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解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涛 武友德 +2 位作者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0-1060,共11页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战略交汇区 国别地缘环境 地名 南海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海南省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 污染排放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果敢难民涌入对中国边境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于海利 刘静 +3 位作者 胡志丁 熊理然 李灿松 付磊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85-591,共7页
缅甸果敢冲突爆发,大量难民为躲避战争纷纷涌入中国云南省的边境地区。进入中国的果敢难民生活拮据,但在中国政府及民众的帮助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虽然果敢人民与中国边境地区的人民语言相通,生活方式相似,双方人民间隔阂较小,但大量... 缅甸果敢冲突爆发,大量难民为躲避战争纷纷涌入中国云南省的边境地区。进入中国的果敢难民生活拮据,但在中国政府及民众的帮助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虽然果敢人民与中国边境地区的人民语言相通,生活方式相似,双方人民间隔阂较小,但大量涌入的果敢难民对边境地区造成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以免因难民问题酿成祸患。研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此次冲突对中国边境地区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难民的涌入使得边境地区的双方贸易往来受损,治安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但也为边境地区带来了新的劳动力和经济收入来源。同时,政府针对难民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总体来说,果敢难民的涌入对中国边境地区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并没有引起边境地区的社会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敢冲突 难民 边境地区 跨境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北果敢冲突的时空演进及其对中国边境安全的直接影响——基于事件数据及实地调查的解读 被引量:22
4
作者 熊理然 骆华松 +2 位作者 付磊 胡志丁 李灿松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77-584,共8页
基于事件数据及实地调查和访谈数据,首先对缅北果敢冲突的时空演进进行梳理,分析不同阶段冲突双方的战争目标及其冲突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缅北果敢冲突对中国边境沿线的传统安全影响——边境沿线直接遭受到战争伤害和威胁,以及... 基于事件数据及实地调查和访谈数据,首先对缅北果敢冲突的时空演进进行梳理,分析不同阶段冲突双方的战争目标及其冲突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缅北果敢冲突对中国边境沿线的传统安全影响——边境沿线直接遭受到战争伤害和威胁,以及非传统安全影响——边境沿线的社会恐慌及不安定因素增加,并基于缅北果敢冲突的空间分异探讨了冲突对中国边境安全影响的区域差异,即在毗邻果敢南部的中国边境一线,最直接的安全问题是缅甸军机的越境以及缅方炸弹落入中国境内造成中国边境沿线人民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在毗邻果敢北部的中国边境一线,最直接的安全问题是大量缅甸果敢籍边民为躲避战乱进入中国后引发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隐患问题。最后,研究认为双方交战的主战场有可能进一步靠近中缅边境并向果敢北部地区扩展,如果冲突持续发展将对东南亚及东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敢冲突 时空演进 边境安全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共识、地缘结构与共建“一带一路”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志丁 刘卫东 宋涛 《热带地理》 2015年第5期621-627,共7页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和文献的梳理分析,归纳当前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4个主要的主体间共识。结合对当前和未来地缘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将...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和文献的梳理分析,归纳当前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4个主要的主体间共识。结合对当前和未来地缘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将物质因素、利益和主体间共识融合在"两超多强"或"两极格局"的结构之中,分析了同时包括3个因素的结构对涉及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印度、沿线国家对自我身份、利益的界定。而这些不同国家间的身份、利益的集合将对共建"一带一路"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讲,共建"一带一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区层面,近期重点应该放在中亚、非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由远及近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紧密围绕当前形成的4点主体间共识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共识 地缘结构 “一带一路”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南半岛贸易格局演变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26
6
作者 阳茂庆 杨林 胡志丁 《热带地理》 2015年第5期655-663,共9页
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接壤,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1995―2013年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格局,并计算了双方近十年来贸易相互依赖度(HM指数),结果表... 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接壤,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1995―2013年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格局,并计算了双方近十年来贸易相互依赖度(HM指数),结果表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格局不均衡,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对其依赖程度。"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关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贸易格局不均衡将引发国内经济运行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国家猜疑、贸易空间平衡等问题;HM指数的个体差异将导致各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立场与态度的差异;海陆贸易大通道国外段畅通问题,以及域外大国与中国争夺市场的问题等。积极推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战略,科学合理地调整贸易结构,大力推动贸易便利化建设,优化西南边境地区经济布局是应对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关系新挑战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南半岛 贸易格局 HM指数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睿 洪菊花 +2 位作者 骆华松 杜忠 魏芸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2,共8页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测度。[结果]①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数值维持在0.0722~0.7063之间,且表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11年则波动下降。②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数值维持在0.0295~1.0000之间。且贫困指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数值维持在0.0063~0.9954之间,但2011年则波动下降。③除2011年波动下降外,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耦合协调度维持在0.0359~0.8394之间,且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④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现低水平耦合发展、耦合过渡提升至高水平耦合协调贫困滞后3个不同阶段。[结论]未来四川省藏区应以生态保护与贫困减缓为关键点和突破点,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耦合协调度 贫困 四川省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2 位作者 李灿松 付磊 熊理然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61-568,共8页
缅甸建国后的数十年里,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一直处于打打停停的战乱状态。然而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开始走向国际化,其未来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多变。2015年缅甸国内冲突的规模和持续性更进一步印证了这点。文章从地缘政... 缅甸建国后的数十年里,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一直处于打打停停的战乱状态。然而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开始走向国际化,其未来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多变。2015年缅甸国内冲突的规模和持续性更进一步印证了这点。文章从地缘政治学视角,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访谈和问卷,得出一个基本观点:缅甸国内地缘冲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民族问题,而是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的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全球地缘格局变化导致大国地缘战略在缅甸汇聚,从而导致缅甸在全球地缘区位的变化。缅甸不过是大国全球博弈的一个新战场,再加上缅北和缅甸东部的地理特征和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地缘关系成就了当前和未来的冲突,乃至缅甸的国内局势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北冲突 地缘政治学 全球地缘格局 地理特征 地缘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产业:地缘经济学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被引量:5
9
作者 渠立权 洪菊花 +2 位作者 梁茂林 胡志丁 骆华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9,95,共9页
国家利益是地缘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两极格局结束后,国家追求地缘利益的方式实现了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转变。作为主要的地缘经济战略手段,跨国经济合作在追求地缘利益方面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对政治利益和地缘安全关注不足... 国家利益是地缘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两极格局结束后,国家追求地缘利益的方式实现了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转变。作为主要的地缘经济战略手段,跨国经济合作在追求地缘利益方面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对政治利益和地缘安全关注不足。该文在回顾地缘经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缘产业的概念,指出其特征和使命,并据此设计了"地缘产业—经济合作—经济控制—地缘利益"追求国家利益的路径;从运行机制、产业选择、空间组织、地缘环境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和政策支持系统等方面讨论了地缘产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指出地缘产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分别讨论了中国针对周边国家设置地缘产业的类型,为完善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国家制定更加科学的地缘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经济 地缘产业 地缘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口世界工厂”的效率格局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涛 唐志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3-979,共7页
中国制造业已形成了工业制成品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世界工厂"模式,该种模式的特征为依托低廉劳动力、附加值低的粗放型增长。选取2000~2013年中国出口世界工厂模式的资源、人力、资本投入及出口、经济和环境产出指标,对全国及分省... 中国制造业已形成了工业制成品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世界工厂"模式,该种模式的特征为依托低廉劳动力、附加值低的粗放型增长。选取2000~2013年中国出口世界工厂模式的资源、人力、资本投入及出口、经济和环境产出指标,对全国及分省的出口世界工厂模式效率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结果发现,2000~2013年,全国及分省的出口世界工厂模式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后效率出现了波动。非DEA有效的年份及区域,其成因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的投入冗余;加工出口、环境产出冗余。未来随着世界市场低迷、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加工产品出口的世界工厂模式亟需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包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 数据包络分析 效率分析 制造业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与全球战略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3-490,共8页
简要叙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崛起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重要区域(国家)的地缘政治倾向及与中国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可能的前景,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并就加强... 简要叙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崛起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重要区域(国家)的地缘政治倾向及与中国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可能的前景,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并就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及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工作提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缘政治格局 经贸合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2
作者 牛方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4,共9页
回顾了LUTI模型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模型的一般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LUTI模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作为模拟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LUTI模型是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 回顾了LUTI模型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模型的一般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LUTI模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作为模拟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LUTI模型是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规律,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角度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根据LUTI模型,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是土地利用系统和交通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交通模型根据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及交通设施评价城市交通状况,而土地利用模型根据交通可达性和其他影响因素预测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在交通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后,将改变城市房租、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而再次导致城市活动空间分布随之变化,如此不断相互作用、趋于平衡。LUTI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城市空间政策检验、辅助决策。就LUTI模型的发展而言,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对模型的理论结构关注较少,导致模型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应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LUTI模型理论上的进一步突破。将LUTI的工作原理植入城市研究的背景中,旨在让读者对LUTI模型原理、结构、实现技术及面临的问题有深入了解,推进LUTI模型在中国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检验 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模型 模型模拟 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 城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缅北局势的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策略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灿松 骆华松 +2 位作者 胡志丁 付磊 熊理然 《热带地理》 2015年第4期569-576,600,共9页
美国对缅甸解禁之后,缅甸成为中美在东亚战略竞争的核心。缅政府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均试图利用各方势力达到其政治诉求,因此,缅北局势受多方势力共同影响。当前的缅北局势正是不同主体之间交往关系和交往实践的集中体现,是以美国为首的... 美国对缅甸解禁之后,缅甸成为中美在东亚战略竞争的核心。缅政府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均试图利用各方势力达到其政治诉求,因此,缅北局势受多方势力共同影响。当前的缅北局势正是不同主体之间交往关系和交往实践的集中体现,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势力、中国、缅政府以及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等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从主体间性角度出发,结合全球地缘格局的变化,对缅北局势中的各主体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对缅甸局势进行了判断。得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短期内,即大选之前,局势动荡,激烈冲突持续;长期内,即大选之后,总体局势趋于和平,伴随间断性的冲突。据此,最后提出,未来中国应该加大政府间合作,防止美国过多介入,改变在缅投资方式,维护中国在缅形象,尝试与少数民族武装和其他政治党派接触,以大国的身份"创造性介入",妥善解决缅北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缅北局势 地缘政治 一带一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地缘体类属及其对地缘战略抉择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熊琛然 武友德 +1 位作者 李正 赵俊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124,共8页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地理在决定国家地缘体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国家地缘体为研究对象,从其领土面积大小、形状和海陆位置等空间形态入手,尝试划分了3种不同类属的国家地缘体,即陆权国、海权国和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地理在决定国家地缘体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国家地缘体为研究对象,从其领土面积大小、形状和海陆位置等空间形态入手,尝试划分了3种不同类属的国家地缘体,即陆权国、海权国和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以英国—海权国、德国—陆权国和美国—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为样本,分析了不同国家地缘体类属在其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战略抉择并做了简要总结。在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之际,加强对国家地缘体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缘体 国家地缘体类属 地缘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睿臻 梁海艳 罗迈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3,40,共8页
本文使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特点,对通婚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多项式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流动范围、... 本文使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特点,对通婚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多项式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流动范围、年龄、性别、流入地与流出地类型以及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等因素都会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地理通婚圈产生显著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在不同群体特征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又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流动 新生代流动人口 地理通婚圈 空间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沿边地区交通网络可达性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洪东方 骆华松 覃洁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191-196,共6页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熵值法分析2019年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耦合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类型。结果表明,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82~1.17,交通网络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城镇化综合发...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熵值法分析2019年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耦合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类型。结果表明,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82~1.17,交通网络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0.05~0.20,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交通网络可达性;交通网络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差异;依据耦合协调度将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归纳为2个发展类别和5个发展特征,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提出协调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网络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沿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涛 武友德 +3 位作者 陈长瑶 李君 李金晶 何艾桦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相关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阶段性的时空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主体、多路径及多尺度集成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试点分区示范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相关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阶段性的时空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主体、多路径及多尺度集成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试点分区示范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沿着“问题-理论-路径-示范”的思路展开,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以聚焦一个“共”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共富之道、共同奋斗与命运与共,实现顶层设计与底层政策逻辑的有效衔接;从战略目标出发,实现对阻断、衔接、要素驱动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机制的分析,立足实际构建其关键路径,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型规划高质量试点示范区,为中国乃至世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可移植或借鉴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影响机制 关键路径 总体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遗产地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的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华红莲 周尚意 +2 位作者 角媛梅 王梅 胡志昕 《热带地理》 2016年第4期532-538,571,共8页
地方感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地方感对遗产保护的作用,较少关注地方感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人地关系的特征,从地方感、自然连接、社会连接、... 地方感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地方感对遗产保护的作用,较少关注地方感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人地关系的特征,从地方感、自然连接、社会连接、梯田保护态度4个维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感与另外3个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地方感与自然连接中人与自然的连通性、对自然的依恋,与社会连接中亲戚、邻里关系、社区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关系;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呈明显正相关;社区中的亲戚邻里关系以及活动组织对于梯田保护态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感对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地方固有的自然、社会特性以及人们与之的连接程度在个人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假设。据此,提出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强化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保护传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为梯田保护提供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地方感 梯田保护意愿 当地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及预测分析——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集中度、脱钩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村域尺度分析1988—2015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及原因,并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的变动态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时间的演进,农... 以大理市洱海东岸地区为例,运用地理集中度、脱钩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村域尺度分析1988—2015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及原因,并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的变动态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随时间的演进,农村人口空间分布变动较小且集中于洱海沿岸,而聚落用地集聚区呈远离洱海态势;(2)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由扩张与衰退脱钩状态并举向以扩张脱钩状态为主演变,二者地理集中度的变动由以人口上升为主转为以聚落用地上升为主;(3)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空间分布的脱钩状况受农业生产力因子变动的影响减弱而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因子变动的影响增强;(4) 2015—2024年,农村人口与聚落用地将以国道G320-G5611一线为界,继续呈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人口地理集中度将整体提升,并以衰退强绝对负脱钩和扩张相对负脱钩两类村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农村聚落用地 脱钩分析 预测分析 洱海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尺度下边境口岸对载体城市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德宏州中缅边境口岸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腾 葛岳静 +1 位作者 黄宇 胡志丁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185-192,共8页
边境地区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地带,一直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边境口岸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口岸的发展对载体城市具有直接影响。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州的4个边境口岸为研究对象,引入距离因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微观尺度下... 边境地区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地带,一直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边境口岸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口岸的发展对载体城市具有直接影响。文章以云南省德宏州的4个边境口岸为研究对象,引入距离因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微观尺度下县域相对集中指数(RCI)并进行横向比较,探讨边境口岸的发展及其对载体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1)口岸的进出口总额、出入境人数与货运总量对载体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人流与物流成为连接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促进载体城市发展有推动作用,口岸的通关职能与边境贸易职能突显。2)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之间的距离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距离越大,制约作用越明显。3)通过对4个口岸横向对比发现,瑞丽口岸对载体城市发展拉动力度显著,其余3个口岸则带动作用不足。最后为各口岸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尺度 边境口岸 载体城市 面板数据模型 德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