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高级氧化工艺预处理磷化废水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辰飞 何灿 +8 位作者 张忠国 王建兵 张健 王梦玉 孙红芳 胡智丰 宫晨皓 韩军兴 单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66,共6页
对比研究了单独臭氧(O_(3))氧化、O_(3)/单过硫酸氢钾(PMS)氧化和O_(3)/过氧化氢(H_(2)O_(2))氧化3种工艺预处理磷化废水的效果。通过对不同工艺处理后出水COD、UV_(254)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不同高级氧化工艺对磷化废水出水水质的... 对比研究了单独臭氧(O_(3))氧化、O_(3)/单过硫酸氢钾(PMS)氧化和O_(3)/过氧化氢(H_(2)O_(2))氧化3种工艺预处理磷化废水的效果。通过对不同工艺处理后出水COD、UV_(254)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不同高级氧化工艺对磷化废水出水水质的影响及去除途径。研究表明,增加臭氧投加量和添加适量的PMS、H_(2)O_(2)都可以提高对磷化废水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废水初始COD (130±20) mg/L、反应120 min、O_(3)投加量7.65 mg/min时,单独臭氧氧化工艺,COD的去除率仅为37%;O_(3)/PMS氧化工艺,PMS投加量2 g/L,COD的去除率为45.65%;O_(3)/H_(2)O_(2)氧化工艺,H_(2)O_(2)(质量分数30%)投加量为0.5 g/L,COD去除率达到58.3%。3种工艺中O_(3)/H_(2)O_(2)对磷化废水中COD去除效果最好,O_(3)和H_(2)O_(2)协同产生更多强氧化性自由基,提高了反应体系的氧化能力。3种工艺对废水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及荧光类物质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单独O_(3)氧化和O_(3)/PMS氧化工艺主要是将废水中类蛋白等物质降解为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类物质,O_(3)/H_(2)O_(2)氧化工艺可以对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类物质进一步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废水 预处理 臭氧氧化 O_(3)/PMS O_(3)/H_(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及外加H_2O_2强化电芬顿法处理石化反渗透浓水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月 孙宇维 +5 位作者 王岽 张健 何沛然 李玉平 张忠国 曹宏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23-3530,共8页
以铁板为阳极、不锈钢板为阴极,采取外加H_2O_2的方式构建电芬顿体系,处理石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以降低投资,减少污泥量,解决阴极产生H_2O_2低效率的问题。考察了H_2O_2投加量、pH、电流密度,特别是通气条件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以铁板为阳极、不锈钢板为阴极,采取外加H_2O_2的方式构建电芬顿体系,处理石化废水反渗透浓水,以降低投资,减少污泥量,解决阴极产生H_2O_2低效率的问题。考察了H_2O_2投加量、pH、电流密度,特别是通气条件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可有效强化电芬顿过程,显著提高有机物去除率,改善污泥沉降效果。在H_2O_2投加浓度150mg/L、p H=4.0、电流密度为10m A/cm^2、空气曝气量为120L/h的条件下,反应仅10min,COD去除率即可达57.1%,继续反应至60min,COD去除率最大可达66.7%,出水COD<20mg/L,满足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307—2013)中A类排放限值。该电芬顿法在短时间内即可高效处理石化废水反渗透浓水,污染物去除率显著高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反渗透浓水 高级氧化 曝气 石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β受体阻滞剂类心血管药物污染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倩 李青云 +3 位作者 何灿 王梦玉 李久义 张忠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随着心血管药物使用量的逐年上升,各种环境介质中已普遍检测到心血管药物的存在。由于其生物累积性与潜在毒性,如何有效控制水中心血管类药物污染物及评估其生态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以β受体阻滞剂为典型心血管药物,主要阐述其... 随着心血管药物使用量的逐年上升,各种环境介质中已普遍检测到心血管药物的存在。由于其生物累积性与潜在毒性,如何有效控制水中心血管类药物污染物及评估其生态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以β受体阻滞剂为典型心血管药物,主要阐述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生态毒性,目前已在各类环境样品中检测到多达12种β受体阻滞剂,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废水和地表水,地下水中的研究较少。文章总结了其污染控制技术,提出重点研究方向:(1)加强不同环境基质中的监测、深入调查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分布状况;(2)深入研究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途径、代谢物及其生态效应,以及混合药物的协同生物学效应,以期为水中心血管药物的治理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阻滞剂 阿替洛尔 生态毒性 心血管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废水电沉积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于栋 罗庆 +3 位作者 苏伟 王亮亮 孙宇维 张忠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38-1949,共12页
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和不可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危害人类健康。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很多,电化学方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清洁技术,其用途广泛,可以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聚焦于电沉积法,介绍其... 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和不可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危害人类健康。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很多,电化学方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清洁技术,其用途广泛,可以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聚焦于电沉积法,介绍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和传质机理,重点阐述影响其处理重金属废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反应器结构、电极材料、电压、电流密度、pH、废水温度、重金属浓度、杂质离子、电流形式、电沉积时间等。同时概括了电沉积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电沉积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三维电极及新型电极材料的研发、能耗优化、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分离等,为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和电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重金属 废水 动力学模型 电化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臭氧化三相环流反应器的CFD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舒展 孙宇维 +3 位作者 魏骎 李久义 李海涛 张忠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1-495,共5页
采用欧拉法对环流反应器中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通过氧气-水-催化剂冷态实验体系的实验数据验证模型与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环隙区域液相环流的主要推动力为反应器中心气流上升造成的套管内外压力差。从操作... 采用欧拉法对环流反应器中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通过氧气-水-催化剂冷态实验体系的实验数据验证模型与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环隙区域液相环流的主要推动力为反应器中心气流上升造成的套管内外压力差。从操作条件优化和反应器设计角度,提出提高环隙区域气含率的两种方法——增大环隙套管内外压力差和降低气泡直径。结合实验工况探索了不同气流量下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状态,为优化热态反应器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环流反应器 气-液-固三相 拟均相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与电絮凝工艺处理富硒面粉废水的效能对比与优化
6
作者 张健 张忠国 +3 位作者 何灿 韩军兴 单悦 宫晨皓 《工业水处理》 2025年第9期160-166,共7页
针对河北某富硒面粉厂洗麦过程产生的高浓度含硒废水,对比和优化了混凝(4种絮凝剂)和电絮凝(Fe、Al阳极)两种工艺的处理效果。混凝实验结果表明,三氯化铁(FeCl_(3))对含硒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3种混凝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硫酸... 针对河北某富硒面粉厂洗麦过程产生的高浓度含硒废水,对比和优化了混凝(4种絮凝剂)和电絮凝(Fe、Al阳极)两种工艺的处理效果。混凝实验结果表明,三氯化铁(FeCl_(3))对含硒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3种混凝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在投加量2500 mg/L、初始pH=5条件下,Se和COD去除率达到最佳,分别达到90%和35%。电絮凝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和pH对Se去除效果影响显著,高电流密度和酸性环境更有利于Se和COD的去除。采用Fe阳极,在电流密度为40 mA/cm^(2)和初始pH=4条件下,电絮凝120 min后,Se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52%,出水Se质量浓度降至1.70 mg/L,远低于企业排放限值(<5 mg/L)。此外,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电絮凝对废水中的芳香族蛋白质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混凝法。综合考虑处理效能与技术经济性,电絮凝法更适合该厂含硒废水的高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硒废水 混凝 电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基吸附材料制备及其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晨阳 单悦 +2 位作者 李久义 魏婷 张忠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36,共8页
综述了海藻酸钠基生物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种类、制备方法、脱氮除磷效果以及吸附机理等内容,为其开发、应用及氮、磷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复合材料 脱氮除磷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蒸发脱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邱柯卫 苏伟 +3 位作者 孙志猛 朱英文 李继定 张忠国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40,共8页
聚焦于渗透蒸发法脱盐技术,主要从渗透蒸发脱盐原理、传质模型、影响因素、渗透蒸发脱盐膜的种类及其性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以便为渗透蒸发脱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渗透蒸发/渗透汽化 脱盐 水处理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垢剂PASP和DTPMP-Na_7作为正渗透汲取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钱宇 张忠国 +2 位作者 秦振平 单悦 何沛然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正渗透(FO)是一种能耗低、膜污染轻的新型膜技术,但汲取液和膜材料性能、汲取液再生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阻垢剂作为正渗透过程汲取液,渗透产水可直接用作循环冷却水,无需二次分离,从而大大降低能耗.本研究以NaCl为对照,重点考察了阻垢... 正渗透(FO)是一种能耗低、膜污染轻的新型膜技术,但汲取液和膜材料性能、汲取液再生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阻垢剂作为正渗透过程汲取液,渗透产水可直接用作循环冷却水,无需二次分离,从而大大降低能耗.本研究以NaCl为对照,重点考察了阻垢剂聚天冬氨酸钠(PASP)和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七钠(DTPMP-Na_7)作为正渗透汲取液的性能.结果表明,PASP和DTPMP-Na_7均能提供较大的渗透压,质量浓度相同时,渗透压大小顺序为:NaCl>DTPMP-Na_7>PASP.以纯水为原料液,采用三醋酸纤维素(CTA)膜按FO模式进行实验时,3种汲取液在其质量浓度相同时的水通量和反向渗透通量大小顺序均与渗透压顺序相同.当汲取液浓度为0.20 g/mL时,NaCl和DTPMP-Na_7的水通量分别为13.7和9.68 L/(m^2·h),后者达到前者的70.4%;但反向渗透通量分别为3.10和1.75 g/(m^2·h),后者低于前者,且DTPMP-Na_7的盐水比最低,仅为0.181 g/L.渗透压相同时,DTPMP-Na_7、PASP和NaCl的水通量相近,尤其在低渗透压范围内(<2 Osmol/kg),但DTPMP-Na_7反向渗透通量和盐水比总体情况最佳,尤其在高渗透压范围内(>2 Osmol/kg),甚至优于NaCl.这说明DTPMP-Na_7更加适宜构建汲取液不需再生的正渗透过程,以制备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阻垢剂 汲取液 循环冷却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