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直着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动力技术的挑战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朝辉 刘宇 +2 位作者 肖肖 汪小卫 申麟 《火箭推进》 CAS 2015年第3期1-6,45,共7页
运载火箭采用垂直着陆方式实现重复使用的需求对火箭各分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动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最大。垂直着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要求发动机提供正常的上升段推力外,还需提供运载火箭子级垂直着陆回收过程中的平稳减速力和稳健控制力... 运载火箭采用垂直着陆方式实现重复使用的需求对火箭各分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动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最大。垂直着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要求发动机提供正常的上升段推力外,还需提供运载火箭子级垂直着陆回收过程中的平稳减速力和稳健控制力,因而要求发动机具备可重复使用、大范围推力调节、二次起动、适应回收环境等多种能力,并具备较低成本。本文介绍了美国SpaceX公司开展FALCON 9系列运载火箭一子级垂直着陆回收技术研究和相关飞行试验的最新进展,研究并提出了垂直着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动力技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液体火箭发动机 重复使用技术 推力调节 二次起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运载火箭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秀芝 周华 +2 位作者 樊玉婷 甄晓改 刘创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0-92,107,共4页
对比国内外运载火箭测试技术发展情况,针对新时期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特点,分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测试需求,总结了影响排故周期的因素,指出了未来我国火箭测试技术发展方向,为火箭测试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更好地开展新一代运... 对比国内外运载火箭测试技术发展情况,针对新时期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特点,分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测试需求,总结了影响排故周期的因素,指出了未来我国火箭测试技术发展方向,为火箭测试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更好地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测试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运载火箭 测试技术 排故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浮平台的飞行器性能验证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灏龙 廖馨 +3 位作者 李彬 韦文书 裴胤 惠俊鹏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39-3745,3752,共8页
针对飞行器地面性能验证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将气浮试验技术应用于飞行器试验验证领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气浮平台的飞行器性能验证系统,并提出了空间缩比理论,解决了气浮空间与真实空间的映射关系问题,为在地面开展飞行器性能验证提供... 针对飞行器地面性能验证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将气浮试验技术应用于飞行器试验验证领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气浮平台的飞行器性能验证系统,并提出了空间缩比理论,解决了气浮空间与真实空间的映射关系问题,为在地面开展飞行器性能验证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该系统已应用在某飞行器仿真任务中,表明了其有效性和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平台 飞行器性能验证 空间缩比 气浮模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大姿态机动自抗扰控制 被引量:8
4
作者 崔乃刚 张亮 +1 位作者 韦常柱 韩鹏鑫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7-394,共8页
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大俯仰角或偏航角转弯机动而产生的姿态角奇异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控制方法。通过两级跟踪微分器从期望四元数中逐步得到三通道解耦的角加速度信号,然后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模型中的不确定项,... 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大俯仰角或偏航角转弯机动而产生的姿态角奇异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控制方法。通过两级跟踪微分器从期望四元数中逐步得到三通道解耦的角加速度信号,然后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模型中的不确定项,最终采用动态逆得到解耦的三通道发动机等效摆角或RCS(Reaction Control System)等控制信号,并设计了数字滤波器对弹性振动与液体晃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考虑到系统模型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11阶弹性振动、一阶液体晃动、风干扰和气动偏差等多种外部扰动条件,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从主动段到再入飞行段进行了非线性六自由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姿态控制器具有快速、平稳、超调量小、抗干扰能力强、无系统抖振且控制参数较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 自抗扰控制 弹振晃耦合 四元数 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热力学排气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展 张少华 +2 位作者 张晓屿 刘欣 厉彦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5,共8页
为深入研究热力学排气的控压性能以及消除外部漏热的能力,通过搭建地面热力学排气测试平台,采用R123为实验工质,在外部漏热为800 W、初始液位为0.595m的条件下,开展了箱体增压、混合喷射降压以及节流制冷3种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实验研究,... 为深入研究热力学排气的控压性能以及消除外部漏热的能力,通过搭建地面热力学排气测试平台,采用R123为实验工质,在外部漏热为800 W、初始液位为0.595m的条件下,开展了箱体增压、混合喷射降压以及节流制冷3种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箱体压力以及箱内流体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漏热增压阶段,箱体压增速率为60.583kPa/h;在混合降压阶段,增大循环流量对降低气相温度是有益的;在循环流量为150L/h、节流比为11.73%~13.33%的工况下,热力学排气系统工作8次,共排气20.536kg,最大制冷量为1 362 W;与直接排气方式相比,工作运行2h,热力学排气可节省41%的排气损失。该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低温实验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排气 实验研究 压力控制 排气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学排气工作过程中流体热分层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展 张晓屿 +2 位作者 张少华 刘欣 厉彦忠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3-750,共8页
基于地面热力学排气实验平台,以R123为工质,在初始液位0.595 m、外部漏热800 W的工况下,研究了箱体增压、混合喷射降压、节流制冷以及自然冷却等不同工作过程中箱内流体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增压阶段,箱内流体温度分层发展良好。... 基于地面热力学排气实验平台,以R123为工质,在初始液位0.595 m、外部漏热800 W的工况下,研究了箱体增压、混合喷射降压、节流制冷以及自然冷却等不同工作过程中箱内流体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增压阶段,箱内流体温度分层发展良好。在混合喷射阶段,当循环流量为96 L/h时,热层厚度发展速率为1.57 mm/min;而当循环流量增加到152 L/h时,热层厚度增加率为1.07 mm/min。热分层充分发展大约耗时5.48 h。在节流制冷阶段,液相温度变化基本控制在1.98℃以内,气相最大温降13℃。自然冷却阶段开始15 min后,制冷喷射的影响逐渐消失。在外部空气冷却下,气相温度逐渐趋于顶部温度最低、界面温度最高的线性分布;液相测点则基本上以恒定的速率平行向温度降低方向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 热分层 热力学排气 控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飞行器总体设计的UMDO技术综述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民 刘百奇 粟华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3-604,共12页
针对当前飞行器设计领域对总体设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对不确定性多学科设计优化(Uncertainty-base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UMDO)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模式进行了综述和展望。首先综述UMDO的国内外发展现... 针对当前飞行器设计领域对总体设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对不确定性多学科设计优化(Uncertainty-base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UMDO)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模式进行了综述和展望。首先综述UMDO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讨论开展UMDO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不确定性源建模、不确定性灵敏度分析、多学科不确定性分析、鲁棒性多学科优化设计4个方面梳理UMDO技术的发展体系,分析UMDO工程应用的研究现状,围绕飞行器总体设计过程提出适应各阶段设计需求的现代飞行器UMDO应用模式;最后,针对飞行器总体精细化设计能力的提升需求,分析了目前UMDO在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UMDO的未来发展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多学科设计优化 不确定性建模 不确定性分析 飞行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飞行器能源管理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友超 李海伟 +2 位作者 赵岩 徐海运 张翔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29-1531,共3页
介绍了能源管理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能源管理系统的一般组成和工作方式;从能源管理的发展和应用出发,提出了能源管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并对解决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空间飞行器 能源管理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运输系统及再入飞行器中的高超声速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鲁宇 朱广生 +1 位作者 蔡巧言 杨勇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概要介绍了50年来中国航天运输和再入飞行器的发展及其对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的带动,探讨了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对航天运输及再入飞行器的促进与影响。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运载火箭 重复使用运载器 再入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果琳丽 申麟 +1 位作者 杨勇 胡德风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概括了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总体技术要求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运载火箭 空间飞行器 重复使用运载器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样机的导弹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雯 陈海东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8,共6页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种基于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策略的新型的产品设计、开发和评估手段。以导弹武器系统设计为背景,探讨了导弹数字化设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基于虚拟样机的导弹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所涉及的若...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种基于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策略的新型的产品设计、开发和评估手段。以导弹武器系统设计为背景,探讨了导弹数字化设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基于虚拟样机的导弹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最后对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样机 数字化设计 集成技术 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思路探讨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杨勇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重复使用运载器是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一次性使用运载器技术日益成熟,世界航天大国都在积极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方案探索与关键技术研究。简要分析了世界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状况,总结了重... 重复使用运载器是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一次性使用运载器技术日益成熟,世界航天大国都在积极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方案探索与关键技术研究。简要分析了世界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状况,总结了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国的技术现状与特点,提出了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顶、背、跑”的渐进式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使用运载器 发展趋势 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多尺度图像配准的水印算法研究
13
作者 杨阳 郭银景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6期467-470,共4页
为提高水印图像对几何仿射变换的鲁棒性,提出基于小波多尺度图像配准算法,并采用Hausdorff距离作为性能函数,有效地减少了搜索复杂度,解决了由于嵌入水印使图像特征位置偏移,导致提取的边缘特征点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可... 为提高水印图像对几何仿射变换的鲁棒性,提出基于小波多尺度图像配准算法,并采用Hausdorff距离作为性能函数,有效地减少了搜索复杂度,解决了由于嵌入水印使图像特征位置偏移,导致提取的边缘特征点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测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印 仿射变换 图像配准 HAUSDORFF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星发射上面级的姿态解耦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阳 樊会兵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5,共4页
为解决多星发射上面级分离卫星后质量不对称性造成的姿态控制通道间的交连耦合,提出了非线性解耦控制和轨控发动机预摆控制两种控制方案,并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数学仿真。通过仿真证明两种方案的正确性和鲁棒性,同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 为解决多星发射上面级分离卫星后质量不对称性造成的姿态控制通道间的交连耦合,提出了非线性解耦控制和轨控发动机预摆控制两种控制方案,并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数学仿真。通过仿真证明两种方案的正确性和鲁棒性,同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具有一定工程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星发射 上面级 非线性解耦 数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先进气动布局的设计原理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涛 陈宇 +1 位作者 蔡巧言 吴彦森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1-509,共9页
随着新一代高超飞行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飞行性能提高和可操纵性下降之间矛盾问题凸显出来,传统的三通道静稳定设计判据,所能提供的设计区域非常狭窄,以往通过牺牲飞行性能确保操作性的做法已经不可取。为此需要探索新型的气动布局设... 随着新一代高超飞行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飞行性能提高和可操纵性下降之间矛盾问题凸显出来,传统的三通道静稳定设计判据,所能提供的设计区域非常狭窄,以往通过牺牲飞行性能确保操作性的做法已经不可取。为此需要探索新型的气动布局设计准则,扩宽可用设计区域,为设计高性能的飞行器创造条件。国外的经验表明,将横航向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是一种可行的设计思路,Cnβ-dyn和LCDP参数对飞行器的横航向的开环和闭环模态特性能够进行可靠的划分,采用上述参数的组合可以作为先进气动布局的设计判据。在本文中,通过上诉组合参数极性划分了不同区域,以某一典型飞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区域的开环模态特性,并采用根轨迹法,研究偏航角速率、滚转角速率和侧滑角反馈信号分别单独作用于航向通道和横向通道的6种闭环响应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飞行器的可操作性和不同信号的闭环反馈特性同划分区域是紧密相关的。这种区域划分可以为高性能飞行器的设计提供一种设计方向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飞行器 气动布局 稳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孔隔板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隔板传热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修明 王一白 +2 位作者 李海涛 曹熙炜 刘宇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57-60,74,共5页
采用一维烧蚀模型和二维Ansys简化模型分别对内孔隔板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隔板热载荷进行了传热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下隔板内侧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在初期温度变化很小,基本稳定;经过一段时间,温度开始快速爬升;隔板越... 采用一维烧蚀模型和二维Ansys简化模型分别对内孔隔板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隔板热载荷进行了传热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下隔板内侧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在初期温度变化很小,基本稳定;经过一段时间,温度开始快速爬升;隔板越厚,温度爬升的时间点越靠后,温度爬升的速率越小。不同点在于,同样厚度的隔板,一维烧蚀模型温度爬升的速率比二维Ansys模型要大,即在同样的设计条件下,采用前者的隔板安全厚度要大于后者,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 内孔隔板 传热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动飞行器三维运动制导误差计算方法研究
17
作者 郝颖 周华 陈升泽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22,26,共5页
为实现对机动飞行器制导系统误差高精度的仿真计算,针对基于射面内的常规算法简化过程对滑翔跳跃等弹道轨迹的不适用性,引入三维弹道求差的概念,考虑飞行器横侧向机动所产生的视加速度和姿态角,利用完整的捷联惯组陀螺仪及加速度计的误... 为实现对机动飞行器制导系统误差高精度的仿真计算,针对基于射面内的常规算法简化过程对滑翔跳跃等弹道轨迹的不适用性,引入三维弹道求差的概念,考虑飞行器横侧向机动所产生的视加速度和姿态角,利用完整的捷联惯组陀螺仪及加速度计的误差模型和弹道数据激励,对机动飞行器的制导误差进行积分求解,获取了飞行器的纵程与横程偏差。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克服了传统算法有损简化的缺陷,有效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飞行器 制导误差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随机和认知混合不确定性的CFD模型修正方法
18
作者 李泽贤 马梦颖 +2 位作者 武健辉 熊芬芬 王博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3-2353,共11页
针对随机和认知混合不确定性下的CFD模型修正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混合不确定性量化、全局灵敏度分析、参数修正的模型修正架构,建立了基于证据理论的混合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概率包络面积变化率的混合不确定性灵敏度... 针对随机和认知混合不确定性下的CFD模型修正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混合不确定性量化、全局灵敏度分析、参数修正的模型修正架构,建立了基于证据理论的混合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概率包络面积变化率的混合不确定性灵敏度分析指标,提出了基于似然样本策略的参数修正方法。针对三维机翼ONERA M6的CFD数值模拟,在考虑湍流模型封闭系数认知不确定性和来流条件随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混合不确定性量化得到升力系数的概率分布包络,并开展全局灵敏度分析发掘影响较大的封闭系数,降低模型修正的复杂度和计算量,并根据似然样本策略对关键系数加以修正。经过参数迭代修正,修正后的CFD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高度吻合,证明了提出的CFD模型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不确定性 模型修正 证据理论 灵敏度分析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材料法的金属膜片联轴器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19
作者 夏兆旺 张浩琪 +3 位作者 张帆 杨正奇 鞠福瑜 王一飞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5,共6页
在对大型船舶金属联轴器进行振动性能试验时由于试验台架体积大、成本高,导致进行试验十分困难,因此研究高效率和高精度的仿真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精确的数值仿真网格多、效率低,为此采用虚拟材料法对船舶金属联轴器进行数值仿... 在对大型船舶金属联轴器进行振动性能试验时由于试验台架体积大、成本高,导致进行试验十分困难,因此研究高效率和高精度的仿真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精确的数值仿真网格多、效率低,为此采用虚拟材料法对船舶金属联轴器进行数值仿真并进行试验验证。首先通过计算和试验得到螺栓的虚拟材料层各参数,然后对大型金属联轴器的所有螺栓连接部位进行简化建模。其次通过该方法得到金属膜片联轴器的刚度特性、模态特性、阻抗特性和振动传递特性,并与传统建模方法的计算效率进行对比。最后搭建联轴器振动性能实验台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虚拟材料法的联轴器振动性能仿真效率提高73.9%;四组采用虚拟材料法的联轴器膜片组件刚度与实验测得的联轴器刚度的平均误差为2.61%,与带螺栓模型测得的刚度平均误差为1.15%。金属膜片联轴器前5阶模态频率仿真与试验的平均误差为9.91%,在10~2000 Hz频带,金属膜片联轴器轴向和径向阻抗的仿真与试验的误差分别为1.9和2.8 dB,金属联轴器轴向和径向的振级落差仿真与试验的误差分别为4.69和3.41 dB。试验与仿真结果误差较小,符合工程精度要求,该方法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金属膜片 联轴器 有限元分析 虚拟材料法 机械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通信设备的射频指纹提取与识别方法 被引量:48
20
作者 俞佳宝 胡爱群 +2 位作者 朱长明 彭林宁 姜禹 《密码学报》 CSCD 2016年第5期-,共14页
通过分析无线设备的通信信号来提取设备的射频指纹进行设备识别是一种保护通信系统安全的物理层方法.射频指纹是无线通信设备的物理层本质特征,很难被篡改.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纹,不同的无线设备也拥有不同的射频指纹,可用于无线设... 通过分析无线设备的通信信号来提取设备的射频指纹进行设备识别是一种保护通信系统安全的物理层方法.射频指纹是无线通信设备的物理层本质特征,很难被篡改.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纹,不同的无线设备也拥有不同的射频指纹,可用于无线设备的身份识别和接入认证.本文主要回顾了过去二十年国内外射频指纹技术的研究进展.根据射频指纹提取与识别的典型流程,首先分析了射频指纹的产生机理及众多可识别的设备类型,反应出射频指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后,本文将可识别信号主要分成了瞬态信号和稳态信号两类,并简述了检测和截取可识别信号的方法.随后,本文对射频指纹特征做了简单分类,归纳分析了射频指纹应该具备的五大特点,即通用性、唯一性、短时不变性、独立性以及稳健性.本文还从瞬态信号射频指纹技术和稳态信号射频指纹技术两个方面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此外,本文对于如何评估射频指纹系统的性能也做了一定的论述.最后,本文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指纹 设备识别 物理层安全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