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山地区军团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红阳 刘信荣 +1 位作者 万超群 韩向午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军团菌病 临床流行病学 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上高县钩体病暴发的系统性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涛 时曼华 +4 位作者 龙键 龙良云 潘锦华 徐惠栋 罗衡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4-27,共4页
我们对1992年上高县钩体病暴发流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此次暴发流行以稻田型为主,主要由七日热群钩体引起。血清学调查表明牛、猪存在感染,流行季节7—9月份,感染地点主要集中于稻田和池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年龄集中... 我们对1992年上高县钩体病暴发流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此次暴发流行以稻田型为主,主要由七日热群钩体引起。血清学调查表明牛、猪存在感染,流行季节7—9月份,感染地点主要集中于稻田和池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年龄集中于15~45岁的青壮年。池塘水和稻田水平均pH为6.4~6.5,池塘中钩体分离率较高(5/6),7~8月份平均旬雨量为31.25~45.75mm,旬均温度为27.5~28.5℃,这些条件有利于钩体的生长和繁殖。采集县医院和泗溪乡医院临床确诊的钩体病人血液和牛、猪血液,并用dot—ELISA和MAT试验对血清进行了检测,同时从病人血液、牛尿、池塘水、污水和河水中分离钩体,结果早期钩体病人血清dot—ELISA的阳性率(64.6%)明显高于MAT的阳性率(14.1%),同时也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15.2%)。人血液分离钩体的鉴定结果表明,感染以七日热群钩体为主(15株),兼有爪哇群(6株)、澳洲群(2株)、流感伤寒群(3株)、明尼群(1株)和赛罗群(2株),从牛尿、池塘水,污水和河水中也分别分离出钩体。血清学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是一种快速、简单、特异、敏感的早期钩体病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地理流行病学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健之 范明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0-52,共3页
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SFG)立克次体是引起斑点热的病原体。该群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复杂的一群。目前已定论并记载在《Bergey’s细菌学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有8种,即:引起落矶山斑点热的立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 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SFG)立克次体是引起斑点热的病原体。该群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复杂的一群。目前已定论并记载在《Bergey’s细菌学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有8种,即:引起落矶山斑点热的立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ickettsii),引起北亚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a),引起钮扣热的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热群 立克次氏体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核酸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梁中兴 时曼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8-41,共4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研究工作者相继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分子杂交、分子克隆与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DNA代谢基因的调控与抗原基因的表达均获得了新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检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研究工作者相继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分子杂交、分子克隆与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DNA代谢基因的调控与抗原基因的表达均获得了新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检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踪以及监测提供了一些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 一、钩体基因组大小及其G+C%含量 肖建国等用脉冲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不同群型的5株钩体基因组DNA分子量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核酸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犬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阎守敦 徐敏 +6 位作者 何倩倪 金根源 尚德秋 李元凯 李兰玉 蒋凤祥 陈彪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0-43,共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养狗数量较多,开展犬种布鲁氏菌病的调查对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于1979~1988年开展了此项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犬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致病性产H_2S李斯特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仰霖 王培玉 +7 位作者 谢登煌 曾凡伟 郭大为 张远富 温远元 阙庆华 邓富玉 李玉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5,共3页
目的 对在畜间疫病流行区 ,新发现致病性产H2 S李斯特氏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以确定其在微生物学中地位 ,为其命名提供依据。方法 从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方面鉴定 ,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DNAG +Cmol%含量测定 ,PC... 目的 对在畜间疫病流行区 ,新发现致病性产H2 S李斯特氏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以确定其在微生物学中地位 ,为其命名提供依据。方法 从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方面鉴定 ,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DNAG +Cmol%含量测定 ,PCR、16SrRNA序列检测同源性。结果 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 ,产H2 S李斯特氏菌与已知 7型李斯特菌不同 ,其G +Cmol%为 3 0 .5 %、16SrRNA序列分析同源性与无害李斯特菌 (L .im)为 71.0 % ,灰色李斯特菌 (L .g)为 3 7.8% ,西氏李斯特菌 (L .s) 2 8.4 %。结论 经系统发育树分析 ,证实产H2 S李斯特氏菌为李斯特氏菌属 ,国际上首次报告的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H2S李斯特氏菌 生物学特性 16SrRNA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被引量:18
7
作者 裴标 尚德秋 +5 位作者 高峻 刘玉娥 高蔚华 陶墨奎 李兰玉 杨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9-60,共2页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裴标,尚德秋,高峻,刘玉娥,高蔚华,陶墨奎,李兰玉,杨华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 人类附红细胞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裴标,尚德秋,高峻,刘玉娥,高蔚华,陶墨奎,李兰玉,杨华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近年来,我国对人类附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 流行病学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北林区人群北亚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振光 毕德增 +2 位作者 赵晶 贺金荣 范明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0,共2页
闽西北林区人群北亚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陈振光,毕德增,赵晶,贺金荣,范明远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AsiaTickBorneSpottedFever)简称北亚热(NorthAsiaFever)系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闽西北林区人群北亚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陈振光,毕德增,赵晶,贺金荣,范明远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AsiaTickBorneSpottedFever)简称北亚热(NorthAsiaFever)系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热 北亚蜱传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及R型菌株生物学特性和产生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元凯 邱海燕 +1 位作者 马烨 尚德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2-25,共4页
本文报告了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犬种布氏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它种布氏菌2~8倍的特性,同时完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布氏菌毒力无线性关系,并对羊种布氏菌S型、R型或I型及非典型株OMP、SDS... 本文报告了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了犬种布氏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它种布氏菌2~8倍的特性,同时完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布氏菌毒力无线性关系,并对羊种布氏菌S型、R型或I型及非典型株OMP、SDS-PAGE图谱进行了比较,找出非典型菌株不能用常规鉴定方法定种的可能原因,同时对出现非典型株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非典型株 过氧化氢酶 外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弧菌O139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广才 高守一 +1 位作者 祁国明 刘延清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43-47,共5页
为阐明O139霍乱弧菌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为探讨其来源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探针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国内外分离的23株O139菌和一些O1群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O139菌株均... 为阐明O139霍乱弧菌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为探讨其来源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探针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国内外分离的23株O139菌和一些O1群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O139菌株均表现为一致的且具有特征性的酶切图谱;它们与埃尔托型流行株的图谱较与古典型菌株图谱更为相似,与埃尔托非流行株和其他非O1菌株的遗传差异较大。在SmaI图谱中,新疆分离的O139菌株显示出与当地1989年分离的埃尔托型流行株较接近的图谱;Southernblot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酶切图谱分子杂交(SmaI、SalI、XbaIctx,BglI16srRNA)中,O139菌株与O1流行株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分离的O139菌株具有一致的图谱,与印度和孟加拉国分离的O139菌株之间有较小差异;新疆分离的O139菌株与该地1989年分离的某些EVC流行株的图谱相似。基因检测表明,O139菌株都具有ctx、zot、ace和RS1;MEE分析表明,O139菌株的ET型与EVC流行株不可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PFGE RRNA 分子特征 O139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计算机程序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广才 高守一 +1 位作者 刘延清 祁国明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48-55,共8页
在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是遗传距离的权重系数;目前除等权系数被广泛应用外,尚未有公认客观、合理的遗传距离权重系数,使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群体遗传学中遗传... 在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是遗传距离的权重系数;目前除等权系数被广泛应用外,尚未有公认客观、合理的遗传距离权重系数,使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群体遗传学中遗传多态度为客观基础指标,经过数学复合运算,获得较合理、客观的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的遗传距离权重系数;以此为基础,编制了细菌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的计算机处理程序。应用此程序分别对以PFGERFLPs、PFGESouthernblot(16SrRNA基因和CT基因探针)和MEE结果为基础的霍乱弧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数值分类分析,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可以客观、合理地分析霍乱弧菌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并有效区分霍乱弧菌古典型、埃尔托型流行株、埃尔托型非流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类 计算机程序 分子生物学 霍乱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均福 林凤荣 张流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上高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传染源(耕牛)和主要流行菌群(七日热群)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中兴 龙健 +7 位作者 秦进才 时曼华 李文斌 龙良云 李春好 聂一新 冯晓峰 张承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3-15,共3页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443份病人及疑似病人血液标本,钩端螺旋体(钩体)阳性率18.5%。其中206份标本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阳性率14.6%,Southern杂交阳性革20.9%。63头猪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8%,123只鼠肾钩体培养阳性事4.0%。255份...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443份病人及疑似病人血液标本,钩端螺旋体(钩体)阳性率18.5%。其中206份标本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阳性率14.6%,Southern杂交阳性革20.9%。63头猪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8%,123只鼠肾钩体培养阳性事4.0%。255份牛尿钩体培养阳性车6.2%,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率14.0%,South-ern杂交阳性率15.8%。从病入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七日热和棉兰型)、澳洲、流感伤寒、爪哇、赛罗、拜伦和明尼7个血清群8个血清型,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2.7%,其次是澳洲群,占20.0%。从牛尿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群七日热型和澳洲群澳洲型,各占50%。来自猪的构体属波摩那和澳洲群,鼠的钩体为爪哇、澳洲及拜伦3个群。结果显示,牛带菌率高,所带钩体血清群型与人间流行钩体主要群型一致。鼠和猪带苗率低,所带菌群与人间流行的主要菌群不相符。以上表明,耕牛是上高县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流行菌型是七日热群(型)。也说明耕牛是我国七日热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这些结果的发现有利于使用对型组合钩体菌苗,控制相应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源 流行菌群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流行菌株的蛋白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牧青 王建辉 张哲夫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17,共4页
本文利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DotELISA等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21株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研究发现中国菌株主要蛋白呈现高度多态性和异... 本文利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DotELISA等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了21株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研究发现中国菌株主要蛋白呈现高度多态性和异质性,主要外膜蛋白OspA、OspB及PC蛋白有数种不同的表型,并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所有的菌株均与单克隆抗体H9724(抗41KO鞭毛抗原)呈阳性反应。除几株菌株外,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均不与H6831(抗OspB单克隆抗体)反应。中国菌株与单克隆抗体H5332(抗OspA单克隆抗体)呈现不同的反应性,有强、弱和无反应等。根据中国菌株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可大致将其分成三组,其中第Ⅰ组菌株具有与北美代表株B31完全一致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第Ⅱ、Ⅲ组蛋白组成及单克隆抗体反应性更接近欧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蛋白分析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明远 毕德增 +3 位作者 张健之 张曼丽 吕秀华 辜文洁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8,共4页
对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W—88(人株),JH—74(草原革蜱株),TO—88(草原革蜱蜱卵株),BJ—90(中华革蜱株)及国际标准株(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进行扫描电镜和超薄切片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株与国际株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和内... 对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W—88(人株),JH—74(草原革蜱株),TO—88(草原革蜱蜱卵株),BJ—90(中华革蜱株)及国际标准株(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进行扫描电镜和超薄切片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株与国际株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可见到立克次体细胞外表的粘液层和微荚膜;细胞包膜的细胞壁和胞浆膜;胞内结构的DNA丝和核糖体。在固定液中加入相应的免疫血清用钌红细胞化学染色,在立克次体表面可见有肥厚的纤维状物(亚晶格状表面层)围绕的粘液层,经乙醚提取的立克次体标本粘液层消失,而用泛影(?)胺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立克次体标本仍有粘液层存在,此为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和功能提供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 立克次体 超微结构 中国分离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HL-93和HLJ-054亲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敏 张健之 +2 位作者 毕德增 范明远 陈香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 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 ,SFGR)rOmp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对HL 93和HLJ 0 5 4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用PCR分段扩增rOmpA基因重复区后 1 9kb片段 ,PCR产物直接测序 ,用WinstarDNA分析软件包进行... 目的 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 ,SFGR)rOmp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对HL 93和HLJ 0 5 4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用PCR分段扩增rOmpA基因重复区后 1 9kb片段 ,PCR产物直接测序 ,用WinstarDNA分析软件包进行同源性比较、进化树分析及酶切位点的分析。 结果 HL 93株和HLJ 0 5 4株核苷酸及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在树形图上单独聚为一类。常用酶的酶切位点完全一致。结论 HL 93株和HLJ 0 5 4株为同一种SFGR ,建议均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 ,但可能存在株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rOmpA基因片段 HL-93 HLJ-0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克次体病研究概述(综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明远 于学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17,共2页
经病原学证实中国存在下述立克次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Q热和斑点热。其中斑点热可能不只一种。 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 1933年,中国首次分离到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自1949年后,我国发生了三次斑疹伤寒(包括... 经病原学证实中国存在下述立克次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Q热和斑点热。其中斑点热可能不只一种。 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 1933年,中国首次分离到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自1949年后,我国发生了三次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大规模流行。第一次,50年代发生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第二次,60年代发生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第三次,80年代发生于河南省,前二次斑疹伤寒的流行与当时人口流动性大、饥荒有关,后一次与当地鼠患严重有关,由于杀虫剂、疫苗、抗生素及其它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的应用使这三次斑疹伤寒的流行迅速得到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病 中国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土壤环境中炭疽杆菌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旭东 马凤琴 俞东征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8-30,共3页
本实验以模拟的方法,采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人为用炭疽杆菌污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该菌形成芽孢数量的变化。结果证实土壤的类型与芽孢的形成数量无明显关系,炭疽杆菌在土壤中保存时,随着时间延长,形成芽孢的比率并无明显... 本实验以模拟的方法,采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人为用炭疽杆菌污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该菌形成芽孢数量的变化。结果证实土壤的类型与芽孢的形成数量无明显关系,炭疽杆菌在土壤中保存时,随着时间延长,形成芽孢的比率并无明显增加,但数量有所增长,说明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炭疽杆菌繁殖。特别是在土壤中加入新鲜动物血液时,芽孢数量明显增多,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平衡对芽孢形成影响最大,符合炭疽的流行病学规律,提示在炭疽的监测与控制中,我们应当考虑到炭疽杆菌的这种特征,以便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杆菌 土壤 芽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媒介和宿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健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5-87,共3页
关键词 斑点热 SFGR 媒介 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克次体分类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健之 范明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5-46,17,共3页
立克次体分类学研究进展张健之,范明远在历史上,曾把所有的细胞内立克次体都归到立克次体目。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如用立克次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限制性长... 立克次体分类学研究进展张健之,范明远在历史上,曾把所有的细胞内立克次体都归到立克次体目。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如用立克次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质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