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若干重大问题思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罗中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2,共8页
中国西部边疆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并为中央高度关切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以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为主线,围绕反分裂、反暴恐、反极端宗教势力的相关问题,以及周边国家关系、可持续发展、民生保障等重大问题,开展多... 中国西部边疆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并为中央高度关切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以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为主线,围绕反分裂、反暴恐、反极端宗教势力的相关问题,以及周边国家关系、可持续发展、民生保障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多单位、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研究,逐步形成一批稳藏、安疆、治边、睦邻的智库和高质量成果,为中央相关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边疆 安全 发展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基于广义边疆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 被引量:17
2
作者 谢贵平 朱家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6,共15页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频次、大规模地加速流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地域边疆与非主权范围的场域边疆面临的各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频次、大规模地加速流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地域边疆与非主权范围的场域边疆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传统边疆安全治理理念与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多元、叠合交织的多维边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安全治理转型、时代发展需求与理论反思再建构的内在诉求。新形势下,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需要立足于广义边疆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基于全球性视野、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考量,转变理念,创新思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价值追求,建构中国视角、中国语境与中国范式的中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才能有利于为全面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与利益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边疆 非传统安全 共同安全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1
3
作者 谢贵平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56,160,共27页
中国边疆邻国众多、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地缘政治与周边环境复杂。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互镶嵌,安全互依互保。随着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加复杂多元,互为关联,关涉... 中国边疆邻国众多、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地缘政治与周边环境复杂。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互镶嵌,安全互依互保。随着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加复杂多元,互为关联,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涵盖地缘、认同、利益与网络等不同安全场域,并融入周边安全、国际安全与人类安全之中。在新形势下,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及其治理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与新难题,只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促进国际与国内相涉行为体之间的协同共治,加强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性治理,才能有利于推进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跨境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西部边疆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应对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有军 谢贵平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9,共13页
西部边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缘政治环境、能源资源支撑、经济发展联系与文化融合纽带等基础条件。在深度全球化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推进,一方面给我国西部边... 西部边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缘政治环境、能源资源支撑、经济发展联系与文化融合纽带等基础条件。在深度全球化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推进,一方面给我国西部边疆及其周边国家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西部边疆原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了诸多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这些叠加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领域,呈现出致因复杂性、威胁多向性、跨域流动性、演化嬗变性等特征。新时代,必须树立共享安全理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探究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与路径,加强国内外通力合作与协力共治,实现“平安边疆”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部边疆 非传统安全 体系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路径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罗中枢 胡佳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3,共11页
西南边疆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安全、处理好周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背景下的时空压缩、重叠和延伸,增加了西南边疆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当前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存在进出境监测难度... 西南边疆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安全、处理好周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背景下的时空压缩、重叠和延伸,增加了西南边疆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当前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存在进出境监测难度大、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能力不足、生物安全识别体系不健全、相邻国家生物安全识别水平较低和生物安全国际合作不力等困境。西南边疆的生物安全识别需立足时空场域,探索口岸检验检疫场域前置,弥合西南边疆生物安全识别短板,构建从“源头”到“口岸”的多级识别体系,增强国际生物安全识别合作力度,着力推进周边生物安全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生物安全 识别困境 识别路径 非传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与梁启超“新中国”的建构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鹏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3-81,共9页
梁启超身处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关切边疆危机,追求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梁启超依据现代地理科学认识东南诸省与西北腹地的国家疆域空间结构,面对中国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沿海边疆危机的日渐深重,发现民族主义的国家富强动力,倡导中华民... 梁启超身处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关切边疆危机,追求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梁启超依据现代地理科学认识东南诸省与西北腹地的国家疆域空间结构,面对中国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沿海边疆危机的日渐深重,发现民族主义的国家富强动力,倡导中华民族的大民族主义,提出挽救中国危亡的民族国家建国方略。梁启超通过"夷狄"与"诸夏"互动形成的中华民族交融的边疆机制,提倡大民族主义,依据历史事实建构多民族混合的中华民族来把边疆纳入民族国家的"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边疆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的个性与共性及边疆研究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中枢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边疆是靠近边界而非边界的区域,是多维度的边缘场域,是国家安全、发展、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民族、社会、文化等多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包括陆疆、海疆、空疆、底土边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多种形态。"边疆&qu... 边疆是靠近边界而非边界的区域,是多维度的边缘场域,是国家安全、发展、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民族、社会、文化等多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包括陆疆、海疆、空疆、底土边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多种形态。"边疆"概念是从各种具体的边疆现象、边疆问题及其认知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个普遍概念,国外边疆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事实、经验、个案的考察,概括和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原理。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在研究各种具体边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一般边疆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规律,凝练出具有理论阐释力、说服力和预测力的边疆观及边疆学的基本范畴和原理,主动服务于中国边疆安全、发展和治理的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边疆学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及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涛 张秋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156,共12页
地缘政治理论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包括一切与国家领土、边界、合理使用和分配资源等相关的议题。地缘政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边疆安全息息相关,一国地缘政治战略不仅关系到本国安全,还关系到他国边疆安全。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受其客观... 地缘政治理论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包括一切与国家领土、边界、合理使用和分配资源等相关的议题。地缘政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边疆安全息息相关,一国地缘政治战略不仅关系到本国安全,还关系到他国边疆安全。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受其客观的地缘环境和地缘政治思想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严重威胁我国陆疆安全、海疆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我国要深刻把握印度地缘政治战略的内容和特征,制定相应的中国南亚地缘政治战略,不仅确保我国边疆安全的稳定与发展,而且有利于集大国、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于一体的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战略 边疆安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群:信息社会新型群己关系与演化逻辑
9
作者 王卓 刘小莞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38,226,共12页
一直以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社群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新型共同体。通过持续时间和关系强弱两个维度的交互分析,将数字社群分为四种类型:长期强关系型(投射型)数字社群、长期弱关系型(自发型... 一直以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社群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新型共同体。通过持续时间和关系强弱两个维度的交互分析,将数字社群分为四种类型:长期强关系型(投射型)数字社群、长期弱关系型(自发型)数字社群、暂时强关系型(目的型)数字社群和暂时弱关系型(情感型)数字社群。这些数字社群类型具有动态演化的特性,表象逻辑、秩序逻辑和行为逻辑是影响数字社群建构机制的主要因素。数字社群团结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数为媒的身体技术化联结的赛博格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群 信息社会 群己关系 赛博格团结 社会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权国家边疆的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中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25,共15页
主权国家及其主权、领土、边界和时空表现是框定其边疆内涵、形态和特征的根本依据。临界性(靠近边界并随边界的变化而变化)、边缘性(不断解构和再造的多维度重叠的边沿或前沿)、交集性(诸多要素、关系和势力在其中相遇、融合、共生)交... 主权国家及其主权、领土、边界和时空表现是框定其边疆内涵、形态和特征的根本依据。临界性(靠近边界并随边界的变化而变化)、边缘性(不断解构和再造的多维度重叠的边沿或前沿)、交集性(诸多要素、关系和势力在其中相遇、融合、共生)交织在一起,凸显出边疆区别于非边疆的显著标志,对于揭示边疆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主权国家的边疆在较严格的意义上指靠近边界的边缘性领土;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指复杂矛盾关系所形成的国家主权、利益、能力所及的边缘性场域。从最一般意义上说,边疆是"我"与"他者"既相互区别、冲突、对抗又相互影响、互动、互构的一种场域、关系或过程。抓住了"交汇处"这一规定性,也就抓住了一般边疆概念的核心意蕴。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应该把这样的边疆作为完整的对象,进行跨学科、多维度、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边疆学 主权国家 领土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阻滞因素与破解思路 被引量:18
11
作者 曹爱军 杨鹍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5,共6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维面,关乎国家的稳定团结和长治久安。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廓清"治理什么、谁来治理、怎么治理"三个基本问题,以便对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进...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维面,关乎国家的稳定团结和长治久安。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廓清"治理什么、谁来治理、怎么治理"三个基本问题,以便对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进行准确定位,指导民族事务治理的政策实践。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回归现实,围绕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方式,客观判断民族事务治理面临的现实障碍和阻滞因素,以便准确把握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和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事务 治理 现代化 战略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9年民意调查数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卓 李莎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共13页
在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慢性病加速蔓延的背景下,提高生命末期的生活及死亡质量是急需研究的课题。文章利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综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以跨学科视野对中国公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 在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慢性病加速蔓延的背景下,提高生命末期的生活及死亡质量是急需研究的课题。文章利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综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以跨学科视野对中国公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众对安乐死认知度与赞同度均较高,其中公众为自身决定安乐死的赞同度最高,其次是为父辈决定实施安乐死,再次是为子辈决定实施安乐死,为朋友决定实施安乐死的赞同度最低;大多数人将安乐死看作是实现生命权利、提高死亡质量和维护生命尊严的重要内容,癌症晚期患者在患者本人或家属申请下,由医生施行消极安乐死或人道而又柔和的积极安乐死行为更被认可;不同特征的群体对安乐死态度有较大差异,相比女性,男性更赞同安乐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赞同安乐死,与排斥死亡的人相比,接受死亡的人群更赞同安乐死。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安乐死概念体系的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以及政府、学校等单位开展优死教育,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死态度 老龄化 人口特征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民地武新联盟的形成、发展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4
13
作者 戴永红 刘金卫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1,81,共8页
缅甸虽然建国已经60多年,但是至今仍未实现真正的政令军令统一。由于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对抗状态,缅甸政府难以对少数民族山区实施有效控制或管理,各少数民族武装势力割据一方。为了避免被动挨打、被各个击破,巩固自身地位和利... 缅甸虽然建国已经60多年,但是至今仍未实现真正的政令军令统一。由于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对抗状态,缅甸政府难以对少数民族山区实施有效控制或管理,各少数民族武装势力割据一方。为了避免被动挨打、被各个击破,巩固自身地位和利益,2011年民族武装在西方的资助下开启了新一轮的整合,形成了以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UNFC)为核心的民地武新联盟。本文在介绍民地武结盟的背景以及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地武新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特征与成效,并以缅军是否真正配合民盟新政府推动和平进程为切入点,对民地武新联盟在新政府上台后的大致走向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民地武新联盟 克钦 民族联合联邦委员会 民盟 军人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梵僧——以南诏梵僧赞陀崛多为中心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泽洪 廖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9,共8页
南诏梵僧赞陀崛多是阿吒力教的祖师,但学界因其神异事迹而质疑其真实性。如果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域,详细考察赞陀崛多传播阿吒力教的史实,分析梵僧赞陀崛多的密教法术,就能肯定他是南诏传播阿吒力教的一代梵僧。
关键词 梵僧 赞陀崛多 南诏 南方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印在缅甸的竞合博弈及中国的应对 被引量:4
15
作者 戴永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缅甸在中美印战略棋盘上均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在美国亚太再平衡、印度加快东进和缅甸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在缅甸的传统影响受到美印联手挤压的挑战,缅甸自身的战略利益诉求和一定程度上的战略自主性使得局势更为复杂。但中国也有... 缅甸在中美印战略棋盘上均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在美国亚太再平衡、印度加快东进和缅甸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在缅甸的传统影响受到美印联手挤压的挑战,缅甸自身的战略利益诉求和一定程度上的战略自主性使得局势更为复杂。但中国也有巨大的机遇和优势,我们应当考虑到缅甸的利益诉求,深刻领悟印美在缅甸的矛盾和分歧,在保持中印、中美分歧可控的同时,加强中缅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促进与印美在缅甸的双边和多边共同利益,维持竞合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印 缅甸 竞合博弈 双边和多边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禄贞视野中的边疆民族社会——以内蒙古东四盟调查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鹏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49-54,共6页
有清一代,内蒙古东四盟地域已经形成蒙汉杂居的生存格局,并且结成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吴禄贞的调查呈现出内蒙古东四盟边疆民族社会的内在危机,涉及政治、生计与经济、宗教与风俗诸多方面,显现其国内新政与国际侵略互动的社会矛盾机... 有清一代,内蒙古东四盟地域已经形成蒙汉杂居的生存格局,并且结成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吴禄贞的调查呈现出内蒙古东四盟边疆民族社会的内在危机,涉及政治、生计与经济、宗教与风俗诸多方面,显现其国内新政与国际侵略互动的社会矛盾机制。内蒙古东四盟身处清末国内国际两种交冲的力量与历史传统的碰撞,逐渐生成中国近代的边疆民族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禄贞 边疆民族社会 内蒙古东四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环境治理的新启示--来自武汉疫情管控期间的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衔 王庆龙 秦卫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3,共10页
在武汉疫情管控期间,企业经济活动和机动车活动水平明显大幅下降,大部分污染源基本停止排放,意味着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区应该出现优良天气,但是事实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这种反预期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怀疑我国... 在武汉疫情管控期间,企业经济活动和机动车活动水平明显大幅下降,大部分污染源基本停止排放,意味着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区应该出现优良天气,但是事实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这种反预期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怀疑我国大气环境治理是否存在失误。根据这种反预期现象,提出环境污染应当是由流量污染和存量污染共同决定的猜想。为验证这一猜想,分别假设了两种情况:第一种只有流量污染,第二种既有流量污染又有存量污染,并用武汉疫情管控前后的实际排放数据模拟得到空气质量状况,寻找雾霾形成的规律,然后与武汉疫情管控前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反预期现象的原因。实际数据和模拟数据对比发现,实际情况与假设1不符,与假设2相符。据此认为,大气污染是由当期排放的污染与积累的存量污染共同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存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表明:2007年被低估1.64亿元,到2017年被低估3.83亿元;在消散率为0.05、贴现率为0.01时,流量、存量和流量与存量损失的差额分别为6.5亿元、50.5亿元和44.0亿元,这意味着2007—2017年总的经济损失被低估44.0亿元。在消散率为0.3、贴现率为0.1时,流量、存量和流量与存量损失的差额分别为4.6亿元、10.5亿元和5.9亿元,这意味着2007—2017年总的经济损失被低估5.9亿元。研究发现,长期累积形成的存量污染是一个被忽视的大气污染源,从而解释了在武汉疫情管控期间低水平经济活动条件下仍然会出现重度大气污染的经验事实。其政策含义在于,制定反污染政策需要根据存量污染的特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管控 存量污染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公共卫生安全的共生·共治·共享——论南亚新冠危机及其向我国外溢的风险与治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贵平 张会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91,共16页
新冠肺炎是我国与南亚国家的共生性安全威胁。随着部分南亚国家的新冠疫情日益严重,我国面临南亚疫病输入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带有对抗性、排他性的“安全自保”理念和“篱笆墙”、“防火墙”式的安全治理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而强调安... 新冠肺炎是我国与南亚国家的共生性安全威胁。随着部分南亚国家的新冠疫情日益严重,我国面临南亚疫病输入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带有对抗性、排他性的“安全自保”理念和“篱笆墙”、“防火墙”式的安全治理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而强调安全互赖的共生安全模式则可以为我国提供应对方案。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基于共生安全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合共治,构建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防控体系,成为可供我国选择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共卫生安全 新冠疫病危机 南亚 中国 共生·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可行条件、现实挑战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贵平 张会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51,共14页
中印两国携手共建共享中印安全共同体,对于缓和两国关系、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乃至共创“亚洲世纪”与“世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安全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共生思想、中印文明互鉴的价值基础及互惠互利的现实需求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 中印两国携手共建共享中印安全共同体,对于缓和两国关系、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乃至共创“亚洲世纪”与“世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安全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共生思想、中印文明互鉴的价值基础及互惠互利的现实需求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践经验等,为新形势下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导与可行条件。但是,由于印度对中国存有信任缺失与认同危机,并从海陆双向对中国采取了诸多制衡举措,给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带来诸多现实挑战。未来,中印两国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凝聚价值共识,以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共赢,以制度规范制订优化框架设计,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突破口,并逐渐拓展中印安全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内容,才能为增进中印关系和破解中印安全困境、维护区域安全稳定贡献中印两国的思想智慧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安全冲突 安全共同体 和合共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0年人口数据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卓 张凌华 《西北人口》 CSSCI 2019年第1期29-39,共11页
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既是社区层面上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也是空间尺度上民族互嵌的具体呈现,代表着中国民族融合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文章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地理差异指标和聚居隔离指标,从少数民... 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既是社区层面上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也是空间尺度上民族互嵌的具体呈现,代表着中国民族融合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文章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地理差异指标和聚居隔离指标,从少数民族空间分布均匀度和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程度两个维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中国民族空间分布格局,发现: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嵌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空间上的交流交融有三种模式:一是正向互嵌,即少数民族空间分布越均匀,与汉族的互嵌化程度越高,如彝族与汉族;二是逆向隔离,即少数民族空间分布越集聚,与汉族的隔离化程度越高,如回族与汉族;三是特殊模式,即少数民族空间分布越集聚,与汉族的互嵌化程度越高,如满族与汉族。此外,聚族而居于新疆的部分跨境民族,其西向跨境迁移影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交融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聚族而居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其向东北亚的跨境迁移也有类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地理差异 聚居隔离 民族互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