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李凡
郝保华
李伟泽
刘森
唐斌斌
杜书君
-
机构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96-1098,共3页
-
文摘
目的:将巴布剂结合电致孔透皮给药,与被动扩散透皮给药进行比较,初步考察在电致孔条件下巴布剂中青藤碱透皮吸收的药动学特点。方法:以青风藤为模型药物,以活体兔分别进行被动扩散给药(PD)和电致孔透皮给药(EP),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统计矩分析法处理分析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AUC0→∞为43.396,是被动扩散的1.32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0.025,是被动扩散的86%,cmax为1.825,是被动扩散的1.31倍,tmax减小,比被动扩散提前4h;消除速率常数λ二者一致;电致孔技术透皮给药的药-时曲线比被动扩散的药-时曲线平滑且下降较慢。结论:将电致孔技术与巴布剂结合能够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
关键词
电致孔
巴布剂
透皮吸收
青藤碱
药代动力学
-
Keywords
electroporation
patch
transdermal absorption
sinomenine
pharmacokinetics
-
分类号
R943.43
[医药卫生—药剂学]
-
-
题名青蒿素类药物制剂中国专利申请技术分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蒋薇薇
张磊
沈雁
-
机构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
出处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50157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BK20150702)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文摘
青蒿素类化合物除抗疟作用外,在治疗艾滋病和肿瘤等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青蒿素类药物制剂普遍存在溶解度差、首过效应高、生物利用度低、给药频繁、疟原虫复燃率高等缺点,因此,采用制药新技术,研发青蒿素类药物新制剂以克服传统制剂的不足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青蒿素类药物制剂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和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国内研发机构和相关企业对于青蒿素类药物制剂的后期开发、专利保护策略以及知识产权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
关键词
青蒿素
药物制剂
专利
药物传递系统
分析
-
Keywords
artemisini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patents
drug delivery system
analysis
-
分类号
R978.61
[医药卫生—药品]
-
-
题名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4
- 3
-
-
作者
祝玲
秦超
吴金莲
陈玉红
尹莉芳
-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
出处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
基金
"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No.2014ZX09507004-002
No.2017ZX09101001-004)~~
-
文摘
制备日服1次的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处方和工艺因素对普瑞巴林释放的影响,并对柠檬酸钠、聚乙二醇400的用量和包衣增重3个因素进行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最优处方和工艺,最终处方为普瑞巴林82. 5 mg,微晶纤维素40%,柠檬酸钠27. 5%,硬脂酸镁0. 5%,黏合剂为5%聚乙烯吡咯烷酮K30溶液,包衣液为醋酸纤维素和60%PEG400致孔剂,包衣增重为3%。释药动力学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微孔渗透泵片释放机制以渗透压机制为主,受p H影响较小。对普瑞巴林微孔渗透泵片释放曲线进行拟合,显示12 h内的释放曲线与零级方程拟合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 991 6,呈零级动力学特征。所得微孔渗透泵片可有效减缓药物释放,可提高药物安全性和减少用药次数,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普瑞巴林
微孔渗透泵片
制备
评价
零级释药动力学
渗透压
-
Keywords
pregabalin
controlled porosity osmotic pump tablets
preparation
assessment
zero-order release
osmotic pressure
-
分类号
R944
[医药卫生—药剂学]
-
-
题名动脉粥样硬化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林宸诗
陈玉红
尹莉芳
-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
-
出处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9-747,共9页
-
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资助项目——“颠覆性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
-
文摘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免疫系统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动脉壁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对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都有免疫反应。已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一方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通过针对抗原的主动免疫调节可以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文讨论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双重作用,介绍了已经在实验室阶段制成的疫苗以及在实验模型中成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抗原的研究,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疫苗临床应用的前景和挑战。
-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系统
疫苗
免疫治疗
抗原
进展
-
Keywords
atherosclerosis
immune system
vaccine
antigen
immunotherapy
advances
-
分类号
R54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