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计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状 李效顺 +2 位作者 张琦 倪衡 蒋冬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0,共5页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但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却与全国发展态势背道而驰,不断衰退。鉴于此,本文构建改进后的Solow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以西部8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重点揭示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规律。结果表明:定性...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但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却与全国发展态势背道而驰,不断衰退。鉴于此,本文构建改进后的Solow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以西部8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重点揭示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规律。结果表明:定性上,西部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正相关关系;定量上,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驱动因子各异。但整体上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强、科技进步率低、规模报酬递减。由此判断,西部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本底条件和资源特性,把握城市发展阶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资源型城市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C-D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耦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宋姝妍 蒋冬梅 +1 位作者 李效顺 洪江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0期57-65,共9页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耦合 综合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与CA的城市开发边界融合划定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魏旭晨 蒋冬梅 李帆 沈春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7,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2.18 km^2和443.25 km^2,并呈现向东部和东南方向扩张的特征。(2)基于MCR模型从现实供给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44.54 km^2、635.35 km^2和716.63 km^2;基于CA-Markov模型从理想需求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55.26 km^2、655.94 km^2和736.23 km^2。(3)本文权衡推荐两种方法的融合结果,即规模为529.69 km^2、589.36 km^2和698.98 km^2的空间范围作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徐州市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结论:根据供需平衡原理,从现实供给和理想需求不同视角构建MCR模型与CA模型融合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符合以徐州市为代表的成长发育型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能够科学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为规划实践提供方法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现状边界 城市开发边界 MCR模型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重构及其土水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玉锴 阎凯 +6 位作者 李博 黎李杨 杨松 普建丹 王楚燕 杨国东 张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1-524,共14页
土壤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基底和基础,土壤重构对土地复垦、土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土壤重构基本概念与内涵、土壤重构技术及其土水特性运行机理。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 土壤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基底和基础,土壤重构对土地复垦、土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土壤重构基本概念与内涵、土壤重构技术及其土水特性运行机理。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填充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对比分析,认为土壤重构与土体有机重构两者的概念与内涵存在交叉和包含关系,两者研究对象及目的均为损毁土地及缺陷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侧重土壤剖面结构和功能的重构;重构材料属于包含关系,土体有机重构填充材料多为有机物和生物材料,包含矿区副产品等。根据土壤损毁的特征,将土壤剖面重构类型分为功能退化型、土层损毁型、土层结构紊乱型和土层污染型。土壤重构材料的选取应因地制宜;土壤重构施工技术应更多关注如何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降低压实度,从而减轻对表土的破坏并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重构主要针对矿区土地复垦,其对土水特性的影响侧重于模型模拟和土壤的保水性,重构后的土壤对土壤中水分和溶质运移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土壤重构研究还应关注不同土壤重构模式下短时间序列土壤水分运移及其机理。针对目前土壤重构技术发展现状,建议今后深入开展土壤重构的生态材料研发、土壤与其他要素耦合机理、全过程监测和信息化技术融合、农区土壤重构和城市景观重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重构材料 重构施工技术 水分运移 入渗特性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肖建英 戴津津 +2 位作者 方昕然 李龙 陈龙高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湿地与水体面积先减后增。(2)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3)在三种情景模拟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损失,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重要原因。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侵占其他地类速度加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最少。研究结论: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加强规划引领,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多情景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T的望奎县农田土壤有机碳主控因子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祝元丽 冯向阳 +1 位作者 闫庆武 吴子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7-1417,共11页
利用多源公开数据,针对于2012年搜集到的农田土壤有机碳(SOC)数据,通过梯度增强决策树(GBDT)探究SOC的主控因子,揭示SOC空间分异机理.选择国家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产量大县-望奎县作为研究区域,结果表明,GBDT模型相较于一元线性回... 利用多源公开数据,针对于2012年搜集到的农田土壤有机碳(SOC)数据,通过梯度增强决策树(GBDT)探究SOC的主控因子,揭示SOC空间分异机理.选择国家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和全国产量大县-望奎县作为研究区域,结果表明,GBDT模型相较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所有的自变量上均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总体的R^(2)为0.958,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目标变量的变异;碱解氮、有效磷、气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速效钾、土壤pH和降水量依次是影响有机碳含量最为显著的几个因素,其中碱解氮以33.85%的影响权重位居最高;7个环境协变量均观察到对SOC的阈值效应,且均具有两个阈值.研究发现任意两个变量都不是独立的,均存在相互作用的负值效应.表明环境变量对SOC含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叠加.侧面证明了过度施肥并不会达到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农田生态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农田 梯度提升决策树 主控因子 黑土区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土复合体力学效应及其模型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谢祥荣 陈正发 +6 位作者 朱贞彦 徐兴倩 阎凯 李博 段青松 李淑芳 张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8,196,共17页
[目的]为探究根土复合体的力学效应机理及模型方法应用。[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根土复合体概念和内涵、根土复合体力学效应及力学模型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结果](1)根土复合体是根系与土体之间力学耦合效应的... [目的]为探究根土复合体的力学效应机理及模型方法应用。[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根土复合体概念和内涵、根土复合体力学效应及力学模型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结果](1)根土复合体是根系与土体之间力学耦合效应的复合整体,根系在土体中交叉缠绕,起到加固作用;(2)根系与土体力学关系实质上是根土复合体土力、水力和复合力学特性作用的结果,土力特性、水力特性分别侧重研究根系对土体的影响和土中水分对土体和根系的影响,复合力学特性侧重于根土复合体自身特性对植物根系特征以及结构的直接影响,从而通过三者作用使根系与土体的力学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3)根土复合体复合力学模型研究较土力和水力学模型略少,土力学和水力学模型都是根据量化参数,通过参数间对比来衡量固土效果,但复合力学特性同时涉及土力特性和水力特性,考虑全面,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论]未来在开展冻融循环、干湿交替、干热循环对不同地区根系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多类型植物混种抗剪强度、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对土水特性影响机理及复合模型构建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复合体 土力学效应 水力学效应 力学模型 固土保水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韧性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耿艺伟 李效顺 +3 位作者 陈姜全 刘希朝 张金鑫 成菊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03-6019,共17页
在中国国土空间面临结构转型和“蓝图”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韧性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驱动机制,对于破解国土空间路径依赖与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中国国土空间韧性与效率耦合关系的差... 在中国国土空间面临结构转型和“蓝图”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韧性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驱动机制,对于破解国土空间路径依赖与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中国国土空间韧性与效率耦合关系的差异格局、动态演化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国土空间韧性和效率均符合区域发展菱形结构板块分异的共性特征,在数值指数与动态演进方面,国土空间韧性呈路径依赖与锁定,效率呈波动式增长等个性特征。(2)全国耦合关系与中部地区演化轨迹相似,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四大区域呈东部(0.832)>中部(0.661)>东北(0.623)>西部(0.427)的梯度分异特征,东南省份与西北省份相比呈协作态势强于竞争态势。(3)跃迁模式的驱动机制表明二者耦合关系发展方向呈自西北向东南的“同向制约-反向发展-同向发展”梯度格局,并存在“产业-经济驱动、经济-产业-城镇化驱动、政府-科技-人口制约、科技-政府制约”4种跃迁模式。因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权衡韧性或效率的单一增长方式,还需要考虑二者耦合过程中不同跃迁模式的驱动机制,以期实现“共性兼具个性”的协同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韧性 国土空间效率 跃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及破解路径研究——以常州新北区为例
10
作者 桑一田 施晓辉 +1 位作者 陈龙高 张顺鑫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1期107-111,共5页
受限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困境,开发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土空间瓶颈制约。本文系统分析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的内涵与表征,进而以常州新北区为例,研究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 受限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困境,开发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土空间瓶颈制约。本文系统分析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的内涵与表征,进而以常州新北区为例,研究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国土空间瓶颈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破解路径。结果表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大体呈现为数量规模、空间布局和强度控制3类表征。在成因上,规划空间不足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的直接成因,经济压力是瓶颈难以破解的间接阻碍,政策收紧是加剧国土空间瓶颈形成的重要因素。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瓶颈可以从制度、政策、技术和经济等多重路径采取对策谋求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国土空间 瓶颈 破解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与农户生计策略联合决策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建 杨子 +1 位作者 诸培新 李效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1,共11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农村住户数据,采用多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决策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生计决策相互关联...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农村住户数据,采用多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决策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生计决策相互关联。总体而言,土地转入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正相关,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负相关。土地转出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正相关,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负相关。②土地流转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生计策略的关系与农地流转规模相关,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土地转入与非农劳动力转移之间未有显著关系,与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但大规模的土地转入与农户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和非农就业决策显著负相关。③土地流转是否影响农户生计多样化决策还取决于地区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决策未有显著关系,而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高山、丘陵、高原等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和非农就业决策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替代程度的增强,土地流转对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效应减弱。政策建议是:①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市场发展,推动农户土地流转参与,促进转出户生计向非农专业化转移,促进转入户农地适度规模经营;②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提高农机和农技融合使用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机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增强转入户农业劳动力农地规模经营的能力,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非农劳动力转移 经济作物种植 生计多样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晓彤 李效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8-267,共10页
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 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是相互关联及协调促进的关系,探究其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对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法分别测算了2008—2018年河南省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生态环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评价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2008—2018年河南省各地市国土空间开发水平整体稳中有进,生态环境水平呈缓慢缩减并提升的态势。河南省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中东部协调过渡,中部和西北部协调提升”的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国土空间开发及生态环境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两者耦合协调度历年呈正相关性,且具有明显集聚特征,HH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LL型由“散布”式向“组团”式转变,LH型多散布在LL型周边;空间上看,中部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间多形成HH集聚区,东部和南部地区耦合协调不足,多形成LL集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模型的城镇人地耦合框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效顺 刘希朝 +2 位作者 和伟康 倪衡 李帆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 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思路。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支撑城镇人地系统运行,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决定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具有较高相似性。②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扰动等人类活动要素分别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空间要素耦合,要素之间通过具有氢键作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流连接。③城镇发展过程出现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要素与区域空间要素的不合理配置,类似“基因突变”。城镇化初期表现为要素缺失,城镇化中期表现为要素错配,城镇化中后期人地耦合从局地耦合向远程耦合转变,要素耦合逐渐协调。④新时代人地耦合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从内部要素耦合和系统交互耦合两方面开展定量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模型 人类活动 区域空间 人地系统 交互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关系计量研究:以西部八省(区)为例
14
作者 张琦 李效顺 +2 位作者 王状 蒋冬梅 魏旭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5,58,共7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上对工业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变化一致,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在历年数值和逐年增长率上呈正相关关系;重心空间变动明显,煤炭生产重心在甘肃省和陕西省来回移动,煤炭消费重心在甘肃省内移动,工业SO2排放重心由甘肃省移至四川省;煤炭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与煤炭生产相比,工业SO2排放与煤炭消费的相关性、空间匹配度均较高。因此,西部地区为了减少工业SO2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更加注意减少煤炭的使用,合理控制煤炭开采,推动地区能源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生产 煤炭消费 工业SO2 重心模型 匹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度边界的“三线”冲突融合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蒋冬梅 沈春竹 李天阁 成菊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6,共10页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插值法提取适度边界。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三线”冲突可划分为农田—建设型、生态—建设型和生态—农田型,基于价值均衡原理推荐适度边界作为化解“三线”冲突的空间界线;(2)在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农田—建设型冲突面积为34.06 km^(2),生态—建设型冲突面积为25.56 km^(2),生态—农田型冲突面积为4.60 km^(2),适度边界内的冲突区域(38.39 km^(2))应保留建设用地,其余冲突区域(21.33 km^(2))建议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3)冲突融合得到2025年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5.21 km^(2)、76.63 km^(2)和378.54 km^(2)。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均衡原理,采用适度边界解决“三线”冲突的新思路和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冲突 价值均衡 适度边界 冲突融合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耦合协调度与“三生”空间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1 位作者 和伟康 沈春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2,共7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度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图谱分析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谢晓彤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5,共7页
运用文献图谱分析方法,借助SATI、Ucinet、NetDraw等文献计量工具,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聚类关系等方面,可视化分析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文献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归纳总结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态... 运用文献图谱分析方法,借助SATI、Ucinet、NetDraw等文献计量工具,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聚类关系等方面,可视化分析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文献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归纳总结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态势,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文献图谱分析 研究进展 发展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纤维重构红壤下根系特征对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川 谢祥荣 +5 位作者 段青松 张玉锴 李效顺 李淑芳 徐兴倩 陈正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6,共9页
红壤黏性重、水分变化大、抗剪性能较低,通过根系特征参数研究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具有一定意义。为探明不同质量分数(0、0.5%、2.5%和5.0%)木纤维重构红壤下,根系特征对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机理,该研究通过直剪... 红壤黏性重、水分变化大、抗剪性能较低,通过根系特征参数研究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具有一定意义。为探明不同质量分数(0、0.5%、2.5%和5.0%)木纤维重构红壤下,根系特征对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机理,该研究通过直剪试验测定白三叶和黑麦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并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表面积指数、根系体积比、根系长度、地下生物量4个根系特征参数,并进一步揭示其对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及规律。结果表明:适量的木纤维添加有利于须根系草本植物的生长,木纤维质量分数较低时,黑麦草的根系特征参数值高于白三叶3~5倍,木纤维质量分数较高时,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根系长度分别为456.27和438.35 cm,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410和0.150 mg;随根系特征参数增加黑麦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增幅大于白三叶根土复合体,增幅范围分别为26.55%~47.20%、26.21%~35.07%,但存在一定的变化阈值。采用摩尔-库伦模型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特性参数的模拟效果较好,根系特征参数达到变化阈值时,黏聚力变化差异明显,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该研究对深入研究红壤区的边坡防护、植被恢复和土地整治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抗剪特性 根土复合体 根系特征 木纤维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交互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效顺 李志鑫 +3 位作者 谢晓彤 刘希朝 陈姜全 李奕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6-265,共10页
以往对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通常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人-地-碳”的耦合效果。为探索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的交互机制,该研究基于DNA模型三级结构视角,构建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耦合模型,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 以往对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通常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人-地-碳”的耦合效果。为探索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的交互机制,该研究基于DNA模型三级结构视角,构建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耦合模型,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Logistic方程和脱钩分析方法,对三者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揭示其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导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失衡,影响生态环境品质,表现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严重负脱钩,伴随城镇化升级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进一步融合,空间布局将趋于协调,严重负脱钩逐步向适度耦合转型,逐渐形成“人-地-碳”最佳耦合关系。2)河南省城镇化率与碳排放量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两者脱钩状态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整体呈现“增长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变,间歇性夹杂弱脱钩与增长耦合”的特点,并预测河南省将在2026年实现碳达峰,随后进入碳减排阶段。3)河南省“三生”空间总体呈现生产空间有序减少、生活空间稳步扩张、生态空间稳定发展的趋势,“三生”空间变化与碳排放相关关系表现为生产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增加,生活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小,生态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基本稳定,由此提出空间布局应减缓生活空间扩张,提高生态空间占比增加碳汇,降低生产空间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双碳战略实施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生态 城镇化 碳排放 “三生”空间 DNA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20
作者 谢晓彤 李效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3-252,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产生剧烈演变,探讨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河南省县域单元为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区域2000、2006、2012年及2018年“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诊断“三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各县域“三生”功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空间上“三生”功能存在地域分异特征,生产功能空间梯度差异显著,生活功能由市辖区向外逐渐减弱,生态功能呈现“山地丘陵区>平原区>市辖区”的梯度变化;2)2000—2018年河南省“三生”功能发展变化明显,24.39%的县域生产功能明显减弱,86.99%的县域生活功能水平得到提升,而生态功能平稳发展,减弱区域较少;3)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维持是影响河南省“三生”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是基础性影响因素,说明不同影响因子间形成共同推力才能促进“三生”功能的良性发展。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空间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