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铁路线路维修的数字化智能分析软件研发与应用
1
作者 王康 《铁路技术创新》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传统铁路线路维修主要依赖人工检查与维护,效率低下且易出现差错,而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维护,显著提升维修效率。因此,将传统铁路线路维修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研究开发铁路线路动静态数据综合分析软件。软件具... 传统铁路线路维修主要依赖人工检查与维护,效率低下且易出现差错,而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维护,显著提升维修效率。因此,将传统铁路线路维修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研究开发铁路线路动静态数据综合分析软件。软件具备轨枕定位、波形模拟、自动调轨等功能,可实现线路维修数字化与智能化;在建立精细化数据台账基础上,通过铁路线路动静态数据综合分析软件制定精准智能化作业方案,可有效提高线路设备质量和维修作业效率,推动我国铁路线路维修现代化水平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线路 轨道 线路维修 数字化 智能化 动静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动静态轨检数据里程对齐与误差修正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庆 马玉松 +3 位作者 李晨钟 俞伟东 吴维军 王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轨道几何动、静检测数据间的精确匹配对探明高速铁路线路服役状态和制定准确可靠的养护维修策略具有关键作用。针对动静里程匹配算法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利用动、静态实测数据波形匹配,建立基于互相关函数与动态时间规划相结合的两阶段... 轨道几何动、静检测数据间的精确匹配对探明高速铁路线路服役状态和制定准确可靠的养护维修策略具有关键作用。针对动静里程匹配算法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利用动、静态实测数据波形匹配,建立基于互相关函数与动态时间规划相结合的两阶段修正算法,并以距离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结合某高铁线路轨道几何检测数据的案例分析,以静态检测数据作为参考基准,对动态检测数据进行里程误差评估与修正。结果表明,两阶段算法修正效果显著,累积距离误差降幅超过93%,修正后的动、静态检测数据严格对齐保证了动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里程误差修正 动静轨检数据 两阶段修正算法 距离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接头伤损与维修策略
3
作者 邢俊红 梁建 《铁路技术创新》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钢轨接头是工务养护维修的重点设备,对集宁工务段近3年接头钢轨伤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钢轨螺孔伤损位置分布情况,运用钢轨探伤检测方法,找出钢轨接头伤损主要原因及接头养护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结果表明:钢轨接头冲击力大... 钢轨接头是工务养护维修的重点设备,对集宁工务段近3年接头钢轨伤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钢轨螺孔伤损位置分布情况,运用钢轨探伤检测方法,找出钢轨接头伤损主要原因及接头养护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结果表明:钢轨接头冲击力大是接头伤损频繁的主要原因,裂纹产生与受力呈正比关系;接头第1螺孔裂纹发生率占螺孔伤损总数的82.6%;第1螺孔裂纹4个象限分布排序为第1象限裂纹>第3象限>第2象限>第4象限;接头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优化接头结构,加强接头日常检查与探伤,强化接头质量控制,从根本上降低钢轨接头伤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接头 接头整治 接头伤损 螺孔伤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德昌 《铁道技术监督》 2019年第2期37-40,共4页
在分析高速铁路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现状和现实安全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研发高速铁路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系统。提出系统总体研发思路,系统由电脑端软件和手机端APP构成,分别从管理流程和界面2个方... 在分析高速铁路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现状和现实安全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研发高速铁路工务作业工机具管理系统。提出系统总体研发思路,系统由电脑端软件和手机端APP构成,分别从管理流程和界面2个方面论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最后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总结分析该系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工务段 维修 工具 机具 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检测数据的轨道弹性状态评估及平顺性调整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飞 孙宪夫 +3 位作者 魏子龙 柯在田 赵文博 董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0,共9页
轨道刚度检测是识别轨道弹性不良区段,评估轨道、桥梁和路基等结构动力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解决现有轨道弹性状态检测方法在检测效率与检测投入之间的不平衡,基于周期性动静态检测数据,提出基于动静态轨道几何不平顺差异的轨道弹性... 轨道刚度检测是识别轨道弹性不良区段,评估轨道、桥梁和路基等结构动力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解决现有轨道弹性状态检测方法在检测效率与检测投入之间的不平衡,基于周期性动静态检测数据,提出基于动静态轨道几何不平顺差异的轨道弹性状态检测方法。此外,为解决弹性不良区段静态调整与有载不平顺不匹配问题,充分发挥动态检测数据的作用,提出基于动态数据的轨道弹性不良区段平顺性调整方法。通过刚度加载车试验和现场复核验证基于动静态高低不平顺峰值差来评判轨道弹性状态的有效性,在分析11条典型有砟轨道线路的动静态高低不平顺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动静态高低不平顺差超过2 mm的区段即可以判定存在轨道弹性不良病害。基于某条弹性不良线路区段的动态检测数据,采用本文提出的平顺性调整方法指导人工起道作业,结果表明动态高低不平顺幅值和标准差分别降低42%、51%,波长为32 m的周期性不平顺特征也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轨道刚度 动静态 轨道检测 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铝热焊接砂型及焊接工艺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任金雷 高松福 +4 位作者 石孟雷 宋宏图 李涛 麻睿 王志强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58,共4页
用于钢轨铝热焊接的ZTK-1型砂型焊后残余冒口棒打磨量大,打磨用时久,焊后接头在轨腰及以下部位溢流飞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将砂型轨底角根部优化为两个尺寸8.5 mm×12.5 mm的方冒口。通过数值模拟、预热试验检验砂型预热效果,通过... 用于钢轨铝热焊接的ZTK-1型砂型焊后残余冒口棒打磨量大,打磨用时久,焊后接头在轨腰及以下部位溢流飞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将砂型轨底角根部优化为两个尺寸8.5 mm×12.5 mm的方冒口。通过数值模拟、预热试验检验砂型预热效果,通过焊接试验、力学性能检测确定焊接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砂型预热效果良好,焊接工艺为预热时间240 s,推瘤后60 s去除冒口棒,焊后接头残余冒口棒打磨量降低54%,溢流飞边打磨时间降低16%,能更好地适用于天窗点铝热焊接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铝热焊接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砂型 工艺优化 打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