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李扬
孙洪仁
丁宁
刘治波
邵光武
沈月
-
机构
中国草学会<草地学报>编辑部
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
出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2-879,共8页
-
基金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nyhyzx072022)
科技部碳汇研究重大专项"草地固碳与减排技术集成与研究示范"(2008BAD95B03)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现代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助
-
文摘
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和若干自然区域内的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淹水、耕作、施肥、灌溉、刈割、生长调节剂、混播、植株密度、品种和生长年限。土壤障碍(酸、碱、盐、粘重和紧实)越重、土层越薄、地下水位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小。淹水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深耕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播种当年效果尤为明显。施肥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灌溉模式及灌溉量适当时可获得相对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刈割频率越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低。添加生长调节剂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混播降低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随着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材料)的根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生长年限越长,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越大。在每个生长季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呈逐渐提高趋势,但在返青之初和每次刈割之后出现降低,3~4周后恢复至刈割前水平,其后则继续增加。不同自然区域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大。在相对正常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生长1年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约在2~7t.hm-2之间,生长2年者约为3~9 t.hm-2,生长3~5年者约为4~21 t.hm-2。
-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根系
生物量
-
Keywords
Medicago sativa L.
Root
Biomass
-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S541.9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