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蒙德·弗思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修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共5页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重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他以战争为界线,将艺术人类学史分成了3个阶段,并简单介绍了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特色。他注重社会变迁对异域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影响,如艺术中的宗教意义消失,导致艺术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如给当地艺术品带来了新的市场,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德·弗思 艺术人类学 艺术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修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5,共3页
2010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本次会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为主题。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学 学术会议 综述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间艺术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尚竑 李修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3-205,共3页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民间艺术研究成为近年学界的一大热点,有关民间艺术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需探究。民间艺术与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行民间艺术研究是应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产物,其目的是保存文化多样性...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民间艺术研究成为近年学界的一大热点,有关民间艺术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需探究。民间艺术与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行民间艺术研究是应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产物,其目的是保存文化多样性,获得自我认同感。就研究方法而言,艺术人类学对于民间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正视大量民间艺术走向消亡是必然之势,要加强调查与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艺术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方式之解析——长角苗服饰艺术个案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安丽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1,162,共3页
服饰纹样是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如何能够解读这本年代久远,没有文字的史书,是苗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苗族服饰纹样的破解,学者们一般会通过实际考察,通过访谈去了解每个纹样的含义,但是有很多年代久远的纹样已经不存在于人们的记忆... 服饰纹样是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如何能够解读这本年代久远,没有文字的史书,是苗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苗族服饰纹样的破解,学者们一般会通过实际考察,通过访谈去了解每个纹样的含义,但是有很多年代久远的纹样已经不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破解也就成为难题。对其造型方式的研究成为我们解读其所有纹样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造型方式 服饰 几何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中国缺什么 被引量:2
5
作者 方李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69,共2页
全球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开放、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单纯的经济诉求无法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文化认同的空心化现象凸显。为什么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存在越来越浓厚的文... 全球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开放、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单纯的经济诉求无法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文化认同的空心化现象凸显。为什么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存在越来越浓厚的文化焦虑?中国人是否做到了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文化潮流 世界 市场经济体制 民族共同体 精神价值 文化认同 文化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下的学科融合与新历史观——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安丽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85,共6页
本文是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和齐鲁书社协办的"全球化与新历史观——方李莉《中国陶瓷史》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的综述。与会专家认为,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是在一种自觉的学术追求之下完成的重要著... 本文是对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和齐鲁书社协办的"全球化与新历史观——方李莉《中国陶瓷史》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的综述。与会专家认为,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是在一种自觉的学术追求之下完成的重要著述,这部《中国陶瓷史》与前人写作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陶瓷发展历史,而是通过这部陶瓷史反映中国自有陶瓷以来的,自有文字以来的整个历史文化,从中可以读到中国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读到思想发展的历史和可审美发展的历史。与会专家对方李莉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关照陶瓷史的研究方法与前景给予赞同,并进行了交流,激发出更多新问题,这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相关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李莉 中国陶瓷史 研讨会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缘、地缘、业缘的集合体——清末民初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社会组织模式 被引量:8
7
作者 方李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9,177,共12页
文章纪录的是清末民(民国)初景德镇陶瓷工匠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行业文化的特点。景德镇有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这一历史时间中,景德镇的陶工们不仅为世界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陶瓷,还创建了一套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适于当地陶瓷生产发... 文章纪录的是清末民(民国)初景德镇陶瓷工匠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行业文化的特点。景德镇有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在这一历史时间中,景德镇的陶工们不仅为世界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陶瓷,还创建了一套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适于当地陶瓷生产发展的行业文化,而这一行业文化的产生与传统的中国社会息息相关,这是一个乡土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血缘、地缘是其构成的基础,但景德镇作为一座手工业城市,与纯粹的乡土农村比较起来,还多了一项业缘。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建立在祖先崇拜及宗教神话哲学基础上的血缘、地缘、业缘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传统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社会组织模式,到1 8世纪至1 9世纪发展日趋完善。在这样的社会组织模式中不仅包含了一套有关陶瓷技术本身的知识,还包含了一套特殊的行业组织制度,行业组织崇拜等,并在其相互的关联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手工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行业 血缘 地缘 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人物美学:类型及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修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9,共5页
美学界对六朝人物的研究大多是综而言之,往往抹除了六朝人物的丰富性及差异性。六朝时期有三种典型的人物:第一种为玉人型,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主,西晋名士多有继之者,此类人物偏重于外在形象和高贵身份。第二种为任达型,以嵇康... 美学界对六朝人物的研究大多是综而言之,往往抹除了六朝人物的丰富性及差异性。六朝时期有三种典型的人物:第一种为玉人型,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主,西晋名士多有继之者,此类人物偏重于外在形象和高贵身份。第二种为任达型,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主,元康士人多属此列,此类人物偏重于身体行为和个性追求。第三种为自然型,以东晋名士为主,注重人物的人格之美和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美学 玉人型 放达型 自然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苗族服饰调查带来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安丽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7,共4页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民族服饰处于消亡的边缘,如何认识民族服饰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又该怎样保护民族服饰文化?针对于此,本文以苗族服饰的田野调查为线索,阐述了民族服饰演变的两种模式,总结出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及...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民族服饰处于消亡的边缘,如何认识民族服饰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又该怎样保护民族服饰文化?针对于此,本文以苗族服饰的田野调查为线索,阐述了民族服饰演变的两种模式,总结出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消亡步骤,并据此提出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 演变模式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