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441
1
作者 师博 任保平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新方法测算了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1992-2016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在波动中上升,其中在1992-2014年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2015年开始新一轮周期波动。近年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波动周期... 利用新方法测算了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1992-2016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在波动中上升,其中在1992-2014年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2015年开始新一轮周期波动。近年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波动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拉大,结合2017年前三季度的宏观数据可以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将进入较长时期的上升通道。预计2020-2022年,我国平均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将由2016年的0.49上升至0.55,经济增长质量最高的上海将超过0.85。但东、中、西部经济增长质量分布非均衡的态势,难以在短期内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经济 高质量发展 非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97
2
作者 师荣蓉 徐璋勇 赵彦嘉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1,共10页
本文在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1978-2010年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对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当人均收... 本文在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1978-2010年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对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当人均收入处于低水平均衡时,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隐性累积效应;当人均收入跳越"贫困陷阱"时,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显性加速效应;当人均收入处于高水平均衡时,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隐性减速效应。对外贸易、城市化、公共服务、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对贫困减缓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本文从金融发展视角和非金融发展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贫困减缓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基于五大发展新理念的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亚斌 赵景峰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共10页
通过建立"五大发展新理念—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逻辑与实证分析框架,构建一套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综合及方面指数,并基于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 通过建立"五大发展新理念—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逻辑与实证分析框架,构建一套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综合及方面指数,并基于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研究表明:除协调发展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综合及方面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中稳步上升态势;各地区发展质量综合及方面指数差异非常显著;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综合及方面指数在不同程度上对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经济增长率、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同样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增长率呈现显著负向效应。因此,基于五大发展新理念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系统破解当前发展困境的根本路径和实现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逻辑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发展新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转型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建军 徐璋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8,共10页
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难点。利用1992—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态势、产业结构效益及经济增长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 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难点。利用1992—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态势、产业结构效益及经济增长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的发展态势,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在交替演变中呈现扩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方向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研究:2001—2010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小龙 姚慧琴 常建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0,共6页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7个主要城市群在2001—2010年期间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1—2010年期间,西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上升了3.4%,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选定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不...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7个主要城市群在2001—2010年期间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1—2010年期间,西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上升了3.4%,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选定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不稳定,最近出现了持续的下降趋势;西北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了5.3%,西南改善了2.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西部城市群经济增长还处于投入增长阶段,利用效率整体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 城市群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20年的政策净效应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检验 被引量:23
6
作者 茹少峰 周子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5,共13页
基于199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检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净效应,可以发现:总体上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 基于199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再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检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净效应,可以发现:总体上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向单一,外商投资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思路应为:继续加大财政投资,逐步调整投资方向;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优惠政策力度,改善西部营商软环境;加大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防范污染企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净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 被引量:13
7
作者 白永秀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5-10,共6页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观念滞后、产业定位不明确、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政策滞后、生产与生活方...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观念滞后、产业定位不明确、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政策滞后、生产与生活方式落后。为此,加快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对县域与产业准确定位、创建新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环境、经营好县城。同时,还应处理好优惠政策与优质服务、主导产业与产业多元化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县域经济 障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康蓉 冯晨 张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9,共8页
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研究世界格局的变化。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世界格局新变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视... 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研究世界格局的变化。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世界格局新变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视角来看,世界格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总体的稳定增长态势、全球化的多样化发展、个体对于全球化表现出不同态度以及世界面临的新危机与新挑战。因此从世界新格局的变化基准出发,指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强互联网通达与信息传播,促进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营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才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世界格局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开发:理论、现实与模式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瑞娥 程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共9页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升级型、促进性开发,实践中的绩效与理论上的羁绊能否找到有效的阐释,既是开发的现实要求,又是发展经济学新的发展机遇下的理论创新与探索。以发展经济学为视角,从中国西部开发的实践演进出发,讨论区域开发理论与实...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升级型、促进性开发,实践中的绩效与理论上的羁绊能否找到有效的阐释,既是开发的现实要求,又是发展经济学新的发展机遇下的理论创新与探索。以发展经济学为视角,从中国西部开发的实践演进出发,讨论区域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逻辑,探索西部开发的约束条件和内生动力,以此为基础论证新一轮西部开发的有效模式。研究认为,深化西部开发可以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提升提供蓝本,模式构建与创新旨在为促进性开发寻求理论支持与实践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发展经济学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中国西部发展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立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74,共3页
为了进~步探讨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学术界对西部发展的研究,2013年7月21日,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西部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 为了进~步探讨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学术界对西部发展的研究,2013年7月21日,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西部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西部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发展论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综述 发展研究中心 理论与现实 西部大开发 新闻发布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以西部地区为例
11
作者 李刚 何炼成 范华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1,共4页
智力资本是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由于智力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内在收益效应和显著的外在效应等特殊的规定性,因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构造理论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说明了智力资... 智力资本是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由于智力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内在收益效应和显著的外在效应等特殊的规定性,因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构造理论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说明了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进一步加强。这一结论得到了计量回归分析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资本投资 物质资本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条件-过程-结果”协同联动的视角 被引量:31
12
作者 钞小静 刘亚颖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优化布局我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实证检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技术创新、市场整合及生产率提...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优化布局我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实证检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技术创新、市场整合及生产率提升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于“条件-过程-结果”框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表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各维度分解结果表明,过程维度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率最高。(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发挥技术创新效应与生产率提升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于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所在地,受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市场整合 生产率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6
13
作者 郭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7,共7页
作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新要素供给、改善传统要素质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促进分工多样化等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理论逻辑。结合人工智能在中国... 作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新要素供给、改善传统要素质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促进分工多样化等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理论逻辑。结合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从基础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环境、平台支撑和人才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加强基础研究引领创新周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新产业成长等角度提出了以人工智能培育我国经济新动能的战略路径,并从人力资本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撑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 产业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增长率变化的生产率解释及其短期预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茹少峰 魏博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6,共10页
效率变革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本文通过生产率测算研究潜在增长率变化。首先运用199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结果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由13.49%下降至7.71%,证明了当前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受... 效率变革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本文通过生产率测算研究潜在增长率变化。首先运用199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结果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由13.49%下降至7.71%,证明了当前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受潜在增长率下降影响。其次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从人力资本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是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增长率、技术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效率增长率三部分,其中技术进步增长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效率增长率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最后预测2016—2020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6.32%。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速还将持续放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潜在经济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 S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互动关系的研究——基于西部地区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安海彦 姚慧琴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59,共9页
采用1994—2016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估计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E K C)曲线... 采用1994—2016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估计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E K C)曲线的特征;②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竞争力对环境污染变动的贡献度较大,而环境污染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较小,说明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是以加剧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环境污染并不是阻碍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贸易与环境、区域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环境规制水平,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区域经济竞争力 西部地区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发展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任保平 张星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6,247,共11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境界:一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新境界,二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目标的新境界,三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新境界:一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新境界,二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目标的新境界,三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任务的新境界,四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目标的新境界,五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力的新境界,六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动能的新境界,七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战略的新境界,八是开拓了中国发展经济学发展型式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发展经济学 高质量发展 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20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转型 被引量:49
17
作者 任保平 张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62,共17页
从1999年开始,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构建6个指标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对西部大开发实行的20年内西部的自身经济发展及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分析,可以发... 从1999年开始,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构建6个指标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对西部大开发实行的20年内西部的自身经济发展及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变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显著的正面作用,但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方面的成效较不明显。西部大开发20年的经验表明: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基础建设奠定发展基础,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供发展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由数量型增长逐渐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相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加强对外开放、与外商深入合作的同时,实现西部地区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绩效评价 西部经济发展 东西部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保平 张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3,共9页
新中国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是通过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来推动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在于:以中... 新中国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是通过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来推动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在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发展,以生产力进步来加快经济发展,以生产关系改革推进经济发展,以制度创新激励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牵引经济发展,以现代化为目标带动经济发展,以科技教育的进步助推经济发展,以发展战略的转型指引经济发展,以国家规划作用的发挥保证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机制研究——基于中亚五国居民调研视角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耀华 姚慧琴 +1 位作者 王会战 刘必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2,共9页
高度的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文化遗产众多,是一条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对于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中亚五国居民... 高度的文化自信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文化遗产众多,是一条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对于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中亚五国居民的视角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文化遗产旅游合作中参与主体处于低水平的"囚徒困境"和跨国文化遗产旅游合作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新时代要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共赢,就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主动"的"三主"多元合作框架机制,彰显文化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丝绸之路经济带 文化遗产旅游 国际传播 中亚五国 跨国文化遗产 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对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拉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苏建军 孙根年 徐璋勇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25-35,共11页
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能有力拉动国民消费需求。其实,旅游业发展也会引致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如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综合性的拉动作用。文章依据宏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对... 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能有力拉动国民消费需求。其实,旅游业发展也会引致多方面的投资需求,如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综合性的拉动作用。文章依据宏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对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1982—2010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旅游“两大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发展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因景区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投资有一定的正效应;(2)作为综合消费和最终消费,旅游业对扩大消费有着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国内旅游的作用远高于入境旅游;(3)比较而言,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国内旅游对出口的拉动效应则不明显。因此,积极贯彻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是中国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内外需求 经济增长 拉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