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温大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演替特征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慧 涂璇 +7 位作者 吕育财 任立伟 周超 周翰林 陈萍 谭光讯 杨博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80-186,共7页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还原糖和液化力等理化与生化性质,分析微生物菌群与大曲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中的真菌归属于8个门、255个属,细菌归属于10个门、262个属;其中,优势真菌属为Issatchenkia、Thermoascus、Trichocladium、Aspergillus、Rhizopus和Rhizomucor,优势细菌属为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大曲微生物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Rhizopus、Rhizomucor、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是影响大曲功能的主要微生物。在制曲过程中,大曲液化力和糖化力于28 d分别达到最大值(0.27 U和582.00 U),酯化力于13 d达465.54 U,发酵力于7 d达1.6 U。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在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从而改变酒曲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微生物结构 二代测序技术 动态演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婷 王帅静 +4 位作者 汪沉 吕育财 罗华军 郭金玲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构建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ACYC Duet-1-cpcr,表达带有His标签的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基因,并采用Ni-Agarose亲和层析对重组酶CpCR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CpCR的... 通过构建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ACYC Duet-1-cpcr,表达带有His标签的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基因,并采用Ni-Agarose亲和层析对重组酶CpCR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CpCR的基因序列全长1107 bp,含有36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在41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20 U/mg;该酶在4~33℃的温度范围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在80%以上,T 50值为37℃;该酶的pH适宜范围在6.2~7.5,在中性条件下稳定性最好;Cu^2+对该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1 mmol/L条件下,相对酶活力下降30%,在5 mmol/L条件下,相对酶活下降50%;该酶对底物苯甲醛、正丁醛亲和能力强于4-氯-3-酮基-丁酸乙酯(4-chlor-3-keto-butyrate-ethyl ester,COBE),对苯甲醛或正丁醛的催化效率是对COBE的20倍左右;该酶是一种NADPH依赖型的羰基还原酶。本研究为羰基还原酶CpCR分子改造和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假丝酵母 羰基还原酶CpCR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突变体酶的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龚大春 王德林 +4 位作者 万里 刘润 吕育财 罗华军 宋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4,共6页
通过蛋白质理性设计和定点突变技术,在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基础上,构建5个突变体酶A98N、S307N、G262N、S216N和S258N,考察了有机溶剂、温度、剪切力、氧气、辅酶NADPH浓度对突变体酶的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A98 ... 通过蛋白质理性设计和定点突变技术,在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基础上,构建5个突变体酶A98N、S307N、G262N、S216N和S258N,考察了有机溶剂、温度、剪切力、氧气、辅酶NADPH浓度对突变体酶的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A98 N在磷酸盐(potassium phosphate,PB)缓冲溶液中比酶活力提高10%,而S307 N没有酶活力,其他3个突变体比酶活力均有降低;A98 N和G262 N在PB/甲基叔丁基醚的双相体系中界面稳定性比原始酶wtCpCR分别提高1.7和1.4倍;4个突变体酶的耐热特性略有下降,T_(50)值介于31~36℃;在100、200 r/min条件下,4个突变体耐剪切力均增强,在300 r/min条件下G262 N突变酶的耐剪切稳定性比wtCpCR增强1.3倍;G262 N突变酶在有氧条件下的稳定性更好,比野生酶提高1.4倍,半衰期(t_(1/2))达到11.87 h;辅酶浓度为0~0.4 mmol/L时,G262 N突变酶更加稳定。该研究为该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多点突变进一步改善酶稳定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可提高该酶在双相体系生物催化工艺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假丝酵母 羰基还原酶 理性设计 定点突变 酶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青霉产核酸酶P1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明 余华顺 +2 位作者 喻晨 吴尧 龚大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94,共6页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产核酸酶P1浓缩液采用活性炭脱色、硫酸铵分级沉淀、脱盐和凝胶层析等分离技术,得到核酸酶P1纯组分,并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纯化后比酶活达到33967 U/mg,纯化倍数为8.48倍;该酶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产核酸酶P1浓缩液采用活性炭脱色、硫酸铵分级沉淀、脱盐和凝胶层析等分离技术,得到核酸酶P1纯组分,并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纯化后比酶活达到33967 U/mg,纯化倍数为8.48倍;该酶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和催化常数Kcat分别为2.50 mmol/L、0.0864 mmol/(mL·min)和252.43 s-1。该酶最适温度为75℃,热稳定范围60~75℃;最适pH为5.5,pH稳定范围为4.0~6.0;Zn2+在1 mmol/L条件下对核酸酶P1有很好的激活作用,Cu2+和Co2+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明显,而Ni2+、Fe2+、Mn2+等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对于该酶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酶P1 纯化 动力学参数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两段式厌氧消化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艳 吕育财 +3 位作者 龚大春 刘陈杰 朱佳琪 李宁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70-75,共6页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消化两段式发酵,将餐厨垃圾水解酸化5 d后,利用活性污泥对酸化液进行16 d的厌氧消化,考察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甲烷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经水解酸化后,产酸现象明显,pH下降至4.69,乙酸浓...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消化两段式发酵,将餐厨垃圾水解酸化5 d后,利用活性污泥对酸化液进行16 d的厌氧消化,考察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甲烷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经水解酸化后,产酸现象明显,pH下降至4.69,乙酸浓度达3.11 mg/mL,酸化液的sCOD浓度达174.34 g/L。厌氧消化段产气效果明显,2 d内产气量达最高峰,pH由7.89下降至7.54,但未产生明显抑制。第6天产气量出现第二个峰值,而后随着消化体系有机质含量变少产气量逐渐降低。产气期间消化体系一直维持碱性状态,甲烷产率平均值为315.47 mL/g VS,累积沼气中平均甲烷含量为53.79%,甲烷最高含量达67.49%。可见两段式厌氧消化能够有效进行餐厨垃圾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活性污泥 水解酸化 厌氧消化 甲烷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产谷胱甘肽的国内研究进展(1990—2020)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秀继 邹群 +1 位作者 覃先武 邓张双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90-106,共17页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专利等检索数据,综述了1990—2020年30年间的中文期刊论文和中国发明专利,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微生物生产菌种选育、发酵调控、纯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GSH产业现...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专利等检索数据,综述了1990—2020年30年间的中文期刊论文和中国发明专利,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微生物生产菌种选育、发酵调控、纯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GSH产业现状与展望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酵母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7
作者 何世霞 谢文鹏 +4 位作者 郭欣欣 吕育财 张文 杨潇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9-44,共6页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8a(+)-Ldc,用Ni-Agarose柱分离纯化出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Ldc分子质量在81.2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0.56 U/mg,在pH 5.7~8.0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保持80%上;该酶在20~60℃稳定性很好,T_(50)值为72℃;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终浓度为5 mmol/L条件下,Cu^(2+)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Ni^(2+),而Mg^(2+)和Ca^(2+)有微弱的激活作用;对赖氨酸脱羧酶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表征,该酶对赖氨酸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其K_(m)为0.011 mol/L,V_(max)值为0.643 mmol/(L·min),k_(cat)值为0.23 s-1。研究结果为赖氨酸脱羧酶Ldc分子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K12 MG1655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的Cr(Ⅵ)还原性质研究
8
作者 左群 吕育财 +3 位作者 宋婷薇 郭金玲 任立伟 龚大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0,共5页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 从求索溪底泥中,成功分离并获得一株具有高效还原Cr(Ⅵ)的菌株Ylb10。利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DNA测序法对Ylb10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对其还原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Ylb10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与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的16S rDNA相似率为98.07%。Ylb10能很好地利用α-羟基-丁酸、L-乳酸、丙酸、乙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丙氨酸、L-丝氨酸等底物。Ylb10菌相比摇床培养条件,在静置培养时能更好地还原Cr(Ⅵ),最佳还原Cr(Ⅵ)的pH值为8~9。当Cr(Ⅵ)的浓度低于200 mg/L时,该菌株能够将Cr(Ⅵ)还原,其中50 mg/L Cr(Ⅵ) 18 h的还原率达到96.45%,100 mg/L Cr(Ⅵ) 24 h的还原率达到93.83%,200 mg/L Cr(Ⅵ)浓度60 h还原效率为99.06%。由此得出,Alicycliphilus denitrificans Ylb10菌是一株高效六价铬还原菌,在处理铬污染的水质及土壤方面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嗜脂环物菌 Cr(Ⅵ)还原细菌 重金属 铬污染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解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晴 沈陈金鑫 +6 位作者 薛付冲 李贤慧 郑豪 耿倚云 许静远 邓张双 周怡青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新颖性、生物相容性和功能多样性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联合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小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新颖性、生物相容性和功能多样性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联合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小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胆固醇、原花青素、桑白皮中Deils-Adel类型天然产物和甜菊糖苷等天然产物为例,简要概括了近10年来分子探针和化学蛋白质组学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化学蛋白组学 生物合成 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