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日本民族艺术学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
1
作者 王永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回顾日本民族艺术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多摩美术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成立与跨学科研究模式,可以发现其路径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颇具启示。日本学界在研究方法、学科分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的实践分析,有独特的学术视野... 回顾日本民族艺术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多摩美术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成立与跨学科研究模式,可以发现其路径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颇具启示。日本学界在研究方法、学科分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的实践分析,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尤其是他们对地方性与全球性问题的结合研究,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艺术人类学应在跨学科融合、学科体系建设和关键概念研究等方面做深入拓展,以推动学科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民族艺术学 田野调查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弗雷德·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修建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118-122,共5页
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盖尔是当代西方最具原创性的艺术人类学家,《艺术与能动性》是其代表作。他秉承英国人类学界的传统,反对从美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艺术。他认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他... 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盖尔是当代西方最具原创性的艺术人类学家,《艺术与能动性》是其代表作。他秉承英国人类学界的传统,反对从美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艺术。他认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他将艺术看成一套技术体系和行动体系,主张对艺术做传记式研究。他受皮尔斯启发,提出了艺术关系网理论,认为艺术人类学的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艺术关系网。盖尔的理论不仅在艺术人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还深刻影响了艺术史研究,为艺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弗雷德·盖尔 《艺术与能动性》 艺术关系网 指示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和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交流 被引量:1
3
作者 关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39,共5页
艺术人类学可说是发端于西方经典人类学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尤其是传统社会)的艺术品、艺术实践与艺术现象等,学科试图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对艺术进行描述与阐释,它将艺术看作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人类学可说是发端于西方经典人类学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尤其是传统社会)的艺术品、艺术实践与艺术现象等,学科试图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对艺术进行描述与阐释,它将艺术看作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独特形式,考虑艺术的社会性、功能性以及文化内涵。本文简要介绍了艺术人类学在西方学界以及中国学界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理论与流派、研究现状与趋势等问题,试图使读者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产生一种概要性的认知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人类学 艺术 田野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道”而“天道”:“艺道”之视域及其生命质地——基于唐宋艺术哲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桂荣 赵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5,170,共11页
“道”是中国艺术之本体,“艺道”、“文道”之论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思想。“艺道”首先是在“文道”之视域,古代之“文”非现代学科之文学,而是涵纳天地万物之纹理、文饰、文德、文章之文,此经刘勰之“文”的多层阐发,凸显了“... “道”是中国艺术之本体,“艺道”、“文道”之论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思想。“艺道”首先是在“文道”之视域,古代之“文”非现代学科之文学,而是涵纳天地万物之纹理、文饰、文德、文章之文,此经刘勰之“文”的多层阐发,凸显了“文”之“人文”和宇宙天地的旨趣;儒家之艺道经唐韩愈、柳宗元倡“文以明道”至宋而明确,周敦颐、二程和朱熹等将“艺”经“文”提升到“天理”之视域,不仅根植以仁道,亦内植以自然;儒道释三教融合中的欧阳修、苏轼等文人赋予“道”宇宙大生命的自然特质,依此建构“执道为本”、“有道有艺”之“道通为一”的艺道观。因此,“文道”之“艺道”最终体现为文艺之天地大道,其内核便是宇宙万物生生之精神,此博远于历代,辉焕于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道 文道 天道 生命 艺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方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学要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的观点,生态研究解决的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心态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现代化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结构和生物结构,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但不同群体的人类文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时,难以聚集共同力量加以应对。为此,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书写了大量的文章来阐述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美与共 东西之分 文野之分 心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辈复登临”:吴门赤壁登临图的叙事反叛及其意义世界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一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 吴门画派的赤壁登临图不仅呼应着苏轼的《后赤壁赋》书写,而且触通着自魏晋以来绵延不绝的登临文化传统。不同于此前受乔仲常、文徵明形塑的图像叙事方式,朱朗、钱榖、蒋乾、文嘉、张瑞图、吴士冠等人的赤壁登临图探索了“环形空间叙事”的新范式,并非前人认定的僵化与衰落;其图像表现,亦非对行旅经验的直接搬摹,而是来自对生命本质状态的体认。在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的双重视野中,本文重估此前未受重视的吴门赤壁登临图,以期阐明其图像来源、叙事创新及体现着中国文化之延续性的人文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吴门画派 叙事画 诗意画 文人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