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中的重大创新论断 被引量:1
1
作者 郝庆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2期6-1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什么样的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可梳理为“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重要论述 重大创新论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玉春 张欣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6期12-16,共5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赵玉春:中国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人关于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其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技艺 传统木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体系 赵玉春 国家非遗 木结构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被引量:3
3
作者 骆芃芃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6期8-11,共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骆芃芃:十年来,中国篆刻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确保中国篆刻存续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遗 非遗保护 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建构的三道门槛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6-13,共8页
任何理论体系都要有明晰的概念,藉此以界定核心范畴、内容与体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构也一样。非遗依托项目起步于保护,在实践累积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再从概念回到项目,这几乎是所有理论建构所必经的路径与过程。或许非遗的理论... 任何理论体系都要有明晰的概念,藉此以界定核心范畴、内容与体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构也一样。非遗依托项目起步于保护,在实践累积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再从概念回到项目,这几乎是所有理论建构所必经的路径与过程。或许非遗的理论建构情况更为复杂,主干依托文化学而非单纯的艺术学,围绕中华文脉展开建构,履行文化的使命因而成为时代的文化工程。历史、文化与审美是其体系必须遵循的三个逻辑,但还要经过三道门槛:首先是概念门槛,此为成熟体系所必备。非遗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推荐的学术性整合概念,始终依托相关的学科门类进行整合,至今未形成明晰的核心范畴,与传统门类间也缺少清晰的边界。其次是知识生成门槛,围绕中华文脉依托文化遗存,以价值生成为依据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为文化遗产确立明晰位置。最后是本体构成门槛,非遗依托有形载体且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如若非遗自身的学科体系成立,最终要围绕“文化遗产学”以建构学科群,这样的努力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 概念 门槛 路向 知识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四篇文章,不断拓宽非遗保护实践的边界和版图-对《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三部分的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郝庆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6期9-12,共4页
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水平转化利用,这无疑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活起来和中华文化“双创”思想的指引下实现的理论突破。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保护中转化,传承中利用,则需要在顶层设计... 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水平转化利用,这无疑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活起来和中华文化“双创”思想的指引下实现的理论突破。在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保护中转化,传承中利用,则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宏观指导,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三部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仅给出了路径指导,还从实施方法层面做出了具体规约。不断拓展非遗保护实践的边界和版图,要做好“转化”“融合”“利用”“发展”四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转化利用 四篇文章 开拓版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微 张勍倩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4期33-48,共16页
通过文献分析、经验总结和个案研究,本文对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状况、趋势、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了新的气象和格局。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及其成果共享创造... 通过文献分析、经验总结和个案研究,本文对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状况、趋势、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了新的气象和格局。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及其成果共享创造了新机遇。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年度文化生态区建设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的逐渐有效衔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持续推进,传承核心力量进一步加强,展示传播异彩纷呈,数字化保护体系逐步形成,保护人才队伍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发展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书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访谈
7
作者 肖文飞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6期3-7,共5页
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 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剪纸 雕版印刷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5期6-15,共10页
新的历史阶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撬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相济并进的题中之义,也是摆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学界面前的迫切任务。基于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的核心理念以及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非... 新的历史阶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撬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相济并进的题中之义,也是摆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学界面前的迫切任务。基于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的核心理念以及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探索,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别于本科教育模式,特别强调发挥传承人的独特作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国内相关院校并发挥其既有传统优势,以课程设置综合化、专业培养特色化和人才培养活态化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构建厚理论、通政策、明实操的师资队伍,培育有专长、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层次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学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6-11,共6页
文化遗产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三者相互依存,并作为开放性概念,被赋予立法保护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形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其呈现出与本体共具的活态特性、与物质体系的同构共生以及与人... 文化遗产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三者相互依存,并作为开放性概念,被赋予立法保护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形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其呈现出与本体共具的活态特性、与物质体系的同构共生以及与人的主客互动之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的中国范式及体系建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6-12,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中国的遗产体系融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也得益于“文化遗产”体系的引领,彰显着丰富与多元的文化特性。“文化遗产”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存在形态,中国在遗... 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中国的遗产体系融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也得益于“文化遗产”体系的引领,彰显着丰富与多元的文化特性。“文化遗产”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存在形态,中国在遗产分类体系、评估体系和机制建构等方面不断发展出自有的保护观念、保护标准和保护实践,创造了备受缔约国赞誉的“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既是现实之需,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的经验和范式,并为人类文化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中国经验 中国范式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及未来发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2期6-13,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保护热潮。“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游离于高等教育领域,却是不争的现实。其作为体系,依托其两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文化遗产本...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保护热潮。“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游离于高等教育领域,却是不争的现实。其作为体系,依托其两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文化遗产本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领域、任务、目标、方法等;其作为学科,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和学科价值的体系等。不但涉及面宽,而且覆盖性强,特别是交叉特质,持续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学科定位 交叉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相异 古今通融--文化遗产形态研究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取决于人作为主体,其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结构,形态研究所依托的两种存在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同一性,体现为精神结构而绝非仅限于物理构成。针对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展开对原初性、内在性...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取决于人作为主体,其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结构,形态研究所依托的两种存在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同一性,体现为精神结构而绝非仅限于物理构成。针对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展开对原初性、内在性、驱动性、有机性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既依托存在形态,同时又关涉文化遗产的内在构成诸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形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在形态 内在结构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嵌入路径研究
13
作者 李彦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时间性嵌入是格兰诺维特在嵌入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嵌入类型。嵌入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入和探究。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长城遗产在长期的共存共荣共发展中,形成了嵌入式发展的... 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时间性嵌入是格兰诺维特在嵌入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嵌入类型。嵌入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入和探究。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长城遗产在长期的共存共荣共发展中,形成了嵌入式发展的关系。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可以从整体性保护理念、活态遗产特色要素、主题功能区域建设、多维度阐释体系等方面构建嵌入路径。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实践提炼了与长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推进,以及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嵌入理论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丰收的大地》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
14
作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联盟理事会学术交流成果摘编
15
作者 郝庆军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2024年8月8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联盟理事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弘扬节气文化,彰显时代风采”为主题,总结和安排二十... 2024年8月8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联盟理事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弘扬节气文化,彰显时代风采”为主题,总结和安排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学术交流。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以及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单位、二十四节气代表性社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单位、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获奖代表及业界专家学者等120多人参会。会议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各抒已见,现将主要发言内容摘编如下,以期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设计大赛 中国农业博物馆 各抒已见 全国农业展览馆 北京市文物局 学术交流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偶之本——中国“手戏”传统的发生、操作与关联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16-22,共7页
影偶戏迥异于人戏,不依赖于台上真人,而以指、掌、臂的开合操作,成“人”作戏,独立存在于以人戏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家族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偶”,对“人手”如何使“偶”生而为“人”的重要问题缺少探究。我国影偶戏与人戏的差异,... 影偶戏迥异于人戏,不依赖于台上真人,而以指、掌、臂的开合操作,成“人”作戏,独立存在于以人戏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家族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偶”,对“人手”如何使“偶”生而为“人”的重要问题缺少探究。我国影偶戏与人戏的差异,体现在人手对诸种影偶的操作关系中,其中又以漳州布袋木偶戏等人手直接操作偶人的关系最为直观。围绕人—手—影偶发生、发展的中国“手戏”传统,通过“手”的表演和协调,形成人与木偶、皮影的身体记忆,跨越从神人一体到众神退隐的时代历程,实现了从古到今、从方寸舞台到更广大地域的生命跨度,呈现出这双手对中国影偶戏剧传统的强大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偶戏 皮影戏 影偶戏 手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6-15,共10页
非遗,一个舶来概念,因与口头传统、民俗与艺术的关联而被纳入相关的讨论视野,似乎非遗多是一些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的物什,且局限在口头传统、民族惯习与某些艺术品类等。其实,在文化遗产结构内部,精神性与物质性高度契合,不但难以分离... 非遗,一个舶来概念,因与口头传统、民俗与艺术的关联而被纳入相关的讨论视野,似乎非遗多是一些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的物什,且局限在口头传统、民族惯习与某些艺术品类等。其实,在文化遗产结构内部,精神性与物质性高度契合,不但难以分离且还会呈现精神新质,最终都统摄于文化的复合性。非遗扎根民族的情感、价值,文化主体性恰又是重建人文精神并重构精神与物质谐和关系的依托。四书五经甚或二十四史中有历史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中医卜卦直至民间信仰展现活态的中国文化,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里亦能发掘到文化的本相。从中华文化的特性洞悉非遗的本质特征,需循依中华文脉,以提炼繁复文化事象背后的复合性、贯通性、主体性、实用性、传承性与整体性等“共有”的文化规律。唯其如此,才能够勾勒出非遗自身的核心范畴,并厘清与相关门类的边界,进而明晰文化遗产理论建构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 非遗 文化生命体 文化事象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从“行动保护”到“学科建设”——兼议中办、国办《意见》落实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5期26-29,共4页
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遵从国际非遗保护的理念、规则和操作,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热”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学术,成为惠及经济、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站在两办文件的新历史起点上,建... 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遵从国际非遗保护的理念、规则和操作,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热”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学术,成为惠及经济、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站在两办文件的新历史起点上,建构中国非遗自身体系,需以坚实和富有创意的学术思维为基础,围绕概念、定义和体系建构等进行再认识、再解读、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行动保护 学科建设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19
作者 孙智强(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心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7,共14页
近年来,学术界及社会上围绕传统节日的讨论,常常聚焦到一个重要问题上来,即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也就是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吸引更广... 近年来,学术界及社会上围绕传统节日的讨论,常常聚焦到一个重要问题上来,即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也就是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节日文化。为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2011年初,"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邀请在京的部分节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中国文化报》社联合召开"探讨节日符号仪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着重讨论了为什么要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应如何理解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和建设节日符号与仪式,以及节日符号一与多关系问题、如何理解传统节日的仪式及其重要价值、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变与不变也就是传承与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看待所谓"洋节",尤其是有关春节的符号与仪式的问题,等等,它们大都是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问题上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专家们积极而深入的思考,思想观点的交锋、对话与交流,碰撞出不少充满睿智的思想火花,取得切实、丰硕成果,产生积极、热烈反响,有力推动了社会及学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符号 仪式 文化符号 弘扬节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