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C13A5作为代谢性疾病潜在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牛群 孙秋爽 +1 位作者 邱志霞 黄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613,共7页
溶质载体超家族(solute carrier,SLC)由400多个转运蛋白组成,它们介导离子、核苷酸、糖以及其他外源和内源性物质跨生物膜的流入和流出。现已有研究证实超过80种SLC载体蛋白与人类某些疾病有关,且有超过30种SLC载体蛋白被作为潜在的药... 溶质载体超家族(solute carrier,SLC)由400多个转运蛋白组成,它们介导离子、核苷酸、糖以及其他外源和内源性物质跨生物膜的流入和流出。现已有研究证实超过80种SLC载体蛋白与人类某些疾病有关,且有超过30种SLC载体蛋白被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SLC13A5介导柠檬酸等物质的跨膜转运,后者与脂质从头合成(de novo lipid synthesis,DNL)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LC13A5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针对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NAFLD尚无临床治疗特效药。SLC13A5作为一个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靶点,研究其参与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以及进行药物设计与开发意义重大。因此,将SLC13A5对代谢调节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潜在靶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代谢性疾病相关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13A5 柠檬酸 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 代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对氨基水杨酸浓度及在大鼠组织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袁雅文 李岩 杨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2-280,共9页
目的:开发HPLC-ESI-MS/MS方法测定大鼠组织对氨基水杨酸浓度以改善以往方法的复杂前处理过程及低灵敏度的问题,并应用于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一步蛋白沉淀的前处理,选择菲诺门Synergi 4u Polar-RP 80A(150 mm×4.6 mm;... 目的:开发HPLC-ESI-MS/MS方法测定大鼠组织对氨基水杨酸浓度以改善以往方法的复杂前处理过程及低灵敏度的问题,并应用于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一步蛋白沉淀的前处理,选择菲诺门Synergi 4u Polar-RP 80A(150 mm×4.6 mm;4μm)色谱柱以及梯度法进行色谱分离。内标为氯唑沙宗。采用API40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扫描方式采用多重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对氨基水杨酸及内标(氯唑沙宗)监测离子对为m/z152.0→108.1,m/z 167.9→131.9。结果:总分析运行时间为6.5 min。对氨基水杨酸在0.05~50μ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低至0.05μg/m L。本实验方法学所有验证结果都符合FDA生物样品分析指导原则要求。结论:本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前组织分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对氨基水杨酸 HPLC-ESI-MS/MS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实验性肝损伤对大鼠酮洛芬Ⅱ相代谢和胆排泄的影响
3
作者 翟德胜 郭继强 +4 位作者 赵营 杨锦南 陈西敬 何卉 俞巧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288,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酮洛芬(KP)代谢参数的变化分析肝脏功能的可能性。方法以KP为工具药,用四氯化碳(CCl_4)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体内实验,KP 20 mg·kg^(-1)iv后,测定大鼠血浆、胆汁中KP及其Ⅱ相代谢物酮洛芬... 目的探讨通过酮洛芬(KP)代谢参数的变化分析肝脏功能的可能性。方法以KP为工具药,用四氯化碳(CCl_4)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体内实验,KP 20 mg·kg^(-1)iv后,测定大鼠血浆、胆汁中KP及其Ⅱ相代谢物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S-KPG和R-KPG)。体外微粒体孵育实验,测定KP葡萄糖醛酸化反应v_(max)和K_m。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Cl_4肝损伤模型大鼠KPG累计胆排泄率降低[(54±18)% vs (90±7)%],ANIT肝损伤模型大鼠的KPG胆排泄几乎完全被抑制[(4.9±2.0)%]。与对照组比,CCl_4和ANIT肝损伤模型组KP药动学参数lgAUC_(0~∞)增加[(5.26±0.19),(5.05±0.10) vs (4.67±0.07)]、~t1/2β延长[(284.2±150.0),(129.0±37.0)min vs (67.8±21.7)min]、清除率降低[(0.046±0.019),(0.080±0.011)mL·min^(-1) vs (0.169±0.026)mL·min^(-1)],血浆KPG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NIT肝损伤模型组血浆S-KPG的AUC_(0~∞)增高了约10倍。微粒体孵育试验表明,与对照组比,CCl_4和ANIT肝损伤模型组大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有轻至中度降低,v_(max):(0.9±0.5),(1.1±0.6)mmol·g^(-1)·min^(-1) vs (2.9±0.9)mmol·g^(-1)·min^(-1);K_m:(6.8±1.6),(5.4±1.5)mmol·L^(-1) vs (13.6±1.2)mmol·L^(-1)。结论急性肝损伤时KP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说明可以通过考察KP的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尤其是lgAUC_(0~∞),t_(1/2β),清除率和KPGs累计胆排泄率,来反映肝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药代动力学 酮洛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对实验性肝内胆汁郁积大鼠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郭继强 丁宇 +4 位作者 廖娜 赵营 翟德胜 杨锦南 陈西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n,GL)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α-萘异硫氰酸(alpha-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致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型肝炎的作用。方法:应用ANIT制造大鼠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型肝炎模型,分别应用GL和DEX进行预防性...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n,GL)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α-萘异硫氰酸(alpha-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致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型肝炎的作用。方法:应用ANIT制造大鼠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型肝炎模型,分别应用GL和DEX进行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观察GL和DEX对大鼠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改变、2h胆汁流量和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ketoprofenglucuroide,KPG)的累计胆排泄率的影响。结果:DEX预防性给药明显减轻胆管损伤,对肝细胞损伤无保护作用。ANIT染毒后3h给予DEX不能减轻胆汁郁积,染毒后12h给予DEX使肝细胞损伤加重。预防性给予GL和染毒后3h给予GL均能明显减轻胆汁郁积和肝细胞损伤。结论:在实验性急性肝内胆汁郁积型肝炎早期,GL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地塞米松 肝内胆汁郁积 α-萘异硫氰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次酸和苦参碱对实验性急性胆管消失综合征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席景砖 王守英 +4 位作者 赵晓霞 张付美 翟德胜 赵营 陈西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和苦参碱(MT)对急性胆管消失综合征(AVBDS)的防治作用,为AVBDS的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制备大鼠AVBDS模型。预防性给药,分别给大鼠ipGA,MT和地塞米松(DEX)(均10mg.kg-1),每12h给药1...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和苦参碱(MT)对急性胆管消失综合征(AVBDS)的防治作用,为AVBDS的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制备大鼠AVBDS模型。预防性给药,分别给大鼠ipGA,MT和地塞米松(DEX)(均10mg.kg-1),每12h给药1次,共4次,第2次给药后30min给予ANIT造模。治疗性给药,在造模后3或12h给予GA,MT或DEX,每12h给药1次,共2次。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ANIT模型组。所有动物在造模后36h进行胆排泄实验测定2h胆汁流量和胆汁中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KPG)累计胆排泄率,随后观察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前给予DEX明显减轻胆管损伤,对肝细胞损伤无作用。造模后3h给予DEX不能减轻AVBDS,造模后12h给予DEX,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较模型组升高,并伴有严重的汇管区胆管消失和灶状肝细胞坏死。造模前、造模后3h分别给予GA或MT,均不同程度地改善ANIT诱导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GPT、碱性磷酸酶和γ-谷酰转移酶活性升高,以及胆汁流量及KPG胆汁累计排泄减少。造模后12h给予GA和MT,对ANIT所致肝损伤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在实验性AVBDS早期,GA和MT对AVBDS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苦参碱 地塞米松 胆管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在健康志愿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磊 杨劲 +2 位作者 周梅 于锋 王广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771-775,共5页
目的:研究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善胃得(盐酸雷尼替丁片,葛兰素史克)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按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口服受试制剂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参比制剂盐酸雷尼替丁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目的:研究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善胃得(盐酸雷尼替丁片,葛兰素史克)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按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口服受试制剂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参比制剂盐酸雷尼替丁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中雷尼替丁的浓度。结果:单剂量口服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盐酸雷尼替丁片后Cmax分别为1.62±0.56和1.78±0.69μg.ml-1,tmax分别为2.8±1.1和2.6±0.8 h,AUC0-τ分别为6.69±1.46和6.67±1.86μg.h.ml-1,AUC0-∞分别为7.06±1.56和7.06±1.86μg.h.ml-1。受试制剂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8%±19.1%。结论:盐酸雷尼替丁微丸胶囊和善胃得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雷尼替丁 HPLC 药代动力学 平均等效性 群体等效性 微丸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