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韩钟恩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7,共5页
本文系提交“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香港/1994.12)论文。现发表者为删节稿。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大陆)音乐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建设将成为新的历史发展重心的迹象,认为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问题是为关键。由于历史... 本文系提交“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香港/1994.12)论文。现发表者为删节稿。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大陆)音乐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建设将成为新的历史发展重心的迹象,认为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问题是为关键。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与复杂性,以及受到世界性学理推论与人文叙事相冲突的挑战,当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实际处于一种话语系统无序(失语)、意识形态非位(无语)、叙事结构失范(空语)的状态。因而,必须通过新的人文话语启蒙与新的人文叙事建构来进行重建。这种重建包括:音乐美学家的人格(统制)话语,驾驭学科运转的观念意识形态(运作)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系统 叙事结构 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 音乐美学研究 意识形态 人文知识分子 叙事建构 人文话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位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说李荣有教授与音乐图像学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序 被引量:4
2
作者 秦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1期134-138,共5页
李荣有教授三十年前便开始关注音乐图像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既是他承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音乐图像学在我国逐渐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 李荣有教授三十年前便开始关注音乐图像研究,《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既是他承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音乐图像学在我国逐渐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收获。学科不断细化、深化,不同学科、方法间更多交叉渗透,是当今世界学术发展一大趋势,笔者希望学界对中国音乐图像学这一新学科宽容、扶持的同时,也鼓励它以著名科学学家库恩判断学科成熟的标准,即拥有自己的专属对象、行之有效的"科学范"以及自觉遵循这一范式的"学术共同体",作为努力方向而茁壮成长。同时,也希望这一新学科注意防止当前学术碎片化及学科相互割裂的弊病,注意加强与友邻学科的联系,加强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图像学 科学范式 学科碎片化 整体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音乐声学研究概览 被引量:17
3
作者 韩宝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3,共4页
本文从乐器声学研究、音乐听觉心理研究、动态音乐测量技术研究、录音制品及重放系统音响效果的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保护民族乐器音响的研究等方面概述了我国音乐声学研究状况 。
关键词 声学 音乐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域音乐文化研究初见 被引量:8
4
作者 乔建中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4,共7页
文章以音乐地理学的特定视角,举黄河流域、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的储存为例,初步探讨江河水域作为特定对象和音乐地理单元研究的可行性、文化价值、特殊意义和学术前景,并期望在音乐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中,出现更多水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关键词 水域音乐文化 黄河流域 汉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理论研究的创新意义——童忠良先生学术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宪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1,共8页
童忠良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多有理论创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他的音乐理论研究,注重中西理论的融会贯通,注重理论的系统梳理,还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总结。他在作曲技术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中,在传统理... 童忠良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多有理论创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他的音乐理论研究,注重中西理论的融会贯通,注重理论的系统梳理,还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总结。他在作曲技术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中,在传统理论的继承与拓展,在"数列结构""中西比较"及总结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价值等方面,展现了自己鲜明的研究个性。在这些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炎黄子孙放眼世界,心怀中华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作为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童先生为理论创新所做的努力,将激励我们不断地学习理论创新的探索精神,学习缜密的理论思考和严谨的理论研究方法,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可资利用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忠良 学术研究 理论创新 学术价值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瑶族音乐研究七十年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20-23,共4页
1942年《民俗》第一卷第四期刊登了第一篇研究瑶族音乐的论文《连阳瑶人的音乐》,至今瑶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整整70周年。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国家力量第一次令瑶族世代传唱的历史与文化从他们的脑海中、舌尖... 1942年《民俗》第一卷第四期刊登了第一篇研究瑶族音乐的论文《连阳瑶人的音乐》,至今瑶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整整70周年。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国家力量第一次令瑶族世代传唱的历史与文化从他们的脑海中、舌尖上记载于官方的黄卷墨书。在国内知名学者伍国栋、乔建中、樊祖荫、杨民康以及彭兆荣等人的不断努力下,瑶族音乐从曲谱资料的收集汇编到音乐形态分析再到民俗仪式音乐研究,构成了瑶族音乐文化的多维阐释。70年的瑶族音乐研究之路,如此壮观的研究图景,投射出大半个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轨迹,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瑶族民歌 瑶族乐器 瑶族仪式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子初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1,共8页
考古类型学是现代考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在音乐考古界,更多的研究者仅将其作为考古学方法论,而忽视其需要实现的目标。文章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进一步研究,对当前音乐考古界有关类型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寻找器物外部形态... 考古类型学是现代考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在音乐考古界,更多的研究者仅将其作为考古学方法论,而忽视其需要实现的目标。文章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进一步研究,对当前音乐考古界有关类型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寻找器物外部形态的发展序列关系才是考古类型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在分类学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应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使其在音乐考古学研究中获得更好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考古学 考古类型学 发展序列关系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编甬钟的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清雷 魏旭爽 +1 位作者 张玲玲 徐长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0,I0002,共6页
本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所出11件甬钟的调音情况做了详细介绍,然后分析该墓乐器库所出10件甬钟的测音数据,结果显示无论其正鼓音音列还是正、侧鼓音音列均无规律可循。对于这套编甬钟(10件)的编列,学界亦有不同的认知。该文通过对这套... 本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所出11件甬钟的调音情况做了详细介绍,然后分析该墓乐器库所出10件甬钟的测音数据,结果显示无论其正鼓音音列还是正、侧鼓音音列均无规律可循。对于这套编甬钟(10件)的编列,学界亦有不同的认知。该文通过对这套编甬钟的纹饰、音列和铭文的考察,认为该墓乐器库所出10件编甬钟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纹饰、不同宫调、不同套组的甬钟临时拼凑而成的一套甬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刘贺墓 编甬钟 音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音乐学研究
9
作者 王清雷 张玲玲 +1 位作者 李文欢 徐长青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0,168,共14页
该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调音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后对这套编钮钟的测音采样和机测做了简单介绍。其后,该文根据《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一文,对这套编钮钟的音列以及其与同均三宫的关系、音准做了深入探讨。从这套... 该文首先对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调音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后对这套编钮钟的测音采样和机测做了简单介绍。其后,该文根据《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一文,对这套编钮钟的音列以及其与同均三宫的关系、音准做了深入探讨。从这套编钮钟测音数据的乐学分析来看,其音列可以构成“同均三宫”:?A均?A宫正声音阶(古音阶)、?A均?E宫下徵音阶(新音阶)、?A均?B宫清商音阶(俗乐音阶)。但从这套编钮钟的演奏痕迹可以确知,这套编钮钟在当时并没有使用“同均三宫”,仅使用了?A宫正声音阶(古音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刘贺墓 编钮钟 西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童子消灾仪式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艺兵 高舒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12,131,共11页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南通地区传统仪式艺人"童子"及其消灾仪式进行了从宏观到个案的描述与分析,从中提出南通"童子"即古代"巫"之孑遗、"秉烛添寿"仪程实为古代祭"尸"(早...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南通地区传统仪式艺人"童子"及其消灾仪式进行了从宏观到个案的描述与分析,从中提出南通"童子"即古代"巫"之孑遗、"秉烛添寿"仪程实为古代祭"尸"(早期以儿童之身代表神像)遗续等观点;文中还对该仪式的音乐功能、曲目分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童子 音乐艺术 巫觋 祭“尸” 童子腔 童子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上) 被引量:15
11
作者 齐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徽州旧有大姓、小姓之分。大姓为村落中著有宗谱、盖有祠堂、建有祖坟的宗族世家。小姓是大姓的仆人,因住主屋、种主田、葬主山而需为大姓服劳役。在婚丧祭祖等礼俗中吹打演剧属小姓所应贱役之一。20世纪90年代,当笔者前往徽州考察时,... 徽州旧有大姓、小姓之分。大姓为村落中著有宗谱、盖有祠堂、建有祖坟的宗族世家。小姓是大姓的仆人,因住主屋、种主田、葬主山而需为大姓服劳役。在婚丧祭祖等礼俗中吹打演剧属小姓所应贱役之一。20世纪90年代,当笔者前往徽州考察时,婚丧等礼俗中的奏乐者多为大姓后代承担。这一音乐文化现象是对传统的颠覆疑惑延续?本文将以对口述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力图厘清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人阶层 传承与变迁 口述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儿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众智慧与独特精神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97,共6页
花儿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由集体创作传唱的民间口传文化,在民众智慧的滋养下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样式独特、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典范。花儿是民众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艺术演绎,生动地体现了民众的心理渴求,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民众诉求... 花儿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由集体创作传唱的民间口传文化,在民众智慧的滋养下得到不断的发展,成为样式独特、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典范。花儿是民众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艺术演绎,生动地体现了民众的心理渴求,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民众诉求的共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花儿艺术是民众智慧与独特精神的象征。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花儿传承尽管出现了各种变异,但仍然不能缺失民众智慧和共同精神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传唱 民众 智慧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墓出土西汉编钟的复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子初 李明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10,共13页
文章记述了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编钟的复制研究全过程。这套编钟是继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洛庄汉墓以后又一套规制完整的西汉编钟。编钟的形制及构造具有西汉编钟的典型特征;内腔... 文章记述了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汉墓(江都易王刘非墓)出土编钟的复制研究全过程。这套编钟是继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洛庄汉墓以后又一套规制完整的西汉编钟。编钟的形制及构造具有西汉编钟的典型特征;内腔的调音刻凿及焊补遗迹,对研究失传的中国青铜乐钟双音铸调技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编钟配有云龙纹缕空透雕鎏金青铜饰件的簨簴,构思巧妙,为史上仅见。全面复制编钟及其簨簴,对研究编钟乐器自身及其音律、科技和铸造工艺乃至西汉礼乐制度和社会音乐生活等,具有显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考古 刘非墓 出土编钟 复制研究 艺术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下) 被引量:7
14
作者 齐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徽州旧有大姓、小姓之分。大姓为村落中著有宗谱、盖有祠堂、建有祖坟的宗族世家。小姓是大姓的仆人,因住主屋、种主田、葬主山而需为大姓服劳役。在婚丧祭祖等礼俗中吹打演剧属小姓所应贱役之一。20世纪90年代,当笔者前往徽州考察时,... 徽州旧有大姓、小姓之分。大姓为村落中著有宗谱、盖有祠堂、建有祖坟的宗族世家。小姓是大姓的仆人,因住主屋、种主田、葬主山而需为大姓服劳役。在婚丧祭祖等礼俗中吹打演剧属小姓所应贱役之一。20世纪90年代,当笔者前往徽州考察时,婚丧等礼俗中的奏乐者多为大姓后代承担。这一音乐文化现象是对传统的颠覆疑惑延续?本文将以对口述和文献资料的研究,力图厘清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人阶层 传承与变迁 口述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与中国传统音乐——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理论研讨会”演讲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连接通道,不仅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音乐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从音乐家到乐曲、到乐队、到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站在新的时代节点,重提"一带一路&qu...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连接通道,不仅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音乐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从音乐家到乐曲、到乐队、到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站在新的时代节点,重提"一带一路",不仅给予了新的阐释,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产生积极影响,都离不开"一带一路"这个光明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 “非遗”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理—物理关系”角度对律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宏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1期24-34,201,共11页
本文以音高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近代以来心理物理学等研究理念和相关成果为基础,反思律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而从律学的学科性质、人耳听觉的复杂特性、音乐艺术表现特性以及其他因素对音高感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以音高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近代以来心理物理学等研究理念和相关成果为基础,反思律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而从律学的学科性质、人耳听觉的复杂特性、音乐艺术表现特性以及其他因素对音高感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律学理论研究回归音响感知的必然性。文章最后,还辨析了当前律学研究中"脱离听觉心理感知实践"、"唯数理是尊"等倾向,进一步明确律学研究的目的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学 心理物理学 心理声学 音响感知 “心—物”关系 学科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学: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呓语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青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音乐学 意识形态 音乐网站 音乐艺术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儿文化兴衰中的群体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2,共6页
"花儿"作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生态民歌,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河湟乡土社会,数百年来流行于中国西部四省区的汉、回、藏、蒙等九个民族中。其独具一格的原创性、本土性和多元性,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深... "花儿"作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生态民歌,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河湟乡土社会,数百年来流行于中国西部四省区的汉、回、藏、蒙等九个民族中。其独具一格的原创性、本土性和多元性,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已成为解读地域文化及民族关系的特殊文本。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给花儿带来深刻的生存危机,如何解决危机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花儿危机本质上是由花儿群体解构引发的传承危机,花儿群体作为不可替代的传承载体,对花儿传承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应对花儿传承危机首先要弄清楚群体与传承的关系,由此澄清对花儿传承的各种混乱认识,确立化解花儿传承危机的方向及方法。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社会转型在造成花儿群体解构的同时,又在创造花儿群体重构的条件,花儿群体的现代重构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传承 花儿群体 解构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研究》序 被引量:2
19
作者 秦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1,共5页
非常高兴刘承华教授及其课题组的抬爱,要我给他们经多年辛勤努力刚刚完成的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研究》1一书写一篇《序》。先要申明,我这篇《序》,不能等同多数著作之序,也不比我曾经写过的一些序。一据《辞海》,"序... 非常高兴刘承华教授及其课题组的抬爱,要我给他们经多年辛勤努力刚刚完成的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研究》1一书写一篇《序》。先要申明,我这篇《序》,不能等同多数著作之序,也不比我曾经写过的一些序。一据《辞海》,"序"也称"叙"或"引",一般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该书解释"序跋"云:"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次体例 作者情况 刘承 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 蒙古族长调 传统戏剧 传统文化活动 维吾尔木卡姆 活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中青年音乐学家笔会专栏 站在世纪之“界”的“后顾”与“前瞻” 被引量:1
20
作者 乔建中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当历史的车轮带领着我们驶入 2 0 0 1年时 ,凡关心中国音乐学术发展的人们也许都在思考 :在新的世纪 ,中国音乐学将会怎样 ?无论是国内或海外的炎黄子孙 ,还是有志于中国音乐研究的国际友人 ,他们都在想些什么 ?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风云变... 当历史的车轮带领着我们驶入 2 0 0 1年时 ,凡关心中国音乐学术发展的人们也许都在思考 :在新的世纪 ,中国音乐学将会怎样 ?无论是国内或海外的炎黄子孙 ,还是有志于中国音乐研究的国际友人 ,他们都在想些什么 ?特别是那些经历了风云变幻的 2 0世纪 ,又肩负着继往开来历史重任的中青年音乐学家 ,他们既有丰富的学术积累 ,又有开阔的文化视野 ,对中国音乐学的未来一定有着许多真知灼见。有鉴于此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本刊特辟这一笔会专栏 ,邀请部分中青年音乐学家来对 2 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献计献策。在我们收到的稿件中 ,既有海峡两岸的中国音乐学家 ,也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和外国朋友。内容除了有关中国音乐学界的总体情况之外 ,还涉及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我们之所以辟这一笔会专栏 ,以“形而上”的方式进行研讨 ,可看作本刊上世纪末“2 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回眸”专栏的继续。旨在倡导一种虚实并务的学风。我们以为 ,中国音乐学的发展 ,除了应有大量“形而下”的“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之外 ,尚须对我们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和前瞻。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广大学界同仁参与这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学 21世纪 前瞻 发展 笔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