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花含蓓东风里--2019年度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这一庆典,进行了丰富而广泛的总结、展示,共同表达对中国戏曲70年传承发展历程的礼赞与思考。中国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元的戏曲艺术体系,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导下,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些成就都反映在本年度的戏曲遗产保护、戏曲展演、戏曲创作、理论总结等工作中,特别是戏曲传承发展工作走向制度化建设,对中国戏曲的长效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繁盛的戏曲发展状貌下,中国戏曲既需要利好政策的扶持,也需要良性市场的承载,这是戏曲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发展 保护 市场 戏曲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戏曲序跋之戏曲搬演论构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志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作为明清戏曲理论形态之一种,明清戏曲序跋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搬演理论。其主要表现为场上之曲的创作论、演员的舞台表演论和舞台场景的调度论。它们各具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消长,与明清戏曲论著的对比而言,更容易彰显明清戏... 作为明清戏曲理论形态之一种,明清戏曲序跋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搬演理论。其主要表现为场上之曲的创作论、演员的舞台表演论和舞台场景的调度论。它们各具特色,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消长,与明清戏曲论著的对比而言,更容易彰显明清戏曲序跋批评形态构建的独特性及其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序跋 搬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弘扬惟敬谨——曾永义先生戏曲研究的特点和贡献
3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178,共5页
曾永义先生对弘扬祖国的戏曲事业确实充满热情,而且抱着严肃认真虔诚敬谨的态度,因此其研究成果是扎实的,既有益于当代,亦足以传之后人。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抓住构成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和戏曲艺术形成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 曾永义先生对弘扬祖国的戏曲事业确实充满热情,而且抱着严肃认真虔诚敬谨的态度,因此其研究成果是扎实的,既有益于当代,亦足以传之后人。他的贡献在于:第一,抓住构成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和戏曲艺术形成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多个领域有所推进;第二,重视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力求超越前人,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第三,治史严谨,考证缜密,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曾永义 戏曲事业 严肃虔诚 戏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导演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0,40,共8页
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戏曲不需要导演的观点,本文梳理了中国戏曲导演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他们的贡献,并论述了当前戏曲导演的功过得失。文章提出,戏曲导演应该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努力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从而使导演在戏曲创作中产生更多... 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戏曲不需要导演的观点,本文梳理了中国戏曲导演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他们的贡献,并论述了当前戏曲导演的功过得失。文章提出,戏曲导演应该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努力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从而使导演在戏曲创作中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并同时希望导演在戏曲理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的文艺理论界对戏曲导演问题应加以更多关注,并给予实事求是的理论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导演 戏曲导演与戏曲表演 理论建设 艺术问题 戏曲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7-142,共6页
通过对近年来的昆曲学术理论建树的介绍与归纳,对昆曲的发展与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成就进行了一次提纲式的梳理。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理论 21世纪 戏曲艺术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0,135,共6页
从戏曲形成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经历了五个阶段,出现五次大的变迁,即:俗之滥觞、雅俗共赏、雅化之风、俗中蕴雅和精致化。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本质上看中国戏曲是民间、俗的艺术。但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其... 从戏曲形成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经历了五个阶段,出现五次大的变迁,即:俗之滥觞、雅俗共赏、雅化之风、俗中蕴雅和精致化。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本质上看中国戏曲是民间、俗的艺术。但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戏曲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际上始终交织着雅和俗。中国戏曲是在这种雅和俗的螺旋交织中发展演进的。这五个阶段既是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发展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对应着当时戏曲艺术的流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审美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被引量:3
7
作者 廖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9-66,共8页
戏曲起源与形成的研究现状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为了能够使讨论深入一步,这里先对于研究现状作一大致的勾勒,以便确定我们沦述的基点。 1.有关戏曲起源诸... 戏曲起源与形成的研究现状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为了能够使讨论深入一步,这里先对于研究现状作一大致的勾勒,以便确定我们沦述的基点。 1.有关戏曲起源诸认识。关于戏曲的起源,古代曲论家留下了一些论述。归纳他们的方法,主要是从两种途径为戏曲探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戏曲 起源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剧《百岁挂帅》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qu...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扬剧在20世纪有两次兴盛,一次是30、40年代,二是50、60年代扬剧进入鼎盛期,先后成立了一批扬剧团,出现一批优秀的剧目,在江苏省、华东区或进京演出产生较好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百岁挂帅》。《百岁挂帅》使扬剧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也使扬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京剧及各剧种这一题材的发展都受到扬剧直接的启示,甚至影响超过了扬剧。本文关于扬剧《百岁挂帅》研究的论述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扬剧《十二寡妇征西》到《百岁挂帅》改编,二是京剧改编与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地位。如果我们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认识和评价不囿于"典型化",不囿于那个年代对作品思想"提高"的要求的话,就会发现扬剧《百岁挂帅》的成功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它的评价和地位还应该重新审视。定稿前《百岁挂帅》的不足亦显而易见,这种显而易见加之京剧改编本《杨门女将》随之上演及影响扩大,遮掩了扬剧改编的光芒,影响了对它的评价。定稿后的《百岁挂帅》形成了扬剧完整的一个整体。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扬剧改编本所具有的原创性,决定它的价值和意义更大。20世纪50、60年代扬剧《百岁挂帅》与京剧《杨门女将》是戏曲改编值得深入研究的两部优秀作品,它们并蒂绽放于上个世纪,也会永存于戏曲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发展 扬剧 《杨门女将》 《百岁挂帅》 戏曲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美学范畴之雅俗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1,共8页
雅与俗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戏曲美学受到音乐美学、文艺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乐论、文论都注意到雅俗问题,但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受众审美需求之间有时存在矛盾。而在戏曲创作中,一直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古代剧论对雅俗共赏有充分... 雅与俗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戏曲美学受到音乐美学、文艺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乐论、文论都注意到雅俗问题,但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受众审美需求之间有时存在矛盾。而在戏曲创作中,一直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古代剧论对雅俗共赏有充分的论述,成为戏曲理论与美学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美学 乐论 文论 剧论 雅俗共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戏曲的行当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0-145,39,共7页
表演分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特点。对此,近代以来人们多有指责。或认为这是一种类型化的表演,行当的细化是"晚清政治高度专制和极端腐败"和反对革新所造成的。本文认为,表演行当的形成是与戏曲的历史密不可分的,行当的不断丰... 表演分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个特点。对此,近代以来人们多有指责。或认为这是一种类型化的表演,行当的细化是"晚清政治高度专制和极端腐败"和反对革新所造成的。本文认为,表演行当的形成是与戏曲的历史密不可分的,行当的不断丰富和细化是戏曲艺术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对于各个剧种来说,行当也是剧种成熟程度的标志。行当是戏曲创作思维的基础和传承的主要手段,是戏曲艺术典型化的独特道路。因此,在新的创作中要努力继承行当的创作方法,挖掘行当的潜能,彰显剧种的特点,从而在舞台上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行当 表演艺术 艺术创作 类型化 典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戏曲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4,共7页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初期,戏曲继续着清末的余绪,昆曲进一步式微,花部地方戏进一步兴盛。伴随着资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也勃然兴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初期,戏曲继续着清末的余绪,昆曲进一步式微,花部地方戏进一步兴盛。伴随着资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也勃然兴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呼吁用戏曲艺术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用戏曲的形式宣传民主、移风易俗、激励民族精神。20世纪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探索、实践的历史时期,也是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观众的审美新要求,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戏曲史学的建构是20世纪戏曲史上重大的历史贡献。在戏曲文献整理、剧目考订、剧作家研究等方面,20世纪这一历史时段中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戏曲史学研究走向深入、领域更加广泛。20世纪,中国戏曲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努力践行戏曲的现代教育。从20世纪初戏曲史学的开拓,到世纪末戏曲学科的建立健全,戏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走过了百年的发展道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中流传的经典剧目和京剧、各地方戏经典剧目创作一起,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长廊,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传统戏曲 戏曲改良 戏曲现代戏 戏曲史学 京剧 地方戏 少数民族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戏曲发展中面临的几个不同问题与倾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0,共4页
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人们的艺术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发生重要变化的今天,如何评价戏曲艺术的价值,如何认识戏曲艺术与新的时代生活的关系,戏曲艺术如何由传统向现代转换,以及戏曲艺术自身如何发展等问题,带给我们许多新的... 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人们的艺术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发生重要变化的今天,如何评价戏曲艺术的价值,如何认识戏曲艺术与新的时代生活的关系,戏曲艺术如何由传统向现代转换,以及戏曲艺术自身如何发展等问题,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本文从中国戏曲的历史命运、对于传统的体认、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戏曲剧目的创作、剧种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建立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当前中国戏曲面临的问题与倾向。有些问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深入研究探讨这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现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当代中国 历史命运 传统与现代 市场化 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史前素朴因子初探
13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2,180,共7页
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戏曲在史前所具有的素朴因子。中国戏曲的发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史前文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受远古文明的遗传而逐渐生成。戏曲的表演与装扮、戏曲的类型与形式以及其中深厚的内涵,都受到远古文明精神实... 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戏曲在史前所具有的素朴因子。中国戏曲的发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史前文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受远古文明的遗传而逐渐生成。戏曲的表演与装扮、戏曲的类型与形式以及其中深厚的内涵,都受到远古文明精神实质的影响和思维形式的浸润,后世戏曲的形成与远古文明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戏曲 史前 类型 形式 素朴因子 艺术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的世纪命题——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及“现代剧”的确立
14
作者 何玉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7-124,共8页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庚 现代剧 现代生活 戏曲化 戏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丝绸之路乐器的传播及在戏曲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玉人 何燕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4-169,共6页
本文重点论述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丝绸之路最早是丝绸贸易,随着不断的交流发展,除丝绸商贸之外,文化的交流逐步扩大,并且对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成为我国民族乐... 本文重点论述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丝绸之路最早是丝绸贸易,随着不断的交流发展,除丝绸商贸之外,文化的交流逐步扩大,并且对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以及乐器的对外交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艺术家们根据本民族的音韵、欣赏习惯和演奏的需要,经过对形制的不断改造、得到很大发展,逐渐的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制造的民乐。这些乐器以戏曲的形式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史册章,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和骄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丝绸之路 传播 乐器 戏曲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利民 戴和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5-220,共6页
核腔是音乐结构的最小单位,是最直接展示音乐特质的部分。通过对刘家孟戏曲牌的统计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常用核腔及其类型,这是孟戏唱腔旋律形成和衍生同族曲牌的基础,诸多曲牌即由此衍生。通过腔型,可以清楚地辨别相关曲牌的相... 核腔是音乐结构的最小单位,是最直接展示音乐特质的部分。通过对刘家孟戏曲牌的统计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常用核腔及其类型,这是孟戏唱腔旋律形成和衍生同族曲牌的基础,诸多曲牌即由此衍生。通过腔型,可以清楚地辨别相关曲牌的相互关系及派生关系,使孟戏海盐腔音乐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彰显其独特的音乐个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昌孟戏 海盐腔 曲牌 腔句 核腔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庚戏剧理论及其对21世纪戏剧艺术发展的期待与思考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玉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张庚先生是当代中国精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戏剧理论家。从1931年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起,注定了先生革命的一生,为党的戏剧事业奋斗的一生。张庚先生曾有过多种社会角色,但无论何种角色,他始终致力于对中国戏剧的关注和研究。他倡导理论与... 张庚先生是当代中国精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戏剧理论家。从1931年参加左翼剧联的活动起,注定了先生革命的一生,为党的戏剧事业奋斗的一生。张庚先生曾有过多种社会角色,但无论何种角色,他始终致力于对中国戏剧的关注和研究。他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中国戏剧艺术做了有见地的理论指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结合戏剧艺术实践,在戏曲史论、戏曲批评、戏曲美学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特别是对戏曲现代戏和戏曲的现代化问题,做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总结,这是张庚先生在新时期对中国戏曲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继承与创新必须遵从戏曲的创作规律,戏曲现代化仍然是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和继续。张庚先生还以文化自觉的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21世纪戏剧艺术的发展做了理论性的指导,这就是在探索中不断追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张庚 戏曲理论 戏曲批评 戏曲美学 戏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场、提纲戏与粤剧表演艺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50,共9页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粤剧旺盛的舞台创造力。粤剧排场艺术和提纲戏的生成,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场 提纲戏 套路 程式 表演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戏曲“关目”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关目"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作品中能够体现生活的独特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情节构思。好的关目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精彩的表演;不仅能表现出独特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而且能表现动人的感情,富有机趣和韵味... "关目"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作品中能够体现生活的独特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情节构思。好的关目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精彩的表演;不仅能表现出独特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而且能表现动人的感情,富有机趣和韵味,能体现出舞台的诗意。一些传世的作品之所以能传世,常常是因为它有精彩的关目。因此我们在进行戏曲创作时,应该首先考虑有没有新颖独特的关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关目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构思 新颖独特 戏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美学范畴之虚实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50,共8页
虚与实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和形与神有密切关系,形为实,神为虚;要做到形神兼备,就必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原则,因此虚实关系在戏曲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张庚先生总结中国戏曲的特点为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虚与实是戏曲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和形与神有密切关系,形为实,神为虚;要做到形神兼备,就必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原则,因此虚实关系在戏曲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张庚先生总结中国戏曲的特点为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后两个特点都是由戏曲表演的特点决定的。虚拟性是程式创造的美学基础,程式性是戏曲虚实相生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美学 虚实相生 形神兼备 程式性 虚拟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