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9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危险点分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邸霞 王艳 +1 位作者 王芸 倪曼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3-158,共6页
根据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的特点,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危险点分为起重机械、机械设备、变配电站(室)、锅炉、压力容器、危化品等6类。以该分类为基础,选用风险评价半定量的评点法作为危险点评价分级的理论依据。分析并研... 根据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的特点,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危险点分为起重机械、机械设备、变配电站(室)、锅炉、压力容器、危化品等6类。以该分类为基础,选用风险评价半定量的评点法作为危险点评价分级的理论依据。分析并研究各类危险点所应考虑的不同评点因素,设计评点分层标准和评点分值,计算各类危险点的总评点分值。结合研究院危险点安全管理的控制重点,统筹分析每类危险点的风险等级分布情况,确定其等级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源 危险点 评点法 半定量风险评价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994年与1995年的国际商务发射活动
2
作者 陈炳芳 王清扬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995年第1期1-6,共6页
1994年取得了五个发射外星的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将发射11颗国外卫星,其发射活动将延续到下世纪初。1994年,用CZ-3与CZ-2E分别发射了亚太公司的亚太一号(APSTAR-1)和澳普图斯通信公司的OPTUSB3两... 1994年取得了五个发射外星的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将发射11颗国外卫星,其发射活动将延续到下世纪初。1994年,用CZ-3与CZ-2E分别发射了亚太公司的亚太一号(APSTAR-1)和澳普图斯通信公司的OPTUSB3两颗卫星,这再次证明了长征火箭具有完美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高的可靠性。1995年将是我院发射服务工作繁忙的一年,按计划将要发射五颗外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用 运载火箭 发射 述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龙乐豪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长征火箭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形成了包括1 2种火箭在内的长征系列火箭群体 ,可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多种卫星 ;已进行了 64次发射 ,将 72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 中国长征火箭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形成了包括1 2种火箭在内的长征系列火箭群体 ,可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多种卫星 ;已进行了 64次发射 ,将 72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其中包括 2 7颗国外卫星 ;火箭总体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带动了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运载火箭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适应性 ,缩短发射周期 ,优化火箭型谱 ,开发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的运载火箭 ,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中国还应研制和探索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提高可靠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航天技术 中国 航天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劲松 张国栋 +2 位作者 王帅 葛立新 宋征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综合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燃气流地面排导需求及烧蚀风险分析,提出基于地面双面导流装置与高位挡流墙结合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利用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研究总结的燃气流膨胀特性以及导流型面设计方法,解决了地面低高度排... 综合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燃气流地面排导需求及烧蚀风险分析,提出基于地面双面导流装置与高位挡流墙结合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利用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研究总结的燃气流膨胀特性以及导流型面设计方法,解决了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涉及的地面导流装置导流型面气动设计以及尺度控制两个关键问题。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设计与燃气流场瞬态仿真多轮叠代,实现了燃气流排导烧蚀范围合理控制,避免了燃气流低高度排导烧蚀反溅影响箭体。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采用专利支撑的喷水冷却防护方案实现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强烧蚀环境发射系统、发射设施综合防护。基于喷流缩比试验相似性控制方法研制了1∶10比例喷流缩比试验系统,通过喷流缩比试验验证确认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能够实现地面低高度安全、顺畅排导,同时与发射台、导流装置结构融合的阵列喷水方案能够行之有效解决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地面低高度排导强烧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燃压运载火箭 地面排导 低高度排导 燃气流场 喷水防护 喷流缩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龙三号研制实践及固体运载火箭发展思考
5
作者 管洪仁 金鑫 +2 位作者 惠兴晨 佟明羲 张雯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固体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箭贮存、海陆通用、快速响应和发射保障要求低等优点。捷龙三号火箭作为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的代表,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等特点。通过介绍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研... 固体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箭贮存、海陆通用、快速响应和发射保障要求低等优点。捷龙三号火箭作为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的代表,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快履约、快发射”等特点。通过介绍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历程及总体技术方案,总结了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实践经验,基于对未来固体运载火箭发展定位的分析,提出对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化发展的思考。为快速抢占未来中低轨卫星发射市场,应进一步拓展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运载能力,通过研制创新和规模提升,持续优化综合成本,充分利用可实施海上无依托发射的天然优势,满足不同轨道任务发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运载火箭 捷龙三号 研制经验 技术特点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低温火箭交会对接任务发射窗口拓展技术研究
6
作者 李茂 周亚强 +1 位作者 李东 娄路亮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发射近地轨道空间站舱段并完成在轨组装需要火箭具备零窗口发射能力,而大型低温火箭发射子样少、射前流程复杂、箭地协同关系多,实现该目标难度非常大。针对大型低温火箭执行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采用发射窗口拓展的方法,包括射前关键动... 发射近地轨道空间站舱段并完成在轨组装需要火箭具备零窗口发射能力,而大型低温火箭发射子样少、射前流程复杂、箭地协同关系多,实现该目标难度非常大。针对大型低温火箭执行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采用发射窗口拓展的方法,包括射前关键动作前移、系统间逻辑关系解耦以及充分利用火箭富余运载能力进行起飞偏差修正等方法。一方面确保了火箭能够在窗口前沿具备点火条件;另一方面,拓展了火箭的发射窗口,实现了大型低温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目标,确保CZ-5B火箭圆满完成了空间站工程的多个发射任务。实践证明:发射窗口拓展技术能够在保证火箭入轨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交会对接任务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火箭 交会对接 流程优化 发射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划代研究的中国运载火箭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秦旭东 容易 +1 位作者 王小军 龙乐豪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38,共5页
首次对中国运载火箭开展了代际划分研究,完成中国运载火箭划代技术指标提取和划代标准分析,提出6大类29小项技术指标、确定117项评分准则。根据梳理出的划代标准,完成中国运载火箭划代分析研究,结合划代结果分析了中国运载火箭未来发展... 首次对中国运载火箭开展了代际划分研究,完成中国运载火箭划代技术指标提取和划代标准分析,提出6大类29小项技术指标、确定117项评分准则。根据梳理出的划代标准,完成中国运载火箭划代分析研究,结合划代结果分析了中国运载火箭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划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液体运载火箭测发流程模拟演练系统设计
8
作者 张远东 范稀木 +2 位作者 胥新宇 代意坤 李岳桓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当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已成为航天任务主力,其岗位人员能力急需提升,针对各发射场对即将投入使用的通用化地面测发控系统的训练需要,充分考虑正常测发流程的训练、异常状态下的排故训练、应急处置操作训练等场景,开展低温液体运载火箭测... 当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已成为航天任务主力,其岗位人员能力急需提升,针对各发射场对即将投入使用的通用化地面测发控系统的训练需要,充分考虑正常测发流程的训练、异常状态下的排故训练、应急处置操作训练等场景,开展低温液体运载火箭测发流程模拟演练系统研究、设计及建设工作。通过深入分析产品通用化特点,研发与真实产品一致的硬件设备、测试软件,覆盖发射场各系统各阶段测试操作,支持全系统、全岗位的全流程操作训练。该系统可充分满足低温运载火箭测发岗位人员训练的需求,具备支撑构建技术更强测发队伍的能力,全面保障航天强国基础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体运载火箭 通用化地面测发控系统 测发流程模拟演练 排故训练 应急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称运载火箭优势面滚转迎风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永志 张普卓 +2 位作者 杜昊昱 唐攀 王紫扬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7,共10页
针对面对称运载火箭飞行中俯仰、偏航通道控制力不匹配问题,提出通过姿态滚转控制调整迎风面以减小最大飞行摆角的控制技术,称为滚转迎风(bank-to-wind,BTW)技术。重点研究了BTW控制的离线法,推导了BTW控制滚动程序角理论值的解析解,证... 针对面对称运载火箭飞行中俯仰、偏航通道控制力不匹配问题,提出通过姿态滚转控制调整迎风面以减小最大飞行摆角的控制技术,称为滚转迎风(bank-to-wind,BTW)技术。重点研究了BTW控制的离线法,推导了BTW控制滚动程序角理论值的解析解,证明了该理论值的偏差与飞行姿态偏差是同阶小量。提出带权重的傅里叶级数拟合算法,对滚动程序角进行修正,以符合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开展六自由度飞行动力学仿真,分析BTW控制对控制力、飞行气动载荷和滚动程序角跟踪品质的影响,验证BTW控制的有效性。比对不同拟合基频的仿真结果得出结论:拟合频率过高将影响控制品质,从工程应用角度看滚动程序角的“光滑性”比“拟合性”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对称运载火箭 迎风滚转 风干扰 控制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汪小卫 张普卓 +1 位作者 吴胜宝 申麟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8,共10页
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是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对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运载火箭子级回收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梳理出运载火箭子级回收的三种技术类型,分别为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式。根据这三种子... 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是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对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运载火箭子级回收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梳理出运载火箭子级回收的三种技术类型,分别为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式。根据这三种子级回收技术类型,对国际上的相关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梳理出了三种回收方式的关键技术,并给出了关键技术内涵。文章进一步从技术难度、对总体设计布局影响、运载能力损失和回收过程复杂性等方面,对不同的子级回收技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三种类型的回收方式各具特点,但伞降回收方式技术成熟度更高,最后给出了中国运载火箭子级回收技术初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级回收 回收着陆 运载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奋发图强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40周年
11
作者 卜雨亭 潘昭汉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996年第5期1-5,共5页
中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创建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近40年来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遵循国防科工委、航天总公司的总体部署,在全国社会主义大协作下,依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中国航天事业从1956年创建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近40年来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遵循国防科工委、航天总公司的总体部署,在全国社会主义大协作下,依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过硬的队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发展中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古代火箭的故乡重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运载火箭 航天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范瑞祥 田玉蓉 黄兵 《火箭推进》 CAS 2012年第4期9-16,共8页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 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 t...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 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 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加热增压 液氧煤油发动机 贮箱增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空中回收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汪小卫 郑正路 +2 位作者 张雨佳 吴胜宝 高朝辉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20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探索新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子级回收技术,文章首先对运载火箭空中回收技术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际上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针对某型液氧甲烷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设计了其一子级动力舱段的典型空中回收总体技术方... 为探索新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子级回收技术,文章首先对运载火箭空中回收技术的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际上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针对某型液氧甲烷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设计了其一子级动力舱段的典型空中回收总体技术方案,给出了空中回收典型流程;最后对空中回收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中回收作为一种运载火箭重要部段的回收方式具有无损、精确、快速、机动等优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相关关键技术解决途径明确,可尽快开展飞行试验验证,实现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子级回收 关键技术 空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智 容易 +1 位作者 秦曈 孙冀伟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重型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结合世界上曾经研制过的重型运载火箭特点,对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总体技术进行研究。在总体方案中,首先分析了重型运载火箭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选择重型运载火... 重型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结合世界上曾经研制过的重型运载火箭特点,对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总体技术进行研究。在总体方案中,首先分析了重型运载火箭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选择重型运载火箭的构型和动力组成。在总体技术中,通过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试验技术三个方向,研究了与重型运载火箭密切相关的POGO抑制技术、动特性获取技术、制造材料的选择、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以及动力系统试验和飞行验证等试验技术,并给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型运载火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运载火箭 总体方案 总体技术 POGO 制造技术 试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优化平台的运载火箭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俊峰 胡冬生 +1 位作者 张普卓 李烁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基于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对运载火箭回路设计中使用的各专业软件接口进行了规范及封装,解决了不同模型之间的数据交互问题,形成涵盖总体、弹道、姿控、气动、载荷等多个专业的集成设计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集成平台大大缩短了运载火... 基于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对运载火箭回路设计中使用的各专业软件接口进行了规范及封装,解决了不同模型之间的数据交互问题,形成涵盖总体、弹道、姿控、气动、载荷等多个专业的集成设计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集成平台大大缩短了运载火箭回路设计周期,精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专业耦合 总体回路 集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柔性整流罩真空平抛分离运动特性研究
16
作者 郭嘉瑞 范瑞祥 +2 位作者 高朝辉 张钧轶 刘严羊硕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5-21,共7页
围绕运载火箭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在开展分离动力学机理分析基础上,考虑柔性因素,采用梁壳单元和层合层构建了整流罩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地面真空分离试验数据验证并修正仿真模型,形成“有限元建模-动特性分析-分离运动分析-模型修正”的... 围绕运载火箭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在开展分离动力学机理分析基础上,考虑柔性因素,采用梁壳单元和层合层构建了整流罩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地面真空分离试验数据验证并修正仿真模型,形成“有限元建模-动特性分析-分离运动分析-模型修正”的整流罩平抛分离运动特性分析方法。将该分析方法应用于同型火箭改进型整流罩的平抛分离运动特性研究与预示分析,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整流罩 平抛式分离 有限元模型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用元器件可靠性保证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林德健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8,共6页
元器件的可靠性是影响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高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载人航天的高可靠要求 ,以现实条件为基础 ,以载人航天为目标 ,进行了元器件可靠性保证技术的研究 ,包括 :管理控制、监制验收、复验筛选等。
关键词 载人运载火箭 元器件 可靠性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里安6运载火箭方案及对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瑞祥 马忠辉 +1 位作者 容易 陈风雨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30,共4页
下一代运载火箭阿里安6方案,即被称为PPH的三级、固体构型方案,该方案特点为一、二级采用装药量135 t的固体发动机,三级采用芬奇氢氧发动机,能够执行不同轨道的发射任务,GTO轨道运载能力为3-6.5 t。阿里安6运载火箭对完善未来欧洲运载... 下一代运载火箭阿里安6方案,即被称为PPH的三级、固体构型方案,该方案特点为一、二级采用装药量135 t的固体发动机,三级采用芬奇氢氧发动机,能够执行不同轨道的发射任务,GTO轨道运载能力为3-6.5 t。阿里安6运载火箭对完善未来欧洲运载火箭型谱的意义重大,使欧洲拥有自主研制的中型火箭,增强了阿里安火箭对未来6.5 t左右的GTO轨道有效载荷的适应性。其很多设计思想对中国未来运载火箭的发展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安6 总体方案 固体发动机 液体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历史与未来
19
作者 李明华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2-I0007,共6页
引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太空是大国博弈和利益争夺的战略高地,航天事业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重要体现。而一切太空活动,首先必须能够进入太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为经济建... 引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太空是大国博弈和利益争夺的战略高地,航天事业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重要体现。而一切太空活动,首先必须能够进入太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和平的发展环境,党中央果断决策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经过67年的发展,中国运载技术已在引领航天事业发展、领跑科学技术创新、孕育航天精神谱系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高地 科学技术创新 大国博弈 国防实力 利益争夺 历史与未来 航天事业 运载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东 杨云飞 +2 位作者 胡鹏翔 张欢 程兴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1-149,共9页
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系统耦合强烈、严重影响火箭的飞行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的方法,有效解决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模型地面难以验证的困难。首先阐述了在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分析中应用多体... 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系统耦合强烈、严重影响火箭的飞行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的方法,有效解决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模型地面难以验证的困难。首先阐述了在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分析中应用多体虚拟样机的基本思路;然后对多体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火箭姿态动力学模型在建模原理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引入多体仿真技术的意义;最后针对新一代火箭,提出并实现一种多体虚拟样机建模方法,仿真并验证了新一代火箭姿态控制模型与控制参数设计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表明,航天器系统设计中常遇到复杂的动力学耦合问题,采用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仿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动力学 运载火箭 动力学耦合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