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在“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职业培训课程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鹏 焦毓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57,共2页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它满足了海外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孔子学院的数量已经达到200所,遍布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推...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它满足了海外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孔子学院的数量已经达到200所,遍布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的最重要载体。鉴于汉语国际推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对孔子学院三年来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梳理,发现目前孔子学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汉语基础课程不能满足国外学习者的职业需要,二者在衔接上的不对称表现在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本文就这方面问题提出对策,并展望海外汉语职业培训未来的发展,希望孔子学院成为未来中国职业技术培训开拓海外市场的桥头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学院 汉语 职业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帝收魔故事与《封神演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亦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6,共8页
《封神演义》整体艺术构思的确立及其神魔故事的形成,除得益于《武王伐纣平话》外,最为直接的素材与灵感来源是流传于宋元明三代的玄帝收魔的故事。这一故事之所以会对《封神演义》的整体艺术构思产生重要影响,首要条件是二者故事发生... 《封神演义》整体艺术构思的确立及其神魔故事的形成,除得益于《武王伐纣平话》外,最为直接的素材与灵感来源是流传于宋元明三代的玄帝收魔的故事。这一故事之所以会对《封神演义》的整体艺术构思产生重要影响,首要条件是二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契合。《封神演义》中主人公姜子牙形象的确立,哪吒、杨戬等人物形象的添加,三十六路伐西岐故事的形成,功成封神的结局及其"混合三教,以儒为本"的整体文化特征,皆与玄帝收魔故事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天上帝 《封神演义》 姜子牙 《武王伐纣平话》 《北游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野下非洲电影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3
作者 王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76-79,共4页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语境中,国内学界日渐关注非洲本土电影实践,围绕历史传统、产业现状与美学实践三大轴线垦拓,激活这一论域的思想能量。无论是钩沉史实基础上的史识重构,还是类型阐释基点上的现实状况诊断,抑或是回溯传统基础...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语境中,国内学界日渐关注非洲本土电影实践,围绕历史传统、产业现状与美学实践三大轴线垦拓,激活这一论域的思想能量。无论是钩沉史实基础上的史识重构,还是类型阐释基点上的现实状况诊断,抑或是回溯传统基础上的世界图景想象,悄然投射言说主体的情感结构与价值判断,生成一种两相对视、互为镜像的暧昧认同。在共同体视野下审视非洲电影论述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逻辑,能为重塑国际电影新秩序、重绘世界文化新图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美学 非洲电影 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班以晚唐为体、齐梁为用的诗学观
4
作者 刘一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冯班开辟了一种由晚唐上溯齐梁的诗学路径。他在学习齐梁诗风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在晚唐的复兴,这种纵向的诗学视阈使他更容易捕捉到晚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新发展,并最终由晚唐李商隐诗入手向齐梁复归。冯班将李商隐的七言无题诗视为以晚... 冯班开辟了一种由晚唐上溯齐梁的诗学路径。他在学习齐梁诗风的同时,也注意到它在晚唐的复兴,这种纵向的诗学视阈使他更容易捕捉到晚唐诗人对齐梁诗风的新发展,并最终由晚唐李商隐诗入手向齐梁复归。冯班将李商隐的七言无题诗视为以晚唐为体、以齐梁为用的诗歌典范。他不仅较早用"比兴"观去解释李商隐无题诸诗,也以比兴观念为指导创作七言无题诗。这种新的齐梁诗风,可以看作一种独具特色的"晚明齐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班 晚唐 齐梁 无题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疫题材影视作品的英雄主义建构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蒙水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40-141,共2页
抗疫题材影视作品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围绕"德行""命运""荣耀"三个基本元素,贯穿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塑造了具有国家大义、集体意识的中国抗疫英雄群像,表现出大国抗疫的英雄主义情怀,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 抗疫题材影视作品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围绕"德行""命运""荣耀"三个基本元素,贯穿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塑造了具有国家大义、集体意识的中国抗疫英雄群像,表现出大国抗疫的英雄主义情怀,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无畏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主义 德行担当 集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守安书法作品
6
作者 刘守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2-342,共1页
辛春生(1956-),男,汉,吉林东辽人。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协会会员 书法家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江苏文艺创作“高原”出“高峰”的对策研究
7
作者 王廷信 赵天为 +3 位作者 岳晓英 周渝 楚小庆 石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共7页
江苏自古就是文化大省,3000年文化孕育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底蕴深厚。新世纪以来江苏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七大方面:一是地域特色明显,门类差异巨大;二是全国地位突出,影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 江苏自古就是文化大省,3000年文化孕育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底蕴深厚。新世纪以来江苏文艺创作的"高原"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七大方面:一是地域特色明显,门类差异巨大;二是全国地位突出,影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投入有规模,但仍然相对落后;四是创作人才众多,选拔机制缺乏特色;五是政策办法频出,落实仍需加强;六是公共文化设施有规模,机制与经费投入不足;七是文艺展演评奖繁多,传播机制尚需健全。江苏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症结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策全,但重点不突出;二是机构多,但抓手不得力;三是奖项杂,但平淡无权威;四是人数多,但开拓性不足;五是资源富,但利用不充分。为推进江苏文艺创作由"高原"出"高峰",我们力求从以下六点重点突破:一是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二是设立权威基金奖项;三是设立权威评论机构;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构建权威传播平台;六是增强文艺家的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江苏文艺创作 高原现象 高峰 文艺人才 机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