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的选学与赋论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qu...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到辨"体"而宗"汉",多数赋选均以汉赋为鹄的,构建赋学历史观,并树立起辞赋创作之经典。而明人复兴"选学"以及选赋之风的炽盛,是伴随明中叶弘治、嘉靖以后文学复古思潮而来,其对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赋的推崇、评点汉赋功用与气象所包含的当世精神、以及对赋体脱离科举文战而表现的艺术鉴赏,均体现了当代文人化复古于赋论思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选学 赋论 辨体 复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 被引量:4
2
作者 许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赋韵作为自觉的批评,肇端于魏晋齐梁,完成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其间包括"韵书"的编纂和运用。考查"赋韵"由宽松到严紧,与赋史变迁相关,即赋从"口诵"到"文本",标志赋体由听觉鉴赏向... 赋韵作为自觉的批评,肇端于魏晋齐梁,完成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其间包括"韵书"的编纂和运用。考查"赋韵"由宽松到严紧,与赋史变迁相关,即赋从"口诵"到"文本",标志赋体由听觉鉴赏向视觉鉴赏的转移;赋的声律从"方音"到"官韵",标志了赋韵由区域渐趋统一;从"赋创作"到"赋批评",显示出"韵"学进入"赋"学的历程,其中最突出的是由重"节奏"向重"韵脚"的转移。这一过程所标明的赋韵批评的完成,又取决于科举考赋中首重"押韵"与最忌"声病"的制度与风尚。而赋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押韵、设辞、声势、俪语等创作特征,必然进入赋学批评视域,其论"韵",则首在声病与赋禁,这是"韵"介入赋体的重要表现;次在赋韵与制度,这缘自赋的宫廷文学性质,落实于赋韵批评,则是由汉至唐从雅、郑乐教争锋到韵脚协律的转变;三在赋韵与气势,从而体现其音节美,这又具有辞赋章句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体 声律 官韵 赋韵批评 辞赋创作规范 赋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赋论及其赋学史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许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赋论 明体 赋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会赋·图:帝国形态的历史影像 被引量:1
4
作者 许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177,共10页
王会是古代朝贡礼仪形态,由《周书》最初记述的文本到汉晋时期辞赋的描写,再到南朝至唐代"王会图"的绘制以及围绕其图而出现的题图赋,形成了由经文、赋文到图文所构建的帝国形态与历史影像。以"王会"为赋与图的视点... 王会是古代朝贡礼仪形态,由《周书》最初记述的文本到汉晋时期辞赋的描写,再到南朝至唐代"王会图"的绘制以及围绕其图而出现的题图赋,形成了由经文、赋文到图文所构建的帝国形态与历史影像。以"王会"为赋与图的视点,由现实与想象积累起来的文学书写,因其外交礼仪的特征,观风为其赋图显像的意义,尚奇为其赋图异域人物情致的呈现,而宣威与昭德,则是这类赋图创作的主旨。同时,这类图像与赋作的不断重写,实围绕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其中通过讴歌、怀疑以及讽喻,又可打开作家题写《王会图》之赋作的特殊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会礼 王会赋 王会图 帝国形态 朝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