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欧铁路牵引供电标准差异性研究及中国标准制修订建议
1
作者 刘诗慧 马志远 +3 位作者 曲衍宁 夏炎 张德玉 朱飞雄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4,190,共9页
为满足中国铁路“一带一路”等海外工程需要,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对比分析中欧铁路牵引供电设计标准,可为国际铁路工程项目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国标准和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等欧盟标准中技术方案、设计原则、评价标准等关键内容进行研究... 为满足中国铁路“一带一路”等海外工程需要,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对比分析中欧铁路牵引供电设计标准,可为国际铁路工程项目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国标准和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等欧盟标准中技术方案、设计原则、评价标准等关键内容进行研究,确定了13项主要对比技术指标,包括牵引供电系统电压、牵引变电所主接线、接触网几何形状、弓网相互作用仿真模拟等,对上述关键技术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提出适用性建议。中欧铁路牵引供电标准的总体设计原理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因地制宜的细部技术调整使部分标准不完全等效。我国设计规范给出明确推荐值,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强;欧盟规范注重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仿真,灵活性较强。通过中欧铁路牵引供电标准差异性研究,提出我国牵引供电设计标准国际化制修订建议:裕量较大的标准进一步突出经济性与灵活性;对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大的地区,在附录中进一步细化各地区指标;规范纳入统一变量定义和详细设计方法,便于进行参数移植和适应性修改;进一步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匹配性,并规定相关接口要求;总结常见或特定场景设计算法,便于具体工程应用参考;积极推进我国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等先进技术经验在国际标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牵引供电 中欧标准 国际化 标准对比 制修订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情况统计及2024年新开通项目隧道情况介绍 被引量:1
2
作者 巩江峰 王伟 +8 位作者 黎旭 何卫 袁溢 王芳 杨昌贤 丁祥 韩贺 李力 曹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53,I0027-I0044,共36页
对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997座,总长24246 km;2024年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424座,总长738 km;在建铁... 对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997座,总长24246 km;2024年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424座,总长738 km;在建铁路隧道2521座,总长约6905 km;规划铁路隧道5634座,总长约13742 km。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超过4.8万km,共建成高速铁路隧道4917座,总长8279 km,其中,长度大于10 km的特长隧道120座,长约1536 km;2024年新增运营有隧道工程项目的高速铁路共12条,总长1981 km,共有隧道356座,长约544 km;在建高速铁路共58条,总长9866 km,共有隧道1412座,长约3509 km;规划高速铁路项目中含隧道2057座,长约4843 km。中国投入运营的特长铁路隧道共296座,长约4007 km,其中,长度20 km以上的特长铁路隧道14座,长约335 km;2024年新增运营特长铁路隧道10座,长约138 km;在建特长铁路隧道163座,长约2504 km;规划特长铁路隧道259座,长约3633 km。最后,对2024年新开通的重点项目佛莞城际铁路、成兰铁路、兰张三四线铁路和池黄铁路隧道的概况及特点进行介绍,并总结其技术经验。佛莞城际铁路通过地质选线,管片采用“双掺”技术、设置分布式凹凸榫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成兰铁路德胜隧道制定了大变形综合防治体系,并研发了双线合修隧道洞内救援站,提升了隧道变形防控和疏散救援能力;兰张三四线铁路借鉴既有施工经验,通过减灾选线和综合利用既有辅助坑道,显著降低了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风险;池黄铁路隧道成功应用掌子面围岩质量分析技术,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日趋成熟,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设计施工水平进一步提高,钻爆法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高速铁路隧道 特长铁路隧道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编制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智 翁明桤 +2 位作者 刘承希 潘金山 耿敬春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随着城际铁路交通运输网日趋完善与客流量的日益增长,采用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行图一体化编制可以充分发挥沿线及车站设备能力,提高列车运输计划编制的效率与质量。以旅客出行成本与列车开行成本最小、客流需求与列车匹配度最大为目标,构... 随着城际铁路交通运输网日趋完善与客流量的日益增长,采用列车开行方案和运行图一体化编制可以充分发挥沿线及车站设备能力,提高列车运输计划编制的效率与质量。以旅客出行成本与列车开行成本最小、客流需求与列车匹配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编制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的免疫克隆算法进行求解。针对一体化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构建列车交路优化模型确定各时段内的列车交路与各交路上的列车开行频率,构造一体化模型的初始解,提高算法的求解效率。以长株潭城际铁路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始运营方案相比,旅客出行总成本节约7.7%,铁路运营成本节约10.5%,列车总运行时间减少了0.6 h。在客流高峰时段内,长沙至株洲方向与长沙至湘潭方向列车发车间隔均在12 min内。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实现城际铁路运输组织的协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列车开行方案 列车运行图 一体化编制 改进的免疫克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竖向设计反应谱谱值研究
4
作者 司明非 江辉 +3 位作者 陈良江 高日 周勇政 卢文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 竖向地震动对高烈度区桥梁等结构存在严峻威胁,且与水平向地震动之间关系复杂。然而当前我国GB 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未对竖向设计反应谱做出专门规定;其他部分规范仅规定竖向反应谱取水平谱的某一固定比值,可能使对竖向地震动的估计不可靠。因此,在我国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亟需修编的大背景下,选取了国内外的4350条地震动记录,按场地类别和震级分类,进行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谱比值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向反应谱比普遍超过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给出的定值0.65,且受场地类别和地震烈度的影响显著。因此,建议引入竖向场地系数表征竖向地震动作用,通过试算并与JTG/T 2231-01—202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对比,确定了适用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竖向场地系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场地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峰值比,给出了竖向场地系数的建议取值。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加速度设计谱谱值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抗震设计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反应谱 反应谱比 竖向场地系数 加速度峰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体化自动编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安迪 武晋飞 张宇墨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不仅要在图面上生成列车运行线,还要考虑客运需求、车底交路运用、车站股道运用等问题,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相关性较强,因而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直以来都采用人工铺画方式,缺少计算机一体化自动编制...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不仅要在图面上生成列车运行线,还要考虑客运需求、车底交路运用、车站股道运用等问题,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相关性较强,因而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直以来都采用人工铺画方式,缺少计算机一体化自动编制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效率,在借鉴人工编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车底交路方案、列车结构方案及调整策略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一体化自动编制流程,同时生成列车时刻表、车底交路方案、车站股道运用方案。针对不易处理的列车运行图结构优化问题,设计微观站场进路占用策略与运行图优化编制模型,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进行验证,用时48 h重新铺画运行图,各项指标与真实运行图相近,大幅减少了现有运行图编制模式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底交路方案 列车结构方案 一体化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站台设计标准研究
6
作者 袁溢 陈绍华 +2 位作者 田四明 黎旭 霍建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4,共9页
目前防灾救援疏散规范的站台设计标准是针对带列车门梯的列车制定的,而紧急救援站站台宽度、高度、位置等设计标准关系到人员从事故列车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时间及效率,对于现行动车组列车,客室地面较高及门梯数量有限导致疏散时间偏长及... 目前防灾救援疏散规范的站台设计标准是针对带列车门梯的列车制定的,而紧急救援站站台宽度、高度、位置等设计标准关系到人员从事故列车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时间及效率,对于现行动车组列车,客室地面较高及门梯数量有限导致疏散时间偏长及存在次生安全隐患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详细调研现行紧急救援站站台的设计现状,归纳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铁路公司应急演练实际情况,深入研究隧道紧急救援站站台标准方案,提出“现行站台+列车配门梯”“不侵限高站台”“不侵限中高站台”“修改限界高站台”及“高站台加翻板”5种设计方案,对各自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方案比选;最后推荐“修改限界高站台”与“高站台加翻板”方案,以此为基础对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规范进行修正,为我国铁路隧道防灾救援工程标准全面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防灾救援 紧急救援站 设计标准 疏散站台 疏散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客车技术整备所线路配置规模研究
7
作者 张雄 张正舟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3,共6页
合理确定铁路客车技术整备所的整备线和车底停留线配置规模,对于节约用地和降低工程投资非常重要。TB 10029—2009《铁路客车车辆设备设计规范》第4.3.2条规定,按入所列车数量确定线路数量,并给出相应的计算表。结合规范修订工作,采用... 合理确定铁路客车技术整备所的整备线和车底停留线配置规模,对于节约用地和降低工程投资非常重要。TB 10029—2009《铁路客车车辆设备设计规范》第4.3.2条规定,按入所列车数量确定线路数量,并给出相应的计算表。结合规范修订工作,采用线性回归法和概率分析法对线路配置规模进行研究,并对该条规定在当前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如下:(1)按照列车运行图确定客车车底出入客车技术整备所的时间,分析其最大车底停留数量,从而确定整备线和车底停留线数量之和的方法,是确定客车技术整备所线路数量的准确方法。(2)按照入所车底数量和配置系数确定线路数量方法可行,全路客车技术整备所计算平均数量与运行图分析法计算结果的误差为0.3%~7.5%,符合性较好。(3)将3种计算方法应用到具体铁路客车整备所时,全路各所的均方根误差为25%~27%,该误差受运行图编制主客观因素影响,由各客运站列车终到/始发时间分布规律差异造成,可通过运行图调整来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车整备所 整备线 停留线 线路配置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微型桩动态调控软岩路基上拱效果研究
8
作者 张锐 张喜伟 +2 位作者 罗辉 余雷 刘正楠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3,共12页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 为研究并提出一种经济有效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工程措施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自研可动态调节上拱变形的预应力微型桩试验装置,室内测得不同预应力(50、100、150和200kN)与桩顶竖向位移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桩径D为0.17 m的单桩(桩长8、10和12 m)与群桩(桩间中心距3D、4D、5D、6D)调控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变形的效果与机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微型桩可有效控制上拱变形,但控制能力并非随预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需实时监测上拱变形值,并动态调整预应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处治措施的工况下,试验路段因湿化作用和侧向地应力引起的上拱变形量约为9.5 mm;8、10和12 m长的预应力微型桩单桩调控下,上拱变形分布曲线在成桩位置出现突变,数值急剧减小,桩长和预应力的增加可使调控范围出现小幅度的增加,调控范围的最大值在2~3倍桩直径范围内波动;在试验选取的桩长和桩距范围内,12 m桩长、5D桩距的预应力群桩可同时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使轨道附近上拱变形量分别减小至3.2mm(降幅为66.3%)、2.9mm(降幅为69.5%)和3.5mm(降幅为63.5%),最终满足规范对上拱变形量的控制要求;此外,群桩在施加预应力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达到无预应力条件下的1.4倍左右。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红层软岩路基上拱处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微型桩 红层软岩 高铁路基 上拱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隧道情况统计及2023年新开通重点项目隧道情况介绍 被引量:66
9
作者 巩江峰 王伟 +2 位作者 王芳 杨昌贤 袁溢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92,I0057-I0072,共32页
对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 573座,总长23 508 km;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超过4.5万km,共建成高速... 对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特长铁路隧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km,其中,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18 573座,总长23 508 km;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超过4.5万km,共建成高速铁路隧道4 561座,总长7 735 km,其中,长度大于10 km的特长隧道115座,长约1 471 km;中国投入运营的特长铁路隧道共286座,长约3 869 km,其中,长度20 km以上特长铁路隧道13座,长约312 km。最后,对2023年新开通的重点项目贵南铁路隧道、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隧道的概况及特点进行介绍,并总结其技术经验;同时对广汕铁路隧道、金甬铁路隧道、南崇铁路留村大直径盾构隧道、和邢铁路隧道的技术应用进行总结。贵南铁路通过空间选线、创新岩溶处理手段,以及加强运营期间的排水措施,有效降低了岩溶发育地区高速铁路运营的安全风险;成兰铁路设计充分贯彻“减灾选线”的理念,大规模减小了运营期间的安全风险,另外创新了隧道通过活动断裂带的处理技术。随着铁路建设向西部地区转移,隧道建设将面临埋深更大、地应力更高、地质构造更加复杂、高海拔地区缺氧等系列建设问题,仍需要各位同仁共同攻坚克难,不断创新隧道修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高速铁路隧道 特长铁路隧道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结构静动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胡志鹏 孙宗磊 +3 位作者 张浩然 刘凯 薛旻 吕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9,共8页
大跨度斜拉桥在运营过程中受众多因素影响,桥面易产生较大挠曲变形,影响桥上无砟轨道的服役性能,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结构适应性亟待研究。以某设计速度350 km/h、主跨420 m的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以及车辆-轨道... 大跨度斜拉桥在运营过程中受众多因素影响,桥面易产生较大挠曲变形,影响桥上无砟轨道的服役性能,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结构适应性亟待研究。以某设计速度350 km/h、主跨420 m的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以及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大跨斜拉桥-无砟轨道精细化模型与车辆-轨道刚柔耦合模型,对桥梁受环境荷载变形时的桥上无砟轨道结构应力、道床跟随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频域分析对桥梁变形引起轨道不平顺以及行车时的轨道板振动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轨道板等效应力最值均出现于梁端轨道板限位凸台处,最大值为5.04 MPa;在考虑轨道板自身重力产生的层间预压缩量后,桥梁变形时的轨道结构层间脱空量最大值为0.03 mm;桥梁变形产生的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曲线在120~200 m波长频段内略高于中国无砟轨道谱;行车状态下,桥梁变形引起的轨道板加速度最大值为1.63 m/s^(2);各工况下轨道板振动响应主频为11.73 Hz,并且在多处相同频率区段出现峰值。研究发现:桥上轨道结构除梁端轨道板限位凸台之外,应力均小于C40混凝土设计值,道床结构跟随性良好。桥梁变形引发的轨道高低不平顺能量主要集中于120 m以上波长,相较于随机不平顺,环境荷载引起的桥上轨道长波不平顺对行车状态下的轨道板动力响应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大跨度斜拉桥 无砟轨道 有限元 刚柔耦合 静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轨道静态长波不平顺设计控制参数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良江 孙宗磊 +2 位作者 严爱国 郭远航 杨得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3,共7页
我国现行高速铁路设计、验收规范中,采用300 m基线150 m矢距差法对轨道长波不平顺性进行评价。对于大跨度桥梁,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桥上轨道线形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仍沿用规范的评价方法,难以与桥梁固有... 我国现行高速铁路设计、验收规范中,采用300 m基线150 m矢距差法对轨道长波不平顺性进行评价。对于大跨度桥梁,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桥上轨道线形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仍沿用规范的评价方法,难以与桥梁固有变形特性相适应。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高速列车敏感波长,结合多座大桥运营监测结果及不同弦长的有效测量范围,确定选用60 m中点弦测法评价大跨桥梁轨道长波不平顺性;通过仿真及实测手段,得到列车速度为250、300、350 km/h时60 m中点弦测法平顺性控制限值。多座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工程实践表明,60 m中点弦测法适用性较好,可供今后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设计、验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大跨度桥梁 长波不平顺 中点弦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铁路隧道防寒抗冻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四明 王伟 +3 位作者 刘建友 徐湉源 张矿三 孙克国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4,I0025-I0038,共28页
寒区铁路隧道冻害问题不仅威胁到隧道结构的稳定,同时给铁路安全运营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一直是寒区隧道工程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工程界迫切需要可靠、高效的防寒抗冻工程技术措施。首先,调研了我国寒区铁路隧道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总结... 寒区铁路隧道冻害问题不仅威胁到隧道结构的稳定,同时给铁路安全运营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一直是寒区隧道工程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工程界迫切需要可靠、高效的防寒抗冻工程技术措施。首先,调研了我国寒区铁路隧道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总结分析了常见的隧道冻害现象,包括衬砌开裂掉块、拱顶挂冰、道床积冰、排水系统冻结等。然后,针对当前寒区隧道缺乏隧道温度场时空分布预测方法、隧道冻害机制和演化规律不清晰、防寒抗冻设计方法与治理技术不成熟这3个技术难点,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讨论,相关成果如下:1)研发了寒区隧道室内试验系统,结合大量的温度场相关实测数据,探明了温度场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温度场预测方法;2)研发了渗流试验设备,揭示了冻害产生的链发式机制,查明了排水系统冻结规律与冻融响应机制;3)建立了寒区铁路隧道抗冻防寒设计标准,形成了隧道冻害综合防控体系。最后,展望了我国寒区铁路隧道防寒抗冻研究在防寒保温材料、主动保温系统、温度场规律预测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铁路隧道 隧道冻害 温度场预测 冻害机制 防寒抗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梳理及工程防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巩江峰 卿伟宸 +1 位作者 朱宏 张延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轨道交通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其主要走行于城区,且以地下敷设为主,形成大量城区隧道。由于城区环境复杂,隧道工程不可避免地上穿、下穿或侧穿既有铁路、地铁、公路、城市主干道、高层建筑等对变形敏感的既有建(构)筑物(以下简称“近接工程”)。如何保障近接工程在隧道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和安全,以及如何合理确定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是城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控制点。本文按近接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管线等进行分类,系统梳理相关行业标准,研究提出不同环境下隧道的保护范围及要求、施工期间相关近接工程变形控制标准。同时基于控制标准,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近接工程设计、施工建议措施:勘察阶段应查明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及场地地质条件;设计阶段在合理布置线路方案、预留足够安全净距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工法和可靠的支护结构体系,设置有效的隔离、保护、加固措施;施工阶段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近接工程 变形控制标准 变形控制技术 工程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400 km高速铁路隧道衬砌表面气动载荷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争龙 杨旸 +2 位作者 魏康 杜云超 梅元贵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65-1476,共12页
为研究隧道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时隧道内中央处和洞口内压力波动机制和特征,隧道内各测点气动载荷最大正负压值和最大压力峰峰值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隧道长度对隧道气动载荷最值的影响,列车速度对气动载荷最值大小、位... 为研究隧道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时隧道内中央处和洞口内压力波动机制和特征,隧道内各测点气动载荷最大正负压值和最大压力峰峰值沿隧道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隧道长度对隧道气动载荷最值的影响,列车速度对气动载荷最值大小、位置和幅值频次的影响,以及基于隧道内最大压力峰峰值的最不利隧道长度的分布特征,采用一维非定常可压缩不等熵流动模型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数值模拟方法和雨流计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交会的隧道相同位置测点压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同;列车驶出隧道后,压力波形周期重复,与压缩波/膨胀波在隧道内传播的周期相同。2)在3种速度和0.5~10 km隧道长度范围内,单列车通过时,隧道内最大正压值在距离隧道入口200~600 m的位置;速度增加,部分长度隧道的最大负压值和最大压力峰峰值位置由隧道中央近进口端内一侧变为隧道中央近出口端内一侧。3)当时速为400 km时,单列车通过基于不同隧道压力最值的最不利长度相同,为1.3 km;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依次是1.4、0.94、1.2 km。4)隧道单列车通过和2列车等速中央交会的最高幅值等级分别可达到4800~5200 Pa和10000~10400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气动载荷 压力衰减 一维流动模型特征线方法 雨流计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中线铁路蜀安隧道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15
作者 齐春 喻渝 +4 位作者 胖涛 刘金松 田四明 王闯 罗禄森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91-398,共8页
为科学、安全、经济地确定蜀安隧道工程方案,采用资料调研、工程类比、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施工工法、纵断面设计、横断面布置、施工组织等总体设计方案和盾构选型与配置、超深竖井盾构高效始发等工程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为科学、安全、经济地确定蜀安隧道工程方案,采用资料调研、工程类比、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施工工法、纵断面设计、横断面布置、施工组织等总体设计方案和盾构选型与配置、超深竖井盾构高效始发等工程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城区铁路隧道施工工法应结合地质条件、建设环境条件和工期等因素综合比选,有条件时宜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环境影响小、施工进度快的盾构法;2)盾构隧道主要穿越弱渗透性泥岩地层,建议选择土压平衡盾构,局部强透水地层采用地表降水+双闸门螺旋机+改良剂注入口措施解决;3)通过优化刀盘刀具布置、加强管片连接刚度、同步双液注浆等措施,解决泥岩地层盾构结泥饼、管片上浮难题;4)采用盾构井设置矿山法前导洞实现盾构“大分体”始发,解决超深竖井两端均接盾构区间条件下盾构的高效始发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大直径盾构隧道 盾构选型 分体始发 管片上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四明 吴克非 黎旭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隧道在设计理论与方法、标准体系、风险管理、防灾救援、建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隧道工程,为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和交通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系统总结我国铁路隧道... 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隧道在设计理论与方法、标准体系、风险管理、防灾救援、建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隧道工程,为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和交通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系统总结我国铁路隧道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从本质安全、建造效率、实体质量、绿色低碳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铁路隧道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建造水平,提出以“安全高效、内实外美、绿色智能”为主要属性特征的现代化铁路隧道工程内涵,并以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推广主动支护体系、推行大断面施工工法、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建造水平等为主要着力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铁路隧道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创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BM振动监测的围岩参数感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宗林 谭忠盛 +3 位作者 周振梁 李林峰 杨旸 郑修和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53-1869,共17页
TBM破岩振动与掌子面在掘岩体状态密切相关。为探究TBM振动应用在围岩感知领域的可行性,以新疆某TBM隧道工程为例,采集不同围岩条件下的TBM主梁振动信号,采用小波阈值方法进行信号降噪,从时域、频域和时频角度分析不同围岩类别下的振动... TBM破岩振动与掌子面在掘岩体状态密切相关。为探究TBM振动应用在围岩感知领域的可行性,以新疆某TBM隧道工程为例,采集不同围岩条件下的TBM主梁振动信号,采用小波阈值方法进行信号降噪,从时域、频域和时频角度分析不同围岩类别下的振动信号特征,并选取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UCS)和岩体体积节理数(Jv)相关性最高的5项振动特征指标建立围岩参数感知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发了BP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最终通过验证集和测试集数据对模型的感知效果进行验证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波阈值降噪方法降噪后振动峰值及平均值与围岩类别的相关性分别提高了7.56%和12.20%。整体来看,TBM破岩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范围,而随围岩类别由Ⅳ类到Ⅱ类,振动强度和振幅逐渐增加且高频成分的能量占比逐渐增大。在26项振动特征参数中,平均值、峰峰值、峭度、重心频率和均方根频率与围岩参数的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模型测试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对UCS和Jv的预测误差分别少于2%和8%,相比SVM模型同比减少50%和53%,预测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TBM施工围岩参数实时感知技术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振动监测 信号降噪 机器学习 围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明琳 徐浩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3,141,共7页
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建立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动态调整机制,对保障铁路建设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现行铁路及其他行业和地区人工费单价的调整机制,并进行了对... 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建立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动态调整机制,对保障铁路建设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现行铁路及其他行业和地区人工费单价的调整机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理论和数据分析,提出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的5个影响因素,利用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建筑业农民工平均工资、铁路主要施工企业劳务费用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了基于主要影响因素和附加调整系数的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动态调整数学模型,通过测算分析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数学模型对铁路建设项目投资的影响;从机制建立和有效运行角度提出了铁路工程人工费单价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人工费单价 动态调整 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相关效应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志富 田四明 +2 位作者 杨昌贤 王伟 王嘉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32-2349,I0035-I0052,共36页
为研究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相关效应对隧道抗防冻设计的影响,依托高纬度严寒地区3个运营铁路项目,选择5座典型隧道开展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测试和研究,提出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的相关效应,并结合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对海拔相对高的... 为研究寒区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相关效应对隧道抗防冻设计的影响,依托高纬度严寒地区3个运营铁路项目,选择5座典型隧道开展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测试和研究,提出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的相关效应,并结合洞内温度场分布规律对海拔相对高的洞口端抗防冻设计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寒区隧道洞内温度场分布具有明显的烟囱效应、遮蔽效应、尺度效应和冷桥效应;2)受热位差、洞口间静压差和大气自然风压共同作用时,洞口间静压差占主导作用产生明显的烟囱效应影响,冬季寒区长大铁路隧道洞内气温沿纵向分布出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导致洞外冷空气持续不断由海拔低的洞口端向高的洞口端流动,加剧洞内外的热交换;3)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呈大角度相交的隧道,冬季测试期其洞口间静压差与热位差的比值是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的隧道对应比值的一半,表明线位与冬季主导风向呈大角度或垂直时,对隧道洞身保温防冻是有利的;4)对于寒区长大铁路人字坡隧道,海拔相对高的洞口一侧抗防冻设防长度可较海拔相对低的一侧缩短,寒区铁路长大单面坡隧道海拔相对高的洞口一侧抗防冻设计措施可较海拔相对低的一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铁路隧道 温度场效应 分布规律 工程对策 主导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枢纽客运系统规划布局关键问题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马波涛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8-62,共5页
铁路枢纽规划随着路网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在不断更新,客运系统布局是新一轮枢纽总图规划的重点。在总结国内枢纽客运系统布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枢纽总图规划中的枢纽客运量预测及客车开行方案的确定、枢纽客运系统格局... 铁路枢纽规划随着路网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在不断更新,客运系统布局是新一轮枢纽总图规划的重点。在总结国内枢纽客运系统布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枢纽总图规划中的枢纽客运量预测及客车开行方案的确定、枢纽客运系统格局的选择、枢纽内客运站布局、分工及规模的确定等工作的要点和方法,以完善枢纽客运站布局,满足规划新线引入、城市规划发展和客运量增长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枢纽 总图规划 客运系统 存在问题 布局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