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反思中拓展、开掘——2013年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世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97,共9页
2013年,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研究成果丰富,并充满了活力,在总论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三个方面都有不少收获。但也存在着选题重复、质量不高等局限。鉴于此,有必要加强问题意识,从... 2013年,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潜力,研究成果丰富,并充满了活力,在总论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三个方面都有不少收获。但也存在着选题重复、质量不高等局限。鉴于此,有必要加强问题意识,从深层的学术生态着眼,进而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化研究 总论研究 专题研究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詹姆逊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世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詹姆逊始终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并认同当代唯物论的某些变化;由于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逐渐纠正了这些错误,开始向经典马克思主义... 詹姆逊始终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并认同当代唯物论的某些变化;由于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逐渐纠正了这些错误,开始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心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09,193,共4页
作者多年来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二:一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二为艺术学研究①。关于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主题即是对"开放的艺术"及"通律论"艺术观的探讨。所谓开放的艺术,指的是一种通而不隔的艺术。在艺术... 作者多年来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二:一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二为艺术学研究①。关于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最主要的主题即是对"开放的艺术"及"通律论"艺术观的探讨。所谓开放的艺术,指的是一种通而不隔的艺术。在艺术世界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艺术的价值与其他人类价值之间,本地域、本民族、本文化圈艺术与其他地域、民族、文化圈的艺术之间,在艺术世界内部不同艺术门类、风格、流派之问,打破壁垒,消除界限,相互沟通、交流、影响、渗透,而又不丧失自我,便是开放的艺术。"通律论"的艺术观作为以"开放的艺术主体理论"、"开放的艺术主体的开放的艺术实践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开放的艺术世界的理论",正是对上述这种艺术的当下状态(准确地说,也许应称之为"应然状态")的理论上的阐释。关于艺术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艺术学的学科反思与学科建设这两个方面。它具体包括如下内容:第一,"艺术学的构想",主要是作者有关艺术学的整体构想、现代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以及艺术学中几个主要分支学科如比较艺术学、艺术类型学、民族艺术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第二,"艺术学元科学研究",主要是作者多年来着力最多、最具原创意味的关于"元艺术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包括什么是元艺术学、为何需要艺术学的元理论研究、关于超越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艺术学方法论的讨论、关于超越艺术与美的对立及"艺术世界"系统整体作为艺术学对象的思辨、关于超越自律与他律的"通律论"艺术学根本道路的思考,以及元批评学、艺术史哲学方面的探讨;第三,"艺术学史研究",主要是有关艺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它在国外特别是它在传入我国后的发展历史的探讨,还包括关于"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和"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历史的、也许可称之为"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论文。因为在作者看来,艺术学的关键词研究对于艺术理论史和艺术学史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的艺术 通律论 艺术学 学科反思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荣启 陈亦水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5,125,共7页
中国传统节日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传统节日演进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已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和新载体。要创新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并具有全方位的对策。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新形式 新载体 文化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显学”的中国科幻研究: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6,共7页
一、新显学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迄今已然枝繁叶茂,那么科幻文学一直都是"旁逸斜出"的那枝。造就这种边缘气质的原因起码有二:首先,科幻文学横跨文学与科学两界,且长期以科学性为最高标准,因而在所谓的"文学性"/文学... 一、新显学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迄今已然枝繁叶茂,那么科幻文学一直都是"旁逸斜出"的那枝。造就这种边缘气质的原因起码有二:首先,科幻文学横跨文学与科学两界,且长期以科学性为最高标准,因而在所谓的"文学性"/文学价值上屡遭诟病,加之承担启蒙与科普之功用,因此其优劣评判远远溢出单一的文学评价标准,不易在文学秩序中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其次,科幻与武侠、言情、推理等类似,作为类型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一种,在当代文学的评价体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类型文学 通俗文学 文学秩序 科幻文学 中国科幻 旁逸斜出 文学与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情感遭遇算法:互联网文艺评论的“自发性”难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静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批评”(criticism)与“评论”(review)在很多语境下被混同使用,但若加以区分,“批评”更多指向文学艺术层面的严肃判断。根据蒂博代的说法,“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诞生于19世纪,“在一百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同时“也是记者... “批评”(criticism)与“评论”(review)在很多语境下被混同使用,但若加以区分,“批评”更多指向文学艺术层面的严肃判断。根据蒂博代的说法,“真正的和完整的批评”诞生于19世纪,“在一百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同时“也是记者职业的延长”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蒂博代 艺术层面 互联网 自发性 记者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转型、理论生产与学院内外:重审199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三重张力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静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74,共7页
1990年代的文学研究者面对着全新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挑战,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探索出彼此之间充满张力的研究路径。具体来说,由人文而社科的知识转向及其限度、在全球化体系中阐释中国的理论难度以及穿行于学院内外... 1990年代的文学研究者面对着全新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挑战,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探索出彼此之间充满张力的研究路径。具体来说,由人文而社科的知识转向及其限度、在全球化体系中阐释中国的理论难度以及穿行于学院内外的知识与思想之争,可被视作重审1990年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三重角度。时隔三十余年的回顾与反思,既是为了理解今日文学研究状况的其所来路,更要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过程中,激发出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文学研究 知识转向 理论生产 学院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之一 被引量:4
9
作者 鲁太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3-10,共8页
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文艺作品的问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问题,是认真学习、落实其思想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 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文艺作品的问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这个问题,是认真学习、落实其思想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是理解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维度。具体来说,创作大量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树好中国形象,是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阶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的有力有益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论文艺 优秀文艺作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美好生活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的幽灵——莫莱蒂与詹姆逊“文学绘图”理论之异同及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墨研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莫莱蒂与詹姆逊的“文学绘图”理论均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本立场,前者的“认知图绘”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寓言,而后者则试图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世界文学”做出批评。然而,莫莱蒂的文学绘图理论在一种“政治无意... 莫莱蒂与詹姆逊的“文学绘图”理论均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本立场,前者的“认知图绘”是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寓言,而后者则试图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世界文学”做出批评。然而,莫莱蒂的文学绘图理论在一种“政治无意识”的裹挟中以数学绘图工具僭越了人文目的,既不能识别技术的限度更不能对其本身的复杂性加以批判。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时代性的理论症候,以数字人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数字计划均须警惕由“数字资本主义”所决定的“技术拜物教”或“数字拜物教”。而这一点再次证明,建构基于人文学科“本位”的“数字人文批判”的学理重要性与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莱蒂 詹姆逊 文学绘图 认知图绘 数字人文 数字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11
作者 李世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4,59,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论界就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流文论界基本上通过批判的方式以阶级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艺表现人性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论界就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流文论界基本上通过批判的方式以阶级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艺表现人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其结论和批判的方式都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学术环境的改变,随着文艺、文论的拨乱反正,文论界、美学界、哲学界逐渐正视这个问题,就人性、人道主义的含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比较自由的讨论,但是,就基本观点而言,学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相当大的差别、分歧,甚至严重的对立。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了人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它们的联系,以及文艺表现人性、人情的重要性。这两次讨论主要针对人性与人的阶级性、社会性的关系,力图把文艺从"极左"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澄清了不少理论问题、促进了文艺创作与批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经济、金钱已经对人的存在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探讨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新形势下文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艺理论 人性 人道主义 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逊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及其问题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0-156,共7页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詹姆逊的文艺、文化理论与批评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当前,国内的詹姆逊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中国文艺、文化理论与批评的...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詹姆逊的文艺、文化理论与批评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当前,国内的詹姆逊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中国文艺、文化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因此,亟待突破目前研究的局限,以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来推进和拓展国内的詹姆逊研究,并在借鉴其成果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文艺、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2年: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历史分期的时间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9,共7页
近些年学界对左翼文艺运动尤其是左联阶段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依据的分期原则和方法各异。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在坚持"左翼十年"整体表述的基础上,依据左翼文艺运动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变化,以"1... 近些年学界对左翼文艺运动尤其是左联阶段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依据的分期原则和方法各异。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在坚持"左翼十年"整体表述的基础上,依据左翼文艺运动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变化,以"1932年"为左翼文艺运动前后期分界点,可以为左翼文艺运动乃至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早期发展的历史分期提供一种新的时间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2年 左翼文艺 革命文学 左联 历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艺对现代性的探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8,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界重新评价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于现代性建设的价值,正视西方文化的缺陷及其与中国的不适应性,并指出了汲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立足现实的现代性建设思路,出现了从现代化向现代性的转变。
关键词 现代化 现代性 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学体制”与中国观的更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2014-2024)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01,共13页
“国家文学体制”是理解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框架,应当注意“国家”“文学”“批评”并非不言自明的本质化概念,其体制需要被历史化地看待。2014-2024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变动,民族国家观念被进一步重审。当代文学批评作为文... “国家文学体制”是理解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框架,应当注意“国家”“文学”“批评”并非不言自明的本质化概念,其体制需要被历史化地看待。2014-2024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变动,民族国家观念被进一步重审。当代文学批评作为文化生产的前沿阵地,可被视为思考当代中国的认知界面。在此视野下,这十年间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值得关注,包括批评界的经典化冲动及其反思、“讲好中国故事”的多重策略、文明论与地方性视野下的中国观更新。这三重面向彰显出当代文学批评与国家认同、文化战略间的密切关联,也揭示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政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国家文学 经典化 文明论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16
作者 卢燕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痛感与温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丢失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新文学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DeepSeek与文学焦虑症”同题共答
17
作者 邱华栋 李宏伟 +5 位作者 林森 李静 黄平 沈燕妮 赵汗青 李壮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72,共8页
李壮(以下简称“问”):先来一个经验性的话题开篇。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段,请从你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谈及自己(或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最早是在何时、接触到何种可称为“自动化”或“智能化”的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你... 李壮(以下简称“问”):先来一个经验性的话题开篇。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段,请从你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谈及自己(或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最早是在何时、接触到何种可称为“自动化”或“智能化”的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你当时是否感受到震动、是否意识到这些技术在未来将根本性地重塑人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 DeepSeek 电脑 自动化 新技术 生活 手机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阐述中的话语创新——以《神圣家族》文学批评为中心
18
作者 刘永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批评和对施里加《巴黎的秘密》评论的批判,马克思围绕着艺术主体是“现实的人”、如何表现“现实的人”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等的理论阐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话语,如人物的真实性和逻辑性、环境的典型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系列新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给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创新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现实的人 理论话语 《神圣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与叙事:AI会讲故事吗?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兰珺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2,共10页
因果是故事生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可以体现为民间故事的功能作用、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模型、网络文学的设定推理等不同机制,但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因果对事件的连接。当下主流技术路径下的AI是一种统计学机器,它只能把语词连接建... 因果是故事生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可以体现为民间故事的功能作用、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模型、网络文学的设定推理等不同机制,但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因果对事件的连接。当下主流技术路径下的AI是一种统计学机器,它只能把语词连接建立在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上。这就意味着,AI并没有能力生成建立在因果性之上的故事,AI并非“真”会讲故事。AI之所以给人一种会讲故事的感觉,是因为其发展遵循以差异机制生成相似效果的模仿路径,会讲故事是AI用完全不同的机制模仿出来的一种外在效果。因而,这样的故事只能被定义为建立在拟因果上的拟故事。在原理上界定AI讲故事的局限,是为了更好地在人机协作的故事生成活动中做好人机分工。在理论上,人类的工作至少需要为故事提供因果性(如因果的设定、优化、检查和背书)。我们需要以AI为方法,反观人类叙事活动的本质与沿革,更需要以AI为契机,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讲故事 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 人机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乡土现代化的文学赋形——论乔叶《宝水》的形式美学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0,共6页
一、当“村庄”成为主人公“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最新长篇小说《宝水》近37万字,500余页,读者握在手中自能感到沉甸甸的分量。小说封面晕染的淡彩村落、大地底色,以及莫言古拙雅致的书名题字,组合为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印象。读罢全书,便... 一、当“村庄”成为主人公“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最新长篇小说《宝水》近37万字,500余页,读者握在手中自能感到沉甸甸的分量。小说封面晕染的淡彩村落、大地底色,以及莫言古拙雅致的书名题字,组合为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印象。读罢全书,便能意会书籍的“面貌”与书中关怀故乡的精神内核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印象 莫言 乔叶 精神内核 宝水 形式美学 互为表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