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mGluRs在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药物研究进展
1
作者 侯逢生(综述) 吴超然 +1 位作者 刘刚 廖红(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2-2058,共7页
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参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包括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其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并且被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mGluRs(mGluR1和mGluR5)在精... 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参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包括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其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并且被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mGluRs(mGluR1和mGluR5)在精神类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其在急性脑损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多项研究证实,Ⅰ型mGluRs能够参与改善急性脑损伤中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神经网络紊乱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因此,Ⅰ型mGluRs有望成为治疗急性脑损伤的潜在有效靶点。现对Ⅰ型mGlu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功能,及其在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进行概述,并探讨靶向Ⅰ型mGluRs的药物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UR5 MGLUR1 负变构调节剂 正变构调节剂 急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阶段Gao-Binge模型中游离脂肪酸、三羧酸循环及酮体代谢谱研究
2
作者 黎安沁 庞陆鑫 +3 位作者 柴媛媛 俞沁玮 江振洲 张陆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肝细胞内脂质蓄积是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重要病理学特征,其形成与游离脂肪酸(FFAs)、三羧酸(TCA)循环、酮体代谢密切相关。为揭示AFLD中肝脏脂质蓄积与FFAs、TCA循环、酮体代谢的相关性。采用C57BL/6N小鼠构建慢性酒精喂养加急性酒精灌... 肝细胞内脂质蓄积是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重要病理学特征,其形成与游离脂肪酸(FFAs)、三羧酸(TCA)循环、酮体代谢密切相关。为揭示AFLD中肝脏脂质蓄积与FFAs、TCA循环、酮体代谢的相关性。采用C57BL/6N小鼠构建慢性酒精喂养加急性酒精灌胃(Gao-Binge模型)来模拟不同阶段的AFLD,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的FFAs、TCA循环中间产物和酮体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短期AFLD小鼠模型中,血浆和肝脏中的总FFAs、饱和FFAs、短链FFAs以及酮体β-羟丁酸(HDBT)水平均显著增加,提示FFAs代谢谱在Gao-Binge模型下出现紊乱。此外,长短期模型中均发现乙酸(AA)、2-甲基丁酸(2-meBA)、HDBT与肝脏损伤指标在血浆和肝脏样本中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以短期模型中血浆数据为例,r=0.834、0.699、0.818,P<0.05),而丙酮酸(PRA)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r=-0.66,P<0.05)。结果表明,长短期AFLD小鼠模型中出现FFAs、TCA循环、酮体代谢紊乱,AA、2-meBA、HDBT、PRA等代谢物可作为AFL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酸 三羧酸循环 动物模型 Gao-Binge模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俊伟 耿兴超 李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影响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模型是研究RA发生机制、药理毒理机制和药物筛选评价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的RA实验模型分为动物模型和体外模型,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发展,RA...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影响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模型是研究RA发生机制、药理毒理机制和药物筛选评价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的RA实验模型分为动物模型和体外模型,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发展,RA实验模型已从诱导性模型和2D体外模型发展至自发性基因修饰模型和3D体外模型,中医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RA实验模型的造模、监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RA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动物模型 体外模型 诱导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融合蛋白2:潜在的药物靶点
4
作者 帅育兵 王秋丹 +1 位作者 何田玉 曹丽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是参与线粒体融合以及维持线粒体形态的关键因子。由于MFN2在细胞内的功能多样性,其参与多种疾病进展,尤其在2型腓骨肌萎缩症中,以MFN2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成为热点。本文对MFN2的... 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是参与线粒体融合以及维持线粒体形态的关键因子。由于MFN2在细胞内的功能多样性,其参与多种疾病进展,尤其在2型腓骨肌萎缩症中,以MFN2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成为热点。本文对MFN2的功能以及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并概述了针对MFN2的药物开发现现状,总结了目前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潜在药物分子,以期为MFN2作为靶点的药物研究以及疗法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融合蛋白2 功能 疾病机制 药物靶点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甲钴胺与头孢曲松钠大鼠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5
作者 王呈鑫 朱莉莉 曹丽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68,共9页
本研究建立大鼠血浆中甲钴胺及头孢曲松钠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评估两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评判二者是否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以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大鼠血浆样本,甲钴胺定量分析的流动相... 本研究建立大鼠血浆中甲钴胺及头孢曲松钠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评估两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评判二者是否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以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大鼠血浆样本,甲钴胺定量分析的流动相由0.1%甲酸乙腈与0.1%甲酸和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组成;头孢曲松钠则为0.1%甲酸乙腈和1%甲酸水溶液。基于正离子模式,分别建立两药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开展全面的方法学考证。选用健康SD大鼠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经尾静脉注射进行单次单独给药与单次联合给药实验。甲钴胺的给药剂量梯度设为0.03、0.1和0.3 mg/kg,头孢曲松钠的给药剂量设为90 mg/kg。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甲钴胺在3~3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头孢曲松钠在0.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优异(r=1),两种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分析方法验证要求。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与单次单独给药相比,单次联合给药时两药的平均药时曲线重合,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t1/2,AUC0-∞等)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证实,甲钴胺与头孢曲松钠的联合使用时,在大鼠体内不存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本研究为临床两药的联用提供了可靠的药代动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头孢曲松钠 药代动力学 药物相互作用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书贤 洪禹 曹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846,共9页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与癌症及其治疗相关的不良症状,临床发病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CRF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因子失调、神经内分泌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现有临床干预措施如...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与癌症及其治疗相关的不良症状,临床发病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CRF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因子失调、神经内分泌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现有临床干预措施如中枢兴奋剂和运动干预可部分缓解症状,但存在副作用及适用性限制的缺点。中医药通过发挥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治疗CRF中展现独特潜力,针灸、艾灸、传统中药复方以及中药制剂和提取物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CRF患者的疲乏状态。通过系统梳理CRF的现代病理机制与中医“虚劳”病机的内在联系,并对现有中医药干预方案进行循证评价,旨在为CRF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因性疲乏 发病机制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技术在链霉菌中的开发及应用
7
作者 岳明宇 邓联春 +1 位作者 林小栩 董廖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2-584,共13页
链霉菌因其多样化的抗生素生产能力而备受关注,但遗传操作的难度限制了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潜力。近年来,CRISPR/Cas系统,特别是Class 2型系统,以其强大的基因编辑能力展示出广阔前景,已成为多种微生物基因组编辑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CRI... 链霉菌因其多样化的抗生素生产能力而备受关注,但遗传操作的难度限制了其在工业应用中的潜力。近年来,CRISPR/Cas系统,特别是Class 2型系统,以其强大的基因编辑能力展示出广阔前景,已成为多种微生物基因组编辑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在链霉菌中的开发与应用,涵盖遗传工具的构建与优化。同时,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CRISPR/Cas技术在多种链霉菌菌株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调控和基因组编辑对次级代谢物的影响。该综述不仅为链霉菌遗传操作工具的进一步开发及优化提供了参考,还为未来在非模式链霉菌菌株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CRISPR/Cas 基因编辑 天然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成像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颂凯 邹宇琛 +4 位作者 孙士鹏 闫郅烨 汤维维 李萍 李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3-661,共9页
质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无标记的分子成像技术,弥补了传统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空间分辨能力的不足,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脂质、多肽及蛋白质的组织分布研究。随着MSI技术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在精确定位药物组织... 质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无标记的分子成像技术,弥补了传统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空间分辨能力的不足,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脂质、多肽及蛋白质的组织分布研究。随着MSI技术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在精确定位药物组织分布、可视化药物代谢过程、追踪药物递送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为药物临床前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多种常见MSI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关键参数、技术优势与不足,重点综述了近年来MSI技术在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药物组织分布研究、药物递送、中药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以期拓展MS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推动药物研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成像 组织分布 药物临床前研究 药物递送 药物分析 中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相关疾病治疗新靶点-低氧诱导因子2α
9
作者 赵思羽 李清钰 +3 位作者 Reham Taha 徐艳 肖莉 孙丽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9-480,共12页
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的肠道是机体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排泄及分泌激素、提供屏障和免疫保护等。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肠道重要的生理调节因子,其在肠道内环境铁稳态、氧稳态及能量代谢等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 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的肠道是机体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排泄及分泌激素、提供屏障和免疫保护等。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肠道重要的生理调节因子,其在肠道内环境铁稳态、氧稳态及能量代谢等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HIF-2α与铁相关血液性疾病、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癌(CRC)及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等多种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其治疗新靶点。目前,HIF-2α调节剂是此领域药物研发的热点,大量研究揭示其具有肠道相关疾病治疗潜力。HIF-2α是肠道铁吸收与铁稳态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表达异常与多种铁代谢紊乱性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肠道病理性缺氧微环境下,HIF-2α的持续激活可诱导炎症反应和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加重IBD病情。在肿瘤微环境中,HIF-2α通过介导代谢重编程、促进血管新生、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同时驱动炎症反应、铁蓄积及免疫逃逸等,加速CRC进展。此外,HIF-2α还可通过肠-肝轴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的调节。尽管目前已有7种HIF-2α调节剂获批上市,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贫血、血栓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更加低毒高效的HIF-2α调节策略,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近年来HIF-2α在肠道健康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未来HIF-2α调节剂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挑战,以期为肠道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2α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肥胖 靶向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β激动剂ZLY16促进肌再生及改善mdx小鼠运动能力
10
作者 郭光耀 陆茜 +3 位作者 范书生 俞沁玮 张陆勇 江振洲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7,共9页
为探究一种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β激动剂ZLY16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药效作用,本研究连续6周对C57BL/10ScSnJGpt-Dmdem3Cd4/Gpt(mdx)... 为探究一种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β激动剂ZLY16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药效作用,本研究连续6周对C57BL/10ScSnJGpt-Dmdem3Cd4/Gpt(mdx)小鼠灌胃30 mg/kg ZLY16,通过行为学实验、组织病理学、血生化分析、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考察小鼠运动能力、血脂含量、骨骼肌损伤和肌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高脂诱导的成肌细胞分化抑制模型,通过采用尼罗红染色、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成肌细胞中脂质含量和成肌细胞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ZLY16能够增加小鼠肌抓力、减少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减轻肌纤维坏死、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肌再生。在体外,ZLY16通过减少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murine skeletal muscle myoblast line,C2C12)中脂质蓄积来促进成肌细胞分化与肌管融合。这些结果表明,ZLY16通过减少mdx小鼠体内脂质蓄积,促进肌再生,改善其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Y16 PPARβ激动剂 杜氏肌营养不良 骨骼肌功能 脂质蓄积 mdx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空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语诗 李镇 +2 位作者 邹宇琛 汤维维 李彬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31,共10页
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分子成像技术,具有免标记、高覆盖、高灵敏度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代谢物的组织分布研究。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质谱成像的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深度融合,能够同时实现组织中... 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分子成像技术,具有免标记、高覆盖、高灵敏度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代谢物的组织分布研究。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质谱成像的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深度融合,能够同时实现组织中代谢物的空间定位与成像分析,研究对象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近年来,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精准定位组织中代谢物空间分布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流程,比较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和二次离子质谱成像(SIMS-MSI)等主流质谱成像技术的特长与局限性,以及样本制备与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重点综述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如何应用空间代谢组学技术揭示药用植物代谢产物组织分布与累积规律,助力药用植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转运机制解析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最后探讨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药用植物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代谢组学 质谱成像 药用植物 代谢产物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miR-146b-5p和miR-222-5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12
作者 李贺娟 刘正兵 +3 位作者 李翰卿 马赛 江振洲 刘晶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诊断和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RTPCR)验证大鼠心肌梗死组心肌组织和血清中mi RNAs芯片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 RNAs;在61名AMI患者、53名冠心病患者和56名健康对照中,检测其血...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诊断和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RTPCR)验证大鼠心肌梗死组心肌组织和血清中mi RNAs芯片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 RNAs;在61名AMI患者、53名冠心病患者和56名健康对照中,检测其血浆中选定mi RNAs的表达,并统计分析mi RNAs的诊断价值;最后对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365 d的预后随访分析。结果根据大鼠心肌梗死组织和血清的RT-PCR结果,筛选出mi R-146b-5p、miR-222-5p和mi R-490-5p用于在临床患者血浆中进行研究;患者血浆RT-PCR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AMI患者血浆中mi R-146b-5p水平显著升高(P<0.01),miR-222-5p水平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浆中mi R-146b-5p与c TNI显著相关(r=0.6151;P=0.0018),miR-222-5p与CK-MB显著相关(r=0.6277;P=0.0013)。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46b-5p和mi R-222-5p对预测AMI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经365d随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浆mi R-222-5p是AMI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也表明,miR-222-5p可为术后不良事件提供预测价值(P<0.05)。结论血浆mi R-146b-5p和mi R-222-5p可能是临床诊断AM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血浆mi R-222-5p可作为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和预后 生物标志物 miR-146b-5p miR-222-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藏药佐汤卡擦丸治疗高血压的药理作用机制
13
作者 更桑 邹欣欣 +4 位作者 白玛罗布 扎西道知 纪雪娇 多杰仁青 黄凤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4-633,共10页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藏药佐汤卡擦丸(ZTKCW)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68个ZTKCW活性成分和518个药物-疾病靶点,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鸭嘴花考林酮碱、木犀草素、异紫堇球碱、秦皮乙素、甘草素等8个ZTKCW标...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究藏药佐汤卡擦丸(ZTKCW)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68个ZTKCW活性成分和518个药物-疾病靶点,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鸭嘴花考林酮碱、木犀草素、异紫堇球碱、秦皮乙素、甘草素等8个ZTKCW标志性核心成分和AKT1、TNF、IL6、STAT3等8个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表明核心靶点主要富集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JAK-STAT和炎症相关信号通路。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进行体内实验,分别用0.41、0.82和1.64 g/kg的ZTKCW灌胃12周。结果显示,1.64 g/kg ZTKCW显著降低SHR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降低胸主动脉和心脏中AKT1、PI3K、STAT3和JAK2的磷酸化水平。本研究证明ZTKCW可能通过PI3K/AKT和JAK2/STAT3通路发挥降压作用,为ZTKCW用于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佐汤卡擦丸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LK2基因突变与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任重远 陶琴 +4 位作者 张郁青 程维礼 张莱 梁晴 方旭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2-298,共7页
目的对肌球蛋白轻链激酶2(MYLK2)基因c.704C>T(p.S235L)突变导致1例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12年3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1例72... 目的对肌球蛋白轻链激酶2(MYLK2)基因c.704C>T(p.S235L)突变导致1例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12年3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1例72岁男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48例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一代验证。结合家系成员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性,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致病基因进行挑选和筛查。结果该家系筛查出包括先证者(Ⅱ5)在内的5例DCM患者(Ⅱ2、Ⅲ3、Ⅲ5、Ⅲ7),且基因检测发现均存在MYLK2基因的c.704C>T(p.S235L)突变。其他家系成员未见异常,均无临床表型,排除家族性DCM。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在多个物种之间保守性较高,氨基酸突变后极性发生改变,突变型MYLK2和野生型MYLK2蛋白二级结构无明显差异,三级结构突变位点处发生了变化。结论MYLK2基因c.704C>T(p.S235L)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D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蛋白质结构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背景数据的建立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曼曼 梁子禾 +6 位作者 刘晓萌 杨莹 王超 赵婷婷 耿兴超 周晓冰 王三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532,共7页
目的总结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2013-2022年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建立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背景数据库,为药物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本中心2013-2022年11项SD大鼠胚胎-胎... 目的总结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2013-2022年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建立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各指标的背景数据库,为药物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本中心2013-2022年11项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对照组共计205只孕鼠和3037只胎鼠各项胚胎发育和胎仔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95%置信区间。指标包括孕鼠妊娠期体重和体重增长幅度、孕鼠摄食量、妊娠结局(妊娠率、平均黄体数、平均着床数、平均活胎数、活胎率、吸收胎率、死胎率)、胎仔生长发育情况(胎仔重、胎盘重、性别比)、胎仔外观异常率、内脏异常率和骨骼异常率。结果孕鼠妊娠期体重呈增长趋势,妊娠后期体重增长幅度明显增大。孕鼠摄食量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妊娠第20天进行剖腹产,妊娠率为93.2%,平均黄体数、着床数和活胎数分别为18.0±3.2,15.9±2.8和14.8±3.0,活胎率为93.4%,死胎率为6.6%;胎仔雄/雌性别比为0.94,平均体重为(3.6±0.3)g,胎盘平均重量为(0.6±0.3)g。胎仔外观异常发生率约为0.2%,内脏异常率约为0.8%。骨骼异常率约为1.2%,未骨化和骨化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胸骨和舌骨等,胎仔的掌骨骨化数、跖骨骨化数和骶尾椎骨化数分别为7.0±0.7,8.0±0.1和7.4±0.5,第Ⅰ~Ⅳ胸骨骨化率较高,平均为98.6%~99.9%,第Ⅴ胸骨骨化率为(68.0±28.4)%,第Ⅵ胸骨骨化率为(82.8±23.9)%。结论初步建立了本GLP实验室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各指标背景数据库,为生殖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胎仔 发育毒性 SD大鼠 背景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文静 程维礼 +3 位作者 方旭 张莱 张郁青 陶琴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例确诊为ARVC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集静脉血进行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DSG2基因野生型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编辑获得突变型氨基酸序列,对DSG2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Ⅲ2)符合ARVC诊断标准,其余家系成员均不符合。先证者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先证者女儿(Ⅳ1)携带DSG2基因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在脊椎动物中保守性较好,氨基酸突变后蛋白质稳定性降低。突变型DSG2及野生型DSG2蛋白质二级结构无明显差异,三级结构突变位点处的折叠角度发生变化。结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可导致ARVC,不同的基因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桥粒芯糖蛋白2基因 纯合突变 蛋白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抗异体移植排斥的免疫保护水凝胶研究成果
17
作者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1-471,共1页
近日,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本刊编委莫然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mmuno-protective vesicle-crosslinked hydrogel for allogenic transplantation。我校博士生王雨倩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莫然教授为通信作者,中国药... 近日,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本刊编委莫然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Immuno-protective vesicle-crosslinked hydrogel for allogenic transplantation。我校博士生王雨倩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莫然教授为通信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论文的唯一通信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药科大学 异体移植 通信作者 权威期刊 最新研究成果 免疫保护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药物递送技术及脑病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华清 丁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73-576,共4页
脑科学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十四五”国家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涵盖了脑重大疾病机制与干预研究等核心攻关难题。药学是支撑“脑计划”研究的关键领域,然而目前有关脑部... 脑科学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十四五”国家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涵盖了脑重大疾病机制与干预研究等核心攻关难题。药学是支撑“脑计划”研究的关键领域,然而目前有关脑部疾病的药物开发陷入疗效低、临床转化率低的困境,这主要源于特殊生理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的阻碍。精准可控的脑内药物递送技术与创新治疗策略的开发是突破脑重大疾病治疗瓶颈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递送 治疗策略 生理屏障 脑部疾病 血脑屏障 脑科学 科技前沿 攻关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