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兰山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赵明 段金廒 +2 位作者 黄文哲 周荣汉 车镇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对贺兰山黄芪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解析对其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 得到 3个异黄烷及一个异黄酮类成分。结论 化合物 3为新化合物 ,结构为 2′,4′-二甲氧基 -3′-羟基 -异黄烷 -6-O-β... 目的 对贺兰山黄芪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解析对其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 得到 3个异黄烷及一个异黄酮类成分。结论 化合物 3为新化合物 ,结构为 2′,4′-二甲氧基 -3′-羟基 -异黄烷 -6-O-β-葡萄糖甙 ;化合物 1和 4为黄芪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黄芪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波谱解析 异黄烷 异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叶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蓉 秦民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从鸢尾属植物薄叶鸢尾 (IrisleptophyllaLingel.)根茎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方法 :采用80 %乙醇提取 ,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鸢尾属植物薄叶鸢尾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 8个化合... 目的 :从鸢尾属植物薄叶鸢尾 (IrisleptophyllaLingel.)根茎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方法 :采用80 %乙醇提取 ,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鸢尾属植物薄叶鸢尾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其中 5个为异黄酮类成分 ,分别为 :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Ⅰ )、德鸢尾苷元irilone(Ⅱ )、野鸢尾苷iridin(Ⅲ )、鸢尾苷tectoridin(Ⅳ )、德鸢尾苷irilone 4′ glucoside(Ⅴ ) ,其余 3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 (Ⅵ )、β 谷甾醇 (Ⅶ )、十八烷基酸 (Ⅷ )。这些化合物都为在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叶鸢尾 异黄酮 次野鸢尾黄素 德鸢尾苷元 野鸢尾苷 鸢尾苷 德鸢尾苷 胡萝卜苷 β—谷甾醇 十八烷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夏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黎路 秦民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华夏鸢尾(IriscathayensisMigo)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 %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华夏鸢尾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3个...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华夏鸢尾(IriscathayensisMigo)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 %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华夏鸢尾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鸢尾苷元(tectorigenin ,Ⅰ)、德鸢尾苷元(irilone ,Ⅱ)、鸢尾苷(tectoridin ,Ⅴ) ;2个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 ,2′二羟基 6 ,7 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5 ,2′dihydroxy 6 ,7 methlenedioxyflavanone ,Ⅲ)、dihydroechioidinin(Ⅳ) ;1个为peltogynoids型化合物:irisoidsA(Ⅵ)。其余3个化合物分别为: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acid ,Ⅶ)、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Ⅷ)和豆甾醇(stigmasterol,Ⅸ)。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在该植物中首次分得,其中化合物Ⅳ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鸢尾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化条件的优化及不同产地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伟 秦民坚 王国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88-90,共3页
Derivation conditions of pre-column derivation-HPLC method used for determinating artemisinin content were compared and selected,and artemisinin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 of Artemisia annua L.from seventeen locatio... Derivation conditions of pre-column derivation-HPLC method used for determinating artemisinin content were compared and selected,and artemisinin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 of Artemisia annua L.from seventeen locations was compared by optimal pre-column derivation-HPLC method.The optimal derivation condition is selected via comparing of 0.2% NaOH solution addition(3,4,5,6 and 7 mL),derivation temperature(30 ℃,35 ℃,40 ℃,45 ℃ and 50 ℃) and derivation time(0,2,5,10,20,40 and 60 min) during derivation process.The optimal derivation condition is adding 5 mL 0.2% NaOH solution,then insulating in 40 ℃ water bath for 10 min.Differences of artemisinin content in A.annua from seventeen locations are obvious,the general trend is that artemisinin conten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location from south to north,in which artemisinin content in A.annua from Youyang of Chongqing is the highest with a value of 7.08 mg·g-1.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ccurate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an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ate artemisinin content in medicinal material of A.ann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青蒿素 柱前衍生化-HPLC法 优化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中多糖和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37
5
作者 吴刚 季祥彪 +1 位作者 康冀川 秦民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3期274-278,共5页
关键词 石斛 多糖 总生物碱 硫酸-苯酚法 酸性染料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碎补类生药显微鉴定研究Ⅱ.粉末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铜水 周荣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23,共6页
对12种骨碎补类生药粉末进行了鉴定,列出了检索表。其鉴别要点是;(1)非腺毛的特征;(2)有无完整的鳞片基及鳞片细胞的形状和毛状突出物的长短;(3)薄壁细胞的形状及细胞壁增厚程度;(4)纤维状细胞的形状及表面特征;(5)网纹细胞、石细胞等... 对12种骨碎补类生药粉末进行了鉴定,列出了检索表。其鉴别要点是;(1)非腺毛的特征;(2)有无完整的鳞片基及鳞片细胞的形状和毛状突出物的长短;(3)薄壁细胞的形状及细胞壁增厚程度;(4)纤维状细胞的形状及表面特征;(5)网纹细胞、石细胞等的存在与否;(6)表皮细胞的形状及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生药粉末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太子参的rDNA ITS区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35
7
作者 余永邦 秦民坚 +2 位作者 梁之桃 余国奠 谭宁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5,共5页
使用1对引物18SP1和26SP2对采自14个产区的太子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进行ITS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4个产区太子参的ITS1片段长度为219~222bp,ITS2片段长度为235~236bp,5.8S片... 使用1对引物18SP1和26SP2对采自14个产区的太子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进行ITS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4个产区太子参的ITS1片段长度为219~222bp,ITS2片段长度为235~236bp,5.8S片段长度为155~157bp。除江苏宜兴,江苏句容马梗,江苏南京老鹰山和江苏溧阳等4个产区的ITS序列碱基完全一致外,其他10个产区的ITS序列则有不同的变异,碱基变异数目(包括5 8S编码区)为1~17个。使用UPGMA法重建系统发生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说明了它们的变异程度,为利用ITS区序列的差异鉴别不同产区的太子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RDNA ITS区序列 PCR扩增 石竹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药用菊花、野菊和菊花脑的I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吕琳 秦民坚 +1 位作者 贺丹霞 顾瑶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9份药用菊花(Dendranthe mamorifolium Ramat.)种源、4份野菊(D.indicum L.)种源、1份菊花脑(D.nankingese Hand.-Mazz.)种源和1份杂交菊花‘黄金菊’(D.indicum×D.morifolium‘Gongju’)...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9份药用菊花(Dendranthe mamorifolium Ramat.)种源、4份野菊(D.indicum L.)种源、1份菊花脑(D.nankingese Hand.-Mazz.)种源和1份杂交菊花‘黄金菊’(D.indicum×D.morifolium‘Gongju’)种源进行了遗传关系分析。从38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5.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λ=16,25份种源可分成2大组,即野菊、菊花脑和杂交菊花归为一组,19份药用菊花种源归为一组;19份药用菊花种源又可根据原产地进一步分成2组,大部分原产北方的药用菊花种源的遗传关系较近,而大部分南方栽培的药用菊花种源也有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菊花 野菊 菊花脑 杂交菊花 ISSR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野菊及菊花脑花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吕琳 秦民坚 +1 位作者 吴刚 韩慧慧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3-57,共5页
用GC-MS法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及菊花脑(D. nankingene Hand.-Mazz.)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及鉴定。结果显示,河北产野菊、江苏产野生和栽培野菊、湖北产野菊及江苏产菊花脑花的挥发油相对含量分别为0.731... 用GC-MS法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及菊花脑(D. nankingene Hand.-Mazz.)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及鉴定。结果显示,河北产野菊、江苏产野生和栽培野菊、湖北产野菊及江苏产菊花脑花的挥发油相对含量分别为0.731%、0.226%、0.199%、0.219%及0.171%;它们的主要成分分别为樟脑(12.62%)和龙脑(8.06%)、2-甲氧基-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7.82%)和樟脑(27.56%)、2,6,6-三甲基-二环[3.1.1]-3-庚烯-4-醇乙酸酯(40.58%)和乙酸桃金娘酯(20.07%)、2,7,7-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6-酮(25.10%)和2-亚乙基-6-甲基-3,5-庚二烯醛(17.66%)、龙脑(26.90%)和乙酸龙脑酯(18.60%)。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产野菊花的挥发油成分与其他产地野菊花的挥发油成分差异显著,且菊花脑的挥发油成分与不同产地的野菊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 菊花脑 挥发油 GC-MS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地丁生物碱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郑建芳 秦民坚 +1 位作者 郑昱 陈从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苦地丁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地丁中分离并鉴定出16种生物碱,分别为:紫堇灵、coryincine、二氢血根碱、(+)-13-表紫堇灵、四氢紫堇萨明、... 目的:研究苦地丁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地丁中分离并鉴定出16种生物碱,分别为:紫堇灵、coryincine、二氢血根碱、(+)-13-表紫堇灵、四氢紫堇萨明、四氢黄连碱、6,7-methylenedioxy-2-(6-acetyl-2,3-methylenedioxybenzyl)-1(2H)-isoquinolinone、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普托品、紫堇萨明、去氢碎叶紫堇碱、黄连碱、氧化血根碱、去甲血根碱、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s、pallidamine。结论: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为首次从紫堇属植物中分得;coryincine、紫堇萨明、去氢碎叶紫堇碱、黄连碱、氧化血根碱、去甲血根碱、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s、pallidamine为首次从苦地丁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堇属 苦地丁 异喹啉生物碱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葛尔鸢尾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昕 秦民坚 +1 位作者 吴刚 束盼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准葛尔鸢尾(Iris songaricaSchren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准格尔鸢尾叶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准葛尔鸢尾(Iris songaricaSchren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准格尔鸢尾叶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7-甲氧基黄酮(tectochrysin,Ⅰ),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wogonin,Ⅱ),蒙花苷(acacetin-7-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Ⅲ);2个黄酮醇类化合物:良姜素(izapinin,Ⅳ),异鼠李素-葡萄糖苷(isorhamnetin-7-O-β-D-glucoside,Ⅴ);1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5,2′-二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Ⅵ);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6,2′-二甲氧基异黄酮(Ⅶ),4′,5,7-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tectorigenin,Ⅷ),鸢尾苷(tec-toridin,Ⅸ),4′-羟基-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irisolone,Ⅹ);3个为peltogynoids型化合物:irisoid A(Ⅺ),irisoid B(Ⅻ),irisoid D(ⅩⅢ);另外5个化合物为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Ⅹ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ⅩⅥ),nonadecanoic acid(ⅩⅦ)和谷甾醇(-βsitosterol,ⅩⅧ)。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Ⅲ,Ⅳ和Ⅴ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葛尔鸢尾 鸢尾属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雨涵 林彬彬 +1 位作者 刘慧 秦民坚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88-89,91,共3页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主产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根茎作为"川射干"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被收载入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有关鸢尾药用部位(根茎)化学成分的相...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主产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根茎作为"川射干"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被收载入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有关鸢尾药用部位(根茎)化学成分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异黄酮类成分为其主要有效成分[1-2],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雌激素样作用等[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 化学成分 黄酮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骨碎补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铜水 林东武 +1 位作者 李瑞洲 周荣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540-543,共4页
对12种骨碎补的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测定了紫外光谱,进行了TLC分析比较,并测定了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骨碎补,所含化学成分在质上和量上均有较大差别,应区别对待,合理使用。
关键词 骨碎补 黄酮类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用菊花品种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顾瑶华 秦民坚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56-57,共2页
The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s in 13 cultivars of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from 4 provinces in China were determined by RP-HPL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different medi... The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s in 13 cultivars of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from 4 provinces in China were determined by RP-HPL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different medicinal cultivars of D. morifolium were Hangju ‘Xiao huangju’ 0.243%, Hangju ‘Xiao yangju’0.457%, Hangju ‘Da yangju’ 0.309%, Hangju ‘Yizhong Dayangju’ 0.306%, Hangju ‘Da yangju’ (processed by microwaves) 0.511%,Huaiju ‘Xiao baiju’0.554%, Huaiju ‘Da baiju’0.224%, Huaiju ‘Da huangju’0.655%, Jiju 0.434%, Boju 0.161%, Gongju 0.719%, Chuju 0.397% and Zhonghuagongju 0.590%.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in Gongju from Huangshan, Anhui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ther cultivars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分析 菊花品种 酸含量 content 药用 acid China The DA the 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叶紫堇的生物碱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颖 秦民坚 谢国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7-69,共3页
Thirteen alkaloid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whole plant of Corydalis incisa(Thunb.)Pers.were identified.These compounds are(+)-14-epicorynoline(Ⅰ),N-trans-feruloyltyramine(Ⅱ),corynoline(Ⅲ),acetylcorynoline(Ⅳ),coryno... Thirteen alkaloid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whole plant of Corydalis incisa(Thunb.)Pers.were identified.These compounds are(+)-14-epicorynoline(Ⅰ),N-trans-feruloyltyramine(Ⅱ),corynoline(Ⅲ),acetylcorynoline(Ⅳ),corynoloxine(Ⅴ),protopine(Ⅵ),corycavine(Ⅶ),(+)-corytuberine(Ⅷ),corydamine(Ⅸ),corysamine(Ⅹ),coptisine(Ⅺ),dehydrocheilanthifoline(Ⅻ) and 12-hydroxycorynoline(ⅩⅢ).CompoundⅡ,Ⅷ and Ⅻ are obtained from C.incisa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叶紫堇 生物碱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枝莲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7
16
作者 邱佳 秦民坚 唐楠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1-93,共3页
Thir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dry above-ground part of Scutellaria barbata D.Don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These compounds are p-hydroxybenzaldehyde(Ⅰ),p-coumaric acid(Ⅱ),hydroxyhydroquinone(Ⅲ),h... Thir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dry above-ground part of Scutellaria barbata D.Don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These compounds are p-hydroxybenzaldehyde(Ⅰ),p-coumaric acid(Ⅱ),hydroxyhydroquinone(Ⅲ),hispidulin(IV),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Ⅴ),apigenin(Ⅵ),luteolin(Ⅶ),apigenin-5-O-β-D-glucopyranoside(Ⅷ),scutellaric acid(Ⅸ),stigmasta-5,22-dien-3-O-β-D-glucopyranoside(Ⅹ),barbatin C(Ⅺ),β-sito-sterol(Ⅻ) and daucosterol(ⅩⅢ).Compound Ⅷ is isolated from Scutellaria L.for the first time,and compound Ⅲ and compound X are isolated from S.barbata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党参挥发油成分GC-MS指纹图谱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清 秦民坚 吴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95-1998,共4页
目的建立明党参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方法明党参挥发油的分析采用HP-5.5%苯甲基硅烷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柱温80℃(保持2 min)~180℃(保持20 min),程序升温速度5℃/min;进样口温度180℃;气化温度250℃;载气N... 目的建立明党参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方法明党参挥发油的分析采用HP-5.5%苯甲基硅烷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柱温80℃(保持2 min)~180℃(保持20 min),程序升温速度5℃/min;进样口温度180℃;气化温度250℃;载气N2体积流量1.0 mL/min;分流比20∶1;离子源温度230℃;电子能量70 eV;扫描范围m/z 40~500。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47个化合物,总相对含有量约98.74%,主要成分人参炔醇(55%)、棕榈酸(21.53%)、顺,顺-9,12-亚油酸(10.71%)、5-甲基-4-(4,4-二甲基-2,3-二亚甲基环己烯-1,3-二氧戊环-2-酮(2.12%)、棕榈酸甲酯(0.23%)、棕榈酸乙酯(0.34%)、拢牛儿醇丁酸酯(0.11%)、α-倍半水芹烯(0.08%)和石竹烯氧化物(0.23%)。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明党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党参 挥发油 指纹图谱 水蒸气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