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材料计量与标准化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秦来顺 唐高 赵春鱼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3-1518,共6页
新时代我国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使新材料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评价控制成为材料类人才的重要能力要求。基于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特色办学定位,本研究分析了材料计量与标准化特色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短板,厘清了材料计... 新时代我国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使新材料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评价控制成为材料类人才的重要能力要求。基于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特色办学定位,本研究分析了材料计量与标准化特色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短板,厘清了材料计量与标准化内涵,以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以“产学协同”为特色的材料计量与标准化特色人才培养实施路线,将“计量与标准化”融入材料类课程、教材、实践载体、队伍建设等培养要素,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化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计量与标准化 人才培养 新工科 工程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晶型对MSMFCs阴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魏书香 李洋 +2 位作者 钟莲 金顶峰 付玉彬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2-1930,共9页
海水环境中较低的阴极催化活性严重限制海泥电池(MSMFCs)长期输出功率。碳毡阴极经二氧化锰(MnO_(2))改性可显著提高海泥电池阴极溶氧还原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进而提升电池输出功率。利用水热法合成4种晶型(α、β、γ和δ)MnO_(2)用于... 海水环境中较低的阴极催化活性严重限制海泥电池(MSMFCs)长期输出功率。碳毡阴极经二氧化锰(MnO_(2))改性可显著提高海泥电池阴极溶氧还原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进而提升电池输出功率。利用水热法合成4种晶型(α、β、γ和δ)MnO_(2)用于海泥电池阴极改性,研究了4种晶型MnO_(2)对海泥电池阴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种晶型MnO_(2)均可显著提高阴极抗极化性能、电容性能、交换电流密度和最大输出功率;其中,β-MnO_(2)由于具有高浓度的Mn3+和氧空位,大幅提高了阴极氧还原活性和电化学性能,使比电容最高达846.08 F/m^(2),功率密度最高达700.2 mW/m^(2)。该结果有利于促进设计低溶氧海水条件下海泥电池阴极,进而开发高功率海底原位电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二氧化锰 晶型 阴极改性 电化学性能 输出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DIC技术的金属棒材单轴拉伸大应变硬化曲线测量研究
3
作者 陈俊甫 章陈康平 +3 位作者 蔡晋辉 马丙辉 刘亚丕 王疆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为精确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硬化曲线,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测量试样颈缩区域几何构型,基于Bridgman模型对颈缩后流动应力进行修正,评估Ludwik、Swift、Hockett-Sherby(H-S)和Voce模型对硬化曲线的拟合效果... 为精确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硬化曲线,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测量试样颈缩区域几何构型,基于Bridgman模型对颈缩后流动应力进行修正,评估Ludwik、Swift、Hockett-Sherby(H-S)和Voce模型对硬化曲线的拟合效果,开展单轴拉伸有限元模拟以验证大应变硬化曲线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以6061铝合金棒材为例,3D-DIC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试样颈缩最小横截面半径a和外轮廓曲率半径R的演化规律,结合Bidgman模型可以有效地获取颈缩后大应变硬化曲线,其应变范围(0~0.41)是常规单轴实验所获取硬化曲线应变范围(0~0.058)的7倍,Hockett-Sherby硬化模型具有最佳的硬化曲线拟合优度,基于该模型的单轴拉伸模拟输出载荷-位移曲线和应变云图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证实3D-DIC技术结合Bridgman模型能够精确地测量金属棒材单轴拉伸颈缩后大应变范围的硬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单轴拉伸 颈缩 硬化曲线 应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掺杂对Mn铁氧体结构和高频磁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苏豫 雷国莉 +2 位作者 颜冲 李冬云 葛洪良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采用传统固相法成功合成出了尖晶石型Mn(GaFe)_(2)O_(4)铁氧体。结果表明,当主要组成在Fe_(2)O_(3)=57.3-x mol%,MnO=42.7 mol%,Ga_(2)O_(3)=x mol%(0.0≤x≤3.0)范围时,Ga^(3+)的引入会减小晶格常数,促进晶粒生长的均匀化和材料致密化... 采用传统固相法成功合成出了尖晶石型Mn(GaFe)_(2)O_(4)铁氧体。结果表明,当主要组成在Fe_(2)O_(3)=57.3-x mol%,MnO=42.7 mol%,Ga_(2)O_(3)=x mol%(0.0≤x≤3.0)范围时,Ga^(3+)的引入会减小晶格常数,促进晶粒生长的均匀化和材料致密化。高频磁性能测试发现,Ga的加入和变化对材料初始磁导率影响很小,但饱和磁通密度会随着Ga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当Ga含量为2 mol%时,材料高频损耗最低,约为170 kW/m^(3)(1 MHz、50 mT、100℃)。说明适量Ga掺杂可以有效降低Mn铁氧体高频损耗,为实现软磁铁氧体高频低损耗性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掺杂 Mn铁氧体 高频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丁基磺酸钾溶液标准物质研制与不确定度评定
5
作者 胡静蕾 高燕 +2 位作者 李秀琴 陈智 张庆合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4-1601,共8页
针对环境、食品等基质中新污染物检测计量溯源的需求,研制了甲醇中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溶液标准物质。通过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19F-核磁共振波谱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质量平衡法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纯度定值... 针对环境、食品等基质中新污染物检测计量溯源的需求,研制了甲醇中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溶液标准物质。通过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19F-核磁共振波谱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质量平衡法对PFBS纯品原料进行纯度定值,其中结构类似物杂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HPLC-CAD)进行测定,水分采用卡尔费休法进行测定,无机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挥发性溶剂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测定。质量平衡法测得PFBS原料纯度为99.57%。甲醇中PFBS溶液标准物质采用重量-容量法制备,质量浓度为50.5μg/mL。对PFBS溶液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检验、短期和长期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溶液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对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包括原料纯度定值、溶液配制过程、溶液均匀性和稳定性等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k=2)。该标准物质为国内首次获批的全氟化合物类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能够保证相关检测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丁基磺酸钾 标准物质 质量平衡法 电雾式检测器 不确定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内酰脲碱性无氰镀铜工艺的研究
6
作者 陈耀 任骊 +3 位作者 余云丹 张中泉 常菲帆 卫国英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9,共7页
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电镀铜工艺大多涉及氰化物,但相关工艺存在环保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无氰镀铜工艺,替代传统的氰化镀铜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法以氯化亚铜为铜源,选用乙内酰脲作为镀液配位剂,结合其他成分,并优化乙内... 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电镀铜工艺大多涉及氰化物,但相关工艺存在环保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无氰镀铜工艺,替代传统的氰化镀铜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法以氯化亚铜为铜源,选用乙内酰脲作为镀液配位剂,结合其他成分,并优化乙内酰脲浓度、镀液温度以及pH值等工艺参数,在Q235低碳钢片上实现铜的电沉积。通过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讨论镀液的极化度和成膜机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观察镀层的微观形貌,并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仪研究乙内酰脲添加剂对镀层中铜的成核及生长所起到的作用。计算了乙内酰脲体系电沉积铜的电流效率,通过在完整镀液中加入Q235钢片静置24h,验证是否发生置换反应。结果研究表明,铜的电沉积符合连续成核生长模式,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加入乙内酰脲后在-0.73V附近出现了铜的阴极还原峰;加入乙内酰脲和三乙烯四胺的复合添加剂使沉积电位负移,增大了极化;乙内酰脲体系所得铜镀层更为平整,结晶粒更为细小,XRD测试表明乙内酰脲体系镀铜层沿(200)晶面择优生长,相关体系的电流效率可高达91%,验证了镀液体系没有发生置换反应。该配方及工艺条件为:氯化亚铜10.0 g/L,乙内酰脲34.7 g/L,无水Na_(2)SO_(4)20 g/L,三乙烯四胺0.1 g/L,NaCl 10.0g/L,pH值9~10,温度45℃,电流密度2.0A/dm^(2)。结论相关镀液用于无氰镀铜工艺,镀层平整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铜 乙内酰脲 有机添加剂 循环伏安 择优取向 电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二异丁腈与硝酸铈铵含量对电合成含铈硅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影响
7
作者 韩昊宇 刘春阳 +2 位作者 杨雨萌 朱本峰 卫国英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69,共12页
目的 采用传统方法制备丙烯酸树脂时通常需要使用引发剂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偶氮二异丁腈是常用的引发剂之一。然而,偶氮二异丁腈在采用电合成方法制备丙烯酸树脂涂层时能否发挥引发剂的作用仍有待研究。方法 在热场和电场协同作用的... 目的 采用传统方法制备丙烯酸树脂时通常需要使用引发剂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偶氮二异丁腈是常用的引发剂之一。然而,偶氮二异丁腈在采用电合成方法制备丙烯酸树脂涂层时能否发挥引发剂的作用仍有待研究。方法 在热场和电场协同作用的条件下,探索了电解液中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与电解质(硝酸铈铵)的含量对电合成制备含铈硅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影响。结果 结果表明,当电解液中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分数从0%提升至1.2%时,所制备涂层的防护效率从86.4%降低至68.4%,涂层的水接触角从98.5°降低至65.0°。当电解液中硝酸铈铵的含量从2 g/L提升至6 g/L时,所制备涂层的防护效率从84.9%提高至96.9%,涂层的水接触角从84.9°提高至109.9°。结论 电解液加入偶氮二异丁腈并没有起到提升涂层疏水性能以及涂层耐蚀性能的作用。如果将电解液中的硝酸铈铵换成硝酸钠等导电盐,则无法成功制备涂层,说明铈盐在电解液中不仅起到导电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引发剂的作用。当电解液中硝酸铈铵的含量为6 g/L时所制备的涂层最为致密均匀,可有效提高涂层的防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丙烯酸树脂 偶氮二异丁腈 硝酸铈铵 防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离子排斥-离子交换色谱配合阀切换技术测定G2级磷酸中的痕量阴离子
8
作者 王佳鼎 唐高 +2 位作者 鹿燕 卢珩俊 叶涛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4,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在超净环境下基于二维离子排斥-离子交换色谱配合阀切换技术测定G2级磷酸中痕量阴离子含量的方法。通过比较确定了第一维超纯水流经离子排斥柱的最佳柱流速为0.5 mL/min,并确定阀切换窗口,以尽可能降低PO 43-在阴离子富集... 本研究建立了在超净环境下基于二维离子排斥-离子交换色谱配合阀切换技术测定G2级磷酸中痕量阴离子含量的方法。通过比较确定了第一维超纯水流经离子排斥柱的最佳柱流速为0.5 mL/min,并确定阀切换窗口,以尽可能降低PO 43-在阴离子富集柱上的富集水平,减小了磷酸基体的干扰;采用抑制器外接水模式,降低了基线噪声;优化了第二维的淋洗程序,实现了痕量目标阴离子的良好分离,避免了硝酸根的假阳性风险。结果表明:Cl^(-)、Br^(-)、NO_(3)^(-)和SO_(4)^(2-)4种阴离子在0.5~20μg/kg含量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9~0.29μg/kg和0.29~0.97μg/kg。在4个添加水平下,各阴离子的加标回收率为91.7%~103.6%,RSD为0.1%~4.9%。本方法具有重复进样稳定性好、检出限低的优势,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高,能满足G2级磷酸中痕量阴离子的检测需求。此外,通过单一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定性,本研究在G2级磷酸中发现除常规阴离子外,可能还存在以亚磷酸根(HPO 3-)和六偏磷酸根(PO 3-)6为代表的其他磷系阴离子和阴离子簇。这一发现对于今后更高纯度磷酸的纯化工艺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级磷酸 痕量阴离子 阀切换 二维离子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电子级磷酸中29种痕量杂质元素
9
作者 王佳鼎 唐高 +3 位作者 鹿燕 卢珩俊 叶涛 石瑞瑞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4-852,共9页
该研究建立了百级洁净环境下基于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电子级磷酸中29种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方法。使用百级洁净间和动态十级进样柜的操作环境,有效控制污染引入。通过仪器参数优化,提升了元素响应强度,降低了氧化物转化... 该研究建立了百级洁净环境下基于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电子级磷酸中29种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方法。使用百级洁净间和动态十级进样柜的操作环境,有效控制污染引入。通过仪器参数优化,提升了元素响应强度,降低了氧化物转化率,避免了氧化物离子造成的质谱干扰。采用标准加入法匹配基体效应,并配合氦气碰撞模式、氧气模式和冷等离子体-氨气模式等多种反应模式,有效避免了磷酸基体在氩等离子体中的副反应所产生的各种多原子离子的干扰,降低了方法检出限,提高了定量准确度。结果表明,29种痕量元素在0~100 ng/k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1%(质量分数)磷酸溶液中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为0.03~3.39 ng/kg,加标回收率为77.6%~112%,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7.0%,结果可靠,满足先进制程用电子级磷酸的测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MS) 电子级磷酸 痕量元素 先进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用量对Fe3O4@PDA@PAMAM磁性纳米吸附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一鸣 李冬云 +3 位作者 孙玉坤 徐扬 申亚强 葛洪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以自制的Fe3O4磁性纳米材料为核,多巴胺(DA)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地将2.0 G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接枝在Fe3O4磁核表面,制备出了一系列不同DA含量的Fe3O4@PDA@PAMAM磁性纳米吸附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振动样... 以自制的Fe3O4磁性纳米材料为核,多巴胺(DA)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地将2.0 G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接枝在Fe3O4磁核表面,制备出了一系列不同DA含量的Fe3O4@PDA@PAMAM磁性纳米吸附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组成、微观结构、磁性能和对重金属Cd(Ⅱ)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研究了修饰剂DA用量对Fe3O4@PDA@PAMAM磁性纳米吸附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磁性能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3O4@PDA@PAMAM磁性纳米吸附材料均呈典型的核-壳结构,材料晶型均呈现尖晶石结构,且壳层厚度随DA用量增加而增厚;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Ms)均比Fe3O4的小,且随着D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材料的矫顽力(Hc)和剩余磁化强度(Mr)均较低,其磁响应特性适合于做为可回收磁性纳米吸附材料。材料对Cd(Ⅱ)离子的平衡吸附容量随着DA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Fe3O4和DA的质量比为8∶4时,吸附剂对Cd(Ⅱ)离子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165.13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磁性能 核壳结构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C键将硒包封于蜂窝状三维多孔炭构筑高性能锂-硒电池正极材料
11
作者 夏志刚 张晶晶 +3 位作者 范美强 吕春菊 陈智 李超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锂-硒电池因其超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和硒的高电导率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然而,循环过程中电极严重的体积膨胀和多硒化物溶解,以及硒的低负载,阻碍了锂-硒电池应用的发展。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 锂-硒电池因其超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和硒的高电导率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然而,循环过程中电极严重的体积膨胀和多硒化物溶解,以及硒的低负载,阻碍了锂-硒电池应用的发展。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硒限制在具有丰富孔体积的碳基质中,并同时增强硒与碳的界面相互作用。通过将Se浸入酒石酸盐衍生的蜂窝状三维多孔炭中,合成出了一种具有Se―C键的蜂窝状三维多孔炭@硒(HPC@Se)的新型正极材料用于锂-Se电池。得到的蜂窝状三维多孔炭的孔体积可达1.794 cm^(3)g^(-1),能够均匀包封65%硒。此外,硒与碳之间的强化学键有利于稳定硒,从而进一步缓解其巨大的体积膨胀和多硒化物的溶解,还可促进循环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该HPC@Se正极呈现出极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经2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可保持在561 m Ahg^(-1)(为理论比容量的83%),每次循环的比容量衰减率仅为0.058%。此外,在5 C的高电流密度下,HPC@Se正极还可以达到472.8 m Ahg^(-1)的可观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硒电池 正极 蜂窝状三维多孔炭 高负载 Se―C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g-N-H体系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蔡明源 李超 +2 位作者 张丽娉 姚振东 范美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7,134,共15页
以Mg(NH_(2))_(2)-2LiH为代表的Li-Mg-N-H体系储氢材料因其储氢容量高、吸放氢可逆、热力学性能较为适宜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望实现车载实用化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该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吸放氢反应的动力学壁垒较高。综述了Li-Mg-N-H... 以Mg(NH_(2))_(2)-2LiH为代表的Li-Mg-N-H体系储氢材料因其储氢容量高、吸放氢可逆、热力学性能较为适宜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望实现车载实用化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该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吸放氢反应的动力学壁垒较高。综述了Li-Mg-N-H体系主要的成分体系及储氢性能、储氢性能的改善和规模化应用探索等相关研究进展。Li-Mg-N-H体系储氢性能改善的策略主要为材料纳米化和催化改性,其中有效的催化改性剂包括碱金属基化合物(不含硼氢化物)、金属硼氢化物、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碳材料等。最后,讨论了该体系实现车载实用化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Li-Mg-N-H体系 氨基物 亚氨基物 氢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制备磁纳米线阵列及磁反转机制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靖才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123,共8页
为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设计能力,设计了“电化学沉积制备磁纳米线阵列及磁反转机制”综合性研究实验。实验过程涵盖了电化学制备、微结构表征、磁性能测试,以及利用FORCs技术分析磁反转机制... 为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设计能力,设计了“电化学沉积制备磁纳米线阵列及磁反转机制”综合性研究实验。实验过程涵盖了电化学制备、微结构表征、磁性能测试,以及利用FORCs技术分析磁反转机制等知识。该实验设计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设计实验内容和科研全流程模拟,可提升学生的现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材料电化学制备及其磁学性质,掌握相关仪器的操作,提升分析实验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纳米阵列 电化学沉积 一阶反转曲线 综合实验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真空热处理炉的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军勇 俞能君 +4 位作者 金向阳 单杰锋 张朋越 张志高 葛洪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了管式真空热处理炉炉膛内部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隔热层放置位置/厚度、工件盒厚度/材质、筛网厚度/材质对炉膛内部均温区范围及其平均温度的影响,获得了不同热处理炉隔热层、工件盒与筛网的设计参数;通过... 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了管式真空热处理炉炉膛内部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隔热层放置位置/厚度、工件盒厚度/材质、筛网厚度/材质对炉膛内部均温区范围及其平均温度的影响,获得了不同热处理炉隔热层、工件盒与筛网的设计参数;通过优选设计参数,可使均温区长度从240 mm提升至320 mm,提升了33.33%,平均温度从958.25℃提升至962.94℃。最后采用优化后的热处理炉结构参数对负载Nd2Fe14B试样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Nd2Fe14B永磁体的均温区范围及平均温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磁体平均温度从959.07℃提高到963.06℃,且磁体的温度起伏明显趋于平稳,从±1.06℃优化至±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处理炉 ANSYS 温度场仿真 均温区 永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外援型自修复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静 吉翠萍 卫国英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70,共7页
自修复涂层是提高材料及涂层服役寿命的重要手段,开发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外援型自修复涂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经济意义。基于近年来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外援型自修复涂层中取得的进展,对微胶囊的类型、制备方法进行总结,特别介绍了微流控... 自修复涂层是提高材料及涂层服役寿命的重要手段,开发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外援型自修复涂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经济意义。基于近年来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外援型自修复涂层中取得的进展,对微胶囊的类型、制备方法进行总结,特别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综述了自修复涂层常用的树脂,阐述了涂层的自修复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双修复模式。最后介绍了微胶囊型自修复涂层的应用进展。微胶囊技术及自修复涂层应用广泛,发展持续且稳定,但仍存在着应用和理论性的问题。微胶囊的调控、功能剂的稳定贮存及可控释放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而微流控技术的精确可控及高效特性,将为微胶囊及自修复涂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修复涂层 微胶囊 外援型自修复 微胶囊技术 自修复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铅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银成 林介本 +1 位作者 梁俊辉 郭震宁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7,43,共8页
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全无机铅卤钙钛矿是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理想材料,但是铅的毒性和固有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为此,采用反溶剂法分别制备了无铅钙钛矿材料Cs_(2)PtBr_(6)微晶和Cs_(2)PtBr_(6)纳米晶,利用SEM、TEM、XRD... 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全无机铅卤钙钛矿是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理想材料,但是铅的毒性和固有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为此,采用反溶剂法分别制备了无铅钙钛矿材料Cs_(2)PtBr_(6)微晶和Cs_(2)PtBr_(6)纳米晶,利用SEM、TEM、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样品的形貌、组成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将Cs_(2)PtBr_(6)微晶转化为Cs_(2)PtBr_(6)纳米晶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增大,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性能增强,光生载流子平均寿命由Cs_(2)PtBr_(6)微晶的1.83 ns延长到Cs_(2)PtBr_(6)纳米晶的2.42 ns,并且Cs_(2)PtBr_(6)纳米晶中的平均光电流密度是Cs_(2)PtBr_(6)微晶相应值的6.4倍,Cs_(2)PtBr_(6)纳米晶的电荷转移电阻值小于Cs_(2)PtBr_(6)微晶的电荷转移电阻值,Cs_(2)PtBr_(6)纳米晶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转移效率得到提高。其中,在搅拌温度为50℃时合成的Cs_(2)PtBr_(6)纳米晶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在反应气组成为V_(CO_(2)):V_(H_(2)):V_(N_(2))=21:63:16、总质量空速为20000 mL/(g·h)和可见光照射反应3 h的条件下,其一氧化碳的产量为74.8μmol/g,且一氧化碳选择性达到100%。以上结果可为开发高性能的光催化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碳还原 无铅钙钛矿 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共掺对Cs_(2)LaLiBr_(6):Ce晶体的中子/伽马甄别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郑中秋 魏钦华 +3 位作者 童宇枫 唐高 尹航 秦来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6,共8页
中子探测技术广泛用于国土安全、核材料安全检测以及高能物理等领域,由于3He资源紧缺,近年来急需开发出能够同时甄别中子/伽马的新型闪烁晶体,Cs_(2)LaLiBr_(6):Ce(CLLB:Ce)晶体具有良好的中子/伽马甄别能力、优异的能量分辨率以及高的... 中子探测技术广泛用于国土安全、核材料安全检测以及高能物理等领域,由于3He资源紧缺,近年来急需开发出能够同时甄别中子/伽马的新型闪烁晶体,Cs_(2)LaLiBr_(6):Ce(CLLB:Ce)晶体具有良好的中子/伽马甄别能力、优异的能量分辨率以及高的光输出,但其中子/伽马甄别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成功生长了Zr^(4+)共掺杂的CLLB:Ce晶体。通过不同表征手段研究了Zr^(4+)共掺杂CLLB:Ce晶体的结构和组分,结果表明Zr^(4+)成功掺入基质材料且对基质晶体结构不产生明显的影响,Zr^(4+)共掺杂后没有产生新的发光中心,紫外衰减时间约为27.0 ns,仍具有较快的荧光衰减。Zr^(4+)共掺杂CLLB:Ce晶体的品质因子(Figure of Merit,FOM)从1.2提高到1.5,表明其中子/伽马甄别能力得到改善。结合热稳定性和闪烁衰减时间,探讨了衰减时间对FOM的影响机制,Zr^(4+)共掺杂可以抑制浅电子陷阱和Vk中心,减少电子捕获和脱陷过程,使Ce^(3+)直接捕获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表现出更快的衰减速率。本研究显示,Zr^(4+)共掺杂CLLB:Ce晶体在中子/伽马探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晶体 CLLB:Ce 中子/伽马甄别 钾冰晶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4)EuI_(6)∶Sm近红外闪烁晶体的生长及发光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杨江浩 黄欣帅 +2 位作者 蓝陈慧 魏钦华 秦来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3,共7页
随着长波敏感硅基光电探测器的发展,近红外闪烁晶体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Sm^(2+)掺杂的Eu^(2+)基卤化物晶体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发光性能。本文利用布里奇曼法成功制备了尺寸达到厘米级别的Cs_(4)EuI_(6)∶Sm近红外闪烁晶体,通过XRD、XP... 随着长波敏感硅基光电探测器的发展,近红外闪烁晶体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Sm^(2+)掺杂的Eu^(2+)基卤化物晶体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发光性能。本文利用布里奇曼法成功制备了尺寸达到厘米级别的Cs_(4)EuI_(6)∶Sm近红外闪烁晶体,通过XRD、XPS和ICP-OES等手段研究了晶体的组分和结构。结果表明,Sm^(2+)成功掺入Cs_(4)EuI_(6)基质,且对基质的晶体结构无明显影响。在紫外和X射线的激发下,晶体主要呈现两个发光中心(Eu^(2+)和Sm^(2+)),发光峰位于450和840 nm左右,分别对应于Eu^(2+)和Sm^(2+)的5d→4f的跃迁发光,紫外激发下的Eu^(2+)和Sm^(2+)的荧光衰减寿命均处于微秒级别。结果表明,随着Sm^(2+)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波长由蓝光逐渐变为近红外光。同时系统研究了不同Sm^(2+)浓度掺杂对晶体发光性能、Eu^(2+)-Sm^(2+)能量传递及荧光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变Sm^(2+)掺杂浓度可以调控晶体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4)EuI_(6) Sm^(2+)掺杂 闪烁晶体 近红外发光 布里奇曼法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oO_(3-x)纳米槽SERS基底的特性研究
19
作者 舒敏 梁俊辉 +2 位作者 陈达 陈招 秦来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068,共8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能力,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具有氧空位缺陷的MoO_(3-x)纳米槽。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MoO_(3-x)纳米槽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和表面化学环境进行了分析。使用MoO_(3-x)纳米槽作为SERS基底,对罗丹明6G(R6G)、结晶紫(CV)和玫瑰红B(RhB)三种有机染料分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R6G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10)mol/L,与同类型的半导体基底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拉曼增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x)纳米槽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微量分子检测 氧空位缺陷 光诱导电荷转移 R6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ZrO2复合膜的电沉积及其析氧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璐 张中泉 +1 位作者 余云丹 卫国英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为降低电解水阳极析氧反应的过电位,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了CoFe/ZrO2复合膜。在碱性介质中,该复合膜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氧反应(OER)活性,在电流密度10 mA/cm2下过电势仅为1.56V,远低于CoFe(1.694V),这主要是由于CoFe/ZrO2复合膜具有足... 为降低电解水阳极析氧反应的过电位,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了CoFe/ZrO2复合膜。在碱性介质中,该复合膜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氧反应(OER)活性,在电流密度10 mA/cm2下过电势仅为1.56V,远低于CoFe(1.694V),这主要是由于CoFe/ZrO2复合膜具有足够暴露的活性位点和较高的电子转移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oFe/ZrO2复合膜可以在1.58 V过电位下稳定运行12 h,经2000圈循环伏安测试后,OER活性曲线未存在明显差别,显示CoFe/ZrO2复合膜具有良好稳定性。本文工作可为探索经济高效的OER催化电极膜材料开辟一条新途径,替代贵金属在可再生能源转换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复合膜 镀液温度 析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