑的规模通常较小,相关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匮乏,加之其形成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冰坑形成后的表面特征分析得出,对形成前冰面的... 冰坑(ice doline)是指冰川表面因塌陷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由于冰坑的规模通常较小,相关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匮乏,加之其形成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冰坑形成后的表面特征分析得出,对形成前冰面的应力应变状态尚缺乏有效观测数据支撑.在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至内陆出发基地的达尔克冰川表面发生了塌陷,形成了冰坑地貌.在达尔克冰川开展长时间序列的无人机遥感监测,获取了塌陷事件发生前后多期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利用该数据处理得到的塌陷区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分析了塌陷发生前后冰面地形变化和融池分布,发现此处冰坑地貌的形成与冰下径流、冰上的融水过程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达尔克冰川 极地无人机 冰坑 冰下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冰盖模式比较计划(ISMIP)概况与评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腾 程晓 +3 位作者 刘岩 张通 王兰宁 刘骥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和地热通量的影响,冰盖底部融化润滑在冰盖内部形成快速冰流通道。如果融水在下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相互连通的冰下水文系统,并最终汇入海洋[2]。当固体冰川流向海洋时,受地形约束可能形成冰架,由冰水密度比值可知只有约1/10漂浮在海面以上,绝大部分冰架与海水直接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系统 冰架 模式比较 密实化 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密度演变对北极积雪深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尹豪 苏洁 Bin Che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89,共15页
积雪具有复杂的时空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气-冰-海耦合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准确的积雪质量平衡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冰演变过程以及极区冰雪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雪密度是影响积雪质量平衡众多因素中的重要因子。现有的... 积雪具有复杂的时空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气-冰-海耦合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准确的积雪质量平衡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冰演变过程以及极区冰雪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雪密度是影响积雪质量平衡众多因素中的重要因子。现有的一维高分辨率冰雪热力学模型(如HIGHTSI)中,使用常数块体雪密度均值将降雪雪水当量转化为积雪深度。本文参考拉格朗日冰上积雪模型(SnowModel-LG)模式对积雪分层压实的处理,简化为新、旧两个雪层,并在质量守恒条件下同时考虑新、旧雪层深度对压实增密的响应,将该物理过程加入HIGHTSI模式中。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针对北极15个冰质量平衡浮标沿其漂移轨迹模拟了降雪积累期海冰表面雪密度变化对积雪深度变化的影响,在原HIGHTSI设置下分别采用定常块体雪密度均值330 kg/m^(3)(T1试验)、接近实际的常数新雪密度200 kg/m^(3)(T2试验)以及改进后框架下新、旧雪层随时间压实增密的雪密度(T3试验)计算积雪深度,并将模拟结果与浮标观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算法对雪密度变化的处理更为合理,且能较好地再现积雪深度的变化;考虑新、旧雪层深度对压实增密的响应能较好地避免以较低的降雪密度持续过度积累,以浮标观测为标准,分层积雪密度压实计算得到的平均绝对误差相对T2减小了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积雪深度 雪密度 一维热力学冰雪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数据的南极冰山分布监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田 程晓 +1 位作者 关真富 刘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231-235,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架崩解事件的发生愈益频繁.冰架崩解产生的冰山是南极冰盖-冰架-海洋系统中活跃的组成部分,冰山的运动特征和时空分布对南大洋洋流循环、海洋生态以及水文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冰山运动与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架崩解事件的发生愈益频繁.冰架崩解产生的冰山是南极冰盖-冰架-海洋系统中活跃的组成部分,冰山的运动特征和时空分布对南大洋洋流循环、海洋生态以及水文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冰山运动与变化信息,探究冰山崩解和消融过程,研究南极冰山分布,以及冰山和周围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理解南极冰山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关键.本文利用覆盖全南极海岸线的ENVISAT ASAR影像,基于简译软件的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实现了全南极近岸海域冰山对象的提取.利用2006年8月63期ENVISAT ASAR影像提取了32 267座面积大于0.06 km^2的冰山,统计了冰山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南极小型冰山在全南极淡水输入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山 ENVISAT ASAR 多尺度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降水与地表气温对北极海冰开始融化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璇 苏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4,共15页
海冰最早开始融化时间(EMO)是体现海冰融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海冰热收支的关键因素。本文使用EMO遥感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研究了地表气温和液态降水对EMO影响的相对贡献。研究显示,在5个研究海区中,大西洋扇区南... 海冰最早开始融化时间(EMO)是体现海冰融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海冰热收支的关键因素。本文使用EMO遥感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研究了地表气温和液态降水对EMO影响的相对贡献。研究显示,在5个研究海区中,大西洋扇区南区EMO提前最显著,1979-2021年的变化率为-3.3 d/(10 a)。北极各海区的地表气温与EMO有着持续1~2个月的显著相关时段,其中太平洋扇区南区、大西洋扇区北区和南区的地表气温较液态降水与EMO相关的持续时间更长,相关性也更强;而对太平洋扇区北区和北极中央区,只有在EMO发生前的2~3周,液态降水对其EMO有着更高的贡献。对于太平洋扇区北区,大气环流提供的强水汽输送通道伸入该海区,使对流层低层饱和水汽增多,500 hPa位势高度的多年变化趋势具有三波绕极环流加强的结构,也有利于经向的热量交换,使比湿的垂向梯度进一步增加,为该海区EMO的提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北极中央区,在EMO提前的年份,液态降水较常年偏高33%,不仅气候态意义下的太平洋水汽通道的输送加强,欧亚大陆上空的水汽通道也与之汇合,促使北极东部形成气旋式水汽输送模态,为EMO的提前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最早开始融化时间 液态降水 地表气温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企鹅数量识别及变化趋势分析——基于无人机航拍的高分辨率影像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冀明 张宝钢 +2 位作者 张媛媛 李香兰 程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5,共11页
南极企鹅是南大洋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剂",研究南极典型地区企鹅栖息地分布与种群数量,将为探讨气候变化对企鹅影响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企鹅物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指导.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技术为企鹅遥感识别提供了重要技... 南极企鹅是南大洋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剂",研究南极典型地区企鹅栖息地分布与种群数量,将为探讨气候变化对企鹅影响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企鹅物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指导.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技术为企鹅遥感识别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以南极半岛的阿德雷岛、拜尔斯半岛以及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翼无人机航拍影像,采用面向对象法提取了企鹅数量与分布状况,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极典型区域企鹅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阿德雷岛、拜尔斯半岛和企鹅岛的企鹅总数分别为5 063、3 260和982对,识别精度分别为87%、98%和91%.结合历史资料发现,阿德雷岛企鹅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基于2016年无人机遥感识别的企鹅数量与10年前企鹅总数基本持平,企鹅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东部沿海地区;阿德雷岛主要企鹅类型是金图企鹅(Pygoscelis papua),数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对海冰较为依赖的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 adeliae)呈现下降的趋势.拜尔斯半岛帽带企鹅(Pygoscelis antarctica)逐渐减少,金图企鹅数量则在增加.发展南极典型区域长时间序列无人机航拍企鹅栖息地技术与企鹅数量识别方法对完善企鹅制图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 企鹅 阿德雷岛 拜尔斯半岛 无人机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的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特征分析
19
作者 杨舒鸿 戚梦真 +2 位作者 刘岩 程晓 张宝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6,共11页
利用南极地区夏季Landsat 8卫星短波红外影像获取近年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机场跑道、中转站等考察足迹信息.一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路线特征,并通过相邻3个年度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轨迹对比了解考察轨迹的变化特点;... 利用南极地区夏季Landsat 8卫星短波红外影像获取近年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机场跑道、中转站等考察足迹信息.一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路线特征,并通过相邻3个年度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轨迹对比了解考察轨迹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世界各国内陆考察起止点、中转站和路线轨迹差异,并结合南极冰上、冰下地形数据,冰雪积累率和冰流速等辅助数据,探索各国南极考察路线特征,通过对各国南极内陆考察活动和路线断面特征的对比分析,了解世界各国的极地考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南极 内陆考察 LANDSAT 8 车辙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的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自动提取
20
作者 马驰 杨宸 +2 位作者 程晓 张宝钢 刘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6,共10页
分析了内陆考察车辙印的Landsat 8卫星影像特征,利用目视解译以及统计量分析车辙印与背景雪面的差异,得出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是车辙印自动提取的优选波段,高斯增强方法为提升车辙印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的优选方案;同时运用动感模糊、ca... 分析了内陆考察车辙印的Landsat 8卫星影像特征,利用目视解译以及统计量分析车辙印与背景雪面的差异,得出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是车辙印自动提取的优选波段,高斯增强方法为提升车辙印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的优选方案;同时运用动感模糊、canny边缘提取算子、膨胀腐蚀算子和噪声线段去除技术,实现车辙印在不同环境下的高精度自动提取.通过对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的内陆考察车辙印进行自动提取试验验证,此算法直接实现54%路线上车辙印的自动提取,32%的路线略需人工干预,仅14%的路线难以实现自动识别.另外,本文结合雪积累率、雪粒径大小、冰流速以及地形数据分别分析了气候、冰雪物理特性、冰川动力特征和地形特征对车辙印识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LANDSAT 8 车辙印 动感模糊 canny边缘提取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