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刘永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在反思中拓展、开掘——2013年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综述 |
李世涛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3
|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詹姆逊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李世涛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4
|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 |
李心峰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5
|
中国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 |
李荣启
陈亦水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6
|
作为“新显学”的中国科幻研究: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
李静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7
|
当情感遭遇算法:互联网文艺评论的“自发性”难题 |
李静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8
|
知识转型、理论生产与学院内外:重审199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三重张力 |
李静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9
|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之一 |
鲁太光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 |
4
|
|
10
|
数字资本主义的幽灵——莫莱蒂与詹姆逊“文学绘图”理论之异同及启示 |
张墨研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11
|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
李世涛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
|
12
|
詹姆逊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及其问题 |
李世涛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3
|
1932年: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历史分期的时间逻辑 |
刘永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4
|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艺对现代性的探索 |
李世涛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5
|
“国家文学体制”与中国观的更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2014-2024) |
李静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6
|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
卢燕娟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DeepSeek与文学焦虑症”同题共答 |
邱华栋
李宏伟
林森
李静
黄平
沈燕妮
赵汗青
李壮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阐述中的话语创新——以《神圣家族》文学批评为中心 |
刘永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
|
|
19
|
因果与叙事:AI会讲故事吗? |
秦兰珺
|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20
|
中国式乡土现代化的文学赋形——论乔叶《宝水》的形式美学 |
李静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