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醇胺法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魏青 张振涛 +3 位作者 王瑞祥 张化福 杨俊玲 吴宏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燃煤电厂的烟气是CO_(2)长期、稳定、集中的来源,减缓温室效应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即从电厂烟气中捕集CO_(2),其中醇胺溶液吸收法是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缺点。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燃煤电厂的烟气是CO_(2)长期、稳定、集中的来源,减缓温室效应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即从电厂烟气中捕集CO_(2),其中醇胺溶液吸收法是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缺点。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针对醇胺溶液碳捕集技术,从吸收剂的发展、吸收过程工艺优化、再生过程工艺优化和复合工艺优化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基于醇胺溶液的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未来应注重开发高吸收速率、低再生消耗、低胺耗的新型醇胺吸收剂;在工艺优化方面,吸收/再生过程工艺优化要提高吸收/解吸速率,降低能耗;复合工艺优化要合理耦合多种单一工艺优化方法,以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醇胺吸收剂 化学吸收法 CO_(2)吸收 CO_(2)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热源塔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雷 张化福 +3 位作者 张振涛 杨俊玲 章学来 Ramadan Abdelhamed EIGAMAL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8,共13页
介绍了开式热源塔的2种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塔内气液热质交换对热源塔技术,系统总结了开式热源塔的结构组件、防冻液、传热传质特性和适用性研究现状,重点阐述开式热源塔在防冻液开发和传热传质过程的研究热点及主要进展。虽然开式热... 介绍了开式热源塔的2种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塔内气液热质交换对热源塔技术,系统总结了开式热源塔的结构组件、防冻液、传热传质特性和适用性研究现状,重点阐述开式热源塔在防冻液开发和传热传质过程的研究热点及主要进展。虽然开式热源塔技术仍存在防冻液不够安全环保,具有腐蚀性和毒性且再生技术不够稳定,能耗过高等缺点,但开式热源塔换热强度大、采热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在建筑供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开式热源塔技术将朝着更高效稳定、更安全环保、更节能低碳的方向发展,构建更佳绿色低碳的供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塔 开式热源塔 低温采热 传热传质 防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极片干燥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然 徐鹏 +4 位作者 李晓琼 张振涛 赵炳贵 杨俊玲 王昱潭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5-1407,共13页
溶剂湿份含量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的关键因素。锂电材料孔隙中的溶剂和杂质残留会与电池的电解液发生反应,导致电解液成分变化,最终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增加极片内阻,减少循环寿命,引发安全隐患。干燥工序对控制成品溶剂含量、... 溶剂湿份含量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的关键因素。锂电材料孔隙中的溶剂和杂质残留会与电池的电解液发生反应,导致电解液成分变化,最终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同时增加极片内阻,减少循环寿命,引发安全隐患。干燥工序对控制成品溶剂含量、影响晶体结构至关重要,干燥参数的选择直接关联产品质量。探讨了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极片的常见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对以物料尺度溶剂湿份迁移过程为代表的热质传递规律进行论述,介绍了传统的连续介质模型与新兴的3D干燥模型;分析了典型干燥工艺参数与物料性质对锂离子电池极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展望了锂离子电池干燥多技术耦合发展等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锂离子电池极片干燥“提质降耗”与自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干燥技术 干燥机理 典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溶液直接蒸气再生优化
4
作者 魏青 张化福 +3 位作者 张振涛 陶辉飞 王瑞祥 贺铭鑫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248,共6页
为了研究水蒸气和解吸塔运行参数对解吸过程的影响,以国内某燃煤电厂提供的数据进行简化,基于Aspen Plus建立了解吸塔工艺模型,分析了解吸塔再生压力、富液温度、蒸气过热度、富液负荷等运行参数对解吸率、CO_(2)产量和再生能耗等解吸... 为了研究水蒸气和解吸塔运行参数对解吸过程的影响,以国内某燃煤电厂提供的数据进行简化,基于Aspen Plus建立了解吸塔工艺模型,分析了解吸塔再生压力、富液温度、蒸气过热度、富液负荷等运行参数对解吸率、CO_(2)产量和再生能耗等解吸特性的影响。加权优化结果表明,水蒸气质量流量为900~1 000 kg/h,解吸压力为120~140 kPa,碳负载为0.4~0.5 mol/mol,水蒸气过热度为30~50℃,水蒸气MEA质量分数为0~10%,水蒸气CO_(2)质量分数为0~10%,此时系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MEA 蒸气再生 解吸过程 模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蒸汽压缩蒸发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化福 童莉葛 +3 位作者 张振涛 杨俊玲 王立 张俊浩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24,共17页
针对机械蒸汽压缩(MVC)蒸发系统的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针对工作原理,没有提出更为深入的热力过程描述;(2)针对流程型式,没有建立更为全面的分类体系与方法;(3)针对应用案例,没有归纳更为系统性的设计和运行规律。基于此,重点介绍了... 针对机械蒸汽压缩(MVC)蒸发系统的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针对工作原理,没有提出更为深入的热力过程描述;(2)针对流程型式,没有建立更为全面的分类体系与方法;(3)针对应用案例,没有归纳更为系统性的设计和运行规律。基于此,重点介绍了MVC蒸发系统的原理与系统组成、分类与流程型式、应用与工程案例,综述了MVC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热力学过程 压缩机 蒸发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膜蒸馏-过热蒸汽干燥系统设计与实验
6
作者 林家辉 李晓琼 +4 位作者 章学来 杨俊玲 赵丹丹 彭跃莲 张振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05,共5页
为探索真空膜蒸馏纤维膜组件在干燥领域的新型利用方式,本文针对种子等热敏性物料,设计并搭建了真空膜蒸馏-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分析了系统蒸汽流量和热效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朝天椒辣椒籽作为典型热敏性物料进行干燥品质的实验研... 为探索真空膜蒸馏纤维膜组件在干燥领域的新型利用方式,本文针对种子等热敏性物料,设计并搭建了真空膜蒸馏-过热蒸汽干燥系统,分析了系统蒸汽流量和热效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朝天椒辣椒籽作为典型热敏性物料进行干燥品质的实验研究,探索新型干燥工艺的使用场景。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干燥系统传热传质性能与真空膜组件相近,随进料温度升高,系统的蒸汽产量也升高且增长速率加快,热效率也升高但增长速率减缓,进料温度为70℃时,系统蒸汽产量高达41 m^(3)/h,热效率达到90.6%,相同干燥温度下,干燥品质优于热风干燥,干燥温度为50℃时,发芽率提升了3.47%。同时对低压过热蒸汽的过热度调控技术进行了探索,对后续应用前景及研究发现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膜蒸馏 过热蒸汽 干燥 过热度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再生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7
作者 王文杰 张振涛 +3 位作者 杨俊玲 张化福 王昱谭 Oluwatosin Ademola Ijabadeniyi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80-2384,2390,共6页
综述了溶液再生技术当中的空气再生、电渗析再生、膜蒸馏再生和机械蒸汽压缩再生的原理、结构、特点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空气再生技术可完成高浓度溶液再生,处理温度不高,可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但此方法处理量小,能耗高;电渗析再生技术... 综述了溶液再生技术当中的空气再生、电渗析再生、膜蒸馏再生和机械蒸汽压缩再生的原理、结构、特点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空气再生技术可完成高浓度溶液再生,处理温度不高,可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但此方法处理量小,能耗高;电渗析再生技术可用于两种不同盐分的溶液再生;膜蒸馏再生技术能将低品位的热量或者废热重新利用起来;机械蒸汽压缩再生技术可完成更高浓度溶液再生,处理量大,与传统的单效蒸发相比,大幅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再生 机械蒸汽压缩(MVC) 空气再生 电渗析 膜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地热能复合利用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冬根 李寅蒂 张振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7,共8页
针对传统空调系统采用温湿度联合处理的方式而导致的舒适性差、能源消耗大等问题,以南昌市某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仿真软件建立太阳能-地热能复合利用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数学模型,并分析集热器面积及埋管数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 针对传统空调系统采用温湿度联合处理的方式而导致的舒适性差、能源消耗大等问题,以南昌市某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仿真软件建立太阳能-地热能复合利用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数学模型,并分析集热器面积及埋管数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参数对系统全年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同时针对夏季室外新风含湿量波动较大的问题,提出对新风采取分流处理的解决方式。结果表明:在制冷工况下,室内平均温度为26.1℃,相对湿度在50%~65%之间;在供暖工况下,室内平均温度为19.2℃,相对湿度大部分处于40%~60%之间,能够很好地控制室内热湿环境。供暖和制冷季节能效比分别为6.2和4.5,全年性能系数为4.7,明显高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除湿 太阳能 地源热泵 能效比 TR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CaCl_(2)混合溶液表面水蒸气分压力测量及模型修正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冬根 程南洋 +1 位作者 徐少华 张振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4,共6页
溶液除湿系统循环工质中,对液体干燥剂(氯化锂和氯化钙单(多)组分溶液)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进行研究,实验测量2种除湿工质的单组分溶液及不同配比的混合溶液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并改进理论模型。在进行实验测量并与理论计算模型对比后发现... 溶液除湿系统循环工质中,对液体干燥剂(氯化锂和氯化钙单(多)组分溶液)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进行研究,实验测量2种除湿工质的单组分溶液及不同配比的混合溶液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并改进理论模型。在进行实验测量并与理论计算模型对比后发现,单组分溶液饱和水蒸气分压力使用Conde给出的方法计算较为准确。对于混合溶液,当溶液质量分数和温度较高时,简单混合模型和NRTL模型的混合溶液饱和水蒸气分压力计算值与实验结果都相差较大,需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简单混合模型和NRTL模型对计算LiCl-CaCl_(2)混合溶液表面蒸汽压力更为精准。研究结果对采用LiCl-CaCl_(2)混合溶液进行除湿/再生的理论模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物性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l-CaCl_(2) 混合溶液 除湿剂 饱和蒸气压力 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冰场用跨临界CO_(2)并联压缩制冷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小华 魏闻天 +4 位作者 宋衍昌 李晓琼 张振涛 郑康辉 杨俊玲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22,35,共8页
为了研究应用于人工冰场的跨临界CO_(2)并联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搭建了跨临界CO_(2)并联压缩制冷系统,试验研究了单压缩机独立运行以及双压缩机并联运行时,蒸发温度与压缩机运行频率对系统COP、制冷量、压缩机功率、制冷剂流量、压比的影... 为了研究应用于人工冰场的跨临界CO_(2)并联压缩制冷系统性能,搭建了跨临界CO_(2)并联压缩制冷系统,试验研究了单压缩机独立运行以及双压缩机并联运行时,蒸发温度与压缩机运行频率对系统COP、制冷量、压缩机功率、制冷剂流量、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升高,COP、制冷量、压缩机功率和制冷剂流量均增大,压比减小,蒸发温度为-9.4℃时,COP达到本试验的最大值2.00;在试验工况40~60 Hz范围内,随着压缩机运行频率增加,制冷量、压缩机功率、制冷剂流量和压比均增大;单台压缩机独立运行和并联压缩时,COP均在50 Hz达到最大,且并联压缩COP随压缩机运行频率差的增加而降低,最大可相差26.67%。建立了系统COP预测模型,通过蒸发温度与排气压力对COP进行预测,并与并联压缩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所构建模型预测结果与同频率并联压缩系统试验测得COP平均误差为3.7%。研究结果可为并联压缩制冷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压缩 CO_(2) 人工冰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