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愿在八千公尺设下自己的帐篷——记中国音乐事业的改革者李西安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冬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一个思索、变革和创造的时代。我们一只脚留在旧体制、旧观念里.另一只脚却已经迈进了新时代的门槛。在历史的急转弯处,我们每个人必须严肃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向...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一个思索、变革和创造的时代。我们一只脚留在旧体制、旧观念里.另一只脚却已经迈进了新时代的门槛。在历史的急转弯处,我们每个人必须严肃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向何处去?在五千年的时间和全球的空间里。找到我们的时空坐标点。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每一个关心中国音乐命运的人,不能不分析和总结中国音乐已经发生的种种趋势,努力适应并最终驾驭这一趋势,以确立我们未来的目标和我们达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 音乐事业 西安 改革者 帐篷 音乐工作者 旧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与中国新音乐发展的脚步同行——记作曲家王震亚的艺术人生
2
作者 王萃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7,4+1,共6页
对一位中国作曲家做出历史性的客观评价,是一项严肃而意义深远的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王震亚先生一贯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在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京剧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琴音乐... 对一位中国作曲家做出历史性的客观评价,是一项严肃而意义深远的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王震亚先生一贯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在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京剧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琴音乐的改编和创作等方面,在中国音乐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做出过杰出的历史贡献。追寻作曲家走过的艺术人生,谨以此文将王震亚先生不同时期在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加以梳理,敬献给王震亚先生90华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震亚 传统音乐文化 五声调式和声 十二音序列 琴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民族之精华 创华夏之神韵——作曲家黎英海的音乐创作与理论创新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平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7,共7页
黎英海——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为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缔造者也是践行者、一位划时代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风格的作... 黎英海——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为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缔造者也是践行者、一位划时代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从黎英海人生的四个阶段及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两方面入手,对其创作理念、技法、风格及思想内涵做一定程度的剖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英海 音乐创作 民族调式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节奏语汇在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渗透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忠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97,156,166,共22页
在20世纪音乐中,随着新的音乐“时间”秩序的建立与完善,相关现代节奏理论的构建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文章以中国当代钢琴音乐文献中的节奏现象为例,从多个视角对复杂节奏形态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探及节奏的力学观与色彩性层面,提出... 在20世纪音乐中,随着新的音乐“时间”秩序的建立与完善,相关现代节奏理论的构建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文章以中国当代钢琴音乐文献中的节奏现象为例,从多个视角对复杂节奏形态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探及节奏的力学观与色彩性层面,提出节奏的悬浮运动、多向性运动、节拍瞬间转换、核心节奏群等见解。同时,对现代节奏语汇的技术应用进行剖析与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节拍 时间 非周期性 中国当代钢琴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音乐家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平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0,共8页
樊祖荫教授在我国和声学界与民族多声部音乐研究领域享有盛名,作为一位横跨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学两大领域的著名学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对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突... 樊祖荫教授在我国和声学界与民族多声部音乐研究领域享有盛名,作为一位横跨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学两大领域的著名学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对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本文拟从樊祖荫教授的人生履历、学术轨迹、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等方面入手,对其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作一定程度的剖析与阐述,同时也对樊祖荫教授从教数十年的科研、教学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祖荫 民族音乐学 五声性调式和声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音响呈现——浅论张朝式音乐语言风格与创作,以他的钢琴作品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许珊 郭红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0,共3页
文章从中国国内当前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状况谈起,继而谈到著名青年作曲家张朝先生为丰富中国钢琴音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笔者从作品本体出发,着重从音乐的音响构建与地域风格方面来论述张朝先生的创作。其中音响构建主要包括钢琴音... 文章从中国国内当前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状况谈起,继而谈到著名青年作曲家张朝先生为丰富中国钢琴音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笔者从作品本体出发,着重从音乐的音响构建与地域风格方面来论述张朝先生的创作。其中音响构建主要包括钢琴音色的使用、音乐要素的设计、表演过程中的演奏标示等因素显示出来的。同时上述要素又都和作曲家的民族性、生活经历及哲学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只有将这些因素辩证联系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较深层次地、全面地探究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带来的内质和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朝 音乐语言 音乐要素 钢琴演奏 内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分析教学琐议 被引量:2
7
作者 高为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0,共4页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笔者在音乐分析教学中的一些个人思考,其一,关于曲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比较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从写作上来体会曲式结构"变化与统一"的逻辑性;其二,关于细节与整体,要理解作品中音乐事件之间的...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笔者在音乐分析教学中的一些个人思考,其一,关于曲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比较其相似性与差异性,从写作上来体会曲式结构"变化与统一"的逻辑性;其二,关于细节与整体,要理解作品中音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并解读作品整体的意义;其三,关于陈述结构,曲式结构形同骨架,陈述结构类似血肉,陈述功能的层次性与阶段性对整体曲式结构的进程构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四,关于音乐材料,音乐分析尤其是现代音乐分析除了揭示其中极其复杂的隐藏于深层的音高材料外,还要重视音乐材料的形态、演化与组织过程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式 细节与整体 陈述结构 音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扎特《音乐骰子游戏》与约翰·凯奇《变之音乐》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温展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7,共10页
文章是对莫扎特《音乐骰子游戏》与约翰·凯奇《变之音乐》的比较研究,在逐个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而思考以凯奇作品为代表的20世纪偶然音乐的哲学本质。
关键词 莫扎特 音乐骰子游戏 约翰·凯奇 变之音乐 偶然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达群音乐创作理念释析——以打击乐独奏《无词歌》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31,共7页
本文在梳理贾达群音乐创作及理念发展轨迹的同时,从其第二阶段代表作——打击乐独奏《无词歌》入手,介绍了作品的乐器分类和记谱方式,剖析了作品的音高材料、节奏、音色、结构的技法,从中解读出重要的技术特征、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以... 本文在梳理贾达群音乐创作及理念发展轨迹的同时,从其第二阶段代表作——打击乐独奏《无词歌》入手,介绍了作品的乐器分类和记谱方式,剖析了作品的音高材料、节奏、音色、结构的技法,从中解读出重要的技术特征、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以此较为全面地了解贾达群以"融"为个性化音乐语言的成因的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达群 音乐创作理论 核心细胞音程 展开性变奏 节拍置换 节奏转调 速度对位 音色渐变 音色变形 拍频音响 结构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交响组曲《中山颂》谈施万春的影视音乐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阮昆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0-141,共2页
谈起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先生,定会谈及到他的影视音乐创作。从70年代的《青松岭》、《如意》到80年代的《良家父母》、《孙中山》、《开国大典》直至2004年创作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等等,都是在中国影视音乐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谈起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先生,定会谈及到他的影视音乐创作。从70年代的《青松岭》、《如意》到80年代的《良家父母》、《孙中山》、《开国大典》直至2004年创作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等等,都是在中国影视音乐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作曲家创作的影视音乐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年代跨度之大也可见一斑。众多的影视音乐创作,也引发了施万春先生对电影音乐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早在1988年,他在《中国音乐》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电影音乐创作”的文章。在文章中,施万春先生论述了他的电影音乐观、电影音乐的创作探索以及对电影音乐的未来展望。他所说到电影音乐的“主体性”和电影音乐创作的整体性发人深省,而这些观念在他之后的影视音乐创作中也得到切实的验证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音乐 《孙中山》 施万春 音乐观 交响组曲 电影音乐创作 “主体性” 《开国大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理论及其特征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解读——以歌曲《踏雪寻梅》旋律分析为例
11
作者 杨静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分形”概念属的所指进行分析;二、梳理近年来国内有关“分形”理论研究的文章,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三、利用“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特征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形态与发展手...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分形”概念属的所指进行分析;二、梳理近年来国内有关“分形”理论研究的文章,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三、利用“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特征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形态与发展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分形”理论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利用分形特征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说明“分形”理论在音乐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展望其对音乐分析与音乐创作方面将产生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自相似性 迭代 踏雪寻梅 旋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约主义不等于简单主义——约翰·亚当斯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的创作与技法分析
12
作者 禹永一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46,共3页
本文对约翰·亚当斯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的剧本与结构和重要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探究,并突出地展现了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的简约主义创作技法的运用的同时,也剖析了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手段。
关键词 约翰·亚当斯 《尼克松在中国》 简约主义音乐 后简约主义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调性 立足传统——以《纪念交响曲》中的帕萨卡利亚为例解析鲍元恺的音乐创作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婧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在梳理作曲家鲍元恺的音乐创作轨迹及特征的同时,以其第三阶段作品《第一交响曲——纪念》中的帕萨卡利亚为例,着重探究其创作中的对位思维及技法特征。本文拟从帕萨卡利亚的主题形态、细致的对位技法两方面入手,循迹出作曲家如何... 本文在梳理作曲家鲍元恺的音乐创作轨迹及特征的同时,以其第三阶段作品《第一交响曲——纪念》中的帕萨卡利亚为例,着重探究其创作中的对位思维及技法特征。本文拟从帕萨卡利亚的主题形态、细致的对位技法两方面入手,循迹出作曲家如何将西方古老的复调曲体运用到当今的中国音乐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元恺 创作阶段 纪念 帕萨卡利亚 对位思维 对位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院校作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集创作、表演、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左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7-170,共4页
本文针对艺术院校作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提出集创作、表演、鉴赏于一体的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并体会整个艺术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与表现,分析影响学生行为与心理产生变化的因素,从而摸索与总结出提... 本文针对艺术院校作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提出集创作、表演、鉴赏于一体的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并体会整个艺术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与表现,分析影响学生行为与心理产生变化的因素,从而摸索与总结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唱练耳 作曲专业 音乐创作 音乐表演 音乐鉴赏 音乐会展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声华韵——高为杰作品专场音乐会综述
15
作者 苏倩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2,共2页
2014年4月24日"龙声华韵——高为杰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行,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叶聪先生以及竹笛演奏家张维良、胡琴演奏家张尊连和王俊娜、演奏家傅红和于美娜,单簧管演奏家尹波、打击乐演奏家李晶晶、中国... 2014年4月24日"龙声华韵——高为杰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行,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叶聪先生以及竹笛演奏家张维良、胡琴演奏家张尊连和王俊娜、演奏家傅红和于美娜,单簧管演奏家尹波、打击乐演奏家李晶晶、中国第一位高男高音肖玛等众多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家,为在场的听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风格多样的音乐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场音乐会 高为杰 作品 综述 北京音乐厅 演奏家 交响乐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 被引量:15
16
作者 樊祖荫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4,共12页
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和弦结构可以是多样的 ,既可采用三度结构、纵合性结构 ,也可采用四五度结构或二度结构。本文阐述了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
关键词 五声性调式 和声方法 四五度结构 二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声学教材补遗:减八和弦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为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3,共7页
文章对和声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的减八和弦(Diminished Octave Chords)作了补遗性质的定位,指出减八和弦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存在事实,以及构建并运用减八和弦的要点与意义。
关键词 减八和弦 调性 调式 变音体系 交替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 被引量:1
18
作者 禹永一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119,共3页
和弦标记的方法随着音乐标记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繁多,众多和弦标记中,真正在中国使用的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方法不外乎就是三种,即和弦级数标记、和弦功能标记、和弦结构标记。和声的标记是基于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上,区别于其他和... 和弦标记的方法随着音乐标记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繁多,众多和弦标记中,真正在中国使用的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方法不外乎就是三种,即和弦级数标记、和弦功能标记、和弦结构标记。和声的标记是基于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上,区别于其他和声的一种特殊符号。和声标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科学的、发展的,它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决定了这三种和声标记可以被人们继续使用以及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使用而无法被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 功能标记 科学性 易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蜀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为杰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29,共12页
因看到一篇写《蜀宫夜宴》创作35周年的文章,勾起当年的回忆,怀念当时一起合作的两位师友俞抒先生和朱舟先生,因此用了《蜀宫夜宴》中的一些曲调素材写成这首《思蜀》。曲名反用成语"乐不思蜀",因伤怀故人而思蜀。《思蜀》这... 因看到一篇写《蜀宫夜宴》创作35周年的文章,勾起当年的回忆,怀念当时一起合作的两位师友俞抒先生和朱舟先生,因此用了《蜀宫夜宴》中的一些曲调素材写成这首《思蜀》。曲名反用成语"乐不思蜀",因伤怀故人而思蜀。《思蜀》这首乐曲完全是凭"灵感"的率性之作,没有预案设计之类前期准备环节。创作进程中,乐思在脑中自然而然地涌现,音符在手上自然而然地落笔,可以算得上一气呵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宫夜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殚精竭虑 中西津梁--杨儒怀先生去世二周年祭
20
作者 高佳佳 王桂升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9-32,共4页
杨儒怀先生(1925年8月--2012年5月)是我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分析学泰斗,他被誉为“教师的楷模、学者的榜样”,其一生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硕果累累。杨先生以宗教般的执着,将目前可见到的浩瀚的音乐篇章做了鞭辟入里... 杨儒怀先生(1925年8月--2012年5月)是我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分析学泰斗,他被誉为“教师的楷模、学者的榜样”,其一生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硕果累累。杨先生以宗教般的执着,将目前可见到的浩瀚的音乐篇章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与研究,借其深厚的英文、德文、俄文功底,畅览欧美、前苏联的众多理论著述;得益于其宽阔的文学、哲学修养,以质量互变原理,创造性地建立起他的曲式学理论体系。杨先生的理论创建解答了不同的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家 去世 中西 质量互变原理 音乐分析 哲学修养 理论学说 理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