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某重型自卸汽车车架的改进设计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
机构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6期139-142,159,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7419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286)
-
文摘
针对传统重型自卸车车架采用的主纵梁和内加强梁未贴合的断面结构不能充分满足长轴距自卸车的使用要求,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在对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内加强梁前伸到前轴中心线以前,以提高车架前部的抗弯能力和抗扭能力,改善车架前部零件的受力状况。并对前管梁易断裂部位增加了加强筋,增大车架第一横梁的连接板。此外,建立相应的三维车架模型,并对车架纵梁的强度和刚度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满足长轴距车辆的使用要求。
-
关键词
长轴距
车架
断面结构
改进
设计
-
Keywords
long wheelbase
frame
cross section structure
improvement
design
-
分类号
U469.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
-
题名多工艺参数组合对回弹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
机构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8期106-110,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7419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286)
-
文摘
影响回弹因素众多,控制单一影响因子很难得到准确的回弹结果。在充分考虑回弹产生机理的前提下,提取出冲压工艺过程的可控因子:凹模圆角半径、等效拉延筋作用力因子、材料厚度、摩擦因子以及压边力,并设计相应的回弹正交试验,并考虑工艺补充对回弹计算的影响,对比分析利用CAE、CAD软件做工艺补充的优缺点。最后以某车型后支柱上加强板为例,采用方差分析法全面地分析判断各因子对试验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压边力对回弹影响最为显著,拉延筋、摩擦因子次之;对于型面简单薄板件,由CAD生成的工艺补充产生的回弹值更小;而对于型面复杂的拉延件在拉延成型时,产品的成型性并不好,特别是圆角过渡区易出现起皱甚至叠料;对于中厚板,两种工艺补充的回弹区别不大。
-
关键词
回弹
因子
正交试验
工艺补充
拉延
-
Keywords
springback
factor
orthogonal test
addendum
drawing
-
分类号
U469.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
-
题名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车架的振动模态分析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茗
张亚岐
成振坤
-
机构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中心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5期150-154,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7419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286)
-
文摘
传统自卸车车架内加强梁和主纵梁并未贴合,而是留有一定的间隙,一方面增加了槽形梁冲压工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车架抵抗变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主副纵梁上下翼面贴合的车架断面结构来增加车架刚度。并给出横梁的布置方案以及横纵梁的连接方式;针对改进车架建立相应的振动方程,对弯扭组合模态下车架的各阶振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车架第三阶振型是车架绕其中部横轴的垂直弯曲振型;第二阶振型主要是车架的扭转变形;其余均为弯扭组合变形;车架的一阶弯曲模态频率避开了路面对汽车的激振频率范围,不会发生共振;车架的第三、四、五阶弯扭模态频率与发动机怠速频率比较接近。
-
关键词
车架
断面结构
翼面贴合
刚度
模态分析
-
Keywords
frame
cross section structure
laminating wing surface
stiffness
modal analysis
-
分类号
U483.03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