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乙醇酿酒酵母单倍体的诱变选育及杂交育种
1
作者 胡荣根 廖蓓 +3 位作者 陈晖 刘秀继 张彦 邓张双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主要以酵母代谢为主,而筛选高耐性高产乙醇菌株是乙醇产率高的关键。该文以6株现有单倍体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构建突变文库,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显色初筛,40、41℃压力生长复筛,发... 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主要以酵母代谢为主,而筛选高耐性高产乙醇菌株是乙醇产率高的关键。该文以6株现有单倍体酿酒酵母为出发菌株,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诱变构建突变文库,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显色初筛,40、41℃压力生长复筛,发酵筛选培养基定量分析。最终获得9株优势突变酿酒酵母单倍体菌株,经不同配型单倍体杂交,成功获得一株发酵效率高,耐温、耐酸、耐乙醇性能均优于亲本菌株的二倍体酿酒酵母菌株C6。结果显示,C6菌株35℃复合糖水发酵培养基发酵终点酒精度为14.6%,亲本菌株AE2和M则为12.82%和13.72%,酒精度分别提高13.8%和6.4%,C6菌株在30℃条件下,酒精度可达17.9%。耐温性能提高较为明显,40℃条件下生长,C6、AE2和M菌株平稳期OD _(680)值分别为4.12、0.35和1.15,生物量增幅在1.2~12倍。C6菌株在乙醇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酿酒酵母 单倍体 诱变选育 发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演替特征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慧 涂璇 +7 位作者 吕育财 任立伟 周超 周翰林 陈萍 谭光讯 杨博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80-186,共7页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 作为白酒酿造的发酵剂,大曲对白酒质量有重大影响。为解析中高温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和理化特征变化,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技术分析浓香型白酒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特征;并结合大曲的含水量、还原糖和液化力等理化与生化性质,分析微生物菌群与大曲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中的真菌归属于8个门、255个属,细菌归属于10个门、262个属;其中,优势真菌属为Issatchenkia、Thermoascus、Trichocladium、Aspergillus、Rhizopus和Rhizomucor,优势细菌属为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大曲微生物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Rhizopus、Rhizomucor、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是影响大曲功能的主要微生物。在制曲过程中,大曲液化力和糖化力于28 d分别达到最大值(0.27 U和582.00 U),酯化力于13 d达465.54 U,发酵力于7 d达1.6 U。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在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从而改变酒曲功能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大曲 微生物结构 二代测序技术 动态演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宋婷 王帅静 +4 位作者 汪沉 吕育财 罗华军 郭金玲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构建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ACYC Duet-1-cpcr,表达带有His标签的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基因,并采用Ni-Agarose亲和层析对重组酶CpCR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CpCR的... 通过构建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ACYC Duet-1-cpcr,表达带有His标签的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基因,并采用Ni-Agarose亲和层析对重组酶CpCR进行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CpCR的基因序列全长1107 bp,含有36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在41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20 U/mg;该酶在4~33℃的温度范围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在80%以上,T 50值为37℃;该酶的pH适宜范围在6.2~7.5,在中性条件下稳定性最好;Cu^2+对该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1 mmol/L条件下,相对酶活力下降30%,在5 mmol/L条件下,相对酶活下降50%;该酶对底物苯甲醛、正丁醛亲和能力强于4-氯-3-酮基-丁酸乙酯(4-chlor-3-keto-butyrate-ethyl ester,COBE),对苯甲醛或正丁醛的催化效率是对COBE的20倍左右;该酶是一种NADPH依赖型的羰基还原酶。本研究为羰基还原酶CpCR分子改造和催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假丝酵母 羰基还原酶CpCR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张双 黄蓉 +6 位作者 刘秀继 李知洪 姚鹃 李啸 杜维力 邹坤 龚大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2,共6页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测定技术,研究了温度、pH、溶氧和外源抗氧化试剂对酵母源富还原型谷胱甘肽溶液的稳定性影响;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降解产物;同时,把外源抗氧化剂的添加引入酵...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测定技术,研究了温度、pH、溶氧和外源抗氧化试剂对酵母源富还原型谷胱甘肽溶液的稳定性影响;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降解产物;同时,把外源抗氧化剂的添加引入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工艺中,进一步探索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降解规律.结果表明:低pH值(pH 2.0)、低温(4℃)和无氧条件有利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藏;在酵母产还原型谷胱甘肽制备工艺中添加亚硫酸钠和二硫苏糖醇有利于阻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氧化进程,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质量浓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稳定性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CpCR突变体酶的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龚大春 王德林 +4 位作者 万里 刘润 吕育财 罗华军 宋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4,共6页
通过蛋白质理性设计和定点突变技术,在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基础上,构建5个突变体酶A98N、S307N、G262N、S216N和S258N,考察了有机溶剂、温度、剪切力、氧气、辅酶NADPH浓度对突变体酶的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A98 ... 通过蛋白质理性设计和定点突变技术,在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基础上,构建5个突变体酶A98N、S307N、G262N、S216N和S258N,考察了有机溶剂、温度、剪切力、氧气、辅酶NADPH浓度对突变体酶的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A98 N在磷酸盐(potassium phosphate,PB)缓冲溶液中比酶活力提高10%,而S307 N没有酶活力,其他3个突变体比酶活力均有降低;A98 N和G262 N在PB/甲基叔丁基醚的双相体系中界面稳定性比原始酶wtCpCR分别提高1.7和1.4倍;4个突变体酶的耐热特性略有下降,T_(50)值介于31~36℃;在100、200 r/min条件下,4个突变体耐剪切力均增强,在300 r/min条件下G262 N突变酶的耐剪切稳定性比wtCpCR增强1.3倍;G262 N突变酶在有氧条件下的稳定性更好,比野生酶提高1.4倍,半衰期(t_(1/2))达到11.87 h;辅酶浓度为0~0.4 mmol/L时,G262 N突变酶更加稳定。该研究为该羰基还原酶wtCpCR的多点突变进一步改善酶稳定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可提高该酶在双相体系生物催化工艺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平滑假丝酵母 羰基还原酶 理性设计 定点突变 酶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皮状丝孢酵母产油脂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2
6
作者 许鹏飞 程志敏 +4 位作者 胡裕升 朱玉博 杨锟 任立伟 龚大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98,共5页
以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为出发菌株,对其产油脂的发酵培养基进行研究。以油脂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外源因子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以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为出发菌株,对其产油脂的发酵培养基进行研究。以油脂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外源因子对油脂产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97.6 g/L、玉米浆干粉4.4 g/L、乙酸钠0.09 g/L。在该优化条件下,皮状丝孢酵母的油脂产量达到了14.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状丝孢酵母 培养基 响应面法 微生物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晖 覃先武 +4 位作者 王俣 王茜 邓娟娟 杜梨梨 邓张双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4-19,共6页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的食品或饲料中,具有极强的肝脏毒性,是诱发肝脏癌变的毒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对黄曲霉毒素B_(1)的吸附和降解作用,综述了近年来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微生物脱毒研究及应...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的食品或饲料中,具有极强的肝脏毒性,是诱发肝脏癌变的毒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对黄曲霉毒素B_(1)的吸附和降解作用,综述了近年来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微生物脱毒研究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生物脱毒 吸附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ARTP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悦 李汉文 +3 位作者 喻晨 余华顺 姚鹃 龚大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5,共7页
以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E-417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锂(LiC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法对其进行诱变,通过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遗传稳定性验证筛选高产碱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 以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E-417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锂(LiC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法对其进行诱变,通过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遗传稳定性验证筛选高产碱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并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氯化锂添加量为1.5%、ARTP照射时间为45 s的最适复合诱变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高产碱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F-3,酶活达到12147 U/mL,且该菌株传代8次后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其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为玉米粉41 g/L、豆饼粉40 g/L、碳酸钠2.1 g/L、磷酸氢二钠2.0 g/L;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7℃、初始pH值7.0、接种量8%。在此优化条件下,碱性蛋白酶酶活达到16156 U/mL,较原始菌株提高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碱性蛋白酶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复合诱变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青霉产核酸酶P1酶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明 余华顺 +2 位作者 喻晨 吴尧 龚大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94,共6页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产核酸酶P1浓缩液采用活性炭脱色、硫酸铵分级沉淀、脱盐和凝胶层析等分离技术,得到核酸酶P1纯组分,并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纯化后比酶活达到33967 U/mg,纯化倍数为8.48倍;该酶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产核酸酶P1浓缩液采用活性炭脱色、硫酸铵分级沉淀、脱盐和凝胶层析等分离技术,得到核酸酶P1纯组分,并研究了该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纯化后比酶活达到33967 U/mg,纯化倍数为8.48倍;该酶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和催化常数Kcat分别为2.50 mmol/L、0.0864 mmol/(mL·min)和252.43 s-1。该酶最适温度为75℃,热稳定范围60~75℃;最适pH为5.5,pH稳定范围为4.0~6.0;Zn2+在1 mmol/L条件下对核酸酶P1有很好的激活作用,Cu2+和Co2+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明显,而Ni2+、Fe2+、Mn2+等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对于该酶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酶P1 纯化 动力学参数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帅 方应浩 +4 位作者 周航 许鹏飞 杨潇 任立伟 龚大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6,共7页
L-异亮氨酸作为三大支链氨基酸之一,在食品、牲畜饲料和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和优化发酵控制工艺有助于提高L-异亮氨酸的产量。该文对L-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 L-异亮氨酸作为三大支链氨基酸之一,在食品、牲畜饲料和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和优化发酵控制工艺有助于提高L-异亮氨酸的产量。该文对L-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现状以及发酵控制工艺进行了系统综述,为后续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生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异亮氨酸 生物合成 菌种选育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酒醅微生物区系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进 陈萍 +2 位作者 谭光迅 杨博 龚大春 《酿酒科技》 2023年第8期17-23,共7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池内不同深度糟醅的细菌群落组成,探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及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为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品质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糟醅的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同发...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池内不同深度糟醅的细菌群落组成,探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及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为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品质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糟醅的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同发酵阶段糟醅的微生物菌群差异相对较大。入窖时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主要的优势菌属,发酵前期醋酸菌(Acetobacter)是主要的菌属(52.74%),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中后期占绝对优势,最高相对丰度达96.42%。冗余分析(RDA)表明,还原糖、乙醇、含水量、乳酸、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是与菌群相关性较高的理化因子。上述研究揭示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可为科学认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醅 微生物菌群 动态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产谷胱甘肽的国内研究进展(1990—2020)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秀继 邹群 +1 位作者 覃先武 邓张双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90-106,共17页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专利等检索数据,综述了1990—2020年30年间的中文期刊论文和中国发明专利,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微生物生产菌种选育、发酵调控、纯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GSH产业现...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专利等检索数据,综述了1990—2020年30年间的中文期刊论文和中国发明专利,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微生物生产菌种选育、发酵调控、纯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GSH产业现状与展望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酵母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13
作者 何世霞 谢文鹏 +4 位作者 郭欣欣 吕育财 张文 杨潇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9-44,共6页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8a(+)-Ldc,用Ni-Agarose柱分离纯化出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Ldc分子质量在81.2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0.56 U/mg,在pH 5.7~8.0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保持80%上;该酶在20~60℃稳定性很好,T_(50)值为72℃;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终浓度为5 mmol/L条件下,Cu^(2+)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Ni^(2+),而Mg^(2+)和Ca^(2+)有微弱的激活作用;对赖氨酸脱羧酶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表征,该酶对赖氨酸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其K_(m)为0.011 mol/L,V_(max)值为0.643 mmol/(L·min),k_(cat)值为0.23 s-1。研究结果为赖氨酸脱羧酶Ldc分子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K12 MG1655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晓洁 刘金鑫 +3 位作者 李建华 谈亚丽 杜维力 李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14-223,共10页
为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比14种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特性,在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型号后,利用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提纯工艺要求,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次数。同时,以V_(C)... 为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比14种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特性,在筛选出适宜的树脂型号后,利用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提纯工艺要求,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的重复使用和再生次数。同时,以V_(C)为对照采用体外实验考察纯化前、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LX-8树脂对茶多酚的吸附-解吸效果最好,可重复使用5次、再生6次。其最佳纯化工艺条件:100 mL浓度为6.4 mg/mL,pH5.4的茶汤以1.0 mL/min流速上样至LX-8树脂后,经180 mL 76%乙醇溶液以1.0 mL/min流速解吸,在该条件下茶多酚的回收率为86.9%,纯度为74.6%。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纯化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均有显著性增加,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抗氧化能力增强,其总抗氧化能力(1 mg/mL)为80.59 U/mL,对DPPH·和·OH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0326和0.4167 mg/mL。虽然低于V_(C)的抗氧化活性,但均高于纯化前的茶多酚,说明通过该工艺,能够显著提高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且当纯化后茶多酚浓度为1 mg/mL时,其DPPH·清除率已经接近V_(C)的DPPH·清除率,本研究为茶多酚的工业化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再生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录组学分析三峡肽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超 李坤 +3 位作者 白晓轩 杨宇纯 薛艳红 刘士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56-162,共7页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生物合成途径,本文采用BGISEQ-500平台测定了SG-4在200 mL培养4、7 d及300 mL培养7 d时c DNA文库,并对高通量测序产生的6.42 Gb序列数据进行了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序列比对率高达93.88%,差...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生物合成途径,本文采用BGISEQ-500平台测定了SG-4在200 mL培养4、7 d及300 mL培养7 d时c DNA文库,并对高通量测序产生的6.42 Gb序列数据进行了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序列比对率高达93.88%,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抗生素合成、物质转运及氧化还原代谢等途径,在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基因簇PDE_01071中,21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物质的含量完全吻合,暗示其可能参与了三峡肽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青霉 三峡肽素 柑橘 生物合成 转录组 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真菌剂三峡肽素抑制指状青霉的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权雯婧 刘超 +2 位作者 李奥 薛艳红 刘士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117,共9页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对柑橘类水果的主要采后致腐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抑制机理,本研究首先利用显微技术观察了指状青霉随三峡肽素的形态变化,并分析了细胞壁的保护剂山梨醇与细胞膜的保护剂麦角固醇在三峡... 为了分析三峡肽素(Sanxiapeptin)对柑橘类水果的主要采后致腐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抑制机理,本研究首先利用显微技术观察了指状青霉随三峡肽素的形态变化,并分析了细胞壁的保护剂山梨醇与细胞膜的保护剂麦角固醇在三峡肽素在抑制真菌过程中的作用,然后通过BGISEQ-500研究平台,对三峡肽素处理后的指状青霉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测序产生的6.38 Gb序列数据进行了无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经三峡肽素处理后,指状青霉的细胞表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正对照膜靶点杀菌剂百可得不一样,细胞膜的保护剂麦角固醇可以明显缓解三峡肽素的抑制效果,而细胞壁保护剂山梨醇却会促进其抑菌能力。转录组序列相互比对率为93.66%,显示出较高的测序质量。指状青霉经三峡肽素处理后,超过2000个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主要涉及细胞膜、细胞壁组分、自噬和糖代谢等途径。鉴于三峡肽素与百可得的作用途径不同,本研究选取了仅由三峡肽素引起的53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疏水蛋白、麦角固醇合成、聚糖合成及GPI(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的代谢相关,在17个候选基因中,有8个基因的RT-PCR半定量表达检测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上述结果说明三峡肽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壁或细胞膜等细胞表面的功能,从而起到抑制柑橘采后致腐真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肽素 指状青霉 抗真菌 转录组 柑橘 采后致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茶黄素速溶红茶的酶促氧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金鑫 李晓洁 +3 位作者 李建华 谈亚丽 杜维力 李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 为实现夏秋绿茶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夏秋绿茶为原料,开发一款高茶黄素速溶红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促氧化工艺条件,最后对产品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及香气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酶添加量1/1000(mL/mL),pH4.9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4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产品清香可口,汤色橙红透亮,茶黄素含量高达2.11%±0.04%,理化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共检测出70种香气组分,包括醇类16种,酮类15种,醛类6种,酯类9种,酸类5种,酚类4种,碳氢类5种,其他10种。其中醇类相对含量占比最高,高达32.34%±0.14%,整体香气轮廓主要呈现青草香与花香。该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红茶 茶黄素 响应面法 酶促氧化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与树龄对五峰县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世宇 刘金鑫 +4 位作者 李晓洁 李建华 谈亚丽 王雪 李啸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36-243,共8页
目的探究海拔、树龄对湖北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北五峰县海拔217~934 m之间采集的14份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因以及部分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海拔、树龄对湖北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北五峰县海拔217~934 m之间采集的14份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因以及部分儿茶素单体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茶多酚含量在海拔217~820m范围内随海拔上升而升高,树龄10年时含量最低;咖啡因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龄无显著相关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拔610 m处达到最大值;酚氨比结果显示,树龄小于15年且海拔610 m以下的茶叶可能更适合制作绿茶,710 m以上的可能更适合制作发酵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出前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6.21%,可以将14份茶树样本以500 m海拔为界限大致分为两类,且500 m海拔以上的茶树鲜叶中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更高。结论不同海拔和树龄的茶叶各生化成分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研究不同条件下茶叶成分含量为五峰县夏季茶树鲜叶的利用和加工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海拔 树龄 生化成分 酚氨比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解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晴 沈陈金鑫 +6 位作者 薛付冲 李贤慧 郑豪 耿倚云 许静远 邓张双 周怡青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新颖性、生物相容性和功能多样性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联合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小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新颖性、生物相容性和功能多样性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传统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联合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验证,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小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胆固醇、原花青素、桑白皮中Deils-Adel类型天然产物和甜菊糖苷等天然产物为例,简要概括了近10年来分子探针和化学蛋白质组学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化学蛋白组学 生物合成 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